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育的关键、途径、标准问题

读到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关于欣赏型德育的一些文章,其中的许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下面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檀传宝教授的“德育名言”。

“德育的关键在于情感、价值、态度。而行为规范则可能是有道德价值的,也可能是无道德价值的。”

这就是说,如果一种行为规范在结果上是好的,但是行为主体并没有在情感上、态度上认同它,虽然在某些压力之下,行为主体有了这种行为,但是还不能说行为主体已经是有道德的了,而引起这种行为出现的教育也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德育”。

所以德育的实践中,仅仅有行为规范的训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外在的行为标准内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认同。所以德育仅靠知识传授和强制性的规则训练(规训)是不行的。

“道德需要引导,但是不能强制。价值引导--自主构建是德育的途径。”

对极了,道德是需要引导的,需要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主流意识去引领学生,去熏陶和感染学生。道德内化为主体的品德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无法强制的,因为情感、态度、价值是无法直接“灌输”的。

我认为在德育的途径上还需要加上一个目标维度:“接受、适应主流——创造、发展道德”,这就把引导的内容、构建的方向也讲明白了。德育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正能量,发展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德育应当有三个标准:真、善、美”

是的,德育需要这三个标准。其实,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部都应当有这三个标准。

“真”就是内容要科学,方法要合规律;

“善”就是过程要符合伦理,是有道德的;

“美”就是从内容到过程和结果,都应该符合具有审美的价值,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对于德育的评价,对于全部学校教育的评价来说,可以而且应该从这三个标准出发去衡量。

但是如何把三个标准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一个还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德育实践中社会价值向个体意义转化的内在理路及实现
如何撰写教学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德育活动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德育活动,让学生年年有
政治责任与个人道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