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好作业?十年前,上海开启一项作业改革探索,专家发现了这些问题……

什么是好作业?学生的作业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

2009年,上海启动了“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的研究与实践,发现相较于作业带来的经验,作业在功能、目标、难度、类型、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更多,也更值得反思。

为此,上海针对作业存在的问题,组建了横跨八个学科段、纵跨两个学段,市区校联动的研究团队,将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作为了解决整个作业问题的关键。

十年中,上海逐步建立起了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标准、构建了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设计了学科单元作业、进行了单元作业的评选、建设学科作业库等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重建作业观,赋予作业新的内涵,指导教师不断提升着作业设计和命题的能力。

用作业撬动教育质量的提升,用作业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用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感知到学习本身的意义、提高自主学习内化的能力,任重道远又意义非凡。

今天,“第一教育”微信将推出一组稿件,从不同角度回顾上海作业改革十年之探。本组稿件选自《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05A刊,文章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作业变革,撬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支点

作业是学生理所当然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习以为常地做作业,教师日复一日地布置和批改作业,家长坚持不懈地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作业几乎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

作业之所以能够常伴我们左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相信通过做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业成绩。

作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近年来对于作业的诟病却是此起彼伏。学生、家长抱怨作业多负担重,课余时间被挤占,睡眠时间减少,专家对教材中最不满意的也是作业练习部分……

作业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如此重要的作业为何变得面目可憎?

为系统而深入地还原和透析作业全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于 2009 年启动“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的研究与实践。

他们基于三万份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资料,打开了作业研究与实践的“黑箱”,发现了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探寻到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规律,进而开启长达十年的作业变革之旅,总结提炼作业设计的成熟经验,提供作业设计的可视化技术路径,让教育改革触摸到最日常、最顽固、最深刻、最难以改革的角落。

研究作业是深化课改的关键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业是学生理应完成的,因为我们认为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坚信作业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技能。

而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家长也能通过作业了解孩子学习近况,和教师保持联系。作业如此重要,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或者否定过作业的价值。

然而近年来,作业的“口碑”一路下滑,成为学生、 家长和社会抱怨最多的学业负担来源之一。

在 2009 年、2012 年国际PISA 测试中,上海学生成绩优异,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都是蝉联世界第一。但是在这份亮丽的成绩单背后,却是我们的学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2012年 PISA 研究结果显示,上海15 岁学生(绝大部分为八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为 13.8 小时,同样位列世界第一,比所有参与国家平均值高出近一倍。

虽然不能简单地在作业时间长与学业负担重之间画等号,但是作业时间长必定会占据学生更多的业余时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作业时间为什么那么长?作业时间和作业负担是什么关系?作业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作业从“天职”变成“负担”?很多有关作业的基本问题亟待进一步厘清。

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看来,作业是教育领域中熟悉的陌生人,由于种种原因,作业问题一直处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盲区”。

“一提到作业,学校拿出来的往往是一套套校本作业或者习题集,老师们似乎都很会布置作业,但往往讲不清作业背后的设计思路,大多停留于无意识的经验判断,作业成为我们实践时间最多,却是研究最少的内容之一。

但事实上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的“小问题”。

作业和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业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连锁反应,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研究作业是深化课改的关键。

“孩子们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很长,与教学时间相比几乎是一样的,我们有责任好好研究作业。”徐淀芳如是说。

于是自 2009 年开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启动并持续地开展“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的研究与实践。

作业变革之旅的第一步是了解作业设计和实施现状

2013 年 10 月,市教委教研室和基教处联合开展对上海的大型作业现状调研。调研以班级为抽样单位,研究对象为三至八年级学生,研究科目小学为语文、数学和英语,初中为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这是上海市范围内首次、也是全国范围内较早的全面反映作业现状的系统研究。

调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专业活动,研究团队花了大半年时间反复打磨,从学生、家长、教师可理解的角度出发设计每一个问题,才编制出由一个个小量表组成的高质量的结构化问卷。

为确保调研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团队更是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突破创新。他们设计了 7 项有关作业质量的评价指标,研制形成了由导向性的评价指标、规范性的分析程序、科学性的分析方法、支持性的评价表格组成的各学科通用的作业文本分析工具。

正是这些精心研制的问卷和文本分析工具,为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业问题不容乐观

这项研究前后历经两年多时间,最终出版《透析作业——基于 30000 份数据的研究》一书,披露了一大批有关作业的真实数据,对作业设计和实施情况、作业管理水平等进行了全面剖析。

整体来说,作业问题不容乐观,作业效果普遍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学生作业负担重,作业兴趣不高,作业对于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不明显。

上海中小学生的作业量究竟有多大?

研究采用作业时间来间接判断学生的作业负担,并间接反映作业量的问题。根据上海市教委 2008 学年的课程计划,在这次研究分析中,小学作业时间以 1 小时为标准,初中阶段的作业时间以 1.5小时为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

有 53.7% 的小学生每天作业超时,其中约 20% 的学生作业超过 2 小时,7.5%的学生每天作业严重超时,超过 3 小时。

在初中阶段,约有59% 的学生每天作业超时,即使按 2 小时计,也有39.0% 的学生每天作业超时,其中 12.6% 的学生每天作业超过 3 小时。

若加上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则超时现象会更加严重。可见,学生完成学校作业时间偏长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作业“量”的问题,作业的“质”更值得关注。

虽然问卷结果显示,教师使用最多的作业来源为备课组统一设计的作业,其次为练习册和教科书、自编作业和教辅材料,但通过学生实际的作业文本分析却发现,无论是备课组统一的作业,教师自编的作业,还是学校的校本作业,几乎都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教辅材料的内容。

例如,初中英语学科进行了教辅材料使用统计,大约 84% 的学校完全使用购买的教辅书和报纸;初中语文学科则至少有 70% 的学校直接使用教辅材料。即使是有些学校自编的校本作业,多数也直接选自教辅材料,并未经过有效的选择、重组和完善。

教辅材料已呈泛滥之势,学校在布置,家长在布置,学生自己也在做。但通过学科专家对各个学科作业文本的分析发现,教辅材料的质量实在无法让人放心,主要存在科学性错误、强调静态的书面知识的训练、与教学内容无关、重复训练、重结论轻过程等方面问题。

研究还从作业的解释性、科学性、难度、多样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学生问卷、学科专家作业文本分析结果发现,各学科作业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各个维度的水平差异显著,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结构性和解释性普遍不理想,小学作业设计质量要高于初中作业设计质量。

作业内容和作业目标的匹配度、作业的难度分布、作业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联度都是判断作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从教师问卷结果来看,经常或总是有意识地思考作业目标问题的教师仅在 60%~70% 之间,说明作业的目标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研究者分析发现,作业题目涉及较多的作业目标是记忆类的,即使在理科作业中,题目也常集中出现在“知道”级别的认知类型,而对应“运用”“综合”等体现高阶思维水平的目标的作业题目比较少。

学科作业难度的结构整体上基本合理,学科差异较大,初中新授课教学阶段的作业难度存在向中考看齐的现象。小学阶段各学科绝大部分符合教学进度,初中阶段至少 50% 学校教学进度混乱且赶超现象严重,作业的实际难度会因为教学进度的混乱和作业安排的随意而加大。

为作业设计架设思维的脚手架

作业设计、实施中的种种问题是什么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

我们的教师不可谓不认真,他们高度重视作业活动,并为之付出艰苦努力。调研发现,当教师教一个班级时,就需要花费2.5 小时左右用于作业相关活动,若教两个班,时间就会超过 4 小时,占据教师在校时间一半左右。

不过,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质量不高,亮点不多,在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比如作业设计整体较为随意,作业设计时目标意识不够等,导致作业负担加重,作业效果不佳。

“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和评价能力。”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指出,作业设计能力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优秀教师往往会针对执教班级学生特点自主设计作业或者改编作业,而不是全盘照搬教辅资料上的各种习题。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王月芬认为首先是完善教师作业观念。

调研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教师最认可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

其次比较认同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的功能;

最不认可作业能够“保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作业功能的窄化是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原因。

作业和教学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上达不成的目标,这是最大的观念上的突破。”教师应认识到,作业除了巩固课堂知识技能,还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等功能。

其次,她建议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像学科课程专家一样系统地思考作业的各个相关要素,需要系统地从作业目标、作业科学性、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作业差异等全方位思考作业实际,而不能仅仅考虑其中的某一方面,从而实现作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

这样的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怎样在作业设计时做到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广大基层教师不仅需要作业观念的提升,更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和可供借鉴的示范案例。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于 2017 年开始举办“上海市中小学优秀单元作业、试卷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涉及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初中物理、高中物理 8 个学科段。

评选活动要求以2~6 人的团队为单位参赛,将评选过程作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过程、优秀教师团队培养的过程。

市教研室组织力量设计各类思维工具,提供由作业目标设计表、作业属性分析表、作业质量与评价问题链等组成的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促进参赛团队的理解内化。

在评选开始前,市教研室就把单元作业、试卷的质量标准,作业、试卷编制的思路与方法等全部提供给了各参赛团队,在评选结束后,组织评审专家研讨、参赛团队访谈、优秀案例磨稿等系列活动,提炼学科作业、试卷设计的典型经验。

正如王月芬所说:“这个活动集评选、培训和研究于一身,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对优秀案例的征集评选。”

2018 年 5 月,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丛书”出版,每个学科的指南都包含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教学资源设计等内容,帮助学校教研组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够基于作业的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进行设计,突显课时作业、单元作业的整体性、联系性、递进性。

除了教师自身努力,提升学校作业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市教研室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的研讨等方式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因此研究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作业管理,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同时开展有助于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专业发展活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沪上几所学校的作业探索:

静教院附校
全校不订教辅材料 重构作业四环节

多年前,静教院附校开始了基于后“茶馆式”教学作业研究,“作业”视作系统工程,分成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跟进四环节。在全校不订教辅材料、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统整、学业负担整体较低等坚持全面质量观视角下,静教院附校通过重构作业的四环节让作业有益高效,真正成为育人的工具。

作业设计核心在于提升命题素养

在学生不买一本教辅、作业由教师编制的静教院附校,作业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不仅仅用来作为学业的检验。

以提升命题素养贯穿课内外,反映在问题作业上,就是校长张人利说的教师走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

六年级学生在接触数学第一章《数的整除》后,拿到手的不是练习题,而是一份章节思维导图的作业。数学教师喻悦提到,学生花在一个章节上的时间通常持续两三周至一个月,少则十几节,多则三十节课,知识点在脑海中往往是碎片化的。为了增强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意识,她想到在每个章节新授课后布置思维导图作业

作业布置是激励的艺术

“我有个观点,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量越要少。越是学有余力的,可选择的应该更多。”张人利说,静教院附校在布置作业时分了三层。

基础作业面向学困生,意在通过基础作业补弱。这部分习题难度不高,讲究少而精,针对的是课本中最需掌握的知识点,能帮助学生应对大部分基础题。对平时磕磕绊绊越刷题错得越多的学生来说,减轻了负担增强了信心。

全体作业面向普通学生,荣誉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向教师主动申请。

比“阅卷”更重要的是评价

作业批改可以很简单,勾与叉,分数和“阅”一言蔽之。今天的批改也可以极具内涵,将教学目标从“写过”转向“学会”,成为进步的纽带。

“我认为作文的训练不宜过多,完全可以针对同一篇作文精心打磨。”语文教师王晓燕主张利用作文批改契机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写作方法的探讨。一篇文章经过“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后,大致可以解决结构安排、情节梳理、细节雕琢、词句润色等问题。三稿之后,学生基本懂得了类似作文题目或类似题材的写法。

翻开她的学生的作文簿,每一篇文后都写满了她的红笔评语,比作文本身字数还多。学生私下里说,王老师要求的量不多,但经常会面批作文,学生根据建议再修改。

着眼能力培养的作业跟进

在张人利看来,设计、布置、批改后的作业还有重要的跟进价值。跟进既是对师生的反馈,也是下一次更好作业的开端。目前,静教院附校正在试点的作业跟进研究,分“量”与“质”两种。

错题修改的跟进作业,可以有效暴露学生同一错误的不同犯错原因

“我在很多场合提到,小学使用等第制,作业跟进更多是为了评价教师。到中学,教师的评价应该放宽,不必分分计较,在常模中浮动即可,对学生的跟进却要精准到将每一题的得分与整个年级比较。”让每一次的作业有收获,有启发,有反馈。张人利说,作业的跟进研究,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功课。

田园外小
让作业更“智慧”

作为一所农村村小起步的小学,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在2008年时还默默无闻。从2008年开始,田园外小这十年间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面始终坚持探索作业的校本化改革,以作业设计为抓手,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田园外小教师们的眼里,布置作业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充满挑战的智慧创造。每个作业设计的背后都有其内在逻辑,同一个单元里的各个作业之间,不仅要在内容上环环相扣,还要在难度上层层递进。

如四年级英语“购物”一课上,教师不再简单地把单元核心词汇罗列出来让学生抄写、背诵,而是针对量词、食物等核心词汇的学习,设置了一个真实的购物情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模拟购物。根据教师给出的文本语境,学生需要把核心词汇一一填入购物清单,完成第一课时任务,即在购物前制定购物清单。清单上的这些东西应该去哪里购买?这就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任务。学生不仅要将不同类型的商品和超市的各个区域进行匹配,还要学会运用问价、比价等购物交际用语。到了第三课时,教师设计的作业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是生日派对,还是外出野餐?学生做作业已经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活动策划。他们将平日里积累的英语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融会贯通,突破主题的束缚,将学习内容融入到了生活实际当中。“我们不再孤立地去理解作业,而是站在单元甚至全局的视角进行设计。”英语教师蒋晓燕介绍道。

从单元教学到单元作业校本化探索,田园外小已经研究了十年。近两年,田园外小开始基于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作业的智慧升级。

“以前老师们设计作业,都是教一课时,设计一次相应的作业。我们发现这样布置作业在结构、内容上并不合理,所以需要对作业进行再次设计。”语文教师康丽介绍,教师们开始以单元整体视角来布置作业,把2~3课时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设计一份作业,有时甚至设计出一份需要分步在4~6课时内完成的长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田园外小的单元作业设计并非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在“校园四季新生活”的每一季主题拓展活动中,各个年级学生都将围绕一个学科主题去完成为期2个月的“长程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决定自己作业的内容。长程作业给学生留出了两到三周的时间来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和制作提纲。”副校长陈玮怡介绍道,“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决策,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加工。”


记者 | 罗阳佳、潘晨聪、陈之腾

摄影 | 薛婷彦

编辑 | 朱清、欣驰

来源 | 《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05月A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报告
新时代,从课时教案走向单元教学设计成为趋势
王月芬 || 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
今天教师在在怎样设计作业(6):手把手告诉你如何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模板及其说明
双减政策下,提升教师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抓手
作业研究||“双减”之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有效设计的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