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研历史313: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1.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

(1)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遗址遍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北、辽宁各地,比仰韶文化分布得更为广阔,年代距今约 5000~4000 年。在考古学上,又将龙山文化分为由仰韶文化发展成的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演变成的山东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为齐家文化,年代距今约 4100~3600 年。

(2)长江流域

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成的良渚文化(1936 年首见于余杭县良渚)颇为发达。其年代距今约 5000~3700 年。此外,华南地区石峡文化(1973 年首见于广东曲江县石峡)、西谯山文化(首见于广东南海市西谯山)、昙石山文化(首见于福建省闽侯县昙石山)、圆山文化(首见于台北市圆山贝丘遗址)。

2.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父系氏族公社包含若干个父系氏族大家族,其主要成员是由同一男性所生的几代人及其

个体家庭组成。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以后发展成部落联盟。父权家族有族长,氏

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1.原始农业的进步

(1)锄耕农业

(2)籼粳稻普遍种植

(3)六畜饲养

2.制陶术的进步和冶铜业的出现

(1)制陶术的进步

龙山文化时期,在陶器的制作中已利用快轮急速旋转的力量,加上双手的配合,使陶坯器形规则,厚薄均匀,器壁变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陶窑结构改进表现在窑室扩大,火膛加深,火口缩小。支火道和窑箅孔增多,温度可达到 1000℃。烧成比红陶质量高的灰色或黑色的陶器。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美观、纹饰精细、器形多样而著称。有的黑陶其陶坯薄如蛋壳,表面光滑,又用烟熏法使之乌黑发亮,被称为“蛋壳陶”,是当时制陶工艺的佳作。

(2)冶铜业的出现

制铜业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一项成就。人们发现孔雀石一类的铜矿石经过烧炼可以炼出铜来。进而发现红铜加上少量的锡矿,既易熔化,冷却后又比红铜坚硬,打制成型也较容易,于是产生了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铜器经鉴定,既有红铜,也有青铜,有冷锻,也有冶铸。出土的铜器虽然为数较少,在生产中还远不能代替石、骨工具,但金属的冶炼和加工成功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3.纺织、编织业的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改进

(1)纺织、编织业的发展

①麻布——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有苎麻制作的麻布残片和细麻绳。平纹麻布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16 至 24 根,有的经线 31 根、纬线 20 根,其密度与现代的细麻布相当。

②丝织品——钱山漾的丝麻织品是这一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其他遗址还发现蚕纹的图案,这些都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绢最早的国家。

(2)居住条件的改进

①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较常见,地面采用层层灰土铺平踏实,有的还用人工烧制的熟石灰作了防潮处理。已出现双室房屋,平面呈“吕”字形,房屋内有储藏物品的袋状窖穴,这显然是为适应一夫一妻个体家庭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

②在江南地势低下、潮湿多雨,先民们在高出地面的桩上建房。他们先在地面打成长方形的木桩群,上面架设横梁、铺垫木板和竹席芦苇,再在房屋四周立柱架梁,最终盖成两面坡式屋顶。四壁和屋顶也用竹席和芦苇、竹竿、树枝圈围覆盖,内外涂抹草泥。这种建筑,适应了水乡特殊的自然环境。

③ 在一些村落中,开始出现了水井。如邯郸涧沟遗址发现两口水井,深约 7 米,直径约 2 米。在吴县澄湖遗址发现许多土井,昆山太史淀遗址的水井用大树的弧形木块围接成井圈。掘井技术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用水,使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条件得以改善。从此,先民们选择居住地、建立村落,就不一定要临近河湖了,生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4.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

(1)原始艺术

①图形文字——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 40 片骨质记事工具。在大汶口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笔画整齐规范的图形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图形文字。

②良渚玉器——良渚文化雕磨工艺亦很发达,盛行以玉敛葬,玉璧、玉琮等的制作十分精致。浙江余杭长命乡反山墓地 11 座良渚墓葬发现随葬品 1200 余件,玉器占 90%以上,其中一座墓出土玉璧即达 53 件,最大的一件玉琮重 6.5 公斤,堪称“琮王”。

(2)原始宗教

①男性生殖崇拜——父权制确立后,普遍供奉男性祖先。齐家文化、龙山文化等父系氏族遗址中均发现陶祖、石祖等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乐都柳湾出土男性裸体像彩陶壶,都是这一崇拜的表现。

②原始占卜——原始巫术是与原始宗教相伴随的宗教行为,这种行为以谋求控制自然力、沟通鬼神为目的,占卜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人们相信可以预卜凶吉祸福。

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1.婚姻形态的变化

对偶婚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族,当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由一夫一妻小家庭组成的个体家庭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仅凭男子劳动就可以获得生活资料的大部分或主要部分,妇女的劳动则局限在家庭劳动为主的小范围里,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到附属的、无足轻重的地步。

2.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最初成为私有财产的是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和牲畜,然后扩大到房屋、劳动产品等,再以后,作为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也为父系家族或小家庭所占有,反映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多寡不均、贫富悬殊现象越来越明显。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出现的”。在原始社会,牲畜是最大最有价值的动产,牲畜繁殖快,可供食用,是祭祀的牺牲,又是交换的对象。在父系氏族墓葬中可以看出,以猪头或其他牲畜随葬的风气很盛。

3.部落战争和部落显贵的出现

(1)部落战争

当私有制日益发展后,各氏族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产生的冲突比以前更为激烈,往往演进为较大规模的战争。相邻的部落为自卫,也为扩大自己的实力,纷纷结成部落联盟,设立由部落首领、军事首领和宗教祭司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日常的共同事务。重大事件仍由全体成年男子组成的议事会决定,但军事首领的个人权力有日益加强的趋势,这一时期被称为军事民主制时期。

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在距今 4000 多年至 5000 多年的 1000 年间,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一段历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传说保留在古文献中。透过这些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我们可以窥见向国家过渡阶段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大致情况和过程。

1.炎、黄、夷、蛮诸部落的分布和发展

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以姬、姜姓为主的部落群;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以风、赢、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炎黄、东夷和苗蛮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的氏族组成,他们大都过着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发展上各具特色。他们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1)神农氏(炎帝)

根据传说,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其后裔较著名的有烈山氏,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其子名柱,“能殖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稷被尊奉为谷物之神。炎帝后裔还有共工氏,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曾率领众多部落与洪水作斗争,扩大了耕地,其子曰“后土”,后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社。对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土地和粮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兴衰存亡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社稷”即国家的代名词。

(2)轩辕氏(黄帝)

传说中的黄帝是我国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被列为“五帝”之首,是这个英雄时代的代表人物。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相传黄帝分别与炎帝和东夷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躯、虎六种野兽参战,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他们共同组成以有熊氏为首的部落。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发展迅速。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并在与东夷的斗争中结为部落联盟。

(3)东夷部落

东夷部落群中有一个古老的部落太昊,也叫伏羲氏,以龙为图腾。这一族后来散布到我国东南广大地区。与太昊氏传说相关联的是少昊氏凤姓部落,少昊氏以“鸟名官”,凤就是凤凰,乃鸟中之王,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组成的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九黎即九夷,其首领蚩尤有兄弟 81 人,当已发展为 81 个氏族,东夷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与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的冲突。

(4)苗蛮部落

苗蛮(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逐于崇山,另两个向西北和东南溃逃。苗蛮部落集团一度也相当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意欲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地域。

2.各部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

各氏族部落在不断迁徙和相互交往中,为了各自的利益时而结盟,时而分化,时而发生冲突。这种斗争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部落战争。上述三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就在这错综复杂充满神话的斗争和融合中,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

(1)涿鹿之战(2)征伐三苗(3)阪泉之战

3.世袭王权的形成

(1)国家权力雏形

战争加强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到黄帝的后代颛顼时,为了更好地加强统治,将民政与宗教职务分开,部落首领只管民政,不再兼管宗教事务,宗教事务另设祭司掌管。神事与民事的分离,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

(2)部落联盟会议完善

舜时,部落联盟议事会进一步蜕化为贵族的议事机关,内部分工更明确,如“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皋陶作刑等,共设九官,国家统治机构已初具规模。

(3)禅让制

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

(4)世袭王权确立

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在发生作用。但企图凭借强权和实力,变禅让为世袭的斗争在这一时期也愈演愈烈。《竹书纪年》有“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的记载。韩非子更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这些都表明强力在实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禹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戴,具有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族的最高君长。到其子启时,王权世袭完全确定下来,开始了我国文明时代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故事
社会组织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及其文化
这个历史遗迹的发现,让我们对黄帝大战蚩尤有了新的理解
中国通史——三皇五帝
初中历史知识点: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中国原始社会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