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里那些常见的小事儿

怎样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教育质量?它成为师生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课题和难题。一时兴起,于是,便想从课堂里那些常见的小事儿,谈点教学教育的感悟。


上课迟到


为了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条明文规定: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旷课。这是铁律。

一旦学生上课迟到,通常情况下,一般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惩罚。

多年前,初为人师时,面对上课迟到者,我一定会当众批评学生几句。凡上课点名没到者,同样也会受责备。我以为教师就应该严肃课堂纪律。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为学生好。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接待了大量的青少年心理求助者。从此,我对上课迟到现象及其惩罚的做法,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来访的中小学生向我倾诉:他们上课迟到了,被训斥,被戒尺打手心;被要求写检查;被罚抄课文,被罚站(或站在教室前面、后面或外面甚至站一节课、一上午、一整天甚至一星期);被撵回家去,不让上课;还有父母被叫到学校赔礼道歉的……真是五花八门,触目惊心。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一般班主任较严厉,任课教师较宽容。有名小学二年级女生,迟到5分钟,不敢进教室,也不敢回家,躲在校园厕所旁的小树丛里,独自玩了一上午。老师打电话家长,问孩子为啥不上学,孩子妈妈说,女儿一早背书包走了。父母吓得到处找女儿,差点报警。一名初二男生说,因为迟到,被罚站一整天。“我站在黑板旁,面对全班男生女生的各种眼神和脸色,羞愧得想死的念头都有。在同学面前,好久好久都抬不起头来。”迟到被惩罚,是为学生好吗?学生因偶尔迟到被惩罚,不仅在同学面前丢尽脸面,更有意无意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导致师生关系骤然紧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生上课迟到了,就一定要挨批评、受惩罚吗?不少学生感到委屈,感到不公。迟到是一种课堂现象、一种事情的结果。通常看,学生都不想迟到,不愿迟到的。那为啥会迟到呢?其实,每个学生迟到,都有他的理由。我曾经对百余名初中生迟到原因展开调查。学生上课,迟到大多数都是被动的、无奈的。例如,有的是忘了给闹钟定时了;有的是睡过头了;有的是路上堵车了;有的是拉肚子等生病了;有的是自行车途中坏了;有的是遇见好友,多说几句话,耽误了;有的是街头发生趣事,好奇地关注了一会儿,忘时间了;有的是忘了带东西,再回家拿,误时了;有的是出门时,父母吵架,发生意外了;有的是看见路上老人被撞伤,送他去医院,上学晚了,如此等等。倘若我们能对学生迟到现象,先作点深入调查,了解其迟到的原因,那么,这种制度惩罚、纪律惩罚、道德惩罚,可不可以减少一些呢?或者干脆取消呢?倘若是做善事好事而迟到的学生,不仅不可以批评和惩罚,是不是应该给予赞赏和表扬呢?

或许有人辩解说,铁的纪律难道不应该认真执行吗?课堂上我有那么多时间去调查吗?学生说谎怎么办?是的,纪律、制度、管理,都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纪律、制度、管理,不是死板的东西,它制约的是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孩子。生活哲学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当老师习惯挥舞纪律、制度、管理的大棒时,是否会考虑正在成长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感受呢?可不可以别性急,把批评与惩罚放在迟到现象的调查之后呢?

有了多年的课堂教学教育实践和心理求助的经历,我对学生上课迟到现象的认识有了修正。从此,再不在教室里点名,浪费时间;从此,再不在课堂里,当着大家的面批评迟到学生,免得伤害他的自尊。迟到的学生,尽管“到得比规定时候晚”了点,他终究是赶得来了呀,其行为已经证明了他的学习态度。这时的批评与惩罚,还有多少意义呢?能产生正能量吗?


上课睡觉


课堂上学生睡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老师却很反感。

当年,初为人师的我,看见学生打瞌睡,十分生气,会用严厉的话语批评他们。“你们不好好读书,对得起你们辛苦劳作的父母吗?小时候不听讲,不学会知识与本领,长大了哪来的幸福生活?”

有时候,看见学生上课睡觉,甚至怀疑他们对老师不尊重。

挨了老师骂的学生,不再睡觉了,听课了。老师得意了,更认为这种批评很有理,很有效。

我为什么不能容忍学生上课睡觉?或许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相关。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从小家里超穷。两岁多,父亲病逝。年轻的寡母陪伴年老的奶奶带着年幼的我种地,艰辛地挣扎着。新中国成立了,穷人翻了身。我有机会进了学堂,自然特别珍惜,分外勤奋。那时,会把上课睡觉的同学,视为不用功的孩子,被人瞧不起。这种思维惯性,深刻影响着我往后的教学教育的言行。

长期的心理咨询过程,不时涉及学生上课睡觉问题。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中逐渐扩散并达到大脑皮质下部各中枢的生理现象”。睡眠能恢复体力与脑力。可是,在当代中国,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已是一个普遍的顽疾。

一位母亲对我说,他的儿子在市里一所重点小学读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老师,一个比一个有“责任心”,天天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放学回家忙着做,有时要做到深夜,等洗脸洗脚后上床,差不多到了12点呀!家里离学校很远,清晨7点之前要出家门,如果出门稍晚且遇到路上堵车,肯定会迟到。天天心里那种急呀!十来岁的孩子,每天睡不到8小时。一上公交车,都睡得着。所以,上课也会打瞌睡。他多次被老师罚站,站着也能睡。老师气得骂他是“睡神”。“陈教授,这能怪孩子吗?”母亲真的很无奈。当然,有些学生属于自己管不住自己的,特别是大中专学生,源于痴迷网络、手机、电脑游戏、qq聊天,或吃喝玩乐、享受夜生活的,玩疯了,凌晨两三点也不入睡,甚至玩通宵。第二天,上课打瞌睡就很自然了。这被称为“白天死去而晚上活着”的一族。

这些年,面对上课睡觉,我先后采用过三种办法、三种态度。

一是批评。学生睡觉,是他的错;老师骂,他沉默。表面看,他似乎认错改错了。其实,从行为心理学看,学生未必领情。“上课睡觉,不对;老师当众骂我,也不好。”两者抵消,他心理坦然,就平衡了。

二是自嘲。从心理咨询中,我了解到学生是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忍耐不住而打瞌睡的。倘若站在学生的心境角度想事,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可能改变。于是,我把先前批评的方式,改为自我嘲弄或自我调侃。发现有人睡觉,在课堂,我会提高嗓音说,“同学们,当老师容易吗?课堂上既要好好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帮助你们克服疲劳。难呀!”说这样的话,最大的好处是不会伤害学生。一些似睡非睡的人,听了这话,立马会挺直腰坐好,不睡了,听课了。心里感激老师保护了他们的面子,自然领老师的情,达到师生互尊的效果。当然,也有的毫无反应,继续睡他的觉。因为他处在“睡死了”的状态,根本没听到老师的话。

三是宽容。如今,我上课,发现学生睡觉,一不批评,二不自嘲,而是边讲课,边走下讲台,来到睡觉学生的身旁。如果我的声音惊醒了他,听课了,我装着没事儿一样继续授课。如果他不被吵醒,我也不打扰,让他睡,边讲边回到讲台。五分钟后,我会再次来到他身旁,看他醒不醒?不醒,我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行了,打了个盹,已超过5分钟啦!”这时,学生醒来,他会感受到:上课睡觉,我错了;老师没批评,还容忍自己睡了几分钟。于是,心里油然而生亏欠老师两份人情的感觉。

三种处理办法,都建立在教师的责任心上。从教育实践观察,最后一种处理方法,是否更人性化?

俗话说,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当大家都在认真听课时,可不可允许个别孩子打瞌睡?


上课发呆


课堂上,老师面对学生,那一张张神态各异的脸蛋,那一双双神采多变的眼睛,真的是春色撩人哟!恰似农夫眼中的麦苗与水稻,农妇心中的秋黄与冬藏。情醉,人醉,心醉。

当然,现实的情景,也会瞬息万变,并非如此浪漫,都一片诗情画意。课堂里,时而安静如水,时而热闹如潮。当多数同学的眼光专注着老师和黑板时,也会有同学目光游离,发呆地望着窗外。个别学生虽然眼睛盯住老师,但瞳孔不动,没有神情转换,一副发痴发呆状。实事求是说,他们没有违规,没有冒犯铁律的底线,仅仅心不在焉而已。

心理求助的青少年朋友向我倾诉,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他们最容易上课发呆,心不在焉呢?譬如,每当课本内容平淡、重复、缺乏新意与深度时,他们会上课发呆;每当老师声音细微,没有抑扬顿挫,缺乏激情与磁性时,他们容易上课发呆;每当与身前、身边心仪的女生或男生眼神发生碰撞时,顿生触电感觉,一般都会陷入发呆状态;每当上课突然想起心中某件事、某本书、某个人、某段情时,就会上课发呆;每当上课累了,肚子饿了,乌云密布了,天热头发晕了,也会发呆的。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初为人师的我,并不懂得课堂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天傍晚,与老师詹八言先生,在校园旁边的田间小道上,漫步闲聊。无意之中,谈到学生上课发呆的事儿。詹老师对我说,学生上课发呆,有真呆、假呆、似呆非呆多种。“真呆”,是眼走了,心走了,神走了,老师讲什么,根本不知道,完全进入“忘他”境界。“假呆”,是眼走了,心没走,神没走,他不看老师,老师讲的话他却用耳用心听了。“似呆非呆”,是左眼看你右眼看他,左耳听右耳不听,眼、心、神走一半留一半,老师讲的话听了,却又没听全。

从咨询案例看,小学生上课发呆较少。处于青春躁动期的中学生,面临生理、心理、情感诸多困惑与挑战,春心萌发,容易在课堂上发呆。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不值得大惊小怪。詹老师还特别提醒,有时这或许是一种课堂上的“心理疲劳”。根据他多年的课堂观察,一堂课,前20分钟,较少有学生发呆。因为,课间休息后,刚进教室,精力充沛。或换老师,或讲新课,有新鲜感、好奇心,能吸引学生规矩听课。一旦进入30分钟左右这个节点,或许坐久了,或许听腻了,这时的人,容易出现以分心、走神、呆滞为征兆的“心理疲劳”状态。

倘若,从师生关系心理和教与学互动规律出发,此时,老师千万不要责备学生,倒应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用老师的学识魅力、情感魅力、人格魅力,及时帮助学生减轻或克服心理疲劳。按詹先生的指点,我做过一些探索。例如,在学生容易出现上课发呆这个时间“节点”上,尝试沿着授课内容与思路,或挖掘新意,或提出质疑,或来点幽默,或讲个故事,或来段激情朗诵,或设计“节外生枝”,或师生一对一、一对多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有趣性、可听性的元素。用詹老师话说,最佳效果,是“应该逗得听者乐,有人发声发笑”。出了声,出了笑,就会惊醒发呆者。他会立马问旁边的人,“你们笑什么?”正处于兴奋状态的听者,不希望被打扰,连说:“别吵,你听嘛!”发呆者有点后悔,便迅速把眼、心、神“拉”回来,又开始专心听完最后10来分钟的课。老师不是马季和赵本山,没那本事,抛出相声小品那么多一个接一个的“包袱”来,吸引学生听课了,目的就达到了。

上课迟到、睡觉、发呆,说起来,都是些小事。但是,处理课堂里那些小事儿,老师不要光想到纪律、制度、管理的条文和老师的尊严,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他们的人格。在总结自我从教经历与经验时,我突然想起作家苏童最近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展望未来是容易的,展望的结果大多为浪漫的诗篇。所谓面对过去,有一部分也容易,那就是清算他人之罪。只有自我清算这一部分,最不容易,它是忏悔录,或者是反省书。忏悔与反省的姿态,是最恰当的面对过去的姿态,可以让一个民族安静地剖析自己的灵魂。面对过去,不仅是面对历史,同时让你有机会面对社会、面对他人,甚至面对未来。”


(原载2013年10月《教师博览》原创版)





【延伸】

《教师博览》能为老师们做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秋前: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做到这几点师生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 好教师
有效教学课堂管理
搞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实效
该给教育惩罚立规矩?
一些老师无法管理好自己课堂的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