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ISO9000学校质量管理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谈校长及管理
摘自《中国教师报》
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新闻    2005-01-12 10:21:47
□ 策划 梁友君 本报记者 康 丽 吴盈盈
    十多年来,“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培训了数以千计的重点中学校长,被称为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教育家的摇篮”。而作为“培训中心”的主任,陈玉琨教授也一直被这些校长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学校长们就是“服”他,“服”的不只是学问人品,更有他对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独到的见解。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学者或许与静坐书斋划上等号,但陈玉琨教授更是一个教育改革实践的倡导者。他经常说:“我把校长当成自己的老师,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几千所学校,每一所都能给你一些启示,他们的实践都会帮助你开拓思路,帮助你更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实际。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离开了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没有意义的。”
    以“培训中心”主任的身份,陈玉琨教授对校长的成长是异常关注的。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如何有效地管理一所学校,这些问题是陈教授目前思索最多的问题,也是现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为此,本报记者专门访问了陈玉琨教授。
——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
陈玉琨教授简介: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学术专长:校长培训、教育管理、教育评价。
    社会与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督学、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同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上海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著有《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教育评价学》等著作20余部,论文“课程价值论”等150余篇。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远程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教师报:刚刚我们在桌子上看到一本书,您在里面提到您对ISO9000的一些看法,并且文章的题目也很直接,就是《ISO9000,中小学不宜》。事实上,现在对于这件事情也有很多争论,您能否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呢?
    陈玉琨:要谈这个问题,我想先从学校的发展谈起。在我看来,学校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从这种意义上,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有奉献精神、先进的教学思想等等,但从现代管理的角度上看,仅仅依靠校长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很难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在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校长不在,这个学校依然能够保证正常运行。这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可以说,这是比第一个阶段更高的一个层次。ISO9000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管理机制,它比仅仅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和管理经验要好一些,它的存在有其特殊意义。
    在第三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用文化来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这样比单纯的制度建设、人格魅力又上了一层楼。
    学校管理发展的这三个不同阶段是递进的。一个好的校长在完善学校的制度与机制,以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再分析为什么说ISO9000不利于学校发展,虽然它超越了人治,依靠机制和制度,但是它有四个不可逾越的缺陷。
    第一,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它的宗旨就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这在工商界有重要意义。比如,计算机的U盘插口,每个机子都一样,这给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中小学教育的本质是多样化、个性化,这是创造的前提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能要求学生小学毕业就必须背会2000个单词吗?如果达不到就是废品?在这个意义上,ISO的标准化与人才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矛盾。
    第二,ISO在注重改进和提升的同时,更注重“承诺”。例如商家对产品的保证,有很多技术指标,这是ISO的基本理念。可是中小学教育能做出什么承诺呢?学生没学会四则运算,包退包换?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有害的。教育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这与ISO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ISO注重的是文本化管理。文本化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它通过对生产与管理过程的持续记录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可是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十分赞同叶澜教授的一个观点,教育是一充满智慧的事业,它需要教师的创造,因而,教育必须是“人本”的,而不能过于强调“文本”,它不可能用一种模式来规范所有的教育行为。当然,我不是反对文本,但是过于强调“文本”就可能出现“文山会海”、“文山”压死人的现象,它扼杀的不仅是学校的生命力,更是整个教育的活力。
    最后一点,ISO讲究的是“顾客至上”,谁出钱,谁埋单,谁就是“顾客”,商家就对他负责。可教育的“埋单者”是谁呢?家长?政府?家长有时是急功近利的,政府也是有任期的,因而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而基础教育真正要面对的还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所以,我说,ISO9000不适合中小学,不管怎么改造。
    中国教师报:刚刚您说,ISO9000运用于学校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个性化与多样化,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观察角度,您对此有无更详细的阐释?
    陈玉琨: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让每个人的强势智慧得到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追求。教育千万要把握住一点,不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获取一种自信,这才是最宝贵的。个性化的教育应该以长带短,以长促短,而不是以长补短。教育是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要给每个学生一个选择权。如果中国每个人都成了陈景润,那我们就没饭吃了,还是应该有人去做一些普通工作的。
    中国教师报:那为什么会在一些学校“流行”起ISO9000这种模式,是不是有个大背景?比如说我们很多学校很需要一种管理评价体系,但是又找不到现成暮鲜誓J剑跃桶阉美此茫?br />     陈玉琨:应该说,这种动机是很善良的,当时我们国内的确没有合适的管理体系。刚刚我对ISO9000运用于中小学提出了一些批评,但是它也有其合理性,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是它的体制化,即把质量保障贯穿于生产于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不是只关注某几个环节;其次,它是内生性的,不是来源于外部,是基于内部需要产生的;还有它的可操作性和全员性。这都对我们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是很有意义的。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我们提出了QASD的模式。它借鉴了ISO的一些思想和经验,弥补了一些不足。
    中国教师报:这种基于学校发展,并且是我们自己研制出来的质量保障体系,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呢?
    陈玉琨:从1995年起,校长培训中心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在吸收了ISO9000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1000多所学校的案例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发展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这样一个比较科学的程序。所谓“发展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就是QASD(quality assurance for school development)。
    它基于以下4个理念:
    ⒈ 学校要追求做到更好,保障可持续性,因而要特别关注学校的发展诊断和问题发现。
    ⒉ 学校的发展要重视人财物的优化配置,更要重视文化的引领,用文化来提升教职员工人生目标的期望。
    ⒊ 学校需要有形资产的扩张,更需要声誉品牌的增值,公办学校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无形资产的经营上。
    ⒋ 学校需要外部支持,更需要自身努力,要把可能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来丰富学校发展。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不能光想着靠政府支持。
    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其次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包括预警机制、学校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在学校问题出现之前,把握问题的苗头和征兆,来解决问题。最后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评价,包括学校发展目标的评价、发展潜力等等。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从1999年起,QASD在100多所学校进行了试点,很多原先发展不是很好的学校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变,所以,我对它还是很有信心的。
    中国教师报:您提到了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您曾经去过1200多所学校,接触过很多校长,在您的理解中,“好校长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陈玉琨:说起这个,我想,必须要辨析一下校长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这个问题。
    我认为,“校长职业化”的提法是一种倒退。强调校长职业化是贬低了校长的专业性。专业有两种理解,学术的理解就是专门研究的领域,如化学就是研究分子结构,而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专门的职业。在这一意义上,校长是一种职业,是360行中的一种;但专门的职业有其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它是经过专门训练,不可替代的职业,例如医生、律师,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所以强调校长的职业化,是贬低了校长的专业性,没有看到校长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按照我的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校长,它的专业发展包含三个层次,首先他一定要有专业精神和追求,所谓专业精神就是他在对教育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要把校长仅仅当成一种职业在做,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应该说,有这种精神的校长现在并不很多;其次是校长的专业修养与道德,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奉公守法、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等等;最后一点,校长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同时还要懂得教育管理。现代社会对校长的要求可以概括为9个字:“识大势”,认清社会要求,“明大事”,知道现阶段自己要做什么,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做到“成大师”。
    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精神是专业技能发展的动力,有了这种精神,校长才会想怎么全面发挥教职员工的才能;而有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高,校长的专业自信才会得到提升,校长的自我价值才会得到实现。
    中国教师报:您前面讲了很多学校管理的想法,我们很想知道,您去过很多学校调研,也认识了很多名校长,那么您对中小学校长有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刚才您说,“识大势、明大事,成大师”,那么在这种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目前教育界有没有可能出现几个大师,并且怎么才能成为大师呢?
    陈玉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中英校长的论坛,做了关于校长专业化的一个报告。在那个报告中,我做了一个基本判断。
    首先我认为,中国校长的整体素质比起以前来有很大提高,但是缺少优秀拔尖的领军人物。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需要一批这样的校长,这是历史性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会缺少领军人物?虽然我们现在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普遍比较高,高于八十年代,包括课程发展的知识、管理理念、经营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但专业精神大不如以前,普遍的情况就是比较浮躁和短视,希望着两三年出一个政绩,然后当局长、省教育厅厅长。这可能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八十年代的前辈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现在我们很多校长关注的是学生的成果,其实就是关注自己的政绩。校长和老师应该关注什么,是奥赛第几名,是清华北大的上线率,还是学生以后的成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提出: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果,应当是校长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最后还有一点,我们现在很多校长很善于领会上级的意图,但原创能力和改革能力比较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教育的规律有充分的认识,需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有的校长不愿做也不会做。
    总而言之,这是我们校长队伍的现状,应该说是“三强三弱”,即“整体素质比较强,领军人物总体比较弱;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强,专业精神比较弱;领会上级意图的能力比较强,原创能力和改革能力比较弱”。
    中国教师报:刚刚您提到对校长的要求,符合这种要求的比较少,很多校长是否也有自己的苦处和无奈?
    陈玉琨:的确如此,怎么去塑造这一批具有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具有原创能力的校长,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体制上面,现在我们讲校长的人员交流,从一个学校换到另一个学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对克服校长的浮躁心理非常不利,弊远远大于利。从制度方面,这是需要改革和探讨的。
    第二个是校长培训,已往的校长培训一般以校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此后我们更要关注校长专业精神的提升,应该明确校长的历史使命,加强对校长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对校长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也应改进,对校长的评价不能跟一些表面的“政绩”挂钩,而是应该考察他的教育思想和工作过程,否则这就是对校长的误导。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校长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自我素质培养。
    中国教师报:应该说,“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为校长提供了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么多年,您也接触到了很多国外校长,在您的眼中,中外校长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是怎么造成的?
    陈玉琨:其实出乎大家的意料,我们校长的视野要比国外很多校长的要宽,很多由外国引入的教育理念,我们甚至比他们知道得更多。但我们最缺乏的还是专业精神,很多国外校长对自己职业非常珍惜,非常自豪,但由于长期官本位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校长更把这个职位看成一份谋生手段和升迁的筹码。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中国校长的发展不是专业知识问题,而是精神问题。这一点,我们和台湾校长交谈有非常深的体会,咱们是理念很多,但人家工作做得很实,更脚踏实地一些。原因就在于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学校,更热爱自己的学生。
    中国教师报:我们很想了解一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怎么来培训校长的。作为规格最高的中学校长培训机构,它应该能反映教育部的一些追求和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您能详细谈一谈吗?
    陈玉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年举办2期“全国省级重点中学研修班”,后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每年又举办2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高中班3个月,初中班2个月。自1997年开始我们又先后举办了6期香港中学校长研修班,5期澳门中学校长研修班。
    我们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四个板块,首先是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教育发展;其次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中主要是中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三是围绕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的新课程改革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后是校长专业知识的拓展。这些知识除了教育领域内的,还有教育领域之外的。因为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中学校长大多是理科出身,他们应该在本专业知识之外,多一些人文素养,上一些艺术类课程,学一些美学和历史,我想这是非常管用的。
    培训方法分为5个环节,我们会请一些专家讲授,除此之外我们更关注的是校长自身经验交流,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验都在培训中心得到交流,思想得到碰撞,可以取长补短。第三个就是反思性研讨,每个校长都要在研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思想,接受别人的质询,甚至是批判。每个人都要接受小组或者全班同学的质疑,这种质疑甚至会让校长满头大汗。第四个环节是教育考察,学习别人的改革经验,高中班通常在3个月中去20-25所学校调研。最后,除了完成小组论文,每个人也要完成一个管理的案例分析。
    当然,因为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无论如何,3个月不可能造就一个优秀校长。但在我看来,一次好的培训,可以提升校长的使命感,形成反思意识,更新一些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的目标和方向,使他们学会借鉴,而不是关起门来自称大王。不过,如果确实能达到这一目标的话,它就已经为优秀校长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通过培训,然后以一带十,让更多的普通校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更高的目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教师报:那校长们培训回去后,和“中心”联系还多吗?
    陈玉琨:我们和校长联系很多,感情很深,校长都很自豪地说“我们是黄埔几期学员”,在我们中心接受过培训的校长数以千计吧。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校长培训的意义有多大?对您个人的意义有多大?
    陈玉琨:实践证明,教育部的很多措施,都是需要通过校长来推进的,一些改革,没有校长的支持,很难成功。世界不少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证明,政府推动的教育改革,往往与其原来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那是因为没有得到校长和教职员工的理解,所以我们做这个工作意义非常大。
    对这份工作,我感到非常满意,这是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最好途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加强校长对教育改革的理解。
    中国教师报:现在正是新课程推广的关键阶段,但是也有人反映,有些地方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玉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句话无法讲清楚。但恩格斯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名言,历史不是单个人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许多力量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所形成的“合力”。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政府的希望是东,家长和社会愿望是南,但结果可能既不是东也不是南,而是东南,这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校长培训”就是试图让校长更理解教育改革的趋势,往东的力度更大一点,我相信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最终会越来越靠近我们的目标。

资料来源: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146575-1-1.html
 
 
关注教育领域的ISO9000现象

杨晓江

http://www.whjzy.net/jgsz/jxpg/show.asp?id=616

 

一、何谓 ISO9000

ISO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首字母的简写形式。该组织成立于 1947 年,是由 90 多个国家级标准团体参加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质的标准化机构。 ISO 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在文化、科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它的主要活动是制订 ISO 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报导国际标准化的交流情况,以及同其他国际性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我国于 1978 年成为 ISO 正式成员。
70 年代以来,质量已经成为商业和工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把满足顾客需要作为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因各国质量标准不一和相关术语混淆而引起的贸易障碍,更好地开拓市场,一些国家建议建立国际统一的质量标准。 1986 年 6 月, ISO 正式发布了 ISO8402 《质量 ---- 术语》国际标准, 1987 年 3 月,发布了 ISO9000 , ISO9001 , ISO9002 , ISO9003 和 ISO9004 国际标准。
ISO9000 是本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选择和使用 ISO9001 — ISO9004 的原则和方法,并阐明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几个基本质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指导两种条件或环境下 --- 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 --- 的质量体系运行。 ISO9000 的各种标准均包括或多或少的质量要素,各要素基本可以被 ISO9001 的 20 个要素所涵盖。这 20 个要素是:经营者的责任、质量体系、合同评审、设计管理、文件管理、采购、需方提供的物资、产品识别和可追溯性、工序程序、检验和试验、检测和试验设备、检验和状态、不合格产品的管理、纠正措施、搬运储存包装和交付、质量记录、内部质量审核、教育与训练、售后服务、统计技术。
    二、 ISO9000 在行动:向教育渗透
    ISO9000 质量标准体系在企业界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界的兴趣。英国是率先使用 ISO9000 来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急先锋。该国 1987 年公布了 BS5750 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几乎是 ISO9000 的翻版。 BS5750 质量标准系统包括 3 个系列的质量体系标准和对有关基本概念的说明及应用指南,应用指南部分确认了质量保证系统的 20 个要素。 BS5750 本来是为英国制造业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以后通过英国标准研究所对有关术语的“翻译”,使之成了适合教育的语言,同时,一些高校也按各自对 BS5750 的理解来解释教育因素。 1991 年 5 月,英国斯坦威尔学院( Standwell College )在英国第一个获得了 BS5750 质量标准认证。此后,一些从事专业教育的第三级学院也陆续获得了认证。英国的沃尔沃汉姆普顿大学( Volverhampton University )把按照 BS5750 标准建立自我保证体系作为建立教学质量保证系统的第一步。到 1998 年底,英国已有 26 所大学按照 ISO9000 系列质量标准在高等学校建立质量体系,并取得经验。
  从现有资料看,在世界范围内采用 ISO9000 作为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模式的主要是英国,而在英国,尝试按照 BS5750/ISO9000 建立自己质量保障体系的多为一些职业技术性的学院,大学尚未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国教育界接受 ISO9000 比较迅速,上海海运学院于 1997 年引入 ISO 质量保证体系。从客观上讲,国际海事组织于 1995 年通过了“海船船员培训、考试、发证、值班国际公约”,该公约要求所有缔约国船员培训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船员培训和考试质量。 1997 年,我国交通部以及港务监督局先后发文,要求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拟组织审核组对各院校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院校方才准予办学。这使航海类院校不能不重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997 年 9 月,该校召开了建立质量体系动员大会,并依次了开展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的试运行 3 个阶段的工作。 1998 年 3 月,挪威船级社审核组来校预审, 5 月初,学校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质量审核,对体系试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纠正和预防,并发布了内审通报, 6 月初,经过挪威船级社审核组正式审核,认为学校质量体系已符合 ISO9001 的体系标准,建议总部颁发《 ISO9001 质量保证标准》认证证书。
  继上海海运学院以后,广东东方明珠学校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全国中小学中率先推行 ISO9000 国际标准,于 1998 年通过了国际组织的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为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上两所学校在建立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过程中都是请国外机构前来认证的,形势的发展要求我国尽快建立适用于教育的标准体系并开拓对教育机构的质量体系进行认证的业务。 1998 年底,国家认可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教育类质量保证标准实施指南》,选用了 GB/T19002 idt ISO9002 标准,确定了教育服务的流程和相应要素,并对有关要素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该指南适用于 37 类( M80 )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机构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照。无锡南洋国际学校是我国首家接受国内质量审核机构认可而通过 ISO9000 认证的学校,预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校申请 ISO9000 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
  三、 ISO9000 何以进入教育
ISO9000 在企业界的成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关质量标准就是根据企业情况制订的,但 ISO9000 凭什么得以进入教育领域?或者说有关学校为何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答案可以在其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上寻找。
    1 .发展性功能。
  与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估制度过多地重视鉴定、分等相比, ISO9000 质量认证则十分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认为“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对学校认证之目的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不在于使这所学校至美尽善。反映在认证方法上, ISO9000 主要是对学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并不采用通常的做法,即按评估机构预先确定的固定标准来衡量学校,而是由学校自己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要求,以此作为判断标准。认证还设立了“有效期”制度,一般为 3 年, 3 年后若不重新认证,以前的认证便自动失效。在此制度下,学校一旦介入进去,就必须不断努力,永无止境,确保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这种理念和做法对于确实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可谓正中下怀。 ISO9000 的发展性功能是通过关注过程评估而实现的,它的评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认证活动与被评单位的实际活动紧密结合,有助于直接地、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评估者与质量体系的实施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在教育工作者中确立对评价的肯定态度,有利于调动实际工作者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积极性;三是反馈信息与教育决策紧密结合,因而有助于提高教育决策的水平。
    2 .保障性功能
    ISO9000 在工业质量管理实践中,是一种识别市场需要和精心砥砺工作方法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系统化方法,它通过制订和执行从设计到服务全过程的特定质量要求及定期检查,在组织结构中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规范化的质量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将组织质量管理的职能独立化、体制化,将质量责任赋予每一位相关人员,以此对内向管理者,对外向顾客等提供信任,从而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 ISO9000 重视满足顾客的要求,通过抓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从过程上对质量进行管理,这无疑是一种比较先进、具有前瞻性的质量保证方法。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教育质量“滑坡”、“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愈益突出。在目前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一些省市加快速度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情况下,教育质量更令人担忧。为此,教育部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要升温”。 ISO9000 在企业界保障质量的成功无疑会给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启迪,一些学校更进一步,直接参与 ISO9000 的认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 .契约性功能。
  教育评估制度自 80 年代引入我国,我国教育评估的最大特色是政府行为为主导,这种评估往往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强制性,一旦红头文件下达,学校只有服从的份,不可以说“不”。在评估“一多二乱”的情况下,学校往往被动应付,疲于奔命,学校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办学质量大打折扣。 ISO9000 却是另一种风格。它只为各学校的质量保证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准备,欢迎学校申请参加质量认证,但决不强求,是一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性质,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参加认证。认证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双方的自愿,这种契约行为反映的是一种双方平等的关系,营造的是一种互相信任的宽松氛围,有利于学校办学主动性的发挥。在家长制式评估与契约式评估两者之间,如果让学校自由选择,后者自然更占上风。
    4 .宣传性功能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的办学体系、投资体制、管理体制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高等学校以及非义务教育更多地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学校必须想方设想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其中生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进口和出口的两大基地,充足而优秀的生源是办学经费筹措的主要渠道,毕业生有稳定而良好的去处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威望。为此,学校必须善于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的教育质量,但自我宣传的可信度比较有限,以权威的第三方之口来做广告才是明智的选择。 ISO9000 是一种通用的国际标准,在企业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国际权威。而且众多国家都有与之连结贯通的标准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制订 ISO9000 的本国标准以及对申请单位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的任务,使 ISO9000 的精神和原则得到落实。这种网络类似于麦当劳连锁店,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他零散性、短期性的教育评估尽管在局部有些知名度,但在更大的范围内远不能与 ISO9000 相提并论。哪个学校能够通过 ISO9000 的认证,哪个学校就具有了宣传自己的资本,多了一个争夺教育市场的筹码,广告效应十分明显。
  四、 ISO9000 在教育界的尴尬
ISO9000 比较多地体现了企业特征,进行教育领域是否可行?笔者在肯定 ISO9000 正面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四个方面的质疑:
  质疑之一: ISO9000 是否适宜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与企业活动相比,有共性的地方,也有质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其一,企业活动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学校教育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其二,生产活动是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而教育是有意识地以活生生的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其三,企业活动的顾客比较单一,是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费者,而教育活动的“顾客”比较复杂,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是顾客,有些顾客集投资者、消费者和教育“产品”于一身,如学生;其四,“物”产品的生产可控性较强,按同样程序和工艺大体能产生相同的结果,而人的培养十分复杂,各校教育模式不一、校园文化多元,环境、家庭以及学生自我“生产”能力等都起着很大作用,教育是诸多非可控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上述区别昭示, ISO9000 用于企业可能比较灵验,用于教育则不一定能产生同样效果,将企业上的一套管理标准硬用于教育领域,至少缺少对教育的理解。
  质疑之二: ISO9000 质量因素能否转化为教育质量标准
  学校要通过 ISO9000 质量认证,首先必须对其确定的 20 个质量因素进行逐条“翻译”,以转换成适合于教育的要求。在诸多要素中,有的通用性强而无须翻译或翻译起来不太困难,而有些就比较挠头,如:“采购”,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解释成教学设备 / 设施和聘用教员,而把“录用学生”排除在外;又如“搬运”,有的学校理解为考试试卷的交接过程,委实有些别扭。我们深深理解“翻译者”的煞费苦心,但这些翻译却过于牵强附会,很难得到广泛认同。这里除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多元、理解角度不一以外,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能否当作服务行业来理解?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服务行业,那么,谁是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还是社会抑或其他?服务对象若不能确定也就无法确定质量标准,把服务对象仅仅理解为学生,是忘却学校社会责任的表现。再则,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服务行业,很容易使学校的办学目的出现错位,因为服务行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而学校则不允许。
  质疑之三:谁最有资格认证教育质量
ISO9000 是针对企业制订的,并为此而衍生出“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这种机构是企业质量认证方面的行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教育质量认证的也十分在行,所谓“隔行如隔山”就说明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巨大差异。笔者认为,对教育质量体系有资格认证的人大体需要具有如下基本素质:第一,人品高尚;第二,掌握教育规律;第三,具有相当的教学或教育管理经验;第四,有一定的评估能力。 ISO9000 的认证机构显然在资质上有些底气不足。为了弥补不足,这些机构可能会聘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参与评估,但评估机构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们的特长或绝活不在教育,加之这种第三方机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于是人们对其在教育质量认证活动中的公正性又多了一份怀疑。
  质疑之四:质量体系的管理能维持多久
ISO9000 质量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意味着学校要制订方方面面的制度,为了保持管理的可追溯性,学校要制订大量的质量管理文件,要日复一日地作管理记录,而且涉及学校全员。有一所学校为了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就建立有 187 种记录表格,由此带来的管理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这种 X 理论指导下的内部管理方法,用于有些企业也许是有效的,但学校是知识分子荟萃之地,对于高校来讲,学术自由又是其灵魂,在这样大的工作量和如此来势凶猛的管理压力之下,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受到保护和有效发挥?恐怕要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一旦质量管理体系失去了群众基础,它的存在也就岌岌可危了。
  五、结论
ISO9000 在企业界公认获得了相当的声誉和成功,如今其势力范围已从企业界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它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颇值教育界借鉴,但可行性与合理性尚不平衡,一些具体操作环节大有商榷之必要,这在今后的移植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探讨,既不可消极对待,也不可盲目刮风。

  主要参考资料
[1] 陈玉琨 .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 . 广州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 刘广第 . 质量管理学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3] 沈玉顺 .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研究 ( 博士论文 ).1998
 

学校应慎对ISO9000认证
本报记者 金志明

《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19日

http://www.jyb.cn/gb/2001/04/19/zy/jryw/5.htm

 
  近来,一些学校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消息时有所闻,某大型教育集团明确表示,“将分批组织和指导所属学校通过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系列认证”,而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将此列入工作规划,更多的学校领导已收到来自咨询机构的“提供认证顾问咨询”的推荐建议。种种迹象表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似有“大举进军”教育领域的趋势。然而,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赵中建教授建议,学校应慎对ISO9000。

  所谓ISO9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的一整套文件,它包含了ISO9000、9001、9002、9003和9004五个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的颁布,主要是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协调世界各国企业组织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因此,它对认证企业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提高知名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赵中建教授对ISO9000有较深入的了解,曾先后参加过上海一家中型企业和广东一所学校的质量认证咨询,并长期致力于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他认为,质量认证体系严格而明确地规范了一个组织内影响质量的管理、执行、验证或评审工作的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并监督实施,因此,从管理角度分析它是有效的。但是在教育领域,学校所服务的对象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各具个性、充满活力、家庭背景和个人体验各异的学生,他们无法如产品一样具有相同的物理属性和完全规格化。因此,教育的质量管理尽管与企业的质量管理有共性,但两者的差异是明显而巨大的。

  赵中建强调,ISO9000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件化,它要求按照标准,建立起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而体系认证,最主要的也就是审核文件化的质量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实际中的运行。学校一旦接受认证,必须按照体系的所有要求严格执行。考虑到学校工作的特点,这一过程将显得十分复杂,甚至是繁琐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质量体系认证需要花费相当的财力,仅建立质量体系所需的咨询费及体系认证的费用就达10万至20万元,这还不包括参与体系建立所需人工的隐性费用。而且,一次认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年,期满前须由认证机构再进行复审,如不复审,原先的资格认证就会失效,而复审同样需要一定费用。

  针对当前学校认证现象趋多,赵中建分析认为,从国际上看确有一些国家的学校已通过ISO9000的认证,但这毕竟是极少数。我国目前航海类院校进行认证的较多,如大连海事学院、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等都先后通过了认证,这是因为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我国交通部规定航海院校必须建立航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外部审核。赵中建认为,接受认证,一般有“外部推动”和“内部需求”两大动因,而质量认证对于绝大多数学校只是一种学校行为。因此,学校在准备进行认证前,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利弊得失,千万不要为“认证”而去“认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讲解
360doc网文摘手
立足管理,强化内涵发展,创建品牌学校
学校为什么要推行IS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 davidyin12的日志 - 网易博...
高校教学评估与建立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基于ISO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