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病大家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userphoto

2024.03.06 河北

关注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叶天士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

温邪袭人,必致发热,热则伤阴,阴伤则水不制火,其热必炽,炽则灼烁其阴。如是者,两相因果,其病必剧。故治温病,必用清热养阴之法。清热者,辟温败毒以祛邪;养阴者,补充津液以扶正。虽然清热可以存阴,养阴可以退热,二者相辅相成,但尤以后者为重,因人体津液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温病的发展与转归预后。故叶氏云:“津液不竭,其人必不死;其死,亡津液也。”这就是叶氏用“救”的匠心独具之处,也是对当时一些只强调清热败毒,忽视固护津液的医者的批评。

阴为阴精,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藏精以成形,为人之根本。津、液、营、血皆为阴精的具体表现,共同组成人体生命形体的精血形质,滋养全身。温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热变最速,传入气分,或邪留三焦半表半里,枢机不转进而内陷阳明,但终归津干火盛,耗伤津液,损及肾液,甚者病深动血,疹色黑晦,阴竭而亡。此乃《温热论》中温病由表入里逐渐加重的病变过程,可见病变后期阴伤最重。结合叶天士《温热论》对温病各阶段的相关阐述来看,在温病治疗的过程中,早期要顾护津液,避免津液亡失,后期则要注重补养津液。

《温热论》指出,温病早期,邪在肺卫,温热之邪或夹风或夹湿,“风挟温热而燥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温热之邪本伤津耗气,若合风邪,两热相劫,煎灼阴液;若合湿邪,蕴蒸蒙蔽,耗损津液。卫分不治,传入气分,出现齿“光燥如石”“齿焦”“舌干少寐”“舌干而色不荣”等胃津耗伤之证。若“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甚可见“齿如枯骨色”“舌黑而干”等津枯火炽肾精亏竭之证。气分不治传入营血,可见“舌光如镜”等津血不得上荣之证。叶天士言:“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湿热相夹,留于三焦半表半里之处,病处内陷外达之候。

叶天士以“上下分消”“随证变法”为治则,创三仁汤转枢机,避免里结阳明。若内结阳明,热湿邪内搏,当轻下泻热,不宜与“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的峻下存阴相同,选用滑石、竹叶、通草等甘寒淡渗之品,轻下保阴。由此可见,温病卫分之时有风热、湿热等伤阴之机,气分、营血之分有热盛伤阴、津精亏竭、营血耗伤之实,半表半里之时,还有上下分消、轻下泻热利湿的注意事项。阴精亏损存在于温病全程。叶天士重视津液,提出:“津液不竭,其人必不死;其死,亡津液也。”可见温病过程中顾护津液、补养阴津的重要性。

  温病多汗,宜据邪正消长而救阴

  温病每多自汗,乃由内热熏蒸使然。《南病别鉴》谓:“热气熏蒸毛窍开,汗出溱溱常不止。”并喻为“犹滚汤盛于器中,热气上蒸而外湿也。”自汗可透邪外出,但汗之过多,必耗体液,伤气劫津。而化害为利关键在于救阴,以资汗源。救阴之法,虽然非常重要,但不可滥用,必须根据温邪与津液之消长情况,或以攻邪为主,救阴为辅,或以救阴为主,祛邪为次,或攻邪与救阴各半,务使无汗者得汗,少汗者汗出而畅,多汗、大汗者汗出减少。

如无汗、少汗之由温邪犯卫,表气被遏所致者,当用银翘散、桑菊饮之属,以辛凉透泄,通其郁闭,使邪随畅汗而解;由温邪侵入阳明腑,与肠中粪结,伤津损液而致者,当用增液承气汤泻腑增液,使邪去津回而汗自出;温邪入营,阴津受伤而无汗、少汗,用清营汤或黑膏汤透营转气,即可变无汗、少汗为畅汗,且病也随之减轻;“邪气深入阴分,混处气血之中”而“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者”,用青蒿鳖甲汤滋阴透邪,则伏于阴分之余邪,便可从阴出阳,得汗而解。

大汗、多汗者,应澄清其源,使汗量减少,以防伤阴。如由热郁肺经而致者,投麻石甘汤,则热清喘平而汗自少;因阳明经热盛而致者,用白虎汤,则大热得解,多汗、大汗必减;由阳明腑实而致者,用承气汤泻热通腑,则多汗、大汗自除;温病后期,正邪交争已久,热势大挫,气阴已亏,当益气养阴。但也有多汗而疾病趋于好转者,如温病邪热将尽之前,下肢多汗而凉润,乃温病将愈。又温病热退之后,饮食渐增,进食而多汗、大汗者,为气转津回之征,均可不用药物治疗,但以食疗即愈。总之,救阴必须细察汗之有无、多少,并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切勿一见无汗、少汗就发之散之,一见多汗、大汗就收之敛之。

  温病救阴,在于补充津液以化汗

  温病救阴,与内伤杂病不同。内伤杂病之阴虚,大多由亡精耗血所致,所以,在治疗时,多用养血填精之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归脾汤等;温病之阴虚,多由热邪伤及津液而成,其治当用生津养液之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竹叶石膏汤、增液汤、复脉汤等。精血同源,津血亦同源,但精、血、津三者毕竟不是同一物质,滋养阴血之方,不仅有滋腻犯中之害,而且尚有恋邪助热之弊。

故叶氏明确指出:温病救阴不在养血填精,而在补充津液以化汗。此论一出,既纠正了当时医林中存在的治温病阴津亏损用疗杂病阴虚的养血填精之方的不恰当作法,又丰富完善了中医温病治疗学,提高了温病治愈率。

 营血分清热凉血化瘀气分不解,热邪深入营血,煎灼津液,脉道不利,津少化血乏源。热盛血少,心阴不足,不得养,夜甚不寐,热盛而津液不足,则舌绛无苔,津亏血热,血液受煎则血燥、血瘀,斑点隐隐,瘀热互结则谵语昏狂,治当清热凉血化瘀,解除瘀热互结的病理状态,预防津伤同时勿妄用补血滋腻之品,避免病邪深入。营血之分,正虚而邪不弱,脏腑阴伤,健运失常,若妄用滋腻则易厚重难散而碍邪。对此,叶天士指出,当“先清营热,勿得滋腻为稳。”以防过用厚腻之品,阻碍气机。若营热未清,热盛伤津,合滋腻之品,妨碍气机运化,津液生化、输布失常,可加重津伤之证。用药上,《温热论》中叶天士对于热入营血的治疗给出如下建议:“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清热凉血化瘀法可助养津液,温热之邪本易伤津液,热入营血津伤更甚,故有舌红绛少苔、心烦不寐、口干不欲饮或口不干等症,热盛蒸耗津液,血中津亏,脉道不润,血液遂变黏稠,流速减缓,出现瘀血内停或出血。营血之分,津伤并见血瘀、血热、出血等。津液亏损为营血病变的病机基础,合以热邪则出现瘀血内生,津液、阴血输布失常。营血之分要把握病变正虚邪不弱的总病机,阴亏的基础病机,血热、血瘀的关键病机过程,治疗上通过活血化瘀凉血等法,使病理物质去,血脉通利,脏腑组织得以滋养,化生有源,津不亏,血亦不燥,热减,诸症减轻。4.4血分累及肾阴精,咸寒滋养,厚味填精温病血分除在营分基础上加重动血、发热、阴伤等诸症外,还可能出现累及精的情况,甚至出现齿焦无垢、舌黑而干短缩的精竭将亡之证。血分病重之时,可累及肾精之阴,此时当“甘寒之中加入咸寒”,选用甘咸寒濡润之品,甘寒以生津养阴,化生津液,咸以入肾。“阳化气,阴成形”,血肉有情之品多性咸,可滋补真精,精以化津,药选阿胶、鸡子黄、生地黄、天冬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冉雪峰医案》中外感温热类温病养阴思想赏析
中医经典——温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自解与分享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三章)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