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近代画派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之《吴冠中》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中国近代画派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之《吴冠中》
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北国风光》
吴冠中谈《北国风光》
1979年兴建首都机场,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承担内部壁画及装饰画任务,分配给我一幅六米宽的横幅油画,位置在西餐厅的墙上。具象的巨幅油画须先给出具象的画稿,画稿要审查,至少须在创作组内评价。为了稳妥完成任务,我移植自己早先作过的一幅北国风光,改变了画幅的比例及部分内容。我作画时先有形象,根据形象营造意境,仿佛先发现了演员,然后为发挥演员的特色再编写剧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这副北国风光最先的意象,因此山的走向与松的对照成了画面的基本构成,其它如长城、火车、水库等新旧时代的标志都只能匐伏在整体构成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与地位。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
当时李瑞环同志领导机场建设工程,自然也十分关注壁画装饰工作的进度,他多次的公开报告和画家座谈,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绘画组全体同志一致感谢他的支持。最后,工作结束时,小组决定将我的这幅北国风光画稿以集体的名义赠他作为纪念,表示谢意。
以后我从未过问此画的下落,到底有没有送到他手中也无从知道。李瑞环同志主持政协后,我与他有了直接面谈的机会,他告诉我他喜欢艺术,当年他收到这幅画时非常高兴。但因画稿是我成画的按比例缩小成画尺寸受到墙面尺寸的限制,因而画稿的高宽比例不甚理想,于是他花了很大功夫拓展了画面的高度,改变了幅面比例,又请我去鉴定了这幅作品,我感到惊喜和愉快。久别的孩子平安无恙。
吴冠中这样评价这幅作品:“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
作品介绍
20世纪70年代是吴冠中油画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油画代表性作品数量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点。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
《长江万里图》长509厘米,宽22.5厘米,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画中,吴冠中将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滨江灯火,乃至奔驰的火车,全部入画,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
《长江万里图》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出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
创作背景
1971年,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参与北京饭店的《长江万里图》大型壁画的创作。创作组成员有设计师奚小彭、绘图画家吴冠中、袁运甫、黄永玉、祝大年。五人赴长江两岸写生尚未结束,北京开始了批黑画运动,应召返京,壁画创作组随之解体。 至2006年6月,吴冠中创作的《长江万里图》的初稿,在世纪坛展出,世人才知道吴冠中完成了《长江万里图》的创作。及后,设计师奚小彭收藏的《长江万里图》综合性成稿进入收藏市场,参与2006秋季北京翰海的油画拍卖。
《长江万里图》从诞生之日起,注定名垂画史。经历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吴冠中的《江万里图》在黑暗、混乱的文革,超越时代笔墨和主题,完成了中国艺术家探索了一百年的中西融合。吴冠中曾自述:“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这一意象与具象的巨幅画作,此后成熟地落定为吴冠中的绘画信念和笔墨形式。
鲁迅故乡  油彩画布 1979年作
鲁迅故乡  油彩画布 1981年作
鲁迅故乡  油画木板 1976年作
鲁迅故乡  画布 1978年作
鲁迅故乡  木板油画 1977年作
鲁迅故乡  木板油画 1977年作
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在他的油画中,尽管用色及造型源于西画,但却予人更中国化的美学意念。在作品《鲁迅故乡》中,几栋白墙黑瓦的江南古宅,一泓蜿蜒而出的清澈溪水,点缀着几抹树木刚刚抽芽的新绿,便把人们带进杏花春雨江南的无限遐思之中。画面构图简约而不简单,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却是经过画家精心敏锐的安排,点、线、面恰到好处的穿插运用正是体现了吴氏的形式美感和独特情思。色彩清朗淡雅,带着南方特有的温润,使人不觉沉浸于白居易《忆江南》的诗情之中。画面里萦绕着作者对江南水乡一草一木的细腻情感,细看耐人寻味。
鲁迅故乡  木板油画 1977年作
《鲁迅故乡》组画之二
《鲁迅故乡》组画之二
吴冠中画笔下的江南是鲁迅(1881-1936)笔下的《故乡》,因喜欢鲁迅而开始描绘江南,并将鲁迅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此题材自然也成为他画中的最佳主角;《鲁迅故乡》系列属江南系列,但其构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此类题材中却是相当罕见的。
他在画中,擅以全景式、俯瞰或鸟瞰的方式描绘江南水乡,因此,画笔下有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门前柳树垂挂的夏江南,而此类的构图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在此画中,他改以近景及一点透视的构图,画中依旧是江南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入画,但主体场景是仅容身过的窄巷穿越两壁高墙。画面空间经此安排,营造出深巷巨宅的幽邈,空间亦无限延伸,让人不禁想入画中,一窥巷后风光;宅前的老树新枝,门上的红联更是刻划出送旧迎新之感。此画描绘的是江南之冬,而此类题材在他画中是较为少见的,故此作成为他《鲁迅故乡》系列作品中具特别风味之作。
白皮松  纸本 1972年作
白皮松  纸本 1972年作
《白皮松》是一幅构图十分讲究的作品。前景的松树与远景的房屋,虚实相接,前后呼应,空间层次丰富而有具有章法,错落有致,密而不乱,其中经营有道的关键,正在于图形和色彩的高度概括性组合,雪景中浅灰的色调,造成了基本色彩的表现契机,而纷繁的树枝变化,有赋予了线条将不同的色面加以连接,于是形成了场景高度的平面化,自然空间逐渐远离了客观对象中那原本的繁杂和琐碎,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画家主观意象中那宁静而简约的世界。事实上,自然树木类型的风景描绘,之所以能够成为画家所擅长艺术表现对象之一,就在于画家独具慧眼的敏感,精致的构图比例,有条不紊的组合效果。在此,中国式的写意变形和西方的表现主义得到了奇特的协调。
泊  油彩 1962年作
泊  油彩 1962年作
吴冠中的油画写生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风景。近景是六只停泊在江边的渔船,两只与画家视线一致,另外四只则平行于横向的画面。沙滩蜿蜒伸向江中,如一只胳臂将停泊的渔船揽入怀里。江面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偏绿的水面与略紫的天空由隐约的远山或横桥连接起来。江上由近及远点缀着三只劳作的渔船,更远处则是数点白帆。画家在简洁的画面中力图营造精致的氛围。泊船浓淡相间的长长桅杆、随风飘扬的绳索、在空隙中精心点出的白帆,以及富于对比的笔触,使画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长江三峡  油画 人民大会堂 1977年作
侗家山寨
峨眉山  纸本彩墨 1978年作
峨眉山月  纸本彩墨 1978年作
峨眉山月  纸本彩墨 1978年作
此图是1978年秋,吴冠中至四川峨眉山写生,写李白《峨眉山月》诗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文为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以诗人夜间从清溪出发,回望半轮明月挂在山头的视角,抒发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思。在此图中,画家正是将情思灌输了进去。
画中以参天古木为主体,树干以干湿不均的重墨和赭石写出,先铺以赭石,再施以干涩的墨笔,即表现出其苍老劲拔之态和树皮粗糙的质感;树叶以水墨掺和色彩率意点出,在不规则的外形中富有层次感,显出一种秋天时的略带枯黄之态;细笔画出的枝条轻柔而富有弹性,似在随风舞动,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最后以藤黄、红、绿在树干和枝叶上随意点出一些色点,纯色与重墨既为对比,又相互映衬。画树之法历来丰富多样,但在此图中画家独辟蹊径,将西方绘画中的形式结构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以点、线、面交织的方法表现峨眉古木独特的姿态。透过树杈的缝隙望去,只见山势雄壮,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气弥漫,山路蜿蜒,虽俱以淡墨写出,但层次清晰,呈现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在左上角,依稀远去的群山之巅,画家以藤黄画出半轮明月,月影或倒影在清澈的平羌江上,但渺小且遥不可及,或可体味李白当年驾舟渐行渐远时的心境。整幅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造型基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笔法自如流畅,甚为契合李白诗意。
黄山飞瀑  油彩 画布 1974年作
江南水乡  1985年作
江南水乡  1985年作
吴冠中先生致力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毕加索+城隍庙”。《江南水乡》将油画的色感、光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风韵揉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语言样式。点、线、面的抽象元素变成了江南风景的具象描写,吴冠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中西绘画多种对立的矛盾。
江南乡居  布面 油画 1980年作
江南乡居  布面 油画 1980年作
《江南乡居》是画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以远眺的方式描绘了江南村庄的秀丽繁忙之景,画面层次丰富,色彩鲜明,冷暖色和谐搭配,这种源于生活的作品,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具有高超的文化品格,充分体现了他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生活的宽大胸襟和视野,此仍是稀见的大制作。《江南乡居》于1980年创作,为上海展览中心所作,画上有『上海展览中心惠存』一行。其历经辗转,流于海外,终获回归,弥足珍贵。
漓 江  木板油画 1976年作
漓 江  木板油画 1976年作
这幅《漓江》是吴冠中经桂林赴贵阳探望岳母途中,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所得。吴冠中用自己的匠心,把漓江山村的复杂物象,归纳为灰、绿、白三色,而横江、直树与线条优美的层峦,虚实相间,山环水绕,最终统一在温润的银灰调子中,盈尺之幅中有恢宏气象。画面技法非常丰富,可以说是集吴冠中这个时期技法之大成,主体的山峦有复杂厚重的肌理,近景的树枝都是用笔端划出来的,尖利而洒脱,船上和岸边的人物都只用一两笔,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身姿形态。天空和水面都是银灰调子的,但天空明净,水面润泽,山的倒影形成的投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和远景中种种叠叠的山峦形成呼应,这种细微的统一与变化,创造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寻寻觅觅的是朴实无华的寂静空间里丰富的细节与景深,画里细腻流畅的线条,继承了传统绘画元素的多样化笔触,表达出自己对漓江景致的眷恋。漓江是吴冠中创作中多次表现的题材,他创作的漓江风景,淡雅清新,优美婉约,写实的手法中穿插着写意的笔意,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中国式审美意韵,常常触动和温润着观看者的内心和情感。
木 槿  布面油画 1975年作
木 槿  布面油画 1975年作 (6325万,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我爱花,但从无工夫侍候娇嫩的花,所以不栽,但孩子们随便种的向日葵、野菊、木槿、葫芦等却疯长。有一株木槿长得高过屋檐,满身绿叶素花,花心略施玫红,这丛浓郁的木槿遮盖了我家的破败门庭,并吸引我作了一大幅油画,此画已流落海外,几度被拍卖,常见图录,但画的母体却早已枯死了,愿艺术长寿。”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自传中说出的话。先生话语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是他在50年代之后就一直居住的北京什刹海畔的会贤堂大杂院,这也是吴先生一生中住得最久的一处住址。
《木槿》正是先生在自传中提到的那件作品,它记录了大师在上世纪那段岁月中的生活。先生对这件作品是比较看重的,这里面蕴含了吴冠中对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木槿花铅华洗尽,只有点点绿叶映衬着素雅的小花、显得温馨静谧,就像一股无声的生命之泉在画面中汩汩溢出,永不枯泽。吴冠中的笔法是那么清新、自然,看着大师的作品,人们仿佛不仅是用眼睛在观赏,而是在呼吸他的画,呼吸着他画中的花朵和生命,我们似乎也被先生发出的“愿艺术长寿”的感慨所感染,顿感身心焕然一新。
太湖鹅群  1974年作
《太湖鹅群》是其1974年在太湖渔船上的现场写生作品:
画家以迅急跳荡的笔触描绘鹅群充满活力、富有节奏的场景,
画面洋溢着鲜活的气息和生命活力。
网狮园  纸本彩墨 八十年代
网狮园  纸本彩墨 八十年代 (5175万,2011年6月北京匡时春拍)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虽规模不甚庞大,设计却是极佳,曲折而雅致,素淡而恬静。吴冠中多次故地重游,如访旧友,更是从中提取多幅画图。八十年代,正是吴冠中画作由色彩向水墨,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期。
此幅《网师园》,尺幅巨大,是吴冠中在这一重要时期,'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力作。黑瓦白墙江南清韵作品采用黑、白、灰三种基本色主导,统领画面。以大块墨色写就黑瓦屋顶,以富于律动的淡墨线条画出窗棂、曲桥、山石与池塘,留下宁静的天空与白墙。寥寥数笔,江南清丽娟秀的情调便跃然纸上。古树峥嵘虬枝张扬如果说黑白灰三种基本色,所描绘的房屋、天空与池塘,横向的分割了整幅画面,形成静谧的氛围。那么这份静谧就是背景,是陪衬。所衬托的,是画面正中四棵身躯硕大、姿态各异的峥嵘古树。古树一棵伏卧,身如巨龙;三颗挺立,或伸展,或虬曲,直上千仞,顶天立地,像大夫,像将军,像神话中的天神。力争上游的张扬线条,打破了'横’的势力统治,性格倔强,生命顽强,爆发出画面的最强音。
吴冠中 《天鹅湖》】设色纸本,67×94cm, 1988年作
吴冠中 故乡苇塘 镜心
吴冠中 作品《故乡苇塘》
画面近景是大片的水塘与茂密的芦苇,远处掩映着白墙黑瓦的乡村老宅,参差错落,连绵延伸,直至隐没在如黛的山色中。整幅画面表现的是画家故乡宜兴的水乡景致,以明快素凈的青绿色为基调,穿插有黑白色块构成的、具有几何意味、色彩对比强烈的江南房屋。
吴冠中(1919-2010) 杭州孤山.
吴冠中双燕图
吴冠中双燕图1981年作,水墨设色纸本横幅,68.5厘米 x 137.4厘米
吴氏著重写生,提倡形式美、 抽象美的美学思想。他的作品清新独特,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对大自然敏锐的触觉。
这幅水墨画是吴冠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将江南景致的纯净,表现在画面上,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枯树、飞舞的燕子,全是在实景中高度提炼出来,一点多馀的东西也没保留。由此可见画家著重表现水乡的形式美,亦使人感受到他对江南故乡的情怀。画面看似简单,画中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除此只有一些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图形。黑、白、灰调是作品的主调,连著了色的树也表现得平静朴素。主角看来是一堵高大的白墙,占画面五分之二。窄长的门泂与白墙对比,更显白墙的庄严、洁白,而黑门的位置分布为画面加添了节奏感。树的活泼姿态,左上角的山墙尖角,倒影的朦胧,都是为配衬端端正正的白墙而设。就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发现双燕飞来,打破了幽静,在平面的画幅中,传来声音,为画面带来了气息,带来了生命力。
吴冠中先生画作《小鸟天堂》
吴冠中《小鸟天堂》 1995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70×70cm
款书:95 吴冠中钤印:吴冠中印 九十年代
吴冠中1995年创作的《小鸟天堂》,70×70cm,纸本彩墨。此件作品曾参加“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2004年6月法国巴黎展和北京展,多次出版。这是吴冠中自1974年开始画水墨整整三十年的重要展出,也是其创作高峰的重要作品之一。
“融和中西”之路最初是由吴冠中的老师林风眠开拓的。在林风眠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传统水墨画一向只辅以淡彩或根本不赋彩,而他却常以浓墨重彩构筑画面,在清淡的水墨画中开了先河;传统水墨画一向以书法用笔作为规范,而他却无视一整套传统笔法,将疾速,流畅、爽利的露锋线条移入水墨画中,传统水墨画一向有自己的章法布局,而他却将西方的现代构成观念引入水墨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画面格局。作为他的后继者,吴冠中在这一问题上更是表现出罕有的勇气,说明他们的目标正是要依据自己的艺术理想,重立笔墨新规范,重建水墨新原则。在这30年的水墨行程中,他留下的足迹足以证明,他在这一领域所作的是一种超越传统规范的全新开拓,他要在这一传统媒介中走出自己的路。
这件《小鸟天堂》正是吴冠中“黑色时期”的作品。这一阶段,他的作品一反过去那种抒情的银灰色,愈画愈浓、愈画愈满、愈画愈繁密、愈画愈深厚。这中间自然隐含着形式演进的规律,如由繁至简再进入新的繁;由具象至半抽象再到纯抽象,都是艺术进程必经的过程。这种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升迁,是朝向精神领域的迈进,是他的艺术进入佳境的标志。树林里集聚密匝匝的黑精灵,虽然只是抽离了具象的黑团,你或许感受到是鸟类,它们或啁啾,或飞翔,或依偎,斑澜具有节奏的色彩,喻意着春意盎然。
鸭 塘   布面油画 1975年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冠中油画作品欣赏(5)
吴冠中“寥寥几笔”画出最美江南,却是拍卖场上最贵的画
《画不尽江南人家》-吴冠中作品欣赏
吴冠中:这样美如仙境的江南,你见过吗?
吴冠中画作
吴冠中先生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