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全愈:“双减”之下的基础教育该长啥样?

大家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介绍一些美国的快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减负情况,供大家参考和思考。说得不对的,请一笑了之!

发言时间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也无法像文章的篇章结构那么严谨,就是一个讲稿的大思路。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有休戚与共的关系吗?

“有教无类”是指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

公元前,孔子的“有教无类” 有个小小的前提:交10条腊肉。也有人说:“束”不是腊肉,否则,孔子像个开补习班的老师。其实,办学是需要基金的。不是贵族,也能上学,才是“有教无类”的重点。

易中天教授认为:“有教无类”的句式类似“有恃无恐”“有备无患”,省了“则”字。因此,“有教无类”即“有教则无类”:只要能接受教育,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类别(据搜狐教育报道)。

我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首先,通过教育“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类别”,是不现实、不客观的。

相反,通过教育“人与人之间”不是“没有类别”,而是“类别”可能更大。否则,教育还有“分门别类”的功效吗?

网传,蓝翔的校长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说:“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咱们蓝翔大学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

调侃归调侃,但蓝翔们确实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干了件大好事,其办学的底层思维分流了危及“独木桥”的潜在“共振”(所谓“共振”是物理现象,如队伍在桥上齐步、正步走,会引起潜在的崩塌)。蓝翔们为那些想挤“独木桥”的人,递上了一份别具生命意义和尊严的生涯规划。

其次,“有教无类”是在入学的门槛前,在义务教育的起点上,必须“无类”,必须“没有类别”。即,入学前“无类”,入学后“有类”。君不见,孔子的三千弟子入学前“无类”;但入学后,72贤人不是“有类”吗?

再次,经过教育就“没有类别”的观点,正好否定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多元智能指出: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因材施教,孩子的潜在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猴子、老虎、骏马和鱼儿,有不同特征,把猴子放河里,将老虎搁树上,把骏马绑山顶,让鱼儿躺草地,慢说扼杀人才,至少是屈才!

总之,在义务教育的门槛前,必须“有教无类”——否则不公平;入学后,必须面对因人而异的各种天赋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否则也不公平。

这就是“无类”的公平和“有类”的公平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然而,怎么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美国天赋教育引起我的思考……

能借“双减”颠覆美国天赋教育吗?

我曾写文章向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请教: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我认为,钱能解决的问题(诸如师资、设备等)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一流学生(不是“一流考生”)从哪里来?

我儿子申请大学时,走访了一些名校,他碰到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区、不同天赋教育的同学……

我猛然意识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基本来自各地天赋教育计划。那么,美国天赋教育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呢?这种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教学长啥样呢?

2003年,在武汉作完报告,一位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从后面挤上来,代表祖孙三代谢谢我,让我永远不要忘记教育的初衷……

老先生的“嘱托”,让我的“野心”有点长毛:若能把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人口大国”就能变成“人才大国”。

能不能借“双减”,让基础教育换一个“活法”?

家长都爱做神童梦。虽然我们无法为每个孩子选一颗神童的脑袋,但我们能不能“颠覆”只面向少数儿童的天赋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天赋教育呢?

既要“减负”又要“学足学好”,我不能不反复思考:

1. 为什么美国的天赋教育一般不鼓励跳级、早学、多学?

2. 天赋班的孩子都练什么基本功?

3. 为什么培养“考生”和培养“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质差异?

4. 怎么培养“智慧的学生”而不是“聪明的考生”?

5. 怎样孩子才能学得既轻松且带后劲儿?

6.天赋教育是精英教育,多达95%到98%的孩子被排除在外,为什么不能让它变成一种“大众教育”呢?

7.所有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发挥自己潜能的教育,这与区分IQ的高低,有半毛钱关系吗?

8.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沟通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区分IQ的必要吗?

划出一片保留地,只让几个人纵情地奔跑;还是打开广阔天地,让每一个人都放开来跑?这是只对“神童”实施神童教育,还是对所有的人实施天赋教育的区别。

既然孩子的IQ不同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能不能在深浅不一的教学内容中同样实施天赋教育?这就成了能不能颠覆美国天赋教育的关键。

“儿童大学”源于德国,席卷欧洲。奥地利号称“玩转大学”的“儿童大学”规模最大。“儿童大学”就是借助大学的师资、设施和教学理念,为儿童提供海阔天空、纵横万里的教学活动。如果我们这里有“儿童大学”,我就与儿童讨论“你愿意马斯克用电脑与你的人脑对接吗?”这是个上接云端,下接地气的课题。

想通“幼稚的儿童”也能与“深奥的大学”的上接云端、下接地气的简单问题结合起来,我深深地吐了一口气!

美国天赋教育的目标的第一大类是“基本的认知能力”,一共有五个方面:

1. 批判性思维

2. 创造性思维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插一句话:对中国孩子来说,首先应

该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研究的能力(美国孩子,8岁就开始“玩”儿科研)

5. 决策的能力

还有什么“B.基本的情感能力”等等,全部18项。其实,谈的都是素质教育!所谓“天赋”,上“天”之“赋”予也。因此,“天赋”谁都有,多寡而已。当我们把“天赋”看作每个人“先天的潜能”,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所以,我才有底气宣称“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简单概括:一是用“会学”代替“学会”;二是用智慧的学生代替聪明的考生;三是用动词的“渔”代替名词的“鱼”;四是用创新代替平庸。

试举几例:

欧美近年来在教育理念上有个重大突破:philosophy for children(儿童哲学)。美国著名的哲学家Lipman发现:儿童的思考力可以通过培养哲学思辨得到提高。

有个故事《嗨!小蚂蚁》,说的是,有个小男孩想踩死一只小蚂蚁。在他的眼里,蚂蚁才一小丢丢,根本不值得尊重。但蚂蚁认为:我小是小,但必须获得尊重。

孩子没有这么深刻的思考。讲完故事,老师提出很多问题:这个男孩应不应该尊重小蚂蚁? 你会不会尊重一个你不喜欢的东西?

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从听故事,走向哲学思考:小男孩跟小蚂蚁之间有什么异同?这个男孩比蚂蚁更优越吗?小蚂蚁重要吗?小蚂蚁有没有生存权?如果男孩比蚂蚁更有力量,他是不是有权利踩死蚂蚁?是不是在学校里,比你强壮的孩子就应该欺负你?你比某个同学强壮,你应不应该欺负他?

这就是从生活到哲学的思考。

再举写作课为例。

创作首先要“创”。然而,“创”的天敌是“常规”“常识”“理智”等等。所以,鼓励孩子打破常规,是艰难的第一步。

你可以先列出五个栏目:人物、目标、障碍、努力、结果;然后,让孩子在这五个栏目中填上10个人的相关内容。

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选电话的五个数,来组成新的组合。再根据这个新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组合,进行创作。

除了五个完全相同的数字,如00000、33333等,还是原来的10个故事外,几乎任何组合都能写出妙趣横生的,你平时怎么发挥想象力也难以创作的作文。

(演讲时,此例从略)例如,一朋友的电话尾数是75206:

7.(人物)黄全愈

5.(目标)公司经理

2.(障碍)各类敌手

0.(努力)接近米卢

6.(结果)被叫“母老虎”

新组合:“人物”是黄全愈;但“目标”是爸爸的;“障碍”是刘涛的;“努力”是李响的;“结果”是妈妈的。根据这个“乱点鸳鸯谱”的组合,我的大致思路如下:

“黄全愈”(人物)在教育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屡屡碰壁,于是灰心丧气,决定去应聘一家足球俱乐部的“经理”(目标),但是从裁判到教练到球员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有意无意地都成了他的“各类敌手”(障碍),因此他在足球领域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样遇到重重障碍。于是,他想到了米卢这个神奇的足球魔术师,他千方百计去“接近米卢”(努力),去了解米卢的关于足球的素质教育理论。米卢给黄全愈一则锦囊妙计:中国的男子足球中应试教育的毒太深,积重难返,不如另辟蹊径――组建一支完全灌输素质教育理念的女子足球队。终于,中国出现了一支战无不胜的、让人闻风丧胆的、叫作“母老虎”(结果)的女子足球队……

同时,举数学教学为例,也非常有意思。

有个类似“鸡兔同笼”的难题:有个老人养有狗狗和鸭子。某天,老人看到5个头,14只脚。他看到的是多少条狗?多少只鸭?

同学们纷纷举手(演讲时,教学过程从略)。

学生A:“设两个公式,一个解决脚和一个解决头的问题。”

学生B:“设狗脚为X和鸭脚为Y,4(x) 2(y)=14”

学生C写道:x y =5

老师:“大家不急于算公式,我们先来猜答案!”

学生们全都成丈二和尚……

老师:“你们不吭声,那我来问:5条狗和4只鸭,对吗?”

学生轰然:“不对!那就有9个头啦!”

老师:“好,我们再从脚上做文章。”

学生们你望我,我望你……

老师:“狗不少于4只,怎么样?”

学生B:“不对,看我的公式:脚的总数是14,而4条狗就有16条腿。除非老人喝醉了,把自己的脚也数进去!”

哄堂大笑!

老师:“老人没喝醉,是我喝高了。那能不能是3只狗呢?”

学生们陷入思考……

学生C:“也不对!看我的公式,共有5个头。3只狗有12条脚。这样就只剩2个鸭头和2只鸭腿。除非每只鸭只有1条腿!”

又是哄堂大笑!

老师:“假设它们都不缺胳膊少腿,该有几只鸭呢?”

学生再也不沉默了,开始议论纷纷……

老师:“如狗少于3只,我们能在鸭的数量上做文章吗?”

学生D:“狗少于3只,鸭必须3只,否则凑不够5个头。”

老师:“3只鸭有几只脚……”

学生们:“6只鸭脚。”

老师:“OK,这样一来,狗的数目……”

学生A:“狗只能是2只,狗脚……”

答案呼之欲出。

老师高兴地大笑:“好!请算公式吧。”

这时,再算公式,小菜一碟:2条狗和3只鸭。

学生B有些不高兴:“老师,看您那么高兴,我倒有些费解了。这个2条狗和3只鸭的答案,我们花了一节课,推理来推理去。其实,一开始就用公式,一分钟就能算出来……”

老师情不自禁地:“你提出了一个比'2条狗和3只鸭’更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一开始我们没用公式,而是花了一节课来走完整个推理过程?”

学生E:“我们浪费了不少时间去推论那些不正确的答案。”

学生C:“我不同意'浪费’的说法。有时候,你不能证伪一个答案,你就不能证实另一个答案。”

学生F:“但是,值不值得花一节课?”

学生们七嘴八舌……

这位美国天赋教育老师的教学,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反思……

“鸡兔同笼”往往被教成算术课。只讲已知的、正确的东西,忽略学生去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假设,就是忽略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就是教数学思维,教的是“智慧”的、“会学”的思维能力,是动词的“渔”的探索能力!

其实,“变换词性”的核裂变效应,也是非常有趣的例子。

我喜欢睡房的墙纸,给人一种“不甘寂寞的、若隐若现的活力”。妻子不苟同。于是,我们请一位对室内设计颇有心得的教授做评判。

她问妻子:“您是不是觉得墙纸有些busy?”

“Busy”是“忙碌”“繁忙”的意思。“Busy”描述的是动态,而不是静态。但她说墙纸“Busy”后,我越看越形象,是有些“繁忙”的景象。

有时,把词性变一变,会收到“核裂变”的效果。

天赋教育《科技课》的“科技”应该看作名词,还是动词?大有学问。

把“科技”看作名词,就理所当然地教书本知识;把“科技”看作动词,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实验、试验、思索、探究。我们要避免把“科技”看作名词,进行“填鸭式”教学;应该把“科技”看作动词,让学生在实践中思索、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IQ高低无关,倒是与我们的“教学智商”有关。

“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

1.快乐教育也孕育残酷竞争吗?

美国幼儿园的孩子根本不懂2 2=4;但美国高中又流传关于“4”的故事:每天只睡4小时,喝4大杯苦咖啡,为的是获得4.0的平均分。幼儿园的“4”与高中的“4”不是自相矛盾吗?

德国宪法的第七条第六款规定:不能教学龄前的儿童任何学科知识,因为违背教育规律,会伤害孩子。

别说学科知识,即使是玩耍或运动,美国的“减负”文化也不提倡孩子过早进入竞争状态。

美国孩子四五岁就开始“玩”足球。所谓“玩”不是在后院自个踢野球,而是由社区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教练大多由父母兼任,但没几个真会踢球。有时,球滚到脚边,我脚痒,顺便“高俅”一两下,也能技惊四座。于是,人们纷纷怂恿我当教练,但我总是推辞。美国人只让孩子在踢球中玩乐,根本不在乎输赢;当个“甩手”教练,有意思吗?

有一年,教练实在不够,我不得不当了一回助理教练。孩子们总是打打闹闹,不认真训练。某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就着来球,秀了一脚“倒挂金钩”,尽管不太舒展,但人人(包括主教练)全都目瞪口呆。我趁机来一通“要赢球”的演讲。主教练顺势“让贤”,去给孩子们送喝的、递吃的……

我“夺”权后,按孩子的特点,因人设事,各司其职;不然,一窝蜂瞎跑。两个最差的,只有我们赢3个球以上,才让他们上场踢“前锋”——远离自家球门,爱干啥干啥。

结果,我们所向披靡,直奔冠军。但后来,我到德国出差,家长倒戈:要求孩子们上场的时间一致,教练不能冲场内大叫,每人轮流踢前锋……于是,主教练“复辟”,搞快乐足球……又于是,球队输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快乐足球。

10年后,儿子上高中,为参加学校足球队,顶着烈日,与200多人,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淘汰竞争”:每一轮都包括一圈环校跑(长跑),三组400米(中跑),四组100米折返(短跑)……

第二轮开始后,有孩子晕倒、抽筋、呕吐……

啥叫“惨不忍睹”?妻子和我都背过身,不敢看不下……

最后,进行了多少轮?孩子们也是糊里糊涂!

儿子的好朋友麦德,一边跑,一边吐,还一边调侃自己的学校: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

后来,儿子参加了球队,成为当年进球第二多的队员。谁知,第二年要进球队,还得再过油锅——“淘汰竞争”。

儿子心想,去年进球8个,队里还能少了自己?“淘汰竞争”就是走过场吧!因而没认真准备。结果,这个进球明星,跑着跑着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就被残酷地淘汰了。

去年8个进球,已成历史;今天倒在地上,就是既成事实。只有永远从零出发,才会不迷恋过去,不惧怕未来!

英国伊顿公学这样概括体育:“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抗争,也学会退让。这就是人的必修课。”

我想,作为出庭律师,现在儿子的自信、自控、自觉、自尊、自律,恐怕与许许多多,既快乐又残酷的经历有关吧!

由于孩子成长周期的缘故,越是低幼,竞争的压力和学习的分量越小。甚至美国的天赋教育也是小学四年级后才开始实施,并且一般不考虑跳级,目的是避免早学、多学,给其他孩子带来无谓的负担,造成恶性的循环竞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核心素质不断增强,通过进取和奋斗去获取成功的快乐会越来越多。这是人的成长规律。因此,竞争需要恰当的时间点,太早——影响身心健康,太晚——造成躺平心态。其实,一些年轻人的躺平心态,就是应试教育过早造成的恶性竞争的结果。

2.素质教育不要考试吗?

“双减”可以“减少”考试,但不能“减掉”考试。因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看“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有人危言耸听地声称:减负和快乐教育会摧毁基础教育!果真如此吗?

我们来看S·B·里姆博士整理的“Iowa基本技能考试”全美统考成绩。请大家看看字里行间透露了什么玄机?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除了8年级“数学计算”的68分低于7年级的72分,所有数据均呈“年级越高,成绩越好”之势。关键看点:随着年龄增长,学习难度加大,孩子成绩反而越好!

我们的常识:年级越低,学习难度越小,所以,成绩会越好;反之,年级越高,学习难度越大,成绩随之降低。计算2 2=4,小学生得个100分,小菜一碟;但到了高中,微积分要得100分就难了。这是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甚至是常识和规律。

这个“常识和规律”,怎么在实施减负和快乐教育的孩子中,却反其道而行之?

其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我所在的俄亥俄州,从小学4年级到12年级(高四)的学生,各科统考的及格率:整个州的学生,年级越低,及格率越低;年级越高,及格率越高。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发现:这不是某一州的个别现象,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实施减负和快乐教育,孩子虽然起跑落后,但终点却领先!

华人孩子也一样,越是低年级,越能领先美国孩子,年级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与美国优秀的孩子相比,已看不出差距。

我儿子很有点目空一切,但有一天,他感叹道:其实,并不是我们比美国孩子聪明,是我们比他们学得早、学得多……

有人说我这个发现是伪命题。实际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出落在减负和快乐学习中……

“双减”是反对应试教育,反对以考为本;反对“考试”这个本来仅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之一,在不少学校中反而变成教育的唯一“目的”。

也就是“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教育本质问题!

“双减”也有“课外作业”吗?

什么是人才的标准?这个导向,关系到“双减”的成功。

把刷题高手看成人才,倒逼了今天的“双减”!要扭转应试教育的误导,我们必须宣传多元智能的理念;必须确立“360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既然是“应教尽教”,我建议大家思考这些“课外作业”

第一、把每年的某一天,定为“带孩子上班日”。不少美国公司,有一项不成文的惯例:每年的这一天,孩子都可以随父母上班。

小时候,一到这天,孩子都兴高得不要不要的。一是图个新鲜;二是可以“逃”学一天;三是往往都会“顺道”,到饭馆儿打牙祭。

父母常常很难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总是匆匆忙忙,早出晚归?每年的“带孩子上班日”,能让孩子更了解父母的生存之道及其喜怒哀乐。

第二“职业影子日”。这是中学“生涯教育”中,为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设计的又一个有趣的活动。学校帮孩子们,联系那些他们感兴趣的机构,比如,警察局、医院、理发店、商店等,跟在他们的“理想职业模特”后面,观察、体验生活,当一天没齿难忘的“小尾巴”。

第三,“职业兴趣分析”(Career Interest Inventory),翻成中文是“盘点职业兴趣”,帮你规划一下人生。

我儿子是八年级参加的,回答了上百个看上去毫无内在关系的问题:比如,你爱吃什么?养不养动物?至于这些问题如何与未来的职业连在一起,那是心理学家干的活儿。

“职业兴趣分析”把各行各业分成十五类:社会科学、文秘、医疗、农业、服务、艺术、科学、建筑、教育、法律、交通、销售、管理、手艺、机械。每一类下面,又有非常详细的职业。

十几岁的孩子往往不是很清楚:“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关系,“想干的不一定能干”“能干的不一定想干”。

我儿子曾经想当医生(当然,那是我们引导的),上七年级后,又对当律师感兴趣。最后显示的结果:最高职业兴趣是法律,第二是医疗,第三是科学,第四是艺术,第五……

儿子很好奇:只是问了“爱吃什么”“养不养宠物”之类的问题,他们怎么知道我未来想干什么工作?

10年后,儿子上了哥伦比亚法学院,毕业后到世界著名的律师楼当诉讼律师,并评为2021年美国LAW360的“Rising Star”(上升之明星)。他的同事,许多是子承父业,甚至祖祖辈辈出自法律界。儿子5岁上美国幼儿园时,学的第一句英语是“厕所在哪儿”,跟美国法律“八竿子也打不着”,太不可思议了!正是这个“不可思议”,反衬了“职业兴趣分析”的深远潜在意义。当然,也有不准的,或者职业兴趣变化的。

20年前,我就想把这个项目引入中国,但没成功。现在,是时候啦!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往往要经历一段“社会文化休克”阶段。“双减”也要帮助孩子尽量缩短这个阶段。

有趣的关于“什么是人才”的对比:

许多学校请人做报告,都请名人、博士、教授、作家、院士、大款、大咖等等。因为他们都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龙”。

虽然美国大学每年毕业典礼,一定请大咖演讲(越有名越好);但中小学请人作报告,三教九流都有,什么医生、护士、警察、救火队员、拍卖师、牙医、汽车推售员、律师、邮递员,等等。也难怪,不少男孩从小就立志当救火队员。其实,“作报告者”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张三李四”或者“隔壁老王”。

学校请“社会名流”做报告的重要目的,是树立“高大上”的样板,告诉学生什么才是“人才”?应该怎样“成才”?

请“三教九流”做报告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百业,了解三教九流是怎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功”的。

我曾经问过美国学校,为什么请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来做报告,而不是只请社会名流?

他们说:学生每天面对的是三教九流组成的社会。社会名流无疑是成功的,但支撑社会的“三教九流”也是成功的,这是社会的根基。

我们要推行“素质教育”,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呢?

宗旨:把人的潜能、品性、才能和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大声地、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当你的潜能、品性、才能和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你就成功了!”

哈佛耶鲁、北大清华,99.99%的孩子甚至没机会从校门路过;但——这个99.99%都有机会在由他们支撑的百业大厦里,获得自己的成功!

360行,行行出状元,普普通通的工作、愉愉快快的生活,也是成功!

“成人”堪比“成才”!教育植根于社会,就有生命力!

谢谢大家的耐心!说得不对的,请“哈哈哈”……一笑了之!

来源 | 搜狐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神童”怎么学数学??
一年级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从数学教育看美国如何培养智慧学生
【老师,我想对您说】——年级教学主心骨刘蕊老师
一年级生活生命与安全教学总结
美国''神童''这样学数学 看完惊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