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灵地图(12):爱是行动,不是感觉

心灵成长·传递正能量

欢迎关注NLP心灵治疗师微信号:nlpxinling

 

化为行动方为爱

 

爱是行动,不是感觉。很多人跟着爱的感觉走,做出来的事却可能没有爱的成份,甚至还有破坏性。但是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一个不喜欢或讨厌的人,也能充满爱心与保持建设性的态度。

爱是行动,不是感觉。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相随而来。前面提过,精神贯注是一种外在对象对我们渐趋重要的过程。我们经由贯注对所谓爱的对象投注精力,把它作为我们的一部分。爱之所以被误为感觉,就是因为把全神贯注当做了爱

 

由于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混淆在所难免,但也有清楚的区分。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有生命,所以也不一定有心灵。一个人大可全神贯注在股市或珠宝上,却不见得是以爱为出发点。

其次,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全神贯注时,未必会关注他的心灵发展。依赖者反而害怕贯注的对象成长。像那位坚持开车送儿子上高中的母亲,显然就全神贯注在儿子身上;她非常重视他,但不重视他的心灵成长。

第三,贯注的强度通常与智慧或投入奉献无关。酒吧里两个初次邂逅的陌生男女也可互相贯注,但当时他们可能全心都放在寻求性满足上。

最后,贯注瞬息万变,不能持久,酒吧里一段露水姻缘,事后双方可能都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贯注随时都可能突然消失。

 

真爱需奉献

 

相反的,真爱不但需要投入奉献,也需要运用智慧。我们关怀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时,就会了解不能投入的危险性,而且唯有投入才是表达关怀最有效的办法。病人必须先跟咨询师建立治疗同盟关系,才能达到人格成长。也就是说,在病人冒改变的危险之前,他必须先充分信任咨询师,产生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咨询师要建立这种同盟关系,通常得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持续不变的关怀,这就要靠他的奉献精神。这并代表咨询师随时都有兴趣聆听病人倾诉,所谓奉献就是管他喜欢不喜欢都得听。这跟婚姻很类似。建设性的婚姻正如同建设性的治疗,双方伴侣都经常的把自己的好恶放在一旁,关怀对方,改进彼此的关系。唯有如此,当求偶的本能告一段落,夫妻双方都走出情网时,真爱才有发展的机会。

 

业已建立稳定而具有建设性关系的人,当然还会互相产生精神贯注的现象,但真爱必然会超越贯注。有了贯注或爱的感觉,当然更亲切贴心,但是它们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此应强调的是意愿二字。我为爱下的定义是:为了滋养个人或别人的心灵成长,扩充自我意愿。真爱发乎自愿,而不是情绪化。用真心去爱人是出于自主的决定,不论爱的感觉存在与否,都要投入奉献。爱的感觉固然好,如果没有,爱的意愿与奉献的承诺也依然有效。

我为爱下的定义是:为了滋养个人和别人的心灵成长,扩充自我的意愿。

 

因此充满爱心的人绝不单凭爱的感觉行事。我可能会遇见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女人,我很想爱她,但因为这么做会毁掉我的婚姻,我只好自言自语地说:我很想爱你,可是我不会这么做。同样的,我也可能拒绝接受一位病情很有发展性的新病人,因为我对其它病情未必如此值得诊察的病人已经有所承诺,没有时间照顾新病人。爱的感觉没有限制,但是我能付出的爱有限,我必须选择爱的对象。真爱不一种排山倒海而来,什么都可以不管的感觉,它是一个经过审慎考虑,全心投入的决定。

 

常有人把真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造成各式各样的自欺。一个需要他关怀的妻儿丢在家中不顾、外出酗酒的男人,可能会神色痛苦的告诉酒巴的人说:我好爱我的家人。经常残酷忽视儿女的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父母自居。这种故意含混的态度有其存在的原因:在感觉中找到爱的证据很容易,在行动中找寻爱的证据却很困难。

 

因为真爱超乎倏忽即逝的感觉或精神贯注之上,是一种发乎意愿的行动,所以也可以说:爱只能靠行动证明。爱与非爱,正如同善与恶,有其客观的标准,不能纯靠主观决定。

 

付出关怀

 

我们已经阐述过很多被误会为爱的东西,接下来可以谈谈爱是什么。

爱需要努力。扩充自我或多走一步路或一英里路一样,都违反与生俱来的惰性及出于恐惧的排斥心理扩充自我或摆脱惰性,就叫努力。恐惧当前,仍然挺身而出,就叫做勇气。所以爱也可以说是努力或勇气的一种形式。它是滋养我们为自己和别人心灵成长所作的努力,而表现出来的勇气。

爱也可以说是努力或勇气的一种形式。

 

我们也可以为爱之外的其它目标努力或发挥勇气,因此,不见得所有的勇气与努力都是爱,但爱一定含有努力与勇气的成分。不具备这两项因素的事就不可能是爱,绝无例外。

 

爱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关怀。我们爱另一个人时一定会关心对方,细心照料他,帮助他成长。这么做必须把其他的成见搁在一旁,主动地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关怀是发乎意愿,革除内心惰性的一种行动。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曾说过:如果我们用所有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分析人的意愿这件东西,我们会发现意愿最基本的基础就是关怀或企图。执行意愿所需要的努力,事实上就是付出关怀;实践意愿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智清明;也就是保持关怀的焦点。

爱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关怀。

 

表现关怀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我们花很多时间听别人的说话,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浪费了,因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怎么去倾听。一位企业心理学家曾经告诉我,学校在教导学童各种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跟孩子长大后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恰成反比。例如一位企业主管每天大约花一小时阅读、两小时谈话、八小时倾听,但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有用来教孩子阅读,教他们说话的时间非常少,而几乎根本不教如何倾听。

表现关怀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我不以为学校应该按照成年后使用机会的比率来安排安排课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倾听的技巧是明智之举——它或许不能使倾听变得更容易,但至少会使孩子明白,好好听人说话不是件简单的事。倾听是关怀的表现,需要全心以赴。大部分人不能好好听人说话,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一点,或许因为他们不愿意努力。

 

不久前,我去听一位知名人士讲座宗教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演讲。由于我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早已有所涉猎,所以我立刻听出这位演讲者是位具有真知灼见的人。我也从他提供的各种实例中感觉到,他确实很努力的希望把许多抽象的观念传达给听众。我格外用心的倾听,他讲了一个半小时,我坐在冷气礼堂里也听得满头大汗。他讲完之后,我因为太过专心,不但颈部僵硬,头也开始抽痛。虽然据我估计,他说的话我只吸收了一半不到,但已经使我受益非浅。

 

我参加演讲结束后的荼会,在满满一场追求文化的人士中巡逡,听听他们的意见。大多数人都感到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毫无所获;他们听不懂他的话,他不是个他们所预期的优秀演说家。一位女士说:“他简直什么也没有说!”四周的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我却能听懂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大部分的说话内容,主要因为我愿意努力去听。我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有两个理由。

第一,我知道他的伟大,而且相信他的话很有价值;

第二,我对他的题目感兴趣,衷心希望他的话能增长我的知识,促成我心灵的成长。我聆听他的话就是一种爱的行动。我爱他是因为我觉得他是个值得关怀的人,我爱自己是因为我颇为自己的成长付出努力。

他教我学,他付出我接受,我的爱其实是以本身的收获为主要动机,但是他若能从听众中察觉到我的专注、关怀与爱,他可能就觉得是一种回馈。

 

倾听孩子说话

 

但大部分的倾听中,我们扮演的却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尤其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倾听孩子说话的方式因年龄而异。

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例,只要有机会,这么大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说个没完,父母该如何处理?最方便的法子可能是不准他说,信不信由你,有的家庭中,小孩子根本不许说话,童言无忌完全不适用于这种家庭。

第二种方式是随他去说,大人根本不听。孩子只是自言自语或跟空气说话,跟大人完全没有产生互动。

第三方式是假装在听,事实上却忙着自己的事,想自己的心事,不时说一声嗯哼好极了应付一下。

第四种方式是选择性的聆听,当孩子说到某些似乎比较要紧的事情时,略微竖一下耳朵,以最小的努力,从渣滓中拣取一些菁华。问题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能力不是那么好,流失的精华占极高比率。

最后一种方式当然就是用心听孩子的话,试图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这五种方式需要父母付出的精神一种比一种多。天真的读者可能会以为,我一定要推荐最耗心力的最后一种方式,事实不然;首先,六岁孩子话多得不得了,真的都要听的话,父母就不剩什么做其他的时了;其次,真心倾听需要大量精力,使父母筋疲力尽;最后,由于六岁小孩说的话通常都很单调乏味,成天听他们的话也会很无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综合这五种方式,平衡运用。

 

选择性接收

 

有时候叫小孩闭嘴确有其必要;尤其当他们喋喋不休,使人分心,无法专心处理别的事,或当他们蓄意借插嘴来表示敌意或主宰欲的时候。多半情况下,六岁大的小孩经常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要别人倾听,他们自言自语也一样快乐。但孩子也有时候希望能跟父母亲近,需要父母抽出时间听他们说话,这样的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沟通,而是亲密感,只消假装倾听就够了。

其实,孩子能了解选择性的倾听,这种选择性的沟通已经能使他们感到满足。六岁的大孩子已经懂得这条游戏规则,他们说出来的话只有极小的部分需要得到注意和反应。为人父母的复杂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在听与不听之间,取得一个近乎理想的平衡点,以恰当的方式因应孩子多变的需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不同,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但基本原则是不变的。无论年纪多大的人,都需要父母的关怀倾听。

 

有位三十岁,颇具才干的专业人士,因缺乏自信引起焦虑,前来接受治疗。他记得同样是专业人才的父母,向来不愿听他讲话,即使勉强聆听,也总是嫌他说的话琐碎而无关紧要。一切记忆之中,最令他痛苦的事发生在他二十岁时。他就一个引起多方争议的题目,写成一篇相当长的论文,以优异的成绩自大学毕业,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也为他的杰出表现引以为荣,但他把一份论文影印本留在家中家中一整年,再三暗示父母抽空看一下,他们却连翻都不翻。

他在治疗结束时说:我敢说,只要我直截了当地要求他们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会照办的;只要我鼓足勇气对他们说:听着,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要你们了解而且欣赏我的思想。但这无异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到二十二岁时还必须征求他们注意我,我真做不到。如果要靠哀求才能如愿,我就觉得不值。

 

用心倾听、全心全意关怀一个人,都是爱的表现。用心倾听是涵容的一种修养,暂时把个人的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的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与感受。听者与说者的结合,事实上就是自我扩张,我们必然能从中得到新的知识。

尤有甚者,由于在倾听的时刻,听话者全心全意接纳对方,说话者也就会对这种接纳产生感应,变得更加坦诚而开放,把最秘密的一面向听话的人敞开。双方更能相互了解,惺惺相惜,爱之双人舞于焉展开。这是一种相当耗费精力的过程,只有以爱为出发点,靠着追求共同成长,扩充自我的意愿,才能达到目标。

 

倾听是爱的表现

 

正是因为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动,所以婚姻是这种行动的最佳表现场所可惜的是,很多配偶从不用心听对方说话。心理咨询师协助接受婚姻治疗的夫妇时,往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他们用心听对方说话。但由于这么做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遵守更严格的自律,超乎他们的意愿,因此失败也在所多见。

 

这些夫妇听到要求他们约时间彼此交谈的建议,都感到震惊与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么做太正经八百、太不浪漫、也太不自然。但除非特别拨出时间,安排适合的条件,否则不可能真正做好倾听的工作。当另一方在开车、煮饭或感到困倦时,谈话很难不受打断或草草结束。几乎每逢成功地完成一次真心倾听,我们都会听到一方兴奋的说:我们结婚二十九年,但以前我从不了解你。这时我们就可知,婚姻中已开始出现成长。

 

虽然倾听的能力可以靠练习改善,但还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尽管优秀心理咨询师最主要的先决条件可能就是用倾听,但我也不时发现自己在治疗过程中不慎分心,没有好好听病人说话。有时我不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这时我只好说:对不起,我刚才分心,没有好好听你说话,你能否把刚才的那几句话再说一遍?

 

有趣的是,病人对此通常并无怨言。他们似乎凭直觉了解,我能发现自己听漏了话,就是因为其它时间一直都很用心在听。我承认分心,其实无异向他保证:大部分时间,我都把他们的话听在耳里。这种人有倾听的感觉,本身就极具疗效。不分成人孩童,大约四分之一的案例,在心理治疗开头几个月内,即使还没有触及真正的问题对症下药,但病情有显著的进步。我认为,我现象最主要是因为病人多年来初度找到用心倾听他们说话,甚至有生以来第一次有这种经验的缘故。

 

倾听虽是关怀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但其它形式的关怀在爱的关系中也很重要,对儿童而言尤其如此。游戏也是一种关怀:跟幼儿玩拍拍手、偷看看;跟六岁的孩子玩魔术表演、钓鱼、捉迷藏;跟一十岁的孩子打羽毛球等。读书给孩子听也是一种关怀,帮他们做做功课亦然。家庭活动也很重要;看电影、野餐、开车兜风、旅行、看球赛等。有的关怀形式纯粹是为了孩子:例如坐在沙滩上照顾一个四岁大的孩子,或接送小学年段的孩子到各个地方去。但这些关怀的形式有一个共同点——用心倾听也一样——就是你得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基本上,关怀就是花时间共处,关怀的品质与这段时间内集中精神的强度成正比。

 

结果运用得当,跟孩子一块儿从事活动的时间,将带给父母不计其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做功课、如何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对充满爱心的父母而言,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

 

跟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是父母教导孩子生活技巧、训练自律的好机会。活动中的观察与教诲也是游戏治疗法的基本原则,收效宏大。经验丰富的儿童心理专家会灵活运用跟儿童病人游戏的时间,进行诊断与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了这些,才明白什么是真爱
少有人走的路: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斯科特·派克:什么是“真正的爱”?
让孩子学会爱你!
孩子需要四种心灵关怀 * *
《少有人走的路》 02 |天津悦读读书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