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生态系统重构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本刊唯一网站:www.jcse.com.cn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

2022年全年(1-12期)
中国教育学刊订阅
180

作者信息

杨俊/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



本文摘要
课堂生态是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进行交流与联系的重要结构,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当前环境下,小学课堂生态环境呈现学生主体地位弱化、课堂教学形式泛化、课堂生态平衡失调的状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课堂生态系统也应相应地发生一些新变化,如构建“师生”双主体、教与学并重、教学评价多元化、追求课堂高质量发展、平衡课堂生态系统等。学校及教师应通过优化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布置作业、构建开放课堂、丰富评价方式、加强文化摄入等举措,实现“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堂生态系统的重构,助推“双减”政策落地有效实施。

2021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的育人水平,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政策。如何在“减”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增”,成了我国小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习教育实践最为重要也最为基本的渠道,因此要想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小学课堂就必须顺应时代脚步,重构课堂生态。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堂生态的内涵
课堂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或环境的状态。它是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中的组合体,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及成长。想要更好地把握“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生态的重构特点,就必须深刻把握“双减”政策下课堂生态的结构、特性及功能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课堂生态的结构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正确道德取向的基本场所。与原有的课堂生态相比,“双减”政策下的课堂生态结构从整体上看并未有较大变化,它依旧是由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要素组构而成,此三者在运作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与此前的课堂生态相比,“双减”政策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加多样化了,这无疑为教师优化教学、利用课堂环境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课堂生态的特性
更加关注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双减”政策下课堂生态最为明显的特点。对其进一步细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是整体性。“双减”政策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被进一步打破,教师必须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生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强课堂的生命力,实现提质增效。另外,是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所造就的整体性,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提升了对课堂环境的利用程度,如何将课堂环境的方方面面拧成一股“绳”对学生加以引导,促进教学,也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二是协变性。协变性是指课堂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即当其中一个因素产生变化后,会带来其他因素的变化及调整。课堂生态中任何一个因素产生变化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和言语行为发生转变,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对学生关注度增强了,教师要及时察觉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改变自身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另外,教师也要依据课堂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三是共生性。共生性是指课堂生态的各要素之间,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存在的状态为依托和条件。在“双减”政策下,课堂生态各要素之间的依存性也备受关注。以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依存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性特点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学生想要获得发展也离不开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三)课堂生态的功能
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间的交流互动是实现课堂生态功能的基本途径。“双减”政策下的课堂生态主要有以下功能。
第一,沟通与传递功能。“双减”政策下的课程更加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它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的实践,密切学生与知识世界的沟通;“双减”政策下各学科文本资源的信息传递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教师利用文本传递知识与经验,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内化知识。
第二,加工与建构功能。在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对知识进行主动加工和建构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传授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运用语言深入浅出地加工知识,助力“应教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当在有限的时间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好“有趣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建构起更加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
第三,调整与适应功能。“双减”政策下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生态的沟通与传递以及加工与建构功能,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年龄特征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态,循序渐进,保证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四,促进与驱动功能。“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更加重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意味着学生单单理解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便能够促进他们对学科整体知识要素的把握,从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
二、当前环境下小学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作为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纵观当前环境,小学课堂生态环境的结果不容乐观。
(一)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时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直接将学生置于一种依附地位,他们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教学安排,很少给予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方式的机会,这就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减弱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勇于表现的意识,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另外,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而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形式泛化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应当是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轨的,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对知识本身进行阐述,忽略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其次,教师忽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注重各个科目之间的相互联通,单一的知识传授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
另外,教师采用烦琐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内容缺乏内涵。例如,课堂生态中,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采取较为烦琐的教学手段,但这种教学方式却给教学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延伸,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缩减,导致教师不得不以“赶进度”的方式将知识点浅显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未经历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发现及探究过程,这就使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深刻内涵,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生态平衡失调
课堂生态平衡是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弱化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存在着学生知识技能与个人道德修养不协调的现象。“动”与“静”是课堂教学中两种并存的形式,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教育是为了发扬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促使学生同质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课堂沉闷缺乏活力,培养出来的是缺乏创造性的“书呆子”,与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因此,平衡好课堂生态中的“动”与“静”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这就会出现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还存在困难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将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达到平衡课堂生态系统的目的。
三、“双减”背景下课堂生态系统的新变化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课堂生态系统也相应地发生一些新变化。
(一)构建“师生”双主体
为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成为课堂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优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论教”,教师所有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教的主体性来实现学的主体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以“主体性”为课堂教学目标,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特别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选择和设计覆盖范围广,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问题,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形成师生共同体,促进师生双主体的构建。
(二)教与学并重
“双减”政策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育者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达到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应该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直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教育目的功利化、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以及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各门课程的内涵质量”,搭建促进新旧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教师高质量的“教”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以此形成教学并重、互补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双减”政策提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对小学课堂生态中教学评价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评价,不应再过度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应对教学评价调节与反思功能加以重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还明显缺乏科学性,因为学生的学习进程并不是仅仅依靠分数就能反映出来的。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学校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利用多种评价方法,设定丰富的评价内容,规避过去评价功能、方法、理念单一等诸多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与调节功能,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发展,促进良好课堂生态的构建。
(四)追求课堂高质量发展
课堂高质量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对课堂的高质量投入,包括投入量以及投入质量。投入量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学生对课堂学习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这是实现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投入质量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师生互动的高质量。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中,通过互动交流,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高效地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课堂效果的高质量,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会课堂的成就感。
(五)平衡课堂生态系统
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平衡课堂生态系统。一方面,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做到动静结合、收放自如。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建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助力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生态的重构策略
为提升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得以实施,学校及教师应注重提质增效,实现“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堂生态的再平衡。
(一)优化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发展
要想优化教学,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就需要教师秉持“应教尽教”的理念展开有效教学。
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而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创建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给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会,建立起学生与知识世界的联结。因为只有让学生摆脱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亲自参与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他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所学知识,懂得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将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
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应教尽教,教师就必须精细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学科知识体系是“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为实现提质增效,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精细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为学生勾勒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学科知识体系如同一艘船的“龙骨”,只有搭建好这副“龙骨”,才能够在之后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船身”的其他部分加以充实和完善,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度的、个性化的学习。在把握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后,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加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训练不再成为“负担”,反而充满了愉悦感乃至成就感。
(二)创新布置作业,落实减负增效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减负”的要求下,作业的数量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下降,这无疑会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作业“量”下降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质”便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学认识检验是完整的教学认识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认识过程的不断延续和深化离不开教学认识检验。”而具备“诊断、强化、调节、认识”作用的书面作业便是完成这种检验的不二之选。
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其针对性。这就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来布置作业,以使学生了解教材中各个部分的知识重点,增强作业的导向性功能。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整体规划学生学习的进阶路线,分层渐进地设计阶段化的作业,注重统筹规划,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
教师应加强对作业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如上所述,学生的作业质量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因此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就应当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不仅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使学生结合反馈信息发现学习的不足之处,实现外部监督与内部自觉改进的统一。
(三)构建开放课堂,发扬自信自主
“双减”政策下,要使课堂生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努力构建开放型的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师就必须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追求“动”与“静”、“收”与“放”的平衡。
从“动”与“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总体来看是一个相对的“静”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但单单只靠这一静态的交流形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试误的机会,鼓励学生的个性想法,让学生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实现“动”与“静”的平衡。
从“收”与“放”的角度看。教师应当摒弃旧式课堂生态中的“绝对掌控”化的管理,适当放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机会,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但教师的放权也并不是彻底的放手,而是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放”的过程中学会“收”。只有实现“收”与“放”的平衡,才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成长。
(四)丰富评价方式,凸显激励功能
为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是更加重视评价在学情分析和改进教学方面的功能,强调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评价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形式,推动了良性课堂生态的构建。
重视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纵向发展。所谓增值性评价是指教学评价不单单关注学习结果,还应将学习结果同学生的学习起始状态进行对比,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看到自身的进步及发展希望。
深化过程性评价,精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所起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过程性评价的质量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除了设计章节或单元小检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环节外,还应该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效能。
丰富终结性评价方式,消解评价的功利性取向。终结性评价要与学生整体的发展过程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应该从多维度出发,不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便对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作出评定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着眼于评价的育人功能,综合考查学生在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方面展现出的特质,构建多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推动课堂生态整体性的形成。
(五)加强文化摄入,实现生态和谐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课堂讲求双主体并存,这种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共存的学习共同体,它能够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促进教师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助力教学相长,走向共生共荣。
首先,为加强文化的摄入,就应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得到重视。教师应当给学生的成长留有余地,站在学生的视角为学生思量,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同时,教师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学方式、布置有设计感的作业,丰富课后服务的内涵,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要。同样地,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教育关怀后也会基于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之间的冲突对立便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化解。
其次,确定能够增强学生幸福体验的“课型”。教师在教学前应当深刻把握所任教学科的一般规律,“吃透”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并将这些规律及内容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年龄特征结合起来确定课型,以学生的思维差异作为标准,突显学科文化特征,创生新的课堂文化,丰富和发展课堂文化的价值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幸福。而教师及学生的情感联结无疑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师与生的灵性和天赋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好的施展。

(本文编辑:蒲丽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课堂的创新、问题与建构
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建构
课堂掌控、课堂评价、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比听课反思)
情境创设的精彩瞬间
如何评价一堂课
2011年南安市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