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杀神:史上最残忍名将,百万人死于他手下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交兵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灼热的战场上散发着寒意,死亡的陷阱正在这个让后人毛骨悚然的古战场缓缓铺展开来。

    当年轻气盛的赵括取代廉颇成为赵军主将,一名秦军老将接过秦昭襄王的兵符,火速赶往秦军大营,接替主将王龁[hé],指挥这场空前残酷的大决战。

    秦王下令全军严守秘密,赵军将士完全被蒙在鼓里,不知他们的对手是用累累白骨垒起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白起

    ▲武安君白起画像。

    1

    白起在史书中留下的最早记载,是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县),当时他的头衔是左庶长

    按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左庶长为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级。商鞅变法规定,秦兵在战场上每斩获一个军官首级,可升一级爵位,也就是说,白起此前可能亲手斩杀了至少10名敌将。

    关于白起成名前的经历,一切都很神秘。

    唐代诗人白居易考证白起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称:

    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

    孟祥才等学者认为,白起升职的一大原因是得到了宣太后一党的支持,这与他出自楚国贵族有一定关系。

    秦昭襄王嬴稷年少即位,实权最初掌握在他母亲宣太后手中,太后的弟弟、穰侯魏冉辅政,而宣太后正是楚国芈姓王族。

    在秦军攻打新城的前一年,魏冉被秦昭襄王任命为相,上任后举用亲信白起为将,将他推上了战国的历史舞台。

    ▲秦昭襄王(剧照)。

    2

    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可在他“超长待机”前期,拥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秦国,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白起一战成名的三年前,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齐、魏、韩三国派兵攻破函谷关,秦国一时难以抵抗,还不得不割地求和,将河外及武遂、封陵等地归还韩、魏。

    正在此时,白起横空出世,三十多年攻城略地、杀人如麻,真正唤醒了秦军横扫六国的野心与席卷天下的气势。他每打一次大战,天下为之震动,六国就此患上了“恐秦症”。

    白起的战功,是汗青史册之中弥漫的的血腥味。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首次指挥重大战役,在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大破韩、魏大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鄢郢之战白起率军伐楚,水攻鄢城,“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之后乘胜直捣楚国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县)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华阳之战赵、魏数十万人马出兵华阳(今河南新郑),攻打韩国。秦国命白起带兵增援韩国,再次取得大胜,斩首魏军13万,还将手无寸铁的2万赵军俘虏押到黄河边,推入滔滔河水之中

    在踏上长平战场之前,白起已经为秦国攻克数十城,兼地千里,而这些常胜不败的战绩背后,是几十万军民曾经鲜活的生命,或斩首,或水淹,或沉河,无所不用其极。

    秦昭襄王因白起战功显赫,封他为“武安君”

    《史记正义》曰:“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战国时期,这个封号犹如被诅咒一般,受封者皆不得善终。在白起之前,纵横家苏秦被封为武安君,最终死于非命;白起之后,另一位武安君,赵国名将李牧受赵王猜忌,最终惨遭冤杀。

    二十年间,从籍籍无名的左庶长到威震六国的武安君,白起似乎也在冥冥中注定了自己的命运,而后世还给了他另一个恐怖的称号——“人屠”

    ▲白起(剧照)。

    3

    蝴蝶轻轻地扇动翅膀,将在遥远的彼方引发一场大风暴。

    点燃长平之战导火索的人,是一个叫冯亭的郡守。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带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如此一来,韩国的另一座城上党(在今山西长治)成了一块“飞地”。韩王下令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平息战火。

    上党郡守冯亭在与韩国失去联系后,却召集部下商议道,上党与国内的联络通道已被秦军切断,我们无法再做韩国的臣民了,不如将上党及周边城邑十七座献给赵国。赵国若接受我们,秦国一怒,必将攻赵,到那时,韩、赵合力抵抗,一定能阻止秦军。

    冯亭派人前往赵国,面见年轻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洽谈归降一事。

    赵孝成王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他的两个叔叔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量对策,这两位长辈给了他完全不同的建议。

    平阳君认为,圣人将无缘无故得到的利益视为祸害(“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接受上党的投降是引火烧身,必将惹怒秦国,后患无穷。

    身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却持相反意见,说:“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孝成王不愿放弃眼前利益,采纳平原君之言,将上党收入囊中。这一虎口夺食的举动为两年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一如冯亭所料,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果然将矛头指向赵国,派出左庶长王龁,率军向两年前本就该一鼓作气拿下的上党发起进攻,迅速占领了该地,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相比白起,王龁资历尚浅,秦军在上党的战斗也并不激烈,可能只是想打一场攻城战。然而,上党失守后,不甘失败的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赵军四十余万应敌,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在长平一触即发。

    廉颇与白起并列战国四大名将(典出《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久经沙场,老谋深算。

    他在长平与秦军交手几次后,发现秦军士气正盛,锐不可挡,但其远离腹地攻打上党,粮草供应是一大问题。赵军若依据有利地形,以丹水为屏障,修筑阵地,坚守不出,就可拖垮秦军。

    廉颇采取坚壁战略,无论秦军如何挑战,都不再与王龁正面交锋。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假如赵军不主动出击,长平之战的结局很有可能是以秦军被迫退兵告终。

    ▲赵将廉颇(剧照)。

    4

    赵孝成王那时正年轻,小伙子心浮气躁,以为廉颇年老无能,不听调遣,想把他换下来。

    秦国也怕廉颇高筑围墙,固守阵地,于是使出了反间计。秦相范雎(一作范睢、范且),派人到赵国行贿,并散布谣言,扬言廉颇将投降,说秦军不怕老迈的廉颇,只怕赵国用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

    这里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

    范雎本不是秦国人。

    白起受封武安君时,范雎不过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人微言轻,却颇有才学。后来遭遇职场暴力,被须贾诬陷叛国。魏相魏齐将他抓来一顿毒打。范雎差点儿被笞打至死,骨折齿落,奄奄一息。魏齐等人以为他死了,才用席子裹住扔到厕所里,路过的宾客还轮番往他身上撒尿。

    范雎受尽屈辱,死里逃生后改名换姓逃到秦国。

    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此人确实才华出众。在几经波折见到秦昭襄王后,范雎立马就为秦王献上良策,解决了秦国“老大难”的问题,一是扳倒了执掌秦国朝政多年的宣太后一党,二是为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战略

    范雎被任命为秦相,秦昭襄王依据“远交近攻”之策,调整对外战略,暂时交好齐、楚等大国,先集中攻打三晋之地,这才有了之前对上党的争夺战。

    ▲秦相范雎(剧照)。

    耐人寻味的是,赵国文臣武将中,为何偏偏是赵括上了范雎的名单?为何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军就有取胜之机?这恰恰证明,秦国做好了情报工作,对赵括其人早已有所了解。

    赵国名将赵奢曾在阏与之战大胜秦军,赵括是他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喜好谈论兵事。

    赵括学兵法极具天赋,赵奢在世时父子俩日常切磋,老子都说不过儿子。儿子是个天才少年,赵奢却闷闷不乐,赵括的母亲不解,就问丈夫这是为何。

    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事情,赵括却把它视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只会夸夸其谈。赵国将来千万不能用他为将,否则,使赵军失败的不是别人,将是赵括。

    赵奢不幸而言中。

    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忍耐到了极限,再加上秦国奸细煽风点火,流言四起,最终决定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此前的防御战略。

    赵括之母得知儿子即将奔赴前线,心中满是忧虑,再三上书劝阻,告诉赵王:“括不可使将。”

    赵孝成王不以为然,仍一意孤行,跟赵母说,这事儿您别管,我意已决。

    赵母无奈向赵王请求:“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只求日后赵括兵败,一家人不受牵连。

    5

    赵括毫无实战经验,只知纸上谈兵。他上任后,一改廉颇方针,仓促转守为攻,带兵跨过了本被廉颇视为屏障的丹水,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一步步地走向深渊。

    反间计一成功,秦王也临阵换将,悄悄用老将白起代王龁为主将,并“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当年八月,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大规模出击。白起命先锋部队诈败,不断诱敌深入,将赵军引至秦军预设的壁垒,同时派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断绝赵军后路,切断了赵军给养,对赵军形成包围。

    秦军阵地在丹水以西,背靠山峰形成一个弧形的阵地,这是白起对40万赵军进行合围的地形优势。另外,这里地势崎岖,易守难攻,若居高临下,在山谷间布置弓弩部队,赵军将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等到秦军对赵军主力形成分割包围时,赵括察觉形势不利,早已无路可退。

    此时,秦昭襄王亲赴前线动员,宣布凡参战者赐爵一级,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派往长平,完全阻断赵军的后路。这场战役,正按照秦国的计划发展,至此已经成为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

    赵括的军队一头钻进了白起的陷阱,在绝粮的情况下被围了46天。到九月,赵军之中已经出现偷偷杀食同伴的惨烈局面,这支疲惫之师逐渐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穷途末路的赵括决意拼死一搏,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一出阵就被秦军射杀。四十万饥饿乏力的赵军彻底崩溃,不再进行抵抗,向白起拱手而降。

    白起取得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随后对这支庞大的投降队伍进行了平生最惨无人道的一次大屠杀。他给出的理由是:“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据史书记载,这40万赵军降卒,除年纪小的240人被白起放回赵国之外,其余全部坑杀。长平一战,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人。(“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有学者认为,其中显然还包括之前投降赵国的上党百姓。

    这一天,无数赵国人失去了他们的儿子、丈夫,或是父亲。

    关于秦军如何坑杀数十万俘虏,经过学者对长平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现,现已发掘的尸骨坑中,被埋尸骨多有明显的刀伤、箭伤或钝器造成的创伤,甚至有的只剩下躯干而没有头骨。由此可推测,白起坑赵并非活埋,秦军应该是将赵军处决后才抛至附近沟壑中草草掩埋。

    日后接任范雎为秦相的蔡泽不禁感慨:“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长平之战)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平之战遗址尸骨坑。

    6

    长平之战的最后一个亡魂,是白起。

    经过近一年休整,白起平定上党一带,准备亲率大军,一鼓作气攻下赵国邯郸。韩、赵两国唇亡齿寒,情急之下请出苏秦的族弟、纵横家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范雎,促使白起退兵。

    范雎与苏代这两位舌辩之士狭路相逢,还是苏代占了上风。

    苏代一见范雎,劈头就问:“赵国灭亡,白起凭借战功贵为三公,您甘心屈居其下吗?”接着他又劝说范雎:“之前上党城破,百姓宁可归赵也不降秦,如果灭掉赵国,它北边落入燕国,东边并入齐国,南边归于韩、魏,你们秦国也无法得到民众。不如趁着韩、赵惊恐万分,让他们割地求和,免得武安君再立功勋。”

    范雎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他立即向秦王打小报告,说秦军不宜继续作战,还是命白起撤兵,同意赵国停战媾和吧。

    白起正要直捣赵都,秦王一道军令将他召回,错过了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内心愤懑可想而知。

    此时,秦昭襄王对老功臣白起的态度也逐渐发生转变。白起虽立功无数,但为人执傲,不懂明哲保身,犯了臣子的大忌,更何况他还是已倒台的宣太后一党当年举荐的人才。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赵国愤而毁约,不愿割让本来答应的城池,秦王再次兴兵攻打邯郸。白起身染重病,未能出征,秦军初战不利。

    等到白起病愈,秦王盼着他披挂上阵。白起却说,这个仗不能打,诸侯怨恨秦国,每天都有援兵到达,况且长平之战我军死伤过半,国内空虚,一旦开战,在诸侯的里应外合之下必败无疑。

    秦昭襄王不听,没有你老白,我大秦虎狼之师照样给力,于是把两年前白起的“替补”王龁派上场。

    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归。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白起听闻秦军打了败仗,说出这番话,不知是悲叹,还是嘲讽。

    秦王得知后震怒,强令白起必须出征,可他依旧称病。秦王一气之下,将武安君白起贬为士伍,迁往阴密,流放之前因其病重暂居咸阳。

    又过了三个月,前线形势愈发危急,秦王更是恼怒不已,把气撒在白起身上,强令他即日动身离开咸阳。

    白起出城不久,秦王和范雎商议,说:“这家伙还在闹情绪,发牢骚。”转念一想,派出使者,带着宝剑,在距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在今陕西咸阳市)追上白起,命其自裁。

    催命使者到了,白起接过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默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吾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这就是一代名将的遗言。说罢,白起自刎而死。

    他一人在三十多年间共为秦国歼敌百万、克城百余座、吞并几千里,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梁启超对战国时战死的士兵人数做过统计,认为“战死士卒两百万有奇”,其中死于白起手下的就多达百万。

    ▲秦军士卒(剧照)。

    7

    白起死后,一个复杂的名将形象逐渐形成。

    在白起被秦昭襄王勒令自杀后,秦人纷纷哀怜其所受冤屈,自发在乡里祭祀这位秦国的大功臣。此后两千多年,秦地皆有白起的祠庙。

    唐宋时,白起正式得到中央朝廷尊崇,基本上是以一代神将的正面形象塑造。

    有唐一代,白起作为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陪祀,供奉于武庙内,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吴起、乐毅、韩信等名将齐名。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到武庙祭祀,观庙中所画历代名将,看到白起画像,以杖指之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宋太祖以宽厚仁慈著称,自然对残暴的白起心生反感。

    宋太祖虽然嫌白起“杀降”而将他逐出“十哲”之列,但白起还是位居配享武庙两庑的“七十二人”之首,并未遭到贬低,官方对其一生战功始终是认可的态度。

    与官方的推崇相反,民间对白起的评价更多侧重于对他坑杀降卒、杀戮过重的批判,如果当时有《日内瓦公约》,他就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

    今山西中部、北部,战国时期为赵国领土。当地至今还有一道传统小吃烧豆腐,也叫做“白起肉”,相传为赵国百姓仇恨白起所作,豆腐即代表白起的肉。

    在历代志怪小说、文人笔记中,不乏以白起作为反面形象编造的善恶报应故事。在这些民间虚构的故事中,白起在阴间受尽责罚,看似荒诞,实为表达民众对他的贬抑态度。譬如:

    唐代戴孚《广异记》:河南府史王某入地狱,见“白起以诈坑长平卒四十万众,天帝罚之,每三十年一斩其头,迨一劫方已”。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洪武年间,杭吴山三茅观雷击白蜈蚣一条,长尺许、广二寸,身有殷色楷书 “秦白起”三字。

    明代周晖《金陵琐事》:“正德年间,守备太监富紫泉,建永宁寺于安德门外坌山口,屠一猪祭梁。猪腹上隐隐 '秦将白起’四红字。富曰:'此白将军也。’遂埋之。”

    中华名将辈出,白起独一无二。他是统一天下的功臣,也是坑杀赵卒的凶手,他是帝王尊崇的名将,也是百姓憎恨的罪人,他是战神,也是人屠。

    这一切,似乎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汉]刘向等:《战国策》,齐鲁书社,2005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2009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孟祥才:《论白起的事功和悲剧结局》,《孙子研究》2018年01期
    姜守诚:《罪魂·鬼王·神将——秦将白起的宗教化形象建构》,《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05期
    石金鸣、宋建忠:《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0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003】英雄末日,长平之战坑杀40多万赵军的白起,最后怎么死的
唯一能与超级战神武安君白起抗衡的战国名将,干掉大秦锐士二十万
秦将白起:究竟是暴掠者还是战神? | 循迹晓讲
长平之战,王龁对廉颇,白起对赵括,名将与天才的对决!
杀敌百万、从无败绩:白起是怎样成为战国人屠的?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9) --- 白起 (秦国名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