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矛盾论解读(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正文

关于矛盾论,我们之前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进行全面的解读。

最通俗全面的矛盾分析法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借助一个虚构的人物以及大量的实例,来讲解了矛盾论的相关概念,应该来说讲的比较通俗易懂了,有些读者还是希望我像讲解实践论一样,对《矛盾论》进行逐段的讲解,从本文开始,我们分数次,来完成这一工作。

矛盾论

(一九三七年八月)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

解读:背景介绍。教条主义又名本本主义,指的就是过分重视书本的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的毛病,这一毛病是早期党内的主要思想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经验主义。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解读: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可以参看这篇文章。到底什么叫做辩证地看待问题?当我们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时,到底是在指什么?其核心就是列宁的这句话,“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辩证地看待问题,就是说要去研究问题、事物的矛盾,研究矛盾的性质、运动的规律。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解读:德波林学派的观点在正文中有提及,我们到相应段落再进行解读。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⑷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解读:本段借助列宁的话提纲挈领的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进行了说明。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注:这部分内容对形而上学的历史背景,内涵做了具体的展开。理解“形而上学”的概念是学习辩证法的第一个难点。“形而上学,又称玄学”这句话容易给入门读者一种误解,因为在现代中国的一般语境里,玄学带有很强的迷信意味,是风水命理神秘学的统称,和神学更为接近。

但实际上,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和神学是大不相同的,它又称为“第一哲学”,其一般定义是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我们可以举一些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上帝?人的本质是什么?手机的本质是什么?研究事物的终极本质是形而上学的根本目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会发现,形而上学和科学似乎具有很强的联系,彼此都追求理性,两者都推崇缜密的逻辑推理,两者的目标都是探寻事物的本质,事实上,两者之间正是相伴而生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典故。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详细分科。给整理他书籍的后人犯愁了,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这个标准,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当时没有合适的名字称呼它们,安德罗尼柯一看怎么办呢,就给起了一个名叫metaphysics,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事实上,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早期,哲学和自然科学往往很难相互区分,研究哲学和研究科学常常就是一回事。

原文提到,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这又是从何而来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对此做了论述,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逐渐发达,当时的科学研究习惯于采用分析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各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换句话说,把各种事物孤立开来,撇开宏大的总联系,只从静止的角度去做某一方面地考察,而考察的目的,正在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这本身是一种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但容易给人们造成思维惯性,在此后,培根以及霍尔布斯两位哲学家将这种形而上学思维移植到哲学领域中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也就成为现在我们讨论辩证法过程中所特指的“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

形而上学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错的,即使在今天,它对科学研究依然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遵循逻辑的,但它的这个逻辑是形式逻辑,它不承认辩证逻辑,不承认矛盾对立面共存的可能性,用一句话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而这实际上和自然本质并不一致,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无法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理解。总而言之,形而上学是一种不完备的分析思维,但并不能说它就是错的。

原文提到“,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为什么形而上学既是唯心的,也可能是唯物的呢?当科学不够发达时,人类在追寻世界本质的过程中,难免就会将一些不可解释的现象归咎于超自然力量,进而就会走向唯心。资产阶级初期,唯心的宇宙观逐渐崩塌,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表现就是教会权威的下降,科学开始爆发式的发展,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早期科学的研究偏向于通过分析解构的形式研究事物的本质,亦是形而上学的。

原文提到“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可以用变戏法作为类比,这在《大众哲学》里有一段非常精彩、易懂的论述,此处我直接摘抄了。

通常的戏法,不外是把一件东西变成另一件东西,例如一根棍杖放到毡子下面,立刻爬出一条蛇来,一粒米放在杯子里,他可以给你变成一满杯;或是一些枯干的水草放进玻璃缸去,用手帕一盖,就变成满缸水里游的活生生的金鱼。这就是变戏法的变动。大家知道,这种变动,并不是真正的变动。棍杖根本没有变成蛇,一粒米也没有真的变成满杯的米,只不过把两种东西掉换了一下位置。如果硬要说这里有什么变动,那么至多也只能承认是位置上的移动,或者再加上米的数量上的变动,也就是一种机械的变动,决不能说棍杖之类的东西本身有了变化,这是第一;其次,这一种位置的移动或数量的变化,并不是由棍杖之类的事物自己本身引起的变动,它完全是受魔术师的支配,它的变动的力量完全是外来的,它本身完全没有自动的作用。

有许多人,常常把世界上的一切变动看做变戏法一样的变动。他们虽然承认事物的变动,然而所承认的只是位置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减,也就是只承认机械的变动。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有一种对于历史的看法,认为人类历史都是循环运动。试翻开许多旧小说来看,开头常有这样的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是把历史的变化看成分与合的简单循环。照这种看法来说,那么,历史的变化,都只是表面的了:在表面上,我们好像经常看见有新的历史事物出现,然而在实际上并不真的有什么新事物,一切都是老早就有了的,它不过是从暂时隐藏的状态中又重复出现,正好像有一个历史的魔术师,把过去的某些事物悄悄地藏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又把它拿出来给人再看一次。事物的本身根本没有什么变动,历史的本身也根本没有什么进步,不过是一盏转来转去的走马灯而已。

这种关于变动的见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也叫做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它只承认事物的表面的变动,而不承认事物本身内部的实质上的变化。它要我们相信这样的两点;第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上一切变动,只是变戏法样的骗人的事情。水变成冰,大鱼生出小鱼,稻杆上结成谷子,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中国出现了共产党,抗日战争的结果出现了解放区,一切的自然变化,生物繁殖,社会变革等等的现象,都是表面的。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是永久固定不变的,它们的本身决不会由一种变成另一种,我们所见到的变化,不外是一种东西隐藏了,而另一种东西又来代替它的位置罢了。第二,就像戏法的变化是由魔术师制造一样,事物的变动也决不是事物本身的自己变化,事物的本身都是死的,要使死的东西变动,必须假定有一种外来的活力,于是,为说明一切变动的来源,就不能不假定世界上有一个大魔术师,掌管着一切的变动,而万物的变动,都是由他推动的。

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解读:这部分内容列举了形而上学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实际表现。

何为机械唯物论?机械唯物论的代表者正是上面提到的培根和霍尔布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人就是一部由原子组装而成的机器(孤立),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这个意义上,人和动物就没有任何区别,不过是外貌不同的机器罢了,很明显这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片面),暗示了一种必然的、命定的、机械的人生思想(静止),所以会为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所拥护。

何为庸俗进化论?庸俗进化论的代表者是英国斯宾塞,他认为社会历史同生物机体一样,都是不断进化的,并把生物学中的原则作为支配社会的原则,亦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必然要进行“生存竞争”。优等民族或种族最适应“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必胜,而成为一切民族的统治者,劣等民族是天然的被统治者。这种理论为英国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制造了根据,同时它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改良主义、右倾保守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使社会不断进化,反对通过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这种理论形而上学的主要点在于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同时它的发展观也是静止的,实际上认为资本主义秩序是最优且永恒存在的。

总而言之,形而上学在辩证法的语境里,代表的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同时倾向于把事物变动的推动力归因于外力。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解读:这一段从反对形而上学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一个总的介绍,主要侧重点在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应当来说比较好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首要的,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单纯的外因不起决定性作用。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解读:这一段简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发展历史,这里主要加粗的话进行一定解释对,有兴趣者可自行寻找更多相关资料。所谓朴素辩证法,就是直观的、经验性的辩证法,比如“一阴一阳谓之道”,“盛极必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东西听起来就很辩证,但是又会觉得很空泛不可捉摸,这就是朴素辩证法的特点,它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只能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上作一般性的描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肤浅、笼统,对世界的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了解甚少,具有直观、粗浅、朴素性质。这也是它为什么被形而上学代替的原因,我们上面提到了,形而上学虽然有片面性,但是遵循理性和逻辑,能够从实际的、科学的角度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索,摆脱了笼统的、泛泛的描述,这是其先进性。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解读:学习辩证法的目的。

如对本部分内容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


END

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的《矛盾论》对当下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毛主席《矛盾论》:这11句话,都是谈认识论 《矛盾论》是辩证法
唐正东 | 《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从对立面去把握事物
《矛盾论》读后感2200字(二)-名著导读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