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阁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王羲之》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文苑阁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法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王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楷、行、草无所不能,所书《兰亭序》尤为脍灸人口,被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等书法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传世唐代摹本有各家所临的《兰亭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初月帖》等。
书圣王羲之,以其冠绝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许多著名的书家几乎无不深受其遗泽。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闻名于世,是东晋的丞相,因此王羲之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庚亮的参军,最后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小时候,王羲之由于口讷,不善言辞,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七岁开始学书,拜师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二十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而立之年,被征西将军庚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很受信任。王羲之为政清廉,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可王羲之的志向不在做官,他一次又一次推辞不就。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决不尸位素餐。在他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提出过重要而又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经常上疏,要求减免赋役,在他的力争下,终于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王羲之五十三岁时,因耻于在骠骑将军王述部下供职,便借机称病告退官场。此后他清茶淡饮,脱尘去俗,幽处颐养,了此一生。三六一年,五十九岁的王羲之过早地谢世了,但他的艺术成就却永彪史册。
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看“笔论”,后来就学于叔父王与卫夫人。王羲之书法虽有家学,但不是师法一家,是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传统的结果。王羲之书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从而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赢得了“书圣”的美誉。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书浓纤折中;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千古名迹《兰亭序》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当时正值良辰佳节,面对山水美景,大家尽情欢娱,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为诗集作序,这就是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上承蔡邕笔论之旨,集篆、隶、章草之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在字体结构上极尽变化,有的像楷书,有的如草体,平稳中寓险峻,婀娜多姿。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全文有二十余个“之”字,都变转悉异,无一相同。明董其昌评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千百年来,《兰亭序》倾倒了无数帝王将相和墨客骚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此十分珍爱,推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行书是王羲之成功的主要书体,除了《兰亭序》外,还有《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丧乱帖》、《奉橘帖》等。《快雪时晴帖》列为“三希”之首,此帖用笔圆转流利,风格妍媚,书法精美,久负盛誉。《姨母帖》勾摹精妙,有“天下真迹一等”之誉,其书法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初月帖》行笔自然洒脱,气势连贯。《奉橘帖》妍美遒丽,神采宛然。在众多的行书字帖中,反映出王羲之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曰古质,一曰流便。《姨母帖》为第一类,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其结字和用笔都存在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等为第二类,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行笔流便,雍容酣畅,与《姨母帖》书风迥然不同,姿致之态跃然纸上。
王羲之行书名垂千古,草书亦直追张芝,为“草圣”后又一位伟大的草书家。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有《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长风帖》、《十七帖》等。其中《初月帖》是王羲之存留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欹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体现出一种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风格。《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亦是王羲之传世著名的刻帖之一,因卷首有“十七日云”而得名。其书法端庄凝重,顿挫有力,笔势婉柔圆润,以浑劲见长,转折收笔用方,一刚一柔,对比鲜明,妙趣无穷。宋朱熹曾说:“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昔日唐太宗好右军书,收集王书三千纸,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即其中一卷。此帖内容为信札,书写随便,颇见天趣。笔力雄健,法度谨严,故历代多以其为学习草字的范本。
王羲之的书法颇为世所重,相传当时人们都以拥有他的字为宝。有一则故事说,王羲之性爱鹅,一道士深知其所好,为了得到他亲自手书的《道德经》,特地养了一批品种极佳的好鹅,王羲之求鹅心切,只好以“白鹅换书”,这则故事早已成为艺术史上的趣谈。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苑,后人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庚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酷爱其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书善书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以,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中国书史上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他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上竖立起一座“尽善尽美”的丰碑,永远为后世所景仰
兰亭盛会图
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一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是中国传世十大名帖之一。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朝冯承素摹本。存世兰亭集序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以便与其它摹本相区别。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帝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神龙本兰亭集序》
《神龙本兰亭集序》(1—5)
定武本《兰亭序》二种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序》定武石刻出于何人摹勒,历来众说纷纭,已不可证实,比较多数的意见,以为唐欧阳询所模拓,大宗时勒石留禁中,因此拓本很少。石晋未,契丹辇石北去,中途流落于定州,宋庆历时被李学究得到,后又为州帅所得,留于官库中。熙宁中薛向帅定州,向子薛绍彭翻刻一石,换去原石。宋大观中原石进入内府,后不知下落。定武石刻流传至今可信的有:
一、元柯九思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中“湍”、“带”、“右”、“流”、“天”五字已损。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一小“僧”字,为梁时鉴赏家徐僧权的押署。前隔水有清王文冶题字,后隔水有元康里巎巎、虞集题记,后有王黼、忠侯之系、公达、鲜于枢、赵孟頫、黄石翁、袁桷、邓文原、王文治等跋,此本即本册所印本。
二、独孤本,原帖经火禁,仅存践片.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本上列五字已损,后有吴说、宋敦儒、鲜于枢、钱选、赵孟頫、柯九思、翁方纲、永瑆等题跋,其中有赵孟頫著名的十三跋最为难得。此外尚有吴炳本,五字末损,有王容、吴炳、危素、熊梦祥、张绅、倪瓒、王彝、张适、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等人题跋,此本有人提出怀疑。《定武兰亭》翻本极多,都与原石相距甚远。
元柯九思本定武本《兰亭序》(1—15)
元柯九思本定武本《兰亭序》(1—15)
《万岁通天帖》局部.
《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万岁通天帖》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
《初月帖》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
释文: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
羲之爱鹅图
王羲之故事集锦
1、羲之换鹅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2、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3、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4、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5、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的故事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革过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亭序》原来是假的,世人被“骗”一千多年,这才是它的原貌,郭沫若判断是对的!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
终于收集全了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集字对联99副,2019好书法对联
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好在哪里?
书法-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集字对联
2022虎年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集字春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