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拖累“南亚大象”印度起舞的毒瘤—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它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以该制度为核心的宗教便是印度教,因此这种不符合现代文明的社会制度主要存在于信仰印度教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中无疑最重要的就是印度。本文将通过对这种具有鲜明阶级划分的社会制度分析来看待印度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种姓制度的由来—一轮又一轮的外族入侵

(1)原始社会时期印度人种的变迁史

印度半岛最早的居民是尼格利陀人,但如今他们却是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曾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族源可以追溯到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今天,在印度地区留存的尼格利陀人主要有: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人、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

有了原住民那么自然会产生外来移民。原始澳大利亚人成为了第一批由外部入侵印度的民族。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的体型特点主要有: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如今在印度的后裔主要有: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

紧随原始澳大利亚人之后的是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移民,他们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其中蒙古人已经基本上融入在印度主体民族之中,由于混血的缘故,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明显。另一部分的汉藏语系民族,他们有鲜明的黄种人特征 ,并未被同化,如今主要居住于现今印度东部七邦。

这三波居民迁入印度的时间均在新石器时代,由于人尚处原始社会状态并未完全开化,且他们的分批迁入并未引起阶层变化,所以并不是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源头。

(2)达罗毗荼人—种姓制度的基石

公元前4000-3000年达罗毗荼人的直系祖先—欧罗巴人种南欧类型的地中海人迁移到达了印度半岛。地中海人进入印度后便与当地的原始澳大利亚人通婚融合,形成了后来的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的足迹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他们是公元前三千纪古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是古印度文明的开创者。

(3)雅利安人入侵—种姓制度的真正缘起

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古民族,他们是善于迁移的游牧民族。公元前1500年前后他们经印度西北部山口入侵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印度的中北部地区,摧毁了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帕文明。在雅利安人强大的武力之下,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被雅利安人同化,另一部分达罗毗荼人则被迫退守印度南部。雅利安人到来的时间正好是古印度地区步入文明的时代,此时已经开化的人类自然而然产生了阶层。而为了协调阶层矛盾,一种集齐了雅利安人智慧的宗教社会制度产生了,这就是种姓制度。

二、种姓制度解析—种姓阶层划分与制度完善

(1)种姓制度的雏形—瓦尔纳制度

种姓制度最初的原型即为雅利安人带来的吠陀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僧侣阶层婆罗门、军事贵族阶层刹帝利、普通阶层吠舍、被征服与奴仆阶层首陀罗。《梨俱吠陀·原人歌》记载的瓦尔纳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至于后世数量庞大的贱民群体,则被排除在外。如此生硬的等级划分自然集中体现了统治者雅利安人的利益,但过于生硬粗暴的划分极易引起底层达罗毗荼人的反抗。同时这项制度又将部分从事低贱职业的人及非雅利安非达罗毗荼人排除在外,因此显然种姓制度在建立的初期就存在极大的隐患,需要进一步完善。

(2)瓦尔纳制度的初步补全—种姓制度的初步形成

瓦尔纳制度的第一次补全就是将部分从事极为低贱职业以及未纳入的非雅利安人非达罗毗荼人纳入。这部分人被赋予了“达利特”的称谓,即“不可接受的贱民”。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除了补全了贱民阶层,种姓制度进一步细分了吠舍与首陀罗,将内部又进一步区分了一定等级。同时又赋予了作为统治阶层的婆罗门与刹帝利调整阶层的权力,当然这种调整一般仅限于被统治的吠舍与首陀罗两个阶层。例如婆罗门阶层可以奖励一名首陀罗成为一名吠舍,亦可惩罚一名吠舍让其成为一名首陀罗。但不论如何奖励这种调整的上限只有高级吠舍,绝不可能让下级阶层成为婆罗门或者刹帝利;至于调整的下限,最下则是达利特,即可能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将一名首陀罗或者吠舍打落成为一名达利特。而至于贱民—达利特是永远不可能让其阶层上升的,所以种姓制度之下最无人愿意成为的就是贱民—达利特。如此初步调整让被统治阶层间出现一定流动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然而矛盾只是缓解并未解决,因此距离现今的种姓制度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

(3)佛教的诞生与其对种姓制度的完善

公元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悟道,耗尽数十年终创立佛教。佛教的学说繁杂但主体思想可归纳为三点:众生平等、因果报应、轮回与不灭。对于佛教的诞生和流行,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是警惕和抵制的。然而奈何佛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民众的思想需求,因此一段时期内佛教取代婆罗门教在南亚次大陆盛行。佛教的流行始终触动了种姓制度下高阶层的利益,作为他们中的代表—婆罗门教僧侣们开始尝试将佛教思想融入婆罗门教从而达到完善自身宗教达到击败佛教的目的。于是婆罗门们将目光放在了佛教的三点核心思想上。佛教的三个主体思想中第一点显然不合种姓制度的胃口,因此印度教的僧侣阶层—婆罗门们很自然地拒绝;第二点因果报应,它存在符合种姓制度的地方但又存在不符合的地方。自然婆罗门僧侣们必定会有选择的吸收!选择之下的结果便是:因果报应说在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限制较小,而在吠舍、首陀罗与达利特三个阶层上约束较大。第三点,轮回与不灭,这一点极为契合种姓制度的需求,且能完美的弥补原有制度的缺陷,通过让低阶层的人向往往生来有效地化解了不同种姓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一点思想为印度教僧侣—婆罗门阶层全盘接受。不过为了最大程度维护上层雅利安人的利益,轮回仅限于雅利安人三阶层,即婆罗门、刹帝利及吠舍。至于首陀罗阶层,已在当世赋予了可晋升吠舍的机会,因此实际也变相纳入了轮回。而达利特们,作为贱民永生永世只能在最底层,因此完全未被轮回说纳入。由此彻底补全的种姓制度诞生了,婆罗门教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今的印度教!

三、英国殖民者对种姓制度的强化及其遗毒

从公元9世纪起,以完善的种姓制度为核心的印度教取代佛教成为南亚次大陆上最强大的宗教。之后历经突厥人、阿富汗人或者突厥化的蒙古人入侵均未改变印度教一家独大的局面。甚至在崇尚“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伊斯兰教传入之后,作为统治阶层信仰的宗教,穆斯林竟然变相成为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与刹帝利阶层,完全失去了推广伊斯兰教取代印度教的动力,种姓制度牢不可摧。而进入近代之后,随着英帝国的殖民入侵,作为外来者的英国人自然而然成为了印度婆罗门与刹帝利阶层,这种直接将殖民者视为统治阶层的社会文化自然让英国人乐不可支。因而来自文明世界的英国不但不愿意改变印度现状,反而不断强化种姓制度。通过拉拢印度本土婆罗门与刹帝利阶层并强化他们的权力,从而实现了让“印度人”协助英国殖民统治印度。面对通过种姓制度区分阶层的印度社会,英国人完全支持基层民众强化区分种姓的村落潘恰雅特自治组织的建立与推广。村落潘恰雅特自治组织是通过村落中高种姓拥有的权力来有效管理村落事物并解决个人纷争的基层制度。这种基于种姓制度的村落自治组织完全有利于高种姓对低种姓的压迫,但却实实在在阻碍了印度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英国人200余年的殖民统治虽然为印度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基础设施,但其对种姓制度的支持却成为了当今印度发展的最大遗毒!

后记:1947年印度独立。独立的印度第一时间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虽然官方名义上取缔了种姓制度,但基于种姓制度的村落潘恰雅特自治组织依然是印度政府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所以很显然,印度依然无法释放将近十亿的农村劳动力!印度可以通过走发展科技外包产业实现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印度经济终将没有活力!今后印度如何发展?那要看印度执政者如何破解种姓制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人生来就分身份贵贱!教你如何在印度辨别种姓!
印度下层种姓有机会翻身吗?为什么印度人不反抗种姓制度?
印度以种姓划分阶级,那中国人去印度属于哪个级别?
种姓制度
印度人文
在印度, 怎么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