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名道姓

说名道姓

 

 

        

  姓和氏在上古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由母系氏族公社而来的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太古时代,有过群婚制,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当然就只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那末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就是母系氏族公社。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就只能跟母亲取姓了。因此,古姓有不少都从女旁,如姚、姜、赢、姬。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氏。如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氏或得之于祖先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葛天氏;或得之于祖先之谥(shì,详见下《谥号》),如文、武、昭、景、成、戴;或得之于祖先之国,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孙、陈、宋、卫;或得之于祖先之官,如司马、司徒、司空;或得之于祖先之字,如孟孙、叔孙;或得之于祖先的职业,如巫、卜、陶;或得之于祖先所居之地,如西门、西闾、南宫、南郭、东郭。可以说,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   

 周代的姓氏,反映了一定的阶级关系,因为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是没有的。也反映了一定的家庭形式;同姓不通婚。氏同而姓不同,如春秋齐国的栾氏姓姜,晋国的栾婚姓姬,这样还是可以通婚。   

 贵族妇女的姓比名还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姬。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方法;   

1)在姓上加上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晋姬、秦赢、陈妫(guī)、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加上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芮(ruì)姜、息妫。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衰,音崔)、孔姬(孔圉妻,圉,音语)、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2)(3)两种情况,表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特点。
     
4)死后在姓上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姜(鲁桓公妻)、敬赢(鲁文公妃)。
     
上古称呼妇女,也可以在姓下加字。如武姜称姜氏、敬赢称赢氏、骊姬称姬氏。   

 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人们以氏为姓。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平民也能有姓了。   

 至于后世有非汉族复姓,如长孙、万俟(音莫其)、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哥舒,则是来自当时对少数民族语的译音。 

 

二名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簪)礼(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和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是宽阔平坦之意。直至后代还是这样。如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张飞,字翼德;岳飞,字鹏举;文天祥,字宋瑞;史可法,字宪之。有时可以根据名和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一名犁,字子牛。据此可以知道春秋时已用牛耕。《齐民要术?序》说西汉的赵过始为牛耕,不确。有些名和字在意义上的联系看不出来,这主要是由于语义的变迁。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如伯禽父、仲山甫。有时省去父(甫)字,如伯禽、叔向。有时省去排行,如禽父、羽父。有时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
       
由于是男子的尊称,所以春秋时男子取字的方式往往是在字的前面加。如子犯(狐偃)、子产(公孙侨)、子胥(伍员。员,音运)、子有(冉求)。   

  名和字如要一起说,上古是先字后名,如孟明(字)视(名)、白乙(字)丙(名)、正(字)考父(名)、栾(字)坚(名)。汉代以后,则先名后字。如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名)文举(字),广陵陈琳(名)孔璋(字),山阳王粲(名)仲宣(字),北海徐干(名)伟长(字),陈留阮瑀(,名)元瑜(字),汝南应玚(yáng,名)德琏(liǎn,字)东平刘桢(名)公干(字)。”   

 名字也表现了古代的阶级关系:劳动人民是没有字的,别号更不必说了。因为处于受剥削压迫地位的劳动人民连政治的自由也没有,更何况是字和号呢!

 

           

   除了以上所说的字以外,还有别字即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别号用三个以上的字和两个字的字。如辛弃疾,号稼轩;陆游,号放翁;李贽,号卓吾;章炳麟,号太炎;范蠡(),号陶朱公;李商隐,号玉谿(溪)生;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有些人的别号反面比他的字更为常用,如辛稼杆、陆放翁、章太炎。字数多的,有的则压缩为两个字而经常使用,如苏东坡、黄山谷。
      
有人认为称字、称号还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如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王安石,临川人,后人因称王临川。
        
唐代有以排行相称或排行和官职连称的。如白居易称白二十二,元稹(zhěn)称元九,郑虔(音前)称郑十八司户(县佐小官),李绅称李二十侍郎。这种排行是按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

 

              

  谥号一般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剥削阶级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生平德行而给予的一种称号。原寓褒贬之意。但宋代以后,但只有褒无贬了。赐谥一般是在将葬之时,也有在生前,也有自谥的。
        
古谥号大多是用一个字的,如齐桓公、齐穆公、晋文公、楚庄王。也有用两个字的,如周贞定王,楚考烈王。汉代以后,两个字的谥多起来了。如汉刘彻,孝武帝(简称汉武帝);萧何,文终侯;张良,文成侯;霍去病,景桓侯;诸葛亮,忠武候(简称武侯)。也有用三个字的。如春秋时的卫武公叫睿圣武公,公叔文子叫贞惠文子。
       
如上各例,可以看出谥号是和爵位并称的。(请注意:爵前的字不一定是谥号。如张良又叫留侯,只是他的封地。)但六朝以后,谥和爵便不相联系了。如唐代的陆贽,世称陆宣公;清代的林则徐,称林文忠公。文忠都是谥号,而则只是人们对他们的敬称,并不是指公爵。
      
有些有名望的文人学士死后,他的亲友私自给他谥号,并非朝廷给的。如晋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lěi,叙述死人生前行事,在丧礼中宣读的文体),谥他为靖节征士。宋代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他为文节先生。张载死后,门人谥他为明诚夫子。
        
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兵帝的端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为太宗、世宗等。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唐宪宗的全号是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是生前奉上的。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也有死后追尊的,如唐高宗死后,到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都是阿谀奉承之词。死后追尊的,也可以说是谥号。同一个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上尊号导致了谥号越来越长。唐代诸帝,由高祖至玄宗,谥皆七字。代宗四字。宣宗十八字。其余九字。宋代诸帝,神宗二十字,其余十八字。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了。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才改用年号称呼。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元的名号。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是采用年号的开始。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不再改元,因此皇帝便用年号来称呼。如明神宗称万历皇帝,清圣祖称康熙皇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姓氏的起源与帝王谥号、庙号的褒贬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 果壳网移动版
百家姓的历史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姓、氏、名、字、号……一文了解古人的名姓体系
华夏姓氏图腾大鉴赏,大家对号入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