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之道:大宗师的逍遥游

                     作者:李振     (草根网)       2012-01-09

  前言

  庄子:约前369-前286。(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理论撰写者,庄子则是道者生活方式的案例提供者。庄子与老子的呼应,就是道学的理论与道学的案例的相呼应。我解读《庄子》的思路是,先把道家的思想体系以图展现,然后把庄子所著的篇章与道家的思想体系相互对应起来。而《庄子》篇章里面具体的精彩寓言故事,以及寓言故事里面的名言警句,是丰实案例的肌肉和血液。《大宗师的逍遥游》主要借内篇来说庄子。

  第一个问题:庄子之道的思想体系

  我们已经知道,老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段话,人本而形成国家治国遵循人本而能回归大

  老庄共同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毋庸赘言,只不过,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理论撰写者,庄子则是道者生活方式的案例提供者。庄子将老子的人本主义的哲思演绎成为了一种享受人生的生活艺术,在理论实践的拓展中,我们品味到了庄子智慧有别于世俗的飘逸、潇洒与灵动。

  庄子虽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庄子对当时的时局与世态已然极度悲愤与彻底绝望,在他看来,当局的存在及作为只会戕害人的本性,扰乱清静无为,阻碍人性向大回归。既然与政谋与回归人本是南辕北辙,那么什么为政啊、治国啊、天下啊 等等这些与集体主义相关的概念于庄子处被大大地弱化、简化了。而个人主义才是庄子真正要倡导的。

  在庄子的思想体系里,他主张,依靠个人的修行实现天人合一,而实现天人合一,也就达到快乐逍遥的人生目的了。当然,庄子所谓的个人修行依循的必然是的法则,不过庄子具体化了对修行途径的阐述,由笼统的道及人本,进一步地详细指出了人本之间的具体联系的两个部分:

  有形的肉体——自由的生,善待自己生命之载体;

  无形的精神——人格独立,愉悦自己的精神和照顾自己的心灵。

  只有精神与肉体共同达到无所依傍的境界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简言之,道及人本之修行于庄子思想而言在养——“养生养性。贯通大与人本的途径是。养性在,养生在。人,如果能够通过养生与养性,做到身心俱佳,便能够在人本与大之间自由驰骋。

            

                         

第二个问题:《庄子》内篇与庄子思想体系的应和

  §1. ”——《大宗师》

  大宗师就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主宰天地自然变化,又超然于物外的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是完全无目的的一种混沌行为。作为人格的理想 境界,大宗师又可以理解为尊奉大为老师。本文通过真人体道的描述,阐明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死一如的人生观,安于自然变化的人生态度,以及死生两忘的生活境界是 。所谓真人就是一种悟解了大的精义的人。

  §2. 人生的终极目的——《逍遥游》

  庄子与惠施就小与大,有用与无用,有待与无待等一系列哲学问题进行辩论的文章,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逍遥是一种精神上自由自在,无所依傍的绝对自由 是一种人生实践,在有限的人生实践中要达到无所依傍的完全自由。逍遥游的主旨即论证身心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束缚,悠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 。首先,庄子神往大鹏的逍遥,但大鹏的奔向天池仍要有所待,要有所凭借,这使庄子感到某种不足。于是,他把视角反投到社会主体的人的身上。要在与大鹏无法比拟的渺小的人的身上造 出一个无功无己无名的境界,让人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自由地翱翔,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从本文看似无序的逻辑推进中,我们似乎可以把握作者的这一思想脉络。文章讲到宇宙万物的各种对 立关系时,能够比物连类,构思宏伟,想象奇特,善用寓言比喻事理。

  §3. 养生——《养生主》、《人间世》、《应帝王》

  前文已经指出,贯通大(大宗师)与目的(逍遥游)的途径在”——养生与养性。

  所谓养生,应当是涉及一切生命的有形领域——肉体与行为的一种概念,概括而言就是善待自己生命之载体,有形的生命过程实现自由、快乐和完整。养生观,体现了庄子思想中无所依 凭自由自在,反对人为顺其自然的哲思,更体现了庄子的生活旨趣。

  养生的充分理由,在于的价值地位。(全生)

  在庄子之道看来,大赐予生命的本意决不是让生命为了社会而作牺牲,全生”——享受快乐、自由而完整的人生——那是天赋人权,是神圣不可被剥夺的(也没必要主动去奉献)。 庄子认为,对于的拥有者而言其价值超越了其它任何身外之物。庄子散文总在不停地反问,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自我的,然后再去妄谈对其它事物的追求,这样做有什 么意义呢?对于的价值地位在庄子思想中被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除了快乐、自由、完整的以外的其它东西都值得怀疑,以为交换的行为都需要批判,一切妨碍的自由与的完整的外力因素为丑陋、为虚假,为自欺欺人。所以庄子是不会不以自由完整之来交换世俗之权、贵、名、利的。

  《庄子·外篇·秋水》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一书中有多则故事都表达了与之十分相似的寓意,比如《庄子·逍遥游》有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为由,推而不受。另有 做祭盘上的牺牲故事一则,大意是说小猪是宁愿吃着糟糠活蹦乱跳在猪圈里活着,也不愿意吃精良的饲料三个月,然后在虔诚庄重的仪式被屠宰,供奉上祭坛。

  理解养生的一个必要认知:豁达的生死一如观。(达生)

  的价值具有绝对的高度,但这并非等于贪生。庄子反对的是有悖大而弃的行为,至于面对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死转换、新陈代谢,庄子的解答依旧是四个字顺其自然。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然归宿。生命不可能逃避死亡降临的,就如同在太阳底下自己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但死亡并非终结,新的生命又将伴随死亡而诞生,所谓薪尽而火传。这等生死一 如的视野,恰能展现庄子情怀的旷达高远。也只有做到生死一如,活得洒脱,生得豁达,养生的快乐、完整、自由,无惧无束才能真正地实现。来一段庄子生死观最具代表意义的内心读白:死生,命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大宗师》)(注释:生与死,都是自然的必然规律……大地赐予了我形体, 生活让我体验到了劳苦,而衰老使我得到闲适,死亡更给我带来最后的安息。所以,如果要把看作是美好而有意义的,也就应该能正确看待的意义,认识到死亡同样是合理与美 好的自然规律的体现。)

  养生的具体,还看《养生主》、《人间世》、《应帝王》。

  §3.1 “养生主,养生的要领。

  《养生主》,文字虽短却是庄子论述其人生态度,养生之道的一篇重要作品。《养生主》的故事主体是庖丁解牛的寓言,明明杀生,何谓养生? 其实啊,反向理解就能释然了,医生为什么要 学解剖才能治病求人?药品为什么要做活体实验,才能运用于临床?透彻理解生命的形式,要知生,先知死,生死如一。庄子认为,养生的要领在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要领在于理解自然。 对自然有了深刻地真实了解,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保身、全生。顺应客观规律,遵循生死的自然,到达生死两忘的境界这大概就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养生的根 本在于缘督以为经的大道理。

  人与自然是有穷与无尽的关系,有穷的人生只可顺应无尽的自然,无度地追求对自然地也会给生命带来缺损。养生的正确方法除了表现在对自身形体和生命的正确认识上,更表现在凡 事皆有度的掌控之上。对个体生命形骸的残缺或完美不可过于拘泥。

  养生,是一种智慧,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和宏观世界的多角度共同去认识人的生命过程的智慧。就单个人来看,生命史短暂的,它在无穷的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可怜;若从生命不断延续的全过 程来看,生命又是永无穷尽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薪虽尽而火却永传,这些养生之道都表现出庄子对人的生命的独特见解。

  §3.2 养生论批判下的人间世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生活态度。

  本篇中庄子就对世俗社会加以深刻批判,然后分析提出了心斋的处世方法和无用之用的处世态度。心斋的前提是对社会和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汲汲于建功立业,表现自己的美德, 炫耀自己的长处是处世的大忌。表现自己就会有贬低他人之嫌,贬低他人就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患。避免灾祸,保全德性的惟一办法就是摒除一切杂念,用空明澄澈的心境去对待万物 ,像赤子那样无疵无垢,这就是心斋

  人间世在我理解,是庄子养生观指导下的批判之作,它集中批判了具有代表性的多个世俗观:德、智、名、言、行、有用与无用。

  §3.3 “应帝王,庄子的政治养生学。

  阐明其政治主张的寓言之作,与庄子的养生理想相一致。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凭借于。他认为世界的万物是浑一的,无所谓区别和不同,所以,为政之道无需要用干涉的手段,应当 顺人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是欺德也。其实,庄子根本就不认为有政治管理的必要)。那么什么样的人成为帝王呢,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 民意,行不言之教的人。由这样的帝王来治理社会,他就能做到弃绝巧智,达到混沌无为的大道的境界。庄子看来,无论为政,还是为人,养生之道是相通的,唯以命物之化而使自治,要顺 物自然而无容私,即要顺应人性,顺应自然规律而治,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4. 养性——《齐物论》、《德充符》

  养性,人格独立,精神和心灵的愉悦、轻妙。

  大塑造的人,不仅创造了承载生命的躯体,更创造了内涵在躯体内的精神。所以,要到达逍遥游的境界,要从逍遥游的境界中体悟大之完美,仅仅依靠躯体与行为层面上的养生 是不够的,还要籍于精神、心性之养。养生养性并举方能逍遥、悟道。而且,正是养生与养性的并举,才充分体现了庄子的哲思是一种生活艺术的实践。

  §4.1 物我两忘齐物论

  《逍遥游》描述了养性的最高境界:精神上绝对自由的逍遥。而《齐物论》则较为详尽地向我们展示了要实现庄子所谓的逍遥必须逐层展开忘我、忘物及物化的三个过程。

  首先是忘我忘我是个人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崇高智能。庄子认为不能忘我地来理解世界就容易坠入偏执、偏见的争斗当中。人只有通过忘我才可以准确地把握身外的 事物。人类世界的纷纷攘攘,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不休,其主要的根源在于每个人都各执一端,互不相让,都只想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而不能像天籁一样的纯乎自然。

  其次是忘物。当个人可以准确认识事物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由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皆始于一个个独立的概念,往往就会太执著于概念对事物的限制而难以达到对事物的变化以及 它们的发展、联系的规律的深层把握。忘物就是要摆脱对概念的纠缠与依赖,进入无所依傍的层级。庄子认为就连许多古圣先贤都没能避免过于执著概念的谬误。庄子所推崇的是一 种对待万物都等量齐观、无大小、无是非、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圣人,他们的灵魂达到了纯静澄澈、一片空明的境界。

  其三是物化。物化就是物我两忘。在《齐物论》的结尾,庄周与蝴蝶已经浑然一体,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或者这两者本来就是没有区别的。这便是庄子哲学努 力追求的齐物。齐物/物化/物我两忘,是实现逍遥的充要条件,已经无限接近逍遥的本义了。

  §4.2 “德充符,躯体是被精神所主宰的符号。

  德充符的主旨在于说明德重于形的道理,是要破除外形残缺与完整的对立观念,树立注重内在心态美的思想。文章着重阐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应当如何反映宇宙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德 充符正是一种能体悟出人生本源和宇宙万物实质的崇高境界。它作为一种心态或者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是忘形与忘情。能够映照本质精神状态的忘情与忘形便是庄子追求的。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内在美)的人,不言而教,和而不唱,生命自然被注出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

第三个问题:有关老庄道学的小结

  一、有关老庄道学之世界观、方法论、及目的的小结归纳:

                 

                (什么叫世界观、方法论、目的的相互印证?比如,以求愿的心态去拜佛,后来心想事成了,那便印证了佛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世界观——前提、方法论——过程、目的——对象  三者的相互印证。


  对于儒学思想,为什么说它的世界观、方法论、目的不是闭合的印证关系,而是线性的单向关系呢?因为,即使是符合礼的行为,也不能印证仁的意识形态,就像会背书的,不一定会独立搞 研究,会考试的,不一定品德高尚,学历高的,不代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实践证明,礼制森严的社会,礼数齐备的行为规范,却造就了礼教吃人的黑暗;社会生产力也没有因为礼教 的盛行而得到发展;政治制度也没有因为礼教的匡范而变得文明。因此说,礼与仁并非相互印证,这是客观事实。

  当然,我是相信,物化这样的养生养性的最高境界可以让的世界观与人本的目的论相互印证,但我更相信,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实现所谓的物化。即使,生万物的世界观是科 学的认识,但道家的方法论改变不了玄学的本质。玄的东西,让修行者会迷失方向,对社会发展也无太多的益处。)

  二、儒与道

  儒的意义在于社会方面,

  道的意义在于人文方面;

  儒是为了理想的社会意识形态而献身,

  道是为了完美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儒的价值更主要体现在社会政治方面,

  而道的魅力更多地彰显于艺术人生。

  所以,儒者总是要以入世作为其先决条件及主要特征,而道者则往往是以出世作为其最终归宿。

  出世并不等于出家。出世者并不是禁绝人间情欲,他们的归隐是不愿与人世间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也不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他们不想白白牺牲自己,而只求保全自我的至性 至情,保全自我的独立人格意志,保全自我健全的人性及其生活方式。他们的归隐正是要独善其身。也许,像春秋战国的老庄,魏晋风骨的阮籍与嵇康,这些人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史没有 留下什么值得传诵、敬仰的东西,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却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所以可以说,道学的出现标志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个人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为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中的道与德 演讲人:孙明君
《列子》考论 – 国学网
《庄子》读后感
【老庄】老庄之道是什么?
逍遥为谁游?
与道同游就是逍遥游~庄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