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 9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注释】

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释】

文:文献、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注释】

斯:就。

恒:指恒心。

约:穷困。

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注释】

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注释】

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与:赞许。

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是谥号。

揖:做揖,行拱手礼。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取:同娶。

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莫:约摸、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为之:指圣与仁。

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诔》:音lěi,祈祷文。

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注释】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等都有些,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述而篇第七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二十六)
《论语》卷7述而篇第七诗解3真情恒常君子坦荡
《中庸》学习笔记之九
《论语》白话文(下)
乾卦·文言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