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认知能力:培养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胜任力

本文由《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授权发布

作者:乔治·库

摘要

在大学学业发展和职业工作过程中,非认知能力对个体成就的影响力逐渐受到重视,作为表层学习的内在机制,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塑造也成为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环节。本文从人际互动能力、自我规制能力以及神经认知技能三个层面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的内在维度及其特质进行界定,具体分析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院校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情景化服务学习、本科生科研以及协作性项目等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构建深度的综合性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内在非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学习,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业持续。在这一过程中,电子信息化档案的使用将为学生提供可视化、追踪性、互动性的学习空间,从而为记录、扩展和深化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路径。


一、引言

社会研究者普遍认同,不仅在知识生产和不断更迭的技术领域,而且几乎每个行业,未来都需要掌握多元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清晰的思维与表达是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胜任力,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长期以来的预期目标。近年来,某些特定的非认知能力逐渐受到企业和招聘单位的关注与重视,包括好奇心、自我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灵活度以及与异质性同伴有效合作的能力,而提出多元方案以识别和解决混乱无序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尤其受到重视。这些能力大多反映在美国大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07年宣布的基本学习成果之中[1],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南非等国家也将其纳入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养体系。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和地方性企业的雇主表现出对上述非认知能力的偏好。[2]拥有超过75,000名员工的谷歌公司认为,工作效率最高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员工大多具备某些人文学科所赋予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包容性、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充分理解他人处境的同理心、较高的情商、高效的沟通和倾听技能、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秉持平等主义的价值观。

上述非认知能力大多需要更为精准的定义,以明确学生是如何在大学学习经历中习得并强化这些能力的。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如雇主、院校资助者、院校评估机构以及院校管理人员)对毕业生“软实力”的关注,院校需要重新关注那些以往在教学环节中被严重低估和忽视的学生相关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对非认知能力的关键特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讨论特定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high-impact practices,简称为HIPs)经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并呈现电子信息化档案(ePortfolio)在记录和深化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效用。

二、对非认知能力的深入探究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促进知识性的表层学习,也有助于推进那些不易识别的、表层之下的深度学习进程。[3][4]考试成绩、学业持续率以及毕业率等相对容易识别和测量的指标经常被用作评估高等教育的产出绩效,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将其作为确定行动方案的优先次序、做出相关决策时着重考量的评估指标。但是,为了确保学生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除了可识别的表层学业成果(即成绩、学业持续率等),院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进程,特别是非认知能力的习得。这些非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对异质性环境的适应力、对专注力的自我调节、情绪管理、自我发展型心态、责任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能力和亲社会性行为。

鉴于此,本文所论述的非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规制能力和神经认知技能三个维度的行为特质。就其具体内涵而言,人际关系能力包括向他人表达信息以及解读他人的信息并做出适当回应的能力;自我规制能力涉及自我管理、适应力、责任心、自我反思以及管理行为和情绪以达成目标的能力;神经认知技能包括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者共同监控和调节个体的思维过程与行为活动,并且对于个体内部和外部胜任力的发展以及实践性知识的应用至关重要。[5]

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结论发现,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个体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过程,两者相互重叠,呈现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态势。泽拉佐(P.D.Zelazo)等尝试对认知学习、体验式学习和个体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出神经认知技能这一概念,以分析那些具有可塑性并能被有意影响的个体内在能力。[6]他们将神经认知技能分为两类: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和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或称执行机能)。晶体智力代表那些可被观察的、围绕事实和知识的表层学习;流体智力的形成过程相对难以识别,作为表层学习的内在机理,意指某些非认知能力的养成。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中,个体的神经认知技能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神经认知技能高度的可塑性要求院校谨慎设计其教学培养计划,以帮助学生习得那些对未来大有裨益的非认知能力。

泽拉佐等进一步将流体智力划分为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以及抑制性控制三个维度。[7]认知灵活性主要指个体以多种方式思考事物,包容他人的多元观点,并围绕特定问题构建多种路径以达成目标的能力。在实践中,认知灵活性将有助于个体拥有对多元文化和观念的开放态度,并促进个体弹性思考和应对某些特定情景。工作记忆则帮助个体在相关情景下回忆已知的信息和知识,并以某种方式应用它们,以完成既定的目标。例如,在面对系统性的复杂问题时,个体可以整合多条已知信息,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最后,抑制性控制有助于个体对注意力的把控,提升专注度和自我控制能力,阻止某些冲动性行为,并规避惯性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8]图1概述了这种概念框架。

尽管围绕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内在学习与个人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其结论尚未延伸至特定教育经历与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个体经历特征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然而,正如后文即将论证的,参与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有助于激发个体的非认知能力学习进程,完善的电子信息化档案有助于记录以及提升表层学习(事实、知识)和深度学习(非认知能力)的学习效果。此外,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晶体智力所代表的事实与知识在多元情境中的应用也是揭示个体非认知能力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

图2所示的理论框架由教育工作者更为熟悉的概念构成,这一框架将流体智力分为两类:气质和个性,以及积极的目标导向行为。这些代表非认知能力的神经认知技能被认为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有意设计的课程经历或参与某些教育活动(如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加以形塑,并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持续,达成院校期望的教育结果。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并未在院校课程设置中被充分强调,在评估大学培养成果时也未得到充分考虑。与此同时,如何对图1和图2所示的非认知能力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测量,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仅有笔者等提供了可用于此研究目的的测量工具列表。[9]

与其他设计完备的评估工具相一致[10],对非认知能力和个体发展的预期结果进行明确且措辞精准的界定,是评估工作的起点。此外,学生必须参与那些要求他们利用、扩展和加深非认知能力的相关学习经历。现有文献表明,在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的基础上,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包括学习共同体、情景化服务学习、本科生科研经历以及社区学习等活动)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特定的非认知能力。[11-12]

三、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与非认知能力培养

(一)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及其院校案例

近十年来,高影响力教学实践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之中。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是一个具有概括性的术语,意指院校组织开展的某些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根据学习者和院校背景的特征,高影响力教学实践采取不同的形式展开,对于学生的学业持续以及学业参与具有正向影响,为参与其中的高校学生带来学业发展和个体能力的极大提升。[13-15]美国院校已经开发并广泛使用一系列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以提升其人才培养成效,其中,以下十种活动类型最受高等教育界关注。

1.新生研讨课与新生体验。许多院校通过研讨会、系列课程或新生适应性活动,增进同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并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信息素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实践技能。与此同时,新生适应性活动也可以提升一年级新生的学业参与度,从而有助于其学业持续和学业表现。

2.通识体验项目。随着高等教育课程设计的革新,“通识核心课程”的概念已经演变为一系列综合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修习综合研究课程、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掌握未来学习和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可迁移性知识技能。

3.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将不同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开展“跨课程”的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某一学术问题或现实问题的机会。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将不同专业与不同课程的知识横向融合,在实践运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4.写作强化课程。院校通过设置特定的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强化写作与文字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应对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写作任务。写作强化课程鼓励学生针对不同受众与不同领域开展多样化的写作学习,在反复练习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

5.协作性作业或项目。协作性项目为学生提供与他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的机会,推动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对问题的见解,特别是那些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的人,从而培养学生对待多元观念的包容态度。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课程小组学习、团队作业以及合作项目研究之中。

6.本科生科研经历。许多院校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尝试开展实证研究以支持自我观点,帮助学生思考那些尚存争议的学术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

7.多样性或全球化学习。院校设立国别研究、国别文化研究等课程,帮助学生探索多元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种族问题、性别问题、全球化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

8.情景化服务学习。情景化服务学习需要院校与当地社区协作,帮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课程知识。通过在现实环境中的应用学习,学生可以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未来承担公民责任和工作职责做好准备。

9.实习。学生实习是一种常见的应用化与体验式学习形式。学生基于自我的职业规划和工作志趣,在现实岗位中收获直接的工作体验。实习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将学生置于现实场景中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复杂、混乱、非结构化的社会现实,并在实践运用中提升他们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

10.高年级顶点课程。顶点课程针对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通过项目创新或其他形式的学习实践,鼓励高年级学生融合和应用他们在本科阶段所习得的知识。顶点课程可以由院系组织开展专业性的应用学习,也可以由全校统一开展通识性的实践活动。

随着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在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普及化应用,活动设计的创新、学生参与率的提升以及新教学技术的运用都推动着相关研究的进展。[16]2017年,由美国高校学生学业成果评估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简称NILOA)实施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0%的院校正在采取改革措施以期提升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活动的开放度,并着手提升活动质量,从而扩大本校学生对该类活动的参与比例。[17]

(二)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主要特征

是什么促使学界和院校都对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产生广泛的兴趣?如上文所述,无论大学、社区学院还是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大多数院校都在寻求提升全体学生学习质量的培养方法,以增加学生完成学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就业单位和相关招聘人员都希望求职者曾接受过高等教育,院校培养也应该帮助毕业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承担公民责任以及个人生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成为院校重点关注的培养环节,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其一,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可以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业持续,并产生许多积极的学业成果;其二,该类活动要求院校开展具有应用导向的实操练习,促使学生进入长时间的深度综合性学习进程;其三,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对于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业发展具有补偿效应(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快速的个人成长);其四,该类活动消弭了院校规模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阻碍,学生至少可以与一名专业教师或一个同辈团体开展深度的交流与互动;最后,当学生在本科期间参与多项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时,该类活动对学生学业发展和学业持续方面的积极影响是累积的。

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现实案例并不罕见。事实上,它们广泛存在于课堂、实验课程、实践教学以及教育导向的课外活动之中,上述培养环节均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构建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例如,学生会或学生组织的管理工作、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朋辈互助辅导活动、训练适宜的校际体育赛事以及参与巡回演唱乐队或合唱团等艺术活动,均可以成为院校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构成要素。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参与诸多有效的教育环节,从而显著促进其学业发展和学业持续。

事实上,运用得当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具有强势的发展潜力,它为学生提供了应用、反思和整合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开放度、公平性和教育质量。正如上文所述,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参与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与积极的学业成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18-22]

参与高影响力教学实践能够促使学生直面复杂、模糊的现实环境,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以完成非结构化的任务,这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塑造那些未来职业成功所必备的非认知能力。举一个较为常见的例子,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院校环境和文化环境,直面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快速掌握必要的信息并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人际交流,同时高效地管理自己所掌握的学习和生活资源。学生可能在初期面对巨大的适应性压力,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具有坚定的意志力、思维和行动的灵活性以及高效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塑造多种维度的非认知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技能从而建立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如何记录和评估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成果,从而为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行的路径,是院校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鉴于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信息化档案成为记录、拓展和深化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以及非认知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电子信息化档案为学生提供了叙述学习经历的空间,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我的成长体验,这将有助于记录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成果以及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

四、电子信息化档案记录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成效

(一)电子信息化档案及其效用

“电子信息化档案”这一术语通常令人联想为某种技术性的平台或产品,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层面的效用远超过任何特定平台的功能范畴。电子信息化档案通过有效设计的网络系统,组织记录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业经历,学生在其中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笔记。电子信息化档案有助于学生定期回顾自我的学习与成长历程,推动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业目标与职业规划,更可以在学生求职和升学过程中作为个人学业经历的证明性材料。将电子信息化档案作为一套连贯有效的教育实践实施时,其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效用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基于电子信息化档案的教学过程将内省式、综合性与社会性的教学法相互融合,通过跨越边界的学习经历(课堂场域内至课堂场域外),为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建议。

如果院校将电子信息化档案融入其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边界的突破,电子信息化档案的使用将推进学生的内省式、综合性学习进程,从而有助于非认知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必要的内省式学习将促进学生反思表层学习内在的深度学习进程。通过建立思维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内省习惯,学生定期反思各种学习经历的收获,并将其融入更为宏观的个人发展和自我构建的框架之内。根据罗杰斯(C.Rodgers)所述:“内省的作用在于创造意义,建立事物之间的关联以及维持反思性学习的连续性……从既有经验中挖掘意义是终身学习的核心。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价值并将价值赋予生活。”[23]内省式学习能够帮助个体暂时跳出忙碌的学习进程,有意识地从表层学习经历中思考和创造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发现并记录他们的学业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层面,更包括习得和深化那些成功所必备的非认知能力。

(二)基于电子信息化档案开展高影响力教学实践

电子信息化档案在帮助学生开展持续性的内省学习之外,还具有可视化、可追踪性和成长记录的可分享性等各种有助于推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特性。尽管如此,电子信息化档案的有效利用要求院校重新设计和思考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结构和流程,将电子信息化档案与院校教学项目深度融合。一套行之有效的电子信息化档案系统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特征。

1.学生掌握所有权。虽然院校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平台和结构化模板,但应该让学生成为自己电子信息化档案的真正主人。因此,院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练习和使用色彩、图像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功能来呈现他们的学业进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逐渐成为自我学习过程的积极推动者,并有能力构建那些可以与他人分享的知识。与此同时,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反思近期的学习经历,这有助于学生挖掘和记录表层学习中内在的深度学习过程(如各种非认知能力的习得)。

2.使学习可视化。基于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化档案应该推进学生学习记录的可视化。通过多模态的记录和反思(如图片、视频、语音、文字与数据等),电子信息化档案为学生呈现出在学校学习经历的完整图景。电子信息化档案为学生提供了与同辈、辅导员、专业教师、家庭成员、未来的雇主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分享和展示自我学习经历的平台,学习经历的可视化呈现也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与把握自我的学习进程,从而深度总结和巩固已经习得的知识与技能。

3.学习过程的可追踪性。电子信息化档案应帮助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自我的学习与反思,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脉络建立具备可追踪性的、细致翔实的记录和总结,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规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神经认知技能的发展。电子信息化档案的可追踪性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回顾他们的学业经历,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其学习成果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4.自我认同的构建。电子信息化档案应该强调个体“整体性”的发展,从而帮助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建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结构化的内省式学习鼓励学生将自我的生活经验与学术经验相互融合,这将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是谁”“自己将成为谁”等自我认同层面的问题。此外,学生通过电子信息化档案培养自我效能感、成长型心态、责任心和内驱性的学习动机,这些有助于其自我认同感的构建。

综上所示,行之有效的电子信息化档案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多媒体的自我学习历程的完整记录,形成了学生学术旅程的连贯性叙事。电子信息化档案使现实学习和个体发展变得可视化、易于理解和富有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经历(无论学校内外还是课堂内外)和个体发展之间建立联系,最终深化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性的学习进程。

五、结语

关于人才培养路径的先行研究为院校提供了丰富学生课堂内外学习体验的诸多实践方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增强,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时,尚未做好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准备。为了缩小学生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提升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应对21世纪的种种挑战,院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力、自我调节能力、责任心以及自我控制力等特定的非认知能力。

院校期望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为承担公民责任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协作性项目、全球化学习、情景化服务学习等有效设计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项目,院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即晶体智力的积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反思能力、弹性调整能力、目标导向意识、情绪调节能力等核心素养(即流体智力的积累和非认知能力的习得)。在高影响力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院校可以搭建电子信息化档案平台,推进和记录学生对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参与。如上文所述,电子信息化档案平台通过结构化、可视化的多媒体工具,将学生第一视角的学习经历呈现出来,推进学生的内省式学习进程。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经历的叙述中形成自我认同感,又可以为学业成果的自我评估和院校评估提供窗口。

鉴于此,院校需要建立协同性的培养行动方案,将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和电子信息化档案平台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推进学生的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塑造有助于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的相关非认知能力,如何在表层学习的基础上构建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经历,如何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胜任力的毕业生,对这些问题的学术研究和院校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和电子信息化档案系统的结合,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值得探索的路径。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07).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Hart Research Associates.(2016).Recent trends in general education design,learning outcomes,and teaching approaches:Key findings from a survey among administrators at AAC&U member institutions.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ttp://www.aacu.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LEAP/2015_Survey_Report2_GEtrends.pdf

[3]Duckworth,S.(2016).Sketches for educators.Irvine,CA:Ed Tech Team Press.

[4]Scharmer,C.O.(2009).Theory U:Leading 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The social technology of presencing.San Francisco,CA:Berrett-Koehler.

[5][6][7]Zelazo,P.D.,Blair,C.B.,&Willoughby,M.T.(2016).Executive function: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NCER 2017-2000).Washington,DC: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8]Bresciani Ludvik,M.J.(in press).How neuroscience research can influence desired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utcomes.New Delhi,India:UNESCO MGIEP Scoping Paper.

[9][12]Kuh,G.D.,Gambino,L.M.,Bresciani Ludvik,M.,&O’Donnell,K.(2018,February).Using ePortfolio to document and deepen the impact of HIPs on dispositional learning(Occasional Paper No.32).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Indiana University,Nation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http://learningoutcomesassessment.org/occasionalpaperthirtytwo.html

[10]Kuh,G.D.,Ikenberry,S.O.,Jankowski,N.,Cain,T.R.,Ewell,P.T.,Hutchings,P.,&Kinzie,J.(2015).Using evidence of student learning to improve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1][14]Kuh,G.D.(2008).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What they are,who has access to them,and why they matter.Washington D.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3][19]Finley,A.&McNair,T.(2013).Assessing underserved students’engagement in high-impact practices.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5]O’Donnell,A.M.,Reeve,J.,&Smith,J.K.(2011).Educational psychology:Reflection for action.John Wiley&Sons.

[16]Kuh,G.D.,O’Donnell,K.,&Schneider,C.G.(2017).HIPs at ten.Change,49(5),8—16.

[17]Jankowski,N.A.,Timmer,J.D.,Kinzie,J.,&Kuh,G.D.(2018).Assessment that matters:Trending toward practices that document authentic student learning.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Indiana University,Nation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NILOA).http://www.learningoutcomesassessment.org/documents/NILOA2018SurveyReport.pdf

[18]Brownell,J.E.&Swaner,L.E.(2010).Five high impact practices:Research on learning outcomes,completion,and quality.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2007).Experiences that matter: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success—annual results 2007.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http://nsse.indiana.edu/NSSE_2007_Annual_Report/index.cfm

[21]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2013).A fresh look at student engagement—annual results 2013.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http://nsse.indiana.edu/NSSE_2013_Results/index.cfm

[22]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2017).Engagement insights:Survey findings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nnual results 2017.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http://nsse.indiana.edu/NSSE_2017_Results/index.cfm

[23]Rodgers,C.(2002).Defining reflection:Another look at John Dewey and reflective thinking.Teachers College Record,104(4),842—86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主要特征
全面提升:从信息化教学大赛到教学能力比赛
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与认知能力培养
翻转课堂在全日制教育专硕培养中的应用实践——教育专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名师引领 | 李宇韬:​数字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