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F22猛禽战斗机的发展历史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摘要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意义上的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
战斗机 简介
世界第一种实战喷气式战斗—德国ME262喷气战斗机
战斗机又称歼击机,旧称驱逐机。其特点是机动性好、速度快,空中战斗力强。它们首要任务是与敌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其次拦截敌方轰炸机、攻击机和巡航导弹。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和截击机,截击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由于截击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截击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歼击机同等重要的机种。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截击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歼击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截击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意义上的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射击断续器”,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但是这个系统会造成子弹的射速变慢。这种设计后来在德国空军的手上大放异彩。
战斗机 发展历史
初露锋芒
P-51与F-15战斗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时,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相遇时,往往利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互相攻击,例如手枪、石头等,企图击毙对方的飞行员,这就是“空战”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外号信天翁)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
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由机上的成员以手掷的方式瞄准释放,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斗机的基本型态大致上已经有了雏型:以小型机为主,强调运动性,需要有向前射击的固定武装。
世界大战间的发展
英国格斗士歼击机,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后一款双翼歼击机设计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20世纪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
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成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
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印证了这套空权理论。轰炸机的发展肯定了理论部份的观点,但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大战进行中,德国、日本运用战斗机夺取空优的方式、以及美国为轰炸德国发展护航战机、战斗攻击机等的运用经验,让战斗机的运用在二战后期起了微妙的变化。在被视为二战延伸的韩战中,美军以单一任务机种单纯夺取空优的概念已经全面成熟。而苏联在二战中突出了战斗机要能在恶劣环境下可靠作战,如较短的起飞降落距离和较低的进场速度,并且以较他国更强调加速性和上升率,中低空的飞行性能的,对于后来的空地一体作战中飞机 要求有较大的影响。
液冷与气冷之争
苏联La-5歼击机
基于冷却的需要,液冷发动机的汽缸排列成挟长形,迎风截面积比气冷发动机要小,机身产生的阻力也相对较低,对于需要高速的战斗机来说相当重要,也是二次大战开始之际,许多有能力生产的国家首要选择。像是德国的Bf 109,英国的飓风与喷火战斗机,美国的P-40,苏联的Yak-9和MiG-3战斗机等等。
气冷发动机的输出发展潜能比较高,同时必须要以较大的输出来克服阻力。可是提升输出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增加环状汽缸的圈数,造成额外的冷却问题需要解决。散热不良的第二排之后的汽缸会使得汽缸的外璧因持续高温而变红,导致汽缸损毁的状况。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率先设计出多种可以降低阻力的发动机外罩,其他国家相继采用或者是以此为基础发展,使得大出力气冷发动机的冷却和减低阻力的两大需求都获得适当的解决,广泛的被许多国家采用,譬如德国的Fw 190战斗机,美国的F6F,F4U以及壮硕无比的美国P-47战斗机,苏联的La-5战斗机等等。
到了大战中期,为了满足输出马力需求大幅上升的状况,液冷发动机从极为普遍的V型12汽缸提升为X或H型24汽缸,气冷发动机则由一排,两排提升到4排汽缸的庞大架构。虽然这些活塞发动机能够提供二战前无法想像的动力输出,可是替代动力的发展在二战结束前已经逐渐明朗化,活塞发动机与螺旋桨的搭配注定要走下战斗机动力的舞台。
空用枪械的变化
美国P-61夜间歼击机
一、随着金属结构成为战斗机的设计主流之后,机上携带的各种机枪炮的威力也必须提升以维持破坏效果。1930年代中期战斗机的武装有几种不同的使用型态:
1)采用数量较多的步枪口径的机枪,大部分与当时各国陆军的使用的步枪或是轻机枪口径相同。譬如英国采用8挺0.30英吋机枪。
2)采用少数轻与重机枪的混合搭配,重机枪的口径也有陆军使用的相同。譬如美国以0.30和0.50英吋口径搭配。
3)采用机炮与步枪口径机枪混合搭配,机炮口径以20毫米居多。譬如德国和日本都是以20毫米机炮与轻机枪混合。
4)完全以机炮为武器,口径以20毫米为大宗。
二、其他比较少见的包括只有一至两挺轻或是重机枪的武装型态,由于威力低,大战开始之后很快的就不再列入考虑之列。各国在使用机枪或者是机炮的搭配上的着眼点在于同样时间内弹药投射的重量,这也形成互有优劣的两派说法:
1)采用数量较多的轻机枪,因为单挺机枪的理论循环射速较高,同样的射击时间内能够投射较多的弹头数量,总合重量不低。可是缺点是弹头本身的威力较低,面对一些保护设计甚完全无法贯穿,比如苏联著名的重装甲攻击机IL-2和美国的重型轰炸机。
2)采用少量的机炮,提升每一门的破坏力,但是当时机炮的循环射速比轻机枪慢很多,弹药携带的数量也较低,飞行员需要谨慎的使用才不至于过早用罄,同时,机炮的后座力,重量与体积也限制安装的位置与数量。譬如日本在设计Ki-60战斗机的阶段发生机翼结构强度不足而必须放弃使用机炮的问题。
3)混合采用机枪和机炮虽然既能达到提升破坏力的目的也可以保持一定的火力持续性,但是由于通常机枪和机炮的弹道差别较大(机炮的身管长度倍径受重量和空间限制通常比机枪小,因此弹道更加弯曲),造成瞄准困难。
远程护航的需求
令美军闻风丧胆的日本海军的零式舰上歼击机
利用轰炸机对敌人进行战略轰炸,以摧毁有形的生产运输以及无形的士气,企图结束战争的构想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受到各主要航空发展国家的注意。虽然在规模上小很多,日本是首先付诸实行的国家。德国稍后在不列颠空战时与英国互相展开大规模的日间与夜间轰炸行动。在这一场作战中,轰炸机无法如同杜黑所预测,能够自由进行轰炸而不受到战斗机的影响。德国与英国在双方获得的经验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利用战斗机担任护航与扫荡敌人战斗机威胁成为重要的项目。
美国在1942年开始自英国的基地出发对付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占领区内的目标,即使英伦空战已经清楚的呈现出护航任务的迫切性,美国陆军航空队依旧认为依靠轰炸机的自卫火力加上适当的编队,就能够深入敌境达成任务。然而居高不下的损失让美国撤换第八航空军的指挥官的同时,积极寻求足以担任护航的战斗机种。直到第八航空军开始接收P-51战斗机之后,护航的迫切需求才获得适切纾解,美国为此还将所有第八航空军的P-47与其他单位交换P-51,连英国订购的同一型机种也被暂借担任护航的工作。自从P-51携带副油箱伴随轰炸机进入欧洲大陆之后,不仅降低德国空军拦截的能力,同时扩大第八航空军能够有效轰炸的范围,最终压制德国的生产与运输系统。
在苏联方面,要击败前线的德军的重要性较高,加上远程轰炸机的数量不多,所以较少空袭德国本土。仅有本来在战前已经制造的少数重轰炸机(TB-3和Pe-8轰炸机)在开战初期曾经空袭德国本土都市,所以苏联主力战斗机设计并未特别要求提高航程。但仍然有一种载弹量较少而航程较远的IL-4轰炸机,足以胜任对于德国境内重要交通设施作轰炸,为了保护这种远航程但自卫武装贫弱的轰炸机,在Yak-9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特长程的DD型。
多用途的演变
以战斗机携带炸弹或者是以机上的枪炮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早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除了继续以战斗机执行类似任务以外,利用改装或者是较为落伍的机种专门执行其他任务的情况更为普遍,除了对地攻击以外,战术侦查是另外一类常见的任务型态。
以战斗机执行这些任务的方式大致上可以分类为:
1)以简单的改装套件,让战斗机可以携带相关的装备或者是武器,以执行这些任务。譬如加装火箭或者是炸弹兼作对地攻击的任务。
2)以现有的战斗机设计为基础,在工厂进行规模不等的改装,以执行其他任务为优先。譬如P-38战斗机的侦察机衍生型是将武器全部拆除,仅有侦查需要的相关设备。
3)利用退入第二线的战斗机执行其他任务,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都相当的普遍,企图以少许的经费达到多用途的效果。像是英国将飓风战斗机转为对地为主的机种。
夜间战斗机的发展
米格-9(MIG-9)战斗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地区已经出现在夜间利用飞船或者是轰炸机对敌人的城市目标进行轰炸,这个记忆延续到1930年代,成为各国思考夜间拦截可行性的重要来源。英国与德国是最早在这方面投入的国家,稍后加入的还有美国,其他包括日本、苏联或者是意大利,技术,或者是兵力规模都不如英德两国。
最早的夜间战斗机是以日间的单发动机战斗机直接改装之后执行任务,利用地面的探照灯、雷达、对空监视网与管制站的协助进行拦截,由于欠缺辅助器材和起降的难度,使得单人操作的夜间战斗机容易出现任务损伤,发现敌机的比例不高。因此在机场与飞机上加装相关的飞行辅助设备,加强夜间起降训练,并且改以多人多发动机的机种取代,这些机种包括轻型轰炸机或者是双发动机的重型战斗机等等。
英国首先在夜间战斗机上安装雷达,由专门的人员操作与指挥飞行员接近目标,接着在目视范围内加以攻击。尽管德国很快也在他们的夜间战斗机上安装雷达,英美两国借由共同合作,分担研发项目,在空载雷达的发展上一直领先各国。
舰载机的兴起
霹雳-12(PL-12/SD-10)中距空空导弹
二次世界大战使舰载机开始普遍,并且在海上作战中扮演重要的脚色。除了类似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火炮观测与修正之外,舰载也用于执行机执行巡逻、轰炸、攻击、争夺制空权等任务。在航舰上操作的战斗机不仅有机会和敌对阵营的同类型飞机交战,也可能面岸基飞机,尤其是更为轻巧的战斗机。
为了在航空母舰上操作,舰载战斗机的结构需要加强,重量会比较高,性能上会比类似技术与工艺能力下生产的陆上战斗机稍差,这方面是舰载机先天不利的地方,为了不让性能差距过大,设计团队必须考虑周详才不至于让海军的战斗机处于下风。
二战时期大量使用舰载战斗机的只有日本,英国与美国。其中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以航空母舰上的航空兵力进行大规模的作战,也是美国海军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时唯一的空优维系者。
喷射时代
前苏联第一代的喷射战斗机:MiG-91930年代螺旋桨性能的极限已经在试验环境下被了解知道,替代推力的研发在许多国家相继展开,其中又以德国与英国的脚步较快,他们以各自的技术开发出第一代喷射发动机并且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让喷射战斗机正式服役。美国的对于喷射发动机的认识不深,起步较慢,直到英国提供蓝图与样品之后,美国才开始加入发展的行列。苏联则因为战争的关系而中断相关的研究。日本除了有少量本身的研究成果之外,也获得来自德国的资料与样品协助发展。
即使大战结束前已经有喷射战斗机服役,双方并没有机会与对手作战,直到1950年韩战爆发时,彻底转变战斗机与空战的型态。韩战之后,喷射战斗机迅速在各国取代螺旋桨,成为第一线装备,除了极少数的区域冲突,像是足球战争之外,喷射战斗机之间的战斗已经成为常态。
重要发展里程碑
进入喷射时代之后,除了动力系统的改变以外,尚有其他的系统的加入逐渐改变战斗机的功能,战术与性能。比较重要的包括:
雷达
俄罗斯展出的一款平板天线空用雷达雷达最初是使用在夜间拦截任务上,二战时期的使用经验延伸出两种发展路线。一种是利用小型雷达测距仪追踪目标的距离,协助飞行员找到最佳射击时机,提高一般飞行员的命中率。这条路线的发展很快就和第二种合并,也就是持续改进二战拦截用空载雷达系统,朝向功能更多,简单化,使用限制更少的方向发展。早期喷射战斗机常见的机鼻进气口设计,为了将空间腾出来安装更大的雷达而移动到机身其他的部位,自1970年代以后设计服役的战斗机,机鼻的空间都留给雷达使用。
二战时期大多数安装在战斗机上的雷达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负责,直到大战末期美国海军开始在F6F和F4U战斗机上加装由飞行员操作的雷达之后,第一次开启单座战斗机配备雷达的纪录。随着电子相关技术的发展,雷达的功能愈来愈多,除了协助炮瞄准敌机以外,还可以搜索与追踪视野以外的目标,导引导弹,侦测地面目标,计算炸弹撞击点到描绘前方的地形并且与自动飞行系统合作进行回避等等。
2000年以后空载雷达的发展路线主要是在使用主动原件的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低被截收率技术等方面。前者采用固定的雷达天线,天线上有许多小的讯号发射与接收单元,这些累积的讯号利用改变相位的方式,能够对前方空域进行比传统机械雷达快百倍以上的频率扫描,也能够同时对多目标追踪,或者是快速在不同波形,频率,PPF和模式之间切换。后者配合低可侦测性技术的运用,降低雷达使用时讯号被发现的机率。
导弹
日本AAM-4导弹在战斗机上携带导弹的构想于二次大战末期展开,德国首先引用空对空导弹的试验,美国则进行空对地导弹的验证。战斗机使用导弹对付其他飞行目标的最大动机是对付高飞的轰炸机,尤其是携带原子弹的战略轰炸机。这种威胁升高到几架轰炸机就足以重创一个大型城市,远高于二战时期需要数千架次以上,大量传统炸弹才足以相比的破坏效果。为了对抗此种极高毁灭威力的新武器,携带原子弹头的空射火箭也一度被当作应急的手段。
到了1950年代中期,最早的雷达与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开始量产,而第一次使用导弹的喷射机空战出现于中华民国空军以F-86战斗机携带AIM-9响尾蛇导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MiG-17交战。理论上使用导弹可以提高对敌机的摧毁比例,尤其时雷达导引的导弹能够在夜间和视野较差的环境发挥作用,而飞行员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靠著大量的运动才能够进入目标的后半部,以取得较高的命中率。因此许多国家出现以导弹全面取代机枪或者是机炮,甚至打算取代战斗机的主张。像是美国的F-4,苏联的MiG-21与英国的闪电都曾经以导弹作为空战的唯一武装。
越战时期,美国与北越空军交战的经验显示,当时的导弹可靠度太低,舍弃机炮是一个过于草率的决定。但是导弹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实战的确认,成为无法抗拒的潮流。
后燃器
后燃器相当于装在喷射发动机后面的第二个燃烧室,在紧急的时候以大量的燃料提供非常大的推力。这种紧急动力的概念在二战时期已经很普遍运用在活塞发动机上面。像是德国使用的GM-1注入装置(也就是笑气)与美国在汽缸投注水冷却等。刚刚进入喷射时代,苏联与美国都曾经进行于涡轮段前方再度注入燃料点火的试验,然而这个手段对于涡轮叶片的耗损提高许多,类似的构想有在压缩段前面喷水,降低压缩气体的温度,提高燃烧前后的温度变化以取得更大的推力。
等到后燃器的发展逐渐成熟之后,成为战斗机不可或缺的装置。除了于战斗中使用以外,起飞或者是需要加快爬升的时候,都会使用后燃器。即使如F-22或者是台风战斗机等机种宣称能够在不使用后燃器的情况下维持超音速巡航,他们还是继续使用后燃器作为必要时的紧急能量补充。
线传飞控
瑞典自力设计生产多款四代战斗机,这是JA37线传飞控系统的概念来自于早期的线导系统。线导系统就是单纯地将飞行员的控制命令透过电线与电子装置,转换为对控制面的驱动讯号与力量,舍弃传统使用的钢缆或液压传导方式,最早的简单线导系统的实际运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德国以单发动机战斗机(Fw 190或Bf 109)与一架轰炸机(譬如Ju 88)结合的楔寄生(Mistel)有人导引炸弹。美国是二战之后最早对线导系统进行试验与运用的国家,最初的研究目的是要提升飞机的飞行安全,降低因为钢缆或者是滑轮等装置失效导致失去控制的问题,对大型飞机相隔距离很远的控制面也可以提高反应与效率,此外,还能够减少重量与这些装备使用的空间。
第一架采用线传飞控是美国的F-16,是四重电传飞控系统。现在已经第四代后期战斗机的标准配备,且多数为三重线传飞空系统。在追求更高的运动能力的趋势下,线传飞控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系统,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与动力系统结合,将过去两个分离的系统的控制整合使用。
低可侦测性
F-117是第一种针对降低可侦测性设计的作战飞机低可侦测性又被称为匿踪或隐身,这项技术是为了降低飞机被侦测到的机率、距离和避免被持续追踪的可能。自从雷达于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运用于对空警戒以来,相关研究不断的进行,而广义的降低侦测的手段当中,除了电磁波以外,同时要考虑的还包含红外线、声波与可见光等。
二次大战时期的经验发现已非金属类材料为主要结构的飞机,能够降低雷达发现的距离,采用翼身融合,也就是飞翼设计的飞机也有类似的效果。1950年代的研究显示一些涂料对于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有明显的吸收效果,这种被称为雷达吸波收材料(RAM)曾经使用于U-2、SR-71以及越战期间担任侦查任务的无人机上,然而效果并不如预期,同时成本效益不佳,甚至会导致飞机过热而失去控制的问题。
直到美国获得苏联的一篇有关电磁波研究的论文之后,透过改良和运用电脑运算,方才开透过计算,以外型设计降低电磁讯号反射强度的先河。
战斗机 世代划分
中国第一架歼-5战斗机中0101号
从喷射战斗机开始服役之后,出现对于各种战斗机在发展历史上世代划分的说法,常见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以较为普遍的共通点作为世代划分的分野。这些分类的方式并非绝对,同时没有统一或者是绝对的说法。以下的划分只是常见的其中一种:
第一代
美国军刀机是美国第一款后掠翼设计的喷射战斗机第一代战斗机可以追溯到二战末期服役的机种开始,此一时期的喷射战机主要是争取速度上的优势。这些战斗机是最初使用喷射发动机为动力,摆脱螺旋桨在接近音速时的上限。这些飞机的外型设计仍然沿用过去的经验,像是德国的Me 262和美国的YP-59战斗机等,与二战时期的双发动机飞机设计相去不远,大多是使用前三点起落架。
在性能上,第一代战斗机的平飞速度比螺旋桨飞机要高,航程则受到发动机的效率的影响而较差,水平运动性能也较弱,对油门改变的反应低,发动机的寿命受到材料与设计的影响,也不如当时最好的活塞发动机。平飞的最大飞行速度在音速以下,武装承袭自二战,以机枪或者是机炮为主,并且能够携带副油箱、炸弹与火箭弹等武器。
在结构和使用的材料上,已经无法在部分地方继续以非金属材料构成,而必须以全金属,尤其是高强度的铝合金作为主要的机体结构。造成这种改变的趋势除了飞行速度高以外,高速下的控制面变形导致运动能力迟缓或者是大幅降低是两个主要因素。此外,喷射发动机产生的高温也需要耐高温的材料维系操作和安全。这一段时期的机种如前苏联Yak-15、MiG-9战斗机、MiG-15战斗机、美国F-80、F-84、F-86战斗机、英国的彗星战斗机、吸血鬼战斗机,法国的神秘式战斗机等。
第二代
F-104“星”(Starfighter) 单座超音速制空战斗机
法国生产的幻象III战斗机是非常畅销的一款设计第二代战斗机的发展路线延续第一代强调速度,实用升限以及操作高度等方面,尤其是最大飞行速度从次音速,经过超音速,一直到两马赫的范围,这让这个时期的战机陆续出现了极端设计,例如作为高速却短腿的截击机F-104、MiG-21,甚至往后准备作为 B-70护航机的XF-108,其发展的经验主要都来自此一时期。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后燃器在这个阶段开始成为战斗机必要的装备,空气动力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广泛采用。除了增加后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与几何可变翼是另外两类新型态的高速飞行机翼设计。而另外一项关键性的突破是机身采用面积律的理论来设计。这项成果首先运用在YF-102的原型机设计上,使得这架飞机能够突破穿音速阶段的阻力限制而挤身超音速飞机之列。
另一批战机的发展则是讲究高速或是低空穿透、并实施核子打击的任务。这类机种被称为“战斗轰炸机”,严格来说,是比较小型且具有基本自卫能力的战术轰炸机,而非以夺取空优为主要设计的战机,例如越战初期的F-100、F-105 以及更晚的F-111、甚至F-117等。
第二代战斗机发展时期的有一种武器的发展大幅度改变许多国家的战略以及部队的编装,那就是核子武器小型化,形成可以由战斗机携带的战术性核子武器。由于战斗机体型的飞机都可以使用核子武器对付地面目标,这种低数量,高摧毁力的发展刺激许多国家强化战斗机拦截携带这种武器的敌机的能力,以及加深使用导弹以提早击落携带核子武器的飞机的做法,使得拥有小型核子武器生产、部署与投执能力的国家的战略与战术方向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代
米格-23“鞭挞者”MiG-23(Flogger) 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
MiG-25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出现于1960年代,这个阶段将先前累积的使用经验已经各种试验的结果加以整合。许多高速飞行时的现象和控制问题获得相当程度的解决,高后掠角度的机翼设计已经不受到青睐,三角翼和几何可变机翼与后掠角度小于45度的梯形翼成为设计的主流。发动机的输出透过耐高温特殊材料和冷却技术而更上一层楼。雷达与各类航电逐渐成熟与复杂化,机鼻进气口已经几乎完全被放弃,以配合大型雷达天线的安装需求,而这个需求使得飞机的大小和成本迅速高涨。
第三代战斗机将空对空导弹作为标准武装之一,并且在越战、六日战争与印巴边界冲突当中使用,这些使用经验对于导弹系统本身多是负面的评价,不过导弹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的方向逐渐在各国受到重视,打下日后的基础。前两代的发展当中,单一用途的截击机与战斗轰炸机进展至此,受惠于各项系统的进步,尤其是雷达与航电的功能以及效能,使得第三代的战斗机开始趋向多任务,多用途的路线。此代的战机以F-4、F-5、MiG-25为主要代表。
第四代
歼-8II型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陆续服役,这些飞机吸收第三代战斗机设计与使用上的经验,加上诸多空中冲突与演习显示出来的问题和需求,融合之后成为冷战结束前后最主要的角色。
除了多用途和精密航电的发展方向大致不变以外,第四代战斗机放弃对高速,高翼负荷的设计追求,转而扩展飞机在不同高度与速度下的运动性,其中又以美国空军约翰·1柏伊德上校提出的能量运动理论对第四代许多飞机设计的影响最深。运用新材料与技术开发的大推力涡轮扇发动机开始广泛运用于第四代战斗机上,取代过去的涡轮喷射发动机。新型发动机推力提升的同时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体积较小的机型也有机会用有较长的航程,像是F-16A使用内载燃料的航程比F-15A还要高。
苏-27“侧卫”Su-27“Flanker”重型战斗机
第四代开始引入线传飞控与静不稳定的设计概念搭配,完全颠覆过去的气动力设计方式和飞行控制机构。静不稳定的理论早已存在,可是传统的控制系统无法以每秒数十次以上的频率不断改变控制面的角度,维持稳定飞行。
此外,第三代设计为了降低高速下的阻力,座舱罩的外型需要与机身配合而牺牲飞行员的视野,在第四代大幅改进,采用泡型舱罩或者是类似的设计,让飞行员能够更有效的掌握周遭的状况。
第四代半
欧洲多国共同合作研发生产的台风战斗机这一代战机主要是指延续第四代的发展成果,作为第五代战机全面服役前的过渡机种。虽说是过渡机种,但是性能与价格往往比第五代战机来得有优势。这一代战机大约是以俄罗斯的侧卫家族最为有名,相对于西方,则是延续第四代的机体进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如美国的 F-15E、F-18E/F、日本的F-2、欧洲的 台风战斗机 等等。
第五代
第五代的 F-35闪电II攻击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在科技上与前一代最大的差异就是低可侦测性技术的运用。这一项科技研发在1970年代美国采用俄国的研究论文,配合电脑的高速计算能力,逐渐将降低雷达截面积(RCS)的估算成功的与飞机设计融合。
战斗机 各时期主要机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英国
F.B.5 Scout D F.E.2b Sopwith Pup F.2B 骆驼歼击机 Sopwith三翼机 S.E.5a
(2)、法国
Nieuport 11 Mieuport 17 Spad S.VII Hanriot HD.1 Spad S.XIII
(3)、德国
E. III D. II D. III Dr. I HD. 1 D. Va D. VIII D. VII
二次世界大战
(1)、美国
陆军航空队:P-35 P-36 P-38 P-39 P-40 P-46 P-47 P-51 P-61
海军:F2A F4F F6F F4U F7F F8F
(2)、英国
空军:飓风 喷火 格斗士 无畏 大鹏 莽汉 彗星歼击机 台风歼击机 暴风雨歼击机 Beaufighter
海军航空队:海燕 海火 萤火虫
(3)、苏联
I-15 I-16 MiG-3 Yak-1 Yak-3 Yak-9 拉格-3 La-5 La-7
(4)、德国
Bf-109、Bf-110、Fw-190、Ta-152、Do-335、He-219、Me-163、Me-262、He-280、He-162、Me-210、Me-410、He-100
(5)、日本
陆军航空队:97式战斗机 一式歼击机 二式单座歼击机 二式双座歼击机 三式歼击机 四式歼击机 五式歼击机
海军航空队:96式舰上歼击机 零式 紫电 紫电改 雷电
(6)、意大利
CR.42 MC.200 MC.202 MC.205 G50 G.55
(7)、法国
M.S. 406 D.520 Potez 630 MC-152 C.714 NC-600
喷射时代
(1)、美国
空军:F-80 F-84 F-86 F-89 F-92 F-94 F-100 F-101 F-102 F-103 F-104 F-105 F-106 YF-107 XF-108 F-110 F-111 F-4 F-5 YF-12 F-13 F-15 F-16 YF-17 F-19 F-20 F-117 F-22 F-35
海军:FH-1 F9F F11F F2H F3D F3H F4D F7U FJ-1 F-8 F-4 F-14 F/A-18 F-21 F-35
(2)、苏联/俄罗斯
米格-15米格-17 米格-19 米格-21 米格-23 米格-25 米格-29 米格-31米格-35 米格-42 苏-7 苏-15 苏-27 苏-30 苏-31 苏-32 苏-33 苏-34 苏-35 苏-37 苏-47 苏-50
(3)、欧洲国家
法国:神秘式 超级神秘式 幻影III 幻影5 幻影F1 幻影2000 阵风
多国合作:狂风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
瑞典:J 29 SAAB-32 SAAB-35 SAAB-37 JAS-39
英国
空军:吸血鬼 标枪 猎人 闪电
海军:毒液 海雌狐 弯刀 海鹞
(4)、中国
歼-5 歼-6歼-7 歼-8 FC-1 歼-10歼-11/SU-27歼-12Su-30经国号
(5)、日本
F-1歼击机 F-2歼击机
(6)、以色列
幼狮歼击机 狮歼击机
战斗机 未来发展
新的隐身技术
F-35隐形联合战斗机7月7日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首次公开亮相
隐身是用于描述“减少目标特征信号”的一个专用术语,飞行器的隐身主要是减缩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和降低发动机排气口的红外辐射等,它不仅决定了作战飞行器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是确保战争中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重要条件。隐身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各种防空探测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航空和电子战领域中的一大突破。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新的隐身材料以及新的隐身机理的提出更为隐身技术指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具有绕射和吸收能力的特性,回避雷达探测系统的一种技术。实验证明,应用该技术可使一个13cm长的微波反射器的雷达散射截面在4~14GHz频率范围内平均减小20dB,即雷达获取的回波能量减少到原来的1%。等离子体技术的关键是在飞行器的飞行环境下在其周围产生等离子云团,且对等离子体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和碰撞频率等特征参数进行设计,使其能满足对雷达波的吸收和绕射的特定要求。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和俄罗斯等军事强国就开始了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性能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最早开始进行等离子体在高空超声速飞行器上的潜在应用研究。近几年来,俄罗斯在等离子体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经领先于美国。
未来的隐身材料
传统的隐身材料以强吸收为主要目标,新型的隐身材料要求满足“薄、轻、宽、强”,而未来的隐身材料则应满足多频谱隐身、环境自适应、耐高温、耐海洋气候、抗核辐射等更高要求,以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其中多频谱隐身材料与智能型隐身材料将成为隐身材料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应用微波传播指示技术
微波传播指示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预测雷达波束在不同大气条件下传播发生畸变所产生的“空隙”和“波道”,使突防飞行器在雷达覆盖区的“空隙”、“盲区”和“波道”外飞行,以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从而顺利地实现突防。美国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和英国费兰蒂计算机有限公司对微波指示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应用仿生技术
实验证明,海鸥虽与燕八哥的形体大小相近,但海鸥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比燕八哥大200倍。蜜蜂的形体小于麻雀,但它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比麻雀大16倍。有关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些现象,试图采用仿生技术,寻求新的隐身技术。
超音速巡航
这是指飞机在发动机不加力状态下以大于音速的速度持续进行巡航飞行的能力,其关键技术途径是采用高推重比的发动机。超音速巡航不仅是进行超音速机动飞行的基础,还有下列优点:在执行防空截击任务时,可外推拦截线;在此状态下发射机载导弹可提高初始速度,扩大攻击区和实现先敌攻击;在进行突防时敌方地面雷达的预警时间缩短。 超音速巡航是第五代战机的典型特征,目前(指2009年)仅美国设计的F-22和轻型的F-35可以做到。美国设计的这两款飞机,其盟国仅仅能得到缩小版的F-35。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美国波音公司JHMCS飞行员综合头盔指示系统
这种技术可通过控制发动机尾喷流方向为飞机提供机动飞行所需动力,补充或取代常规飞行控制面产生的气动力来进行飞行控制。它可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机动性,实现过失速机动飞行,突破“失速障碍”,甚至使飞机在大于70°迎角时仍具有机动飞行能力,实现“超机动”飞行。还能缩短起飞、着陆滑行距离,提高飞机的隐身能力。美国的F-22,俄罗斯的苏-37、苏-47等战斗机都采用了此项技术。实现全推力矢量控制还可能导致无尾飞机的问世,美国麦道公司提出的X-36无人战斗机方案就是其中的一种。
玻璃化座舱
目前(指2009年)现役战机的座舱大部份还是传统仪表板,新一代的战机使用数具彩色多功能显示幕来取代传统仪表板,使飞行员在找寻资料时能更快更准确,而不至于丧失了攻击的先机。
头盔显示器
HUD的出现使飞行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知道飞机的一些基本资料,但HUD有角度限制,只有向前方看时才能看到,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就有了头盔显示器的诞生。头盔显示器可以将目前飞机的基本资讯直接显像在飞行员的头盔上,且不管飞行员的头转到哪裡都可以看得到。新型头盔显示器还可以控制机炮及导弹的寻标头,可以在雷达扫描不到的时候发射导弹。
高度共通性及易维修
新一代战机必须具有与其他型式的飞机有共通性,如美国的JSF的三种构型(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与英国海军用的STOVL),大部份的机身包含着相同的零组件,以及称为同系组件的相似零组件,主要的次系统,例如座舱罩、雷达、弹射座椅、航电系统等都可以互相通用的。其动力系统来源甚至是由F-22“猛禽”战机的普惠F-119发动机核心部份改装而成,以降低空军后勤维修成本。
飞机的分类
展开收起
划分方法
种类
细分
按飞机的用途划分民用航空飞机
国家航空飞机国家航空飞机是指军队、警察和海关等使用的飞机。
民用航空飞机主要是指民用飞机和直升飞机,民用飞机指民用的客机、货机和客货两用机。按飞机发动机的类型分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飞机螺旋桨式飞机,包括活塞螺旋桨式飞机和涡轮螺旋桨式飞机。
喷气式飞机,包括涡论喷气式飞机和涡论风扇喷气式飞机。按飞机的发动机数量分单机(动机)飞机、双发(动机)飞机、三发(动机)飞机、四发(动机)飞机、八发(动机)飞机按飞行的飞行速度分亚音速飞机
超音速飞机亚音速飞机又分低速飞机(飞行速度低于400公里/小时)和高亚音速飞机(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8-8.9)。多数喷气式飞机为高亚音速飞机。按飞机的航程远近分近程、中程、远程远程飞机的航程为1100公里左右,可以完成中途不着陆的洲际跨洋飞行。
中程飞机的航程为3000公里左右,近程飞机的航程一般小于1000公里。
近程飞机一般用于支线,因此又称支线飞机。
中、远程飞机一般用于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又称干线飞机。按飞机客坐数划分大、中、小型飞机飞机的客坐数在100座以下的为小型,100-200座之间为中型,200座以上为大型。航程在2400km以下的为短程,2400-4800Km 之间为中程,4800KM以上为远程。军用飞机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教练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反潜机等等。
军用飞机种类
展开收起
战斗机   是用来推毁敌方军机,例如零式舰上战斗机。攻击机  是用来攻击地面目标,实施火力支援,例如A-10雷霆二式攻击机。轰炸机是用来进行战略轰炸,例如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运输机  是用来进行人力或物资运输,例如C-130运输机。侦察机  是用来资料搜集,例如U-2侦察机。直升机  是用来进行火力支援和运输之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斗机发展史
米格战机家族大全(之一)——米格-1至米格-21(组图)
俄罗斯不可忽视的空中力量
美国P-61黑寡妇战斗机简介
二战军机大全51——Ta 154 蚊
高空夜魔,二战德军轰炸机杀手Bf110双发战斗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