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是如何在民间传开的?
文/晏建怀


  中秋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于周代“秋暮夕月”即祭拜月亮的一种习俗。天上明月,人间真情,围绕着中秋碧月这一天文现象形成了国人特有的精神盛宴,祭月、拜月,赏月成为风尚,寄托了人们对自然之神的由衷敬仰和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

  关于月亮的传说美好而纷纭,流传最广恐怕要算“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嫦娥和丈夫后羿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羿从王母娘娘手中得到一包服下就能瞬间成仙的不死药。八月十五日,心怀鬼胎的蓬蒙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之机,手持宝剑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刻向天上飞去,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到家,悲痛欲绝,仰望着明月呼唤爱妻的名字。于是,年年今天,后羿都会摆上香案,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为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隋唐代以前,人们人们对月亮缺乏理性认识,月亮始终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被祭祀,被膜拜。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人们对月亮有了最初的科学认识,月亮作为神的色彩日渐消褪。唐人热爱自然,心怀天下,常常用脚丈量山川,用诗纵横天涯。唐代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已渐成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清词丽句俯拾即是。“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妙词佳句,把诗人的刻骨思念和向往团圆的悠悠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京师的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贵贱,皆置台焚香,登楼拜月,街上行人更是密密匝匝,万人空巷。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不少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吃月饼是人们向往团圆美满的又一民俗。圆圆的月饼,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出现了纪念闻仲的 “太师饼”,或许是我国最早的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的芝麻、胡桃成了制饼的辅料,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谓“胡饼”。北宋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心灵手巧的制饼师,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艺术地再现在月饼上,使人们把亲人团聚共赏月色的幸福咀嚼得津津有味。

  又是中秋月圆时,各路商家早已擦拳磨掌,大街上电视上网络上也不乏各类中秋商品的广告,传统的节日氛围虽然远不如旧日盛况,但商家借此能博取丰厚的利润,也算是传统枝叶上盛开的奇葩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节不能不知道的四个传说
张华夏“中秋节”主题书法?(38)
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习俗|中秋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传说
借林毓秀老师《中秋月赋》祝大家团圆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