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以为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往往是事情的转机所在


蒙大学同学厚爱,赐稿一篇,以飨读者。


1996年的山东省高考实行“先报志愿后考试”的做法。而且在报两次志愿——大约四月份的时候先选择报“师范类”还是“普通类”院校;五月份的时候再在你选择的类别里填报具体的院校和专业。


第一次报志愿,那些十七八岁的少年就分化成了两个阵营——报“师范类”的和报“普通类”的。选择前者的基本都是学习好但又不够拔尖的,并且家里经济条件不够宽裕的——那时候师范类院校似乎收费少或者不收费而且录取分数线似乎比同档次普通类高校低一点点。我用尽自己仅有的那点常识和资源,选择了“师范类”。


第二次报志愿,那些十七八岁的少年继续分化,分化为奔向一个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的可能性阵营。鬼使神差,我把“师范类”院校的第一所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填到了自己志愿表的第一栏,之后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照抄我同桌的,以致于今天我都不太想得起那些学校是什么了。


“刹那的勇敢”或者“短暂的鲁莽”之后便是长久的纠结,不安与自我怀疑。


在我之前,我就读的高中没有人考过那所大学。


我对那所大学的所有认知源自于高二暑假躺在自己家老屋里的蚊帐内读到的《青年文摘》的一篇文章。


我真的不敢肯定自己能有超乎我以往校友的运气,更甭提实力了。招生简章上写的清清楚楚,北京师范大学在山东省招20人,中文系招2人。如果要实行我的第一志愿,意味着自己必须成为那“2人”中的一个。可是,我在我们班都没有考进过前五名,坐在我座位前后左右的同学统统都考过班里的第一名。我的数学也不够好。我同桌做一本数学习题集的时间,我只能做三套卷子,还有不少错题。……


那时候,为了让我增加点营养,考前几个月,家里安排我去大姨家吃午饭,不用再去学校食堂吃大锅饭。大姨家住在城郊,靠近火车站。我每天上午放了学,骑着自行车,一辆跟当年的我岁数差不多的二八自行车,去大姨家吃午饭。


春风起,春花开,似乎都跟我没有关系。


每天我都被自己填报的遥远的第一志愿的短暂的狂妄而吓倒,觉得自己一定考不上,一定会掉到第三志愿的小破学校去,这辈子都没有去北京安放青春的机会了。


春风逝,春花败,只让觉得时光流逝高考迫近的绝望与颓败感日日逼近。


从学校到大姨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大路,全是柏油马路,平坦顺遂;另一条是小路,需要穿过一个干涸的大坑(就是“水塘”),路过石油公司的油库,崎岖不平,阴雨天还有泥泞。但是,走大路需要二十分钟左右,走小路可以节约七八分钟。七八分钟可以背五个英语单词,做出三道数学选择题了!为了节约时间,我基本每天中午都走小路。


小路的三分之二路程处有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干涸的大坑到油库的院门口的平坦大道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斜坡,我目测斜坡约有60度——以我的车技基本骑不上去。所以,走小路的最初几次,我骑过大坑,在斜坡前下车,推着自行车走上斜坡,到了平坦的油库院门口再重新骑上车去大姨家。


但是,走小路的远远不只有我一个绝望的高三学生。还有其他人。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在斜坡前下车。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呼啸着从大坑里骑上斜坡再到平路一直不下车不停车,我见过,认为人家比我有劲多了,没有可比性。


稳重成熟的中年男子也骑着自行车冲上斜坡一直不下车不停车,我见过,认为人家比我厉害多了,没有可比性。


直到有一天,眼睁睁看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姐骑着车冲上斜坡,一直不下车不停车,我震惊了!


直到有一天,我又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骑着车冲上斜坡,一直不下车不停车,我彻底震惊了!


十七八岁的我认为自己是同龄女孩里力气最大的,不输于三十多岁的大姐,更不会输于五十多岁的阿姨!


为什么她们都可以骑车上斜坡,而我不能呢?


我决定试试。


第一次,我从大坑里往斜坡上冲刺,提前加速积蓄“势能”,居然也骑上了斜坡,只是在骑到斜坡的一半高度以后,车速慢得基本停滞,我使劲蹬车,简直觉得链条都快被我蹬断了,车速却极其缓慢,缓慢得接近零移动。自我怀疑的刹那,车子倒下来。我站起来,推着车走了。


第二次,我总结经验。提前更多时间加速,积蓄更多的“势能”。骑到斜坡一半高度的时候,自行车如期“停滞”。我继续蹬车,不再犹豫,不再分心,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脚底板上和双手上(扶正车把,保证车把不打晃,车把打晃车头就会不稳,车头不稳就会影响车身的平衡,车身一旦不稳,脚底再使劲也容易摔倒。这是长期骑车的经验。)。天呐!这次我居然没有摔倒,而且自行车驮着我一毫米一毫米地在往上移动。移动到距离斜坡尽头还有半米远的地方时,我下车了。把冲顶的快感留给明天。


第三次,我一口气骑上了斜坡,实现了大坑——斜坡——油库院门口的无间断骑行。——我!胜!利!了!


怀揣着巨大的喜悦,我去大姨家吃了午饭,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表面上看上去和过去的每一天一样,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波澜。


挑战斜坡,并取得成功,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你以为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往往是事情的转机所在。


第一次挑战斜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内心的胆怯和自我怀疑,自行车慢到好像“停滞”的时候,我慌神了,觉得自己不行了,所以没有勇气继续蹬车了。


第二次我平心静气驱除杂念,一心登顶,并且抓住了脚底和双手两个关键用力点,毫不松劲,真正认识到“停滞”并非完全“停止”,才把表面的“停滞”坚持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前进”并真的前行。实际上,这一次我已经完成了对斜坡对自我的挑战。


第三次不过是第二次的重复而已。


挑战成功后,我自己不断在脑海里为这件事“复盘”——

1.斜坡具有可以攀登的客观条件,60度对我来说虽然陡峭,但不是垂直的90度,理论上是可以攀登的。目标不是真的难不可及。

2.我看到过别人攀登斜坡成功的先例。有成功榜样啊。

3.树立挑战勇气,是确定战略方向;边爬坡边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在调整战术和执行方案。

   

好,我接下来就要对付自己对可怕的第一志愿的恐惧了。我反复分析:

1.北京师范大学是人可以考上的,我们高中没有考上,并不意味着山东省没有人考上。目标不是难不可及。

2.《青年文摘》里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考上北师大的先例。成功榜样啊!本质上和那些在我之前骑车上斜坡的男男女女是一样的。

3.放弃恐惧,省出时间来执行确实可行的考前冲击计划比天天垂头丧气地害怕更理智更有价值。战略方向确定了,那我就反观自己的优劣势吧。


那年山东省第一次使用标准分来计算高考成绩。在高考前两个月,班里发放了有关标准分的一些说明材料,我大致了解了计算规则——语数外三门主科权重最大,好像其中语文的权重为1.1,整个权重的设置或放大学生实际全面成绩的差异,尤其是主科偏科者在标准分里一定会被拉低整体成绩,整个规则明显要惩罚偏科提倡全面发展。我语文最好,英语还行,数学有点费劲,历史政治之类的科目都问题不大。权衡之后,我决定在高考前把数学好好弄弄——它是我考试科目“木桶里的最短板”,这块短板再细分,以我的智商和精力,只能主攻中档题型,保证做对“百分之八十”的题目,最后高难度的大题量力而为,最难的二十分可以放弃。制定好战略之后,我就细化每天的复习时间和做题时间。

最后的发榜结果证明我的战略是明智的,战术是靠谱的。语文成绩领跑,数学成绩没有拉分,综合成绩就成了“超水平发挥”,大约720分吧。我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后面的20年,我越来越意识到,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只是人生的开始。


在学习,在工作,在生活中,“斜坡”无处不在。


挑战斜坡悟出的那个道理,陪伴我一次又一次碾压过绝望。


在回望20年前高考的今天,与你共勉:

——你以为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往往是事情的转机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渭南文坛 | 米爱琴:天留山·薰衣草之恋
哦 ,菁菁校园
提前批征求计划今天填报!清华、复旦还有计划!免费师范男生计划剩了一堆
我都是为了你好
放弃最短的距离,凡事走不通时,转变一下思维,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
【内蒙】秦超《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指导教师:杜云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