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慎在云南的行踪及主要著述

垂老东还日,天涯此别稀。

关山归马地,江水钓鱼矶。

乘烛情何尽,啷杯泪欲挥。

相思幸相问,处处有鸿飞。


这是杨慎晚年准备离开云南时写的一首诗,题为《留别安宁滇城诸友》。全诗似从他饱经沧桑的胸中自然流出,明澈见底,却充满了深挚的感情,耐人咀嚼。杨慎之所以对云南友人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与他的坎坷遭遇是分不开的。


杨慎在云南(看云南网


杨慎(1488—1561?)字用修,号升庵,晚年自号博南山人。四川新都县人。出身于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嗜读诗书,24岁就“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但不幸在议“大礼”案中被逮下诏狱,两受廷仗,最后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杨慎以风华正茂之年谪戍边疆,其痛苦抑郁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可是他到云南之后,却被少数民族的勤劳纯朴所感染,为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便把仕途失意后的满腔抱负都倾注到学术活动中来,他和各族人士都有广泛联系,其中与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锜特别亲密,被称为“杨门六学士”。加上吴懋称为“杨门七子”。在杨慎的影响下,学术气氛十分活跃,杨慎语:“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

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年)秋被发配南下,以受杖创痛的病体远驰万里,次年正月到云南。乍到戍所因户在军籍,须向军营投到,一遇团操,尚须荷戈就伍。“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罪卒生涯,不胜凄愤。幸得知府严时泰的存护,命充作文书,免却荷戈团操之役,心情却也开朗起来,对他的写作也是有利的。

杨慎在放逐云南的30多年中,除奉榭去蜀勾当或告假省亲六、七次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云南直至去世,云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他经常到各地讲学著书,实地考察和访朋会友。或切磋问难,研讨学术;或留连胜迹,诗酒酬唱;或编纂史志,纵论古今。写下不少有关云南的史地著作和描绘云南风光的诗文杂著。

在大理,他与白族学者杨士云、李元阳十分投契。杨士云字从龙,号弘山,正德十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在杨门七子中年龄最高,杨慎对他的不随流俗挂冠归隐,十分崇敬。嘉靖十五年(1536年)杨慎到喜洲专程拜访。这里曾经是南诏别都,有幽美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富有特点的房屋建筑,无不反映了白族社会的民族特征。他和白族人民一道度过传统节日星回节(火把节),加深了他对白族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嘉靖五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颇著政声。嘉靖九年(1530年)春,杨慎在李元阳陪同下,自南而北,饱览苍山洱海的景色。李元阳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必须东泛洱水,卧数溪峰,方能领略点苍全貌。”便登舟南泛至鸡额山,徒步而升,石磴盘旋,则见十九溪峰如列屏于几席,山巅白雪皑皑,山腰白云如带,千村烟火,万里田畴,尽收眼底,杨慎不觉神爽飞越,连声赞道:“山则苍龙垒翠,海则半月拖兰;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此真苍洱之大观也。予自放逐以来,所历道途万有余里,泛洞庭,逾衡庐,出夜郎,道碧鸡,号称名山水盖饫闻而厌见。今得此佳游,然后知向者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对边疆景色给予很高的评价。游感通寺时,听众僧诵经,音韵多有舛讹。于是提笔纂述古音转注之例千余字,题名《转注古音略》,对音韵的考释很有真知灼见。此次漫游苍洱,历时两个多月,唱和题咏的诗很多,经汇为一卷,題为《苍山杂咏》,可惜未经刻印,早已散失了。同年春夏之交,他们又有剑川石宝山之游。在邓川,访御史杨南金。杨南金对升庵的文学造诣十分赞赏,曾为《升庵长短句》作序说:“太史公谪居滇南,托兴于酒边,陶情于词曲,传咏于滇云,而流溢于边徼。昔人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今也不吃井水处亦唱杨词矣。”游石宝山时,遥望石岩层层迭迭,入窟遍览,见有王者、后妃、文吏、侍从及菩萨、天王等佛像,雕镂精巧,线条流畅,皆南诏大理国时代之遗物。二人又各赋诗赞叹,李元阳并作《游石宝山记》以志此行。

在永昌戍所,有杨门七子中的张含,是杨慎幼年订交的挚友,其父张志淳官南京户部右侍郎,与杨慎之父杨廷和很友善,及杨慎戍滇,张志淳已致仕乡居。张含闻讯,远道来迎,相会于雾虹桥(古名兰津桥),杨慎作《兰津桥》诗刻于崖壁,至今尚存。到永昌后,易罗池畔,龙津阁前,常留下他们的踪迹。他们或诗文赓和,或赏花品茗,访哀牢故迹,探九隆遗踪,穷搜博采,对史料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赋诗的“明诗台”,杨慎居住的“状元楼”,均曾名重一时。

杨慎戍滇日久,对边疆民族之了解日深,感情日渐亲密,又经常与下层人民接近,故几百年来云南的老幼妇孺都知道有个杨状元,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王廷表,阿迷(今开远)人,正德九年进士。他是杨慎总角订交的好友。杨慎寓安宁,廷表远道亲往探视,“凡六往返”。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廷表迎杨慎至阿迷,相见甚欢,并建馆以居杨慎,名其馆曰状元馆,后来状元馆又叫升庵馆。杨慎在这里讲学著书,和王廷表切磋砥砺,诗酒酬唱。杨慎才气横溢,曾作《梅花诗百韵》一气呵成,略无停滞,王廷表亦奉和百韵,游刃有余,一时传为佳话。杨慎在阿迷留连数月,又应友人之约到建水。建水为临安府治,民殷物阜,他到建水后即下榻于叶氏宗祠,前来问学求教者济济一堂,遂名所居之巷为“太史巷”。建水东关外有水池一区,周约二里,内植荷花,中有小岛,杨慎、叶瑞常寓此评诗论文,因其山水与新都故里桂湖很相似,因称之为小桂湖。孟春时节,王廷表也应约至建水,为纪念此番难得的嘉会,叶瑞特招致著名之建水陶塑匠人,为三人造了泥塑坐像。杨慎居中,左塑叶瑞,右王廷表。杨头冠圆毡戍帽,身着赭色罪服,全身为戍卒打扮,双手置膝,神态安详,造型写实,足传真容,为叶氏子孙所奉祀,至今已400余年。

杨慎又应澄江董云汉的邀请,到澄江、江川、通海等地漫游,所到之处,以文会友,探幽访胜,置个人荣辱于度外,陶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并形之于歌咏:“通海澄江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孤山一点冲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澄江色似碧瑚醍,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胪何必羡江东。”在杨慎笔下,被视为“不毛之地”的云南,山色竟不亚于天台,湖光酷似乎西子;真实的再现了云南的自然风光。

杨慎到永昌戍所不久,得巡按郭楠为其安排,住在安宁温泉附近,当地慕名来问学的很多,知州王白庵为他建盖了遥岑楼作为讲学之所。安宁于汉代设置连然县,是明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一清的故里,杨慎早年曾向他求教,为了追怀其功业文章,便题书“文献名邦”四字额于遥岑楼,其联云“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并在楼畔立“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碑。人因名重,地以文传,遥岑楼之名也以屡见于杨慎诗文而著称。

安宁有温泉,池中有石,“光腻胜玉,碧色夺目”,故名碧玉泉,为杨慎常游久憩之所。他经过观察体验,认为碧玉泉有七大特色,胜过骊山华清池,亲笔题书誉为“天下第一汤”。并赋赞美道:“温柔真此地,难老是何乡。”在这里他结识了杨门七子之一的胡廷禄。胡与杨慎“契以莫逆,交以论文”,友谊十分诚笃。后杨慎移居高蛲,过从更密,其后胡病逝,杨慎作文以祭,其悲痛悼惜之情溢于言表,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杨慎精于六书,适有人自长沙岳麓书院拓得岣嵝铭摹本,字如蠡篆,人多不识,杨慎从字形至音义逐字解释,依原本仿刻并附释文,后又仿刻于大理弘圣寺,至今尚存。

杨慎在滇数十年以昆明高峣的碧峣精舍居住的时间最多。在这里留下了《高峣十二景》等数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死后,居所改建为升庵祠,数百年来登临凭吊者不绝。

杨慎毕生勤奋,著述极丰,时至今日,尚可见到书的,即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纪念馆……等单位所收藏的原著,包括杨慎所撰、所编、所辑、所选、所译注者共约140余种,加上《总纂升庵合集》中所收之另本38种,计180种以上。其中《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为记载云南山川风物的重要著作;他收集的《古今谚》、《古今风谣》,他创作的大量诗文,均与云南有密切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他还为云南各地作者编选诗文集,热情为他们撰写序言,为积累和发展云南文化尽力。诚如李一氓同志在《题升庵纪念馆》的题词中说:“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明代文化巨人杨慎 创造史上三大神话
【名臣名将】杨慎:一位状元的悲苦人生
【历史文化名人】新都状元杨升庵谪滇事迹补遗 ‖ 董绍元
“澄江色似碧醍醐...”你可知道这著名诗词背后的凄凉故事?
明代杨慎 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