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落实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如何设计?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13分钟

到目前为止,关于学历案的研究,我们已经走过了9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老师教了,学生不会,教学方案有没有问题?——归因是什么?有没有人去反思?

2)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在哪里?——现在有人讲“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大单元教学?

围绕这两大问题,本次分享将从“为什么选择单元学历案?”、“单元学历案是什么?”展开。

首先,单元学历案回答的是,如何从“教之案”,走向“学之案”。

其次,为什么是眼睛看得见东西?耳朵听得见声音?能不能让眼睛去听声音?耳朵去看东西?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结构决定了功能。所以,从教之案走向学之案,必须从教案的结构上予以改变,因此,单元学历案是什么?也就是介绍单元学历案的结构。


01

为什么选择单元学历案?——传统教案需要革命

(1)课程实施的“两大落差”

老师教了,学生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和方案后,教材局会根据新课程方案去设计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去编写新教材。之后,老师们根据新教材,再设计新教案。在这个环节中,会存在一个设计落差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王老师的教案与李老师的教案不一样?”

核心原因在于王老师与李老师对于课标、教材的理解存在差异。这个落差就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差异。

那么,备课组'集体备课”,协同出了同一份教案后,王老师和李老师根据这份教案去上课,为什么又会存在差异?因为这个过程中,存在实施落差。即两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教学理念不一样,实际操作不一样。

我们讲新课程、新教材需要新教案、新课堂、新评价。如果能聚焦“设计落差”和“实施落差”,教学质量就能够提升。

因此,新教学有两个核心,第一是教案革命,解决设计落差的问题;第二是课堂转型,解决实施落差问题。

(2)传统教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问题,一定要审视其结构,传统教案的结构想必大家很了解。

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整个过程中,贯彻的是“教为中心”的设计立场,这就导致教学实施忽视素养习得。

注重从“教“到“学”的信息传递,轻视从“学”到“学会”的信息精加工过程。但要知道,素养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如果谈考试分数,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人,考试分数会不一样?疫情期间,曾有学校计划,“我们请名师来统一上课吧”。这看似能提升整个教学的“教”,但其实不一定,无论是什么样的名师,上课一定要考量的一个基准是——“面对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即使教师不是名师,但他如果能够基于当下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可能会比名师上课的效果更好。因为他的课可能会更接地气。这也就说,如果知识是教会的,那么派一个特级教师上课,整个年级的成绩理应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不一样?也就说,知识是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2)“知识点 课时”的设计指向导致教学实施偏离素养目标

注重孤立的知识点的了解、识记、初步认识等,而未能将之纳入素养层面的高阶位目标之下,导致知识教学碎片化,结果是学生有分数无素养。

3)“重教轻评”的设计思路导致教学实施难以支持素养发展

教师习惯于关注教的流程与策略,极少有意识地设计旨在收集学生学习证据的评价活动。

(3)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怎样的“新教学”?

传统教学的学习投入方向是知识学习,行为表现主要是刷题,学习结果只对考试分数有直接意义。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是懂得在什么情境下选择什么知识去“做事”。

这是我们学校老师设计的学历案里面的一个任务。

如果学生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写出这篇文章,需要对本单元的内容达到系统地、熟练地且有深度地掌握,而非仅仅是做做选择题或填空题等。

这是我们学校化学组老师设计的例子。

解决这样综合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对整个单元融会贯通,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

我们传统的方式是先让学生做题,最后再掌握知识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巨量的学习投入却无法带来核心素养的'产出’”?

因为,做事不能光凭知识,更需要经验。“新教学”应该重视对学习经验意义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使学习结果对学生成长产生直接意义,而不仅仅是考试“增分”。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对知识的要求必须是结构化;对过程的要求必须是“持续建构 反思”;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必须是高投入、高表现;对学习结果的要求必须是会应用(做事)

实现素养目标,教学方案设计必须从“教之案”走向“学之案”,“学历案”是“学之案”。

(4)为什么要选择大单元设计

素养培育超越了知识点和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大单元设计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联,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举一个例子:

传统驾校的教学,以课时为单位,它是知识的片段,不是原理的教学。所以,教出来的司机,有知识,没素养。也就是说,有知识不等于有素养,缺乏真实情境介入,不知道为什么学?学后有什么用?难以形成结构性的认知。

如果教学方案换成这样设计——大单元设计:

教学聚焦一个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去酒店停车。想要完成这个问题,就需要思考如何停进去?分几步走。

课时1,学习倒车移库(训练技能)。

第一个步骤,了解倒车移库是什么?这是知识。有了知识后,定规则——“你会开车吗?”你不会,所以要去训练。通过训练,学会倒车移库,就是技能。

之后,进入课时2。在场地上有四个被标注的位置(如图,三个位置已标注了绿色),要求学员把车子停到指定的空车位。在这里,情境发生了变化。一是解决学员心理和技术问题。二是要让学员理解,此处应用的是倒车移库的技能。如果能够做到,也便形成了能力。

再然后,不断拓展到内容3,最后到酒店真实情境中进行停车。在不同情境中,能力迁移提升。也就是达到了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的形成。

通过这样的设计,相信没有人会拿了驾照,还不会停车了吧。

这便是大单元设计。

因此,大单元教学要从这个例子中去感悟,它的课堂应该是怎么做。

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整合性的特点。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未能将单元作为整体组织学习,影响阶段性;缺乏课时与课时之间衔接,影响连续性;缺乏一个单元内容的整体架构,影响整合性,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实现素养目标,教学方案设计必须突破“知识点 课时”的传统格局,从“课时”走向“单元”,“单元学历案”是按单元设计的。

02

单元学历案是什么?

单元学历案的概念与功能?

(1)单元学历案的概念

单元学历案是以“单元”为设计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

我们平时备课,尤其是理科老师,习惯于先设计一个题目,预先准备好几种解法,然后就走进课堂,开始上课。忽视了把学生如何学会做这道题的过程设计出来,因此,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讲得我都懂,课后自己却做不会。”

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设计好“何以学会”的过程。

自主建构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社会建构是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对话。

学之案的三大特征:

设计立场是学生立场

逻辑起点是学会

方案用户是学生

(2)“单元学历案”的结构与要素

构成要素:

单元主题/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评价任务,教师提示,教-学-评一致)

作业与检测

学后反思

学历案模型

(3)单元学历案的功能定位

  1. 教师给学生的学习“处方”

“教为中心”的传统教案无法实现教师-学生-方案之间三者互动

1)学历案告诉学生要做什么?

提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导学文本

引导学生学习进阶的互动载体——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爬楼梯的过程,学生依据学历案上的问题链,活动链设计。

记录学生学习痕迹的学习档案

2)学生学习的认知地图

地图的功能:明确方位,表明路径。比如,西湖在哪里?就是方位;怎么到西湖?就是路径。

第一,学历案上写明了目标,学生可以看,这就是要到哪里去,是目的地。

认知地图的功能: 要到哪里去?(目的地,学会什么?)

第二,可以怎么去?(路径与方法,怎么学)——老师的任务链,问题链都摆在学历案上面,所以知道路径。

第三,怎么知道是否到达?(查找证据,怎么评)——学历案上的任务如果能够正确解答,所以就是学会了。

第四,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学习意义,为何学)

3)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学历案上记录了学生学习的痕迹。

1)保存信息不是档案的全部功能,还有档案信息的后期利用。
2)用好学后反思,促进深度学习,实现素养提升。

2.学后反思

1)反思什么?

思考:梳理已学知识,梳理学习策略,分享经验;

诊断:诊断自身问题,发出求助。

没有反思就形成不了素养,持续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

2)学后反思的三阶六级水平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如图,一阶,是复述。(老师能够回忆出有价值的信息。陈述的内容有一定的结构。)

老师上课经常喜欢问一个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低档次的问题。学了什么,只是对应了上图中1级回忆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层,

这个问题如果变成—— “我们今天先学了……?后学了……?通过……学了……?”

属于2级,陈述的内容有一定的结构,但还是属于一阶复述。

二阶,就是关联。(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在所学与自我间建立联系)

我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有什么关系?

我通过以前的……来理解今天……?

自我关联,就是引用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

我觉得……

三阶,是转化。(形成正确的观点或观念;解决问题或具有自知之明)

3)学后反思指导语

03

学历案的教学范式——学在先,教在后,评在中,

教学评一致

单元学历案“教—学一致的操作流程

先学目标1,学生学会了没有?可以通过评价任务去检测。如果一个班级,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会了,就开始学习目标2,如果学生不会,就继续补充巩固目标1。这便是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因此,教学评一致的“评”,主要是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学到什么程度,是为下一步教学往哪里走,决策的依据。

有老师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气死了!准备了6个题目,结果一节课只讲了4个,来不及了。”

这个老师就有问题,你是在走教案,预设了几个问题,一定要把问题讲完。但,学历案是以评促教,关注动态生成,学生掌握了这节的课时内容,继续到下一节,没有掌握,再回头学习。

当然,如果课例中有4个学习目标,或3个学习目标,到最后一个学习目标检测的时候,可能拿出来的题目,能够同时检测目标1,目标2。也就是说,目标和评价任务,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甚至是一个评价任务,对应几个目标,但要尽可能有对应目标。

这就是学历案的教学范式。

要明白的是,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学”在先——不是顺序关系,而是逻辑关系,优先考虑“学”的需要,以学定教。不是顺序,而是逻辑。

拿学历案教学,不是说学生先自学,老师再讲。老师要做到,需要我讲,我就讲,需要我不讲,我就不讲。这就是教学在先。优先考虑学的需要。

“教”在后——也不是一定要等学生自学过后教师才可以讲,教师也可以一开始就讲。当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时,老师随时可以介入讲,实现“破冰”即停。

“评”在中——将评价嵌入在学习过程之中,随学随评,学会了,再接着往下学,彻底摆脱“走教案”。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咖说丨崔允漷:新教学“新”在哪里
单元学历案: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
省级特等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教学成果┃​2023年9月20日
崔允漷:如何设计学后反思
​崔允漷:什么是单元学历案,如何科学设计一份单元学历案?| 深度
聚焦| 卢明|让想得到的教育成为看得见的风景【透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系列报道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