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研历史313中国古代史: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一、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从周平王元年(BC 770)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BC 476),这一阶段的历史 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BC 722BC 481)相当,被称为春秋时期。

1.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1)东周的建立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王朝。

(2)东周的衰落

①领地丧失

因赏赐有功诸侯及被外部侵夺,东周王畿从方圆六百里到方一二百里。

②军事力量丧失

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日益丧失。

③诸侯国的发展

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利用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3)郑国势力的强大

①西周后期,郑桓公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将自己的财货和奴隶预先迁寄到东方 郐、东虢两个小国,准备时机成熟取而代之。

②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武公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

③武公的儿子庄公,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独霸王室权力。

郑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与周天子矛盾日益尖锐。周郑“交恶”,尖锐对立。

BC 707,周桓王亲自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壬师惨败,从此一蹶 不振。郑国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

4)周王朝面临的威胁

①王权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减少,王室不得不仰赖诸侯资助。

②政治上天子受诸侯的摆布,天子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③社会进入动乱的时代,各种矛盾急剧发展。

④少数民族发展造成的威胁。

2.大国争霸

1)齐桓公的霸业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春秋年 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①管仲改革

第一,政治、军事方面

基本上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 居制,不许杂处、迁徙。在“国”内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 的政、军合一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提升武装力量。提高部分鄙野庶人的社会地位,增加兵员。

第二,经济方面

继续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对私田“相地而衰征”,按土质肥瘠征税。 由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鼓励贸易、促进生产。

影响:

第一,齐国国力日益强盛,连续灭了谭、遂等小国,大大扩充了国土。

第二,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他国打败山戎和狄族,保证了这一地区的 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第三,周惠王二十一年(BC 656),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 军队,首先讨伐依附楚国的蔡国,然后乘胜进军楚国,与楚订立盟约,取得了霸主地位。

第四,周襄王元年(BC 651)的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霸业达到了顶峰。

2)晋文公争霸中原

晋国地处山西汾水流域,与戎狄杂处。

①晋献公的霸业

a.削除一批同姓宗族,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加强了公室权力。

b.积极开拓疆士,灭霍、耿、魏、虞、虢等圜,战胜骊戎,打败北狄,领地发展到黄河 西岸和南岸,成为据有殽、函天险的北方大国。

晋文公的霸业

a.政策措施

第一,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

第二,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的晋国政局,为从事霸业活动创造条件。

第三,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 美名,获得周室阳樊、温、原等八邑土地的赏赐。

b.城濮之战

第一,原因:楚国为了保持在中原取得的优势地位,联合陈、蔡等国,出兵伐宋。晋国也在宋、齐、 秦等国的声援下,于 BC 632,向楚的与国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

第二,结果: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袭击敌军薄弱部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决战的胜利。

第三,意义: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晋文公被封为为霸主。同年冬天,晋文公又召集齐、秦、宋、鲁、郑、陈、蔡、莒等国诸侯在温会盟,周襄王被召赴会,晋国霸主的地位愈加巩固。

3)秦穆公独霸西戎

①概 况

秦穆公时(BC 659BC 621),秦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进步,国势日盛。秦国 逐渐成为霸主。

②过 程

a.周襄王二十五年(BC 627)秦企图插足中原,派军偷袭郑国,行军途中,遇郑国的商

人弦高对郑报信,计划惨遭流产。

b.晋对秦东进政策一向怀有戒惧心理,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觳之战,秦军全军覆没。

c.秦军东进受阻,转而向西发展,进军戎地,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4)晋、楚争霸

楚庄王改革

a.背景

BC 613BC 591),国内发生贵族叛乱,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

b.措施

第一,任贤用能,讲求得失。

第二,修建芍陂,稳定了政局。

第三,发展了生产,平定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

第四,用武力平服了百濮、群舒,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②晋楚争霸

a.周定王十年(BC 597),楚军围郑,连攻三个月,破郑都。晋遣兵来救,与楚军大战于邮,晋军大败。

b.楚国借故围攻宋国,宋最后被迫向楚国屈服。鲁、宋、郑、陈诸中原小国,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度成为中原盟主。

c.晋、楚争霸,战争持续了百余年,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双方也打得筋疲力尽。

d.争霸战争又激化了本国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各国逐渐无力外顾,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弭兵”活动。

5)弭兵之会

①第一次弭兵之会

周简王七年(BC 579),邲战以后,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使用武力,互相帮助,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的盟约。

②第二次弭兵之会

a.背景

第一,晋公室与异姓卿大夫之间及卿大夫相互之间争夺政柄的斗争日趋激烈,“内忧” 大于“外患”。

第二,楚国因遭受东南新兴的吴国的连续进攻,无暇北进。

第三,其他诸国长期追随晋、楚之后,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弭兵成为大势所趋。

b.影响

第一,会议做了“晋、楚之从交相见”的决议,即除齐、秦两大国和邾、滕等属国外,原来晋的属国和楚的属国,现在变成楚晋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

第二,晋、楚两大国利用弭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了霸权,形成了均势。

第三,弭兵会议的举行,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此后40 多年中,中原战争减少,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吴、越图霸

①吴国称霸

周简王二年(BC 584),晋派巫臣到吴国,教吴人以射御乘车和先进的战术,使吴开始有力量从陆路与居于长江中游的楚相较量。

a.吴王改革

BC 6 世纪末到公元前 5 世纪初,吴王阖闾执政,在楚国亡臣伍子胥的协助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第一,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库兵。

第二,任用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武,发展了吴国的实力。

②越国称霸

越王勾践任用著名政治家范蠡、文种等人,积极从事改革。

a.改革内容

经济上采取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等有利农工事业的措施。军事上加强剑戟习射的训练,执行严格纪律。外交上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的政策,并多方奖励人口的增殖。

b.改革效果

在勾践的励精图治下,越国由弱变强,于 BC 482,趁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的机会,出兵攻吴。吴国被灭。越王勾践一时号称霸主。但吴越的霸业已接近尾声。春秋时代业已步入结束的阶段。

7)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①大国争霸的实质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 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不过他们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 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

②大国争霸的历史意义

a.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b.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c.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各族人民互通有无,相互通婚,相互影响,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劳动工具的改进

①铁制工具比较多的使用,促进了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②春秋时期,牛耕作为一种先进事物受到重视。原本的耦耕制在生产领域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

2)劳动工具改进的意义

①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②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

③生产力不断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为土地私有制出现提供了条件,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

2.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井田制的破坏

①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出现“公田不治”现象,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②统治阶级间争田夺土的事件不断,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

③土地兼并现象和统治阶级的侵田夺土,使井田制日趋解体,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④春秋末期,土地的让渡转移和买卖现象昌盛,土地关系私有化。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贵族奴隶主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

②一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转化而为自耕农。

③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他们一部分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一部分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成。

④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滋长,受地主剥削的依附农大量出现。他们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有条件获取一部分收获物,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3)赋税制度的变化

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不得不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①齐国改革

a.概况

周庄王十二年(BC 685),齐国首先采用了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收贡税的办法。

b.内容

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土地占有者与土地耕作者共同分配劳动产品。

c.意义

管仲在齐国进行的这一改革,实际上起了破坏井田制的作用。

②晋国改革

a.概况

周襄王七年(BC 645),秦、晋韩原之战以后,战败的晋国为了挽回局势,把田地赏赐给人民,废除了周初以来土地定期分授的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对象

获得赏田的不仅有居于都内身份较高的“国人”,而且也有居于“国”“野”之间身份卑微的“州人”,征发州人服兵役、缴军赋,出现了“群臣辑睦,甲兵益多”的局面。

c.影响

第一,晋以“作爰田”为手段,达到扩充军力的目的。

第二,“作爰田”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

③鲁、楚、郑国改革

a.内 容

周定王十三年(BC 594),鲁国季孙氏掌权时颁布了“初税亩”的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初税亩”实行以后的第四年,即BC 590,鲁国“作丘甲”,过了 42 年,楚国“书土田”, “量入修赋”;再过10 年,郑国“作丘赋”。

b. 意 义

诸侯国改革赋税制度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但为了扩大统治者的经济收入或兵员补给,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已经出现的客观现实,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4)独立手工业者与商人的出现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①手工业者的发展

a.春秋时代,手工业日益趋向专业化。

b.新兴的手工业有煮盐、冶铁、漆器等。

c.产品风格和工艺水平有新的改进,纹饰雕镂取向工整细致,轻便灵巧。

d.出现了贵族使用的带钩、短剑、铜镜等新器物。

e.齐国纺织业非常发达,“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f.陶瓷器烧制工艺也有迅速的发展,吴、越地区,印纹硬陶达到全盛阶段。

商业的发展

a.春秋初期

第一,工商业仍然掌握在官府手里,各项工艺品都由官吏管辖的奴隶从事生产。

第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奴地位非常低贱,他们往往被当作贡物或礼品送人。

第三,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

b.春秋中叶以后

第一,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工商业部门逐渐离开官家的豢养,向私人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

第二,官商已不能再垄断贸易,私商的势力日益强大。

第三,官家的藩篱被突破,新兴商人阶层日益活跃。有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不仅是货殖的能手,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活跃。

第四,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第五,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借贷、高利贷产生。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兴起。

3.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1)“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①“公室”是指诸侯国君,“私家”则指大夫。以国君为代表的“公室”大都是主张维持旧制度的守旧派,而“私家”则是从旧贵族中转化过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

②新兴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争夺土地和人民,成为拥有大量私产的富有者。以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取得政治上的权力已经不可避免。

2)田氏代齐

背景

a.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惧祸奔齐,被任命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于齐的开始。

b.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田氏得宠于齐,与公室关系非常密切。后来田氏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向背离公室的道路,使齐国统治阶级形成了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集团和以田氏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集团,并开展了长期而剧烈的斗争。

过程

a.代表新兴势力的田氏家族,采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

b.田桓子对贫穷孤寡的国人“私与之粟”,赐谷物于民。

c.田常执政后,为了收买人心,也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进。实行厚施薄敛政策。

d.田氏在厚施薄敛的同时,还实行了一套“山木如市,不加于山;鱼盐蚌蜃,不加于海”的产销地等价、薄利多销、赚取财富的手段,使“民财为之归”。

e.田氏由此获得的雄厚资财,“得齐众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田氏把民众变作“隐民”,形成封建生产关系的雏形,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

f.以田氏为首的新兴势力以暴力手段对齐国旧势力展开了猛烈进攻,出现了三次武装斗争。

第一,公元前 532 年夏

田桓子联合国人向贪得无厌、花天酒地的两家执政贵族栾氏、高氏发动进攻,把他们驱逐出齐国。

第二,公元前 489

田桓子的儿子田乞,联合大夫,带兵冲入公宫,打败了齐国国氏、高氏、弦氏、晏氏四大家族,国氏奔莒,其余三家贵族逃往鲁国。

第三,公元前 481

田乞的儿子田恒(即田常,田成子)与监止(亦作阚止)任左右相,监止得到齐简公的 宠信,拥有很大权力。田常靠民众的支持以武力战胜监止。为了进一步掌握齐国实权,田常 向继位的平公对残留的旧贵族鲍氏、晏氏、监止以及有势力的公族尽行诛戮。

3)三家分晋

背景

a.外部背景

第一,公元前 7 世纪,在晋献公执政期间,“尽杀群公子”,骊姬得宠以后,又“尽逐 群公子”,一时晋国“国无公族”。

第二,春秋中叶,旧公族仅剩下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寥寥可数的几家,而晋国的“私家”力量却逐步强大起来,不断与晋国的旧公族展开斗争。

b.内部背景

在同旧势力斗争的同时,晋国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过程

a.公元前493 年,范氏、中行氏与郑、齐、鲁、卫等联合,和赵、韩、魏在铁地(今河南濮阳西北)发生战斗。

b.赵鞅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实行按军功赐爵、赐田的制度,提高庶人工商业者社会地位,实行依军功免除奴隶身份的政策,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打败了范氏、中行氏。

c.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智伯,分别建立三个封建政权。公元

403 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

4)其他各国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年,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夺取了政权,为封建制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家势力反对鲁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改革不彻底,鲁国到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

郑、宋、卫等新兴势力不同程度地进行过改革,但由于旧势力仍占优势,都告失败。

四周地区的诸侯国因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社会改革稍迟于中原地区。

其他边远国家如秦国和燕国,到战国时代才完成其社会变革,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5)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意义

进步性

新旧势力的斗争,大大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一部分形成为地主阶级,大部分庶人和平民转化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对象,是以租佃方式耕种地主土地的依附农民,以及取得小块土地,承担地主阶级国家赋税和劳役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下,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局限性

这种变革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它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之日,便是农民阶级受压迫剥削之时。

四、春秋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者,相传为楚国人,做过周守藏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

传世的老子《道德经》,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的,共有上下两篇。这本书的文字多半是环渊的,其精神则是老子的。

2)老子思想概要

老子思想内涵

a.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

b.“道”是万物的始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

c.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d.希望统治者尽可能地少过问政事,力求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轻刑罚,尚节俭。

e.有鼓吹“愚民”政策的一面。他主张“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

2.孔子和《论语》

1)孔子其人其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

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成为《论语》,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2)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得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结论。

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

孔子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动乱的社会恢复稳定,人民所受的痛苦得以减轻。

3)仁和礼的学说

孔子提倡“仁”学,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仁”的两个主要定义。

对于统治阶级,他要求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于被统治阶级,他主张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那就是“仁”的极致,甚至可以称之为“圣”。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

孔子宣扬天命,但是对鬼神却持存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3.孙武和《孙子兵法》

1)概况

孙武是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其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

2)《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我国古代 军事学术史及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对后世影响久远而深广。

《孙子兵法》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其论述充满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语言简练概括,并已为人们所熟知并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故事------春秋时期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剧变时期
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各国是什么反应?
子贡——忽悠就是力量!
95个成语拼成的齐国史(春秋篇)|文史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