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读书:第二章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的理论基础1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2-1

来自梓伊心理

25:48

精神分析理论是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的基础,它不仅为精神科医生提供症状分类诊断标签提供了一种进入理解心灵深处的方法。理论对于精神科医生就像一个航海的水手需要六分仪确定自己的位置才不会迷航。

 

理论不只引领临床工作者去诊断与了解病人,也提供关于如何治疗的信息。理论的理解帮助精神动力取向的精神科医师决定他说些什么、在什么时候说、该如何说,以及哪些东西还是别说比较好。

 

当代动力取向精神医学最少包含四个精神分析理论架构:

一、从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衍生而来自我心理学

二、从梅兰妮·克莱茵与其他“英国学派”成员的著作所衍生而来的客体关系理论 

三、源于汉斯·寇哈特及其后许多贡献者的自体心理学

四、依附理论

 

自我心理学

佛洛伊德早年深深受到地志学模型的影响——歇斯底里症状是意念事件的记忆被潜抑的结果。佛洛伊德假设心理治疗的介入会解除潜抑而唤起记忆,详细地以言语来描述一个被忆起的致病意念事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可以使症状解除。

 

例如,一位年轻人的手臂瘫痪可能源于潜抑了想动手殴打父亲的欲望;根据这个模型,这个年轻人可以借着从无意识忆起这个欲望,谈论它,表达对父亲的愤怒,从而恢复手的功能。这个宣泄方法,即所谓的消散作用,将无意识的致病记忆带回到意识当中。

 

然而地志学模型很快就让佛洛伊德感到受挫,他不断遭遇病人抵抗他自己的治疗操作。有些记忆无法被带回到意识中,因为造成这种阻抗的防卫机制本身也是无意识的,所以也无法触及。这些观察使佛洛伊德断定自我同时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成分。

 

随着《自我与本我》的出版,佛洛伊德引入他的自我、本我与超我三重结构理论。在这个取代地志学模型的结构模型里,自我被认为殊异于本能驱力。自我的意识面是心灵的执行机体,负责决策与整合知觉资料;自我的无意识面则包括防卫机制(例如潜抑),以抗衡藏匿在本我之中的强大本能驱力——特别是性驱力(即原欲)与攻击性。

 

 

自我心理学将内心世界界定为一种动源间的冲突。当原欲与攻击性力求表达与释放时,自我、超我与本我就互相交战。动源之间的冲突产生焦虑,这个焦虑信号(signal anxiety)改变了自我,此时便需要防卫机制的作用。精神官能症状的形成正可以这种方式来理解:冲突产生焦虑,焦虑进一步造成防卫,防卫则导致本我与自我间的彼此妥协。症状就是一种妥协的形构,抵制来自本我的欲望,但也用一种伪装的方式满足了欲望。

 

例如,一个有强迫性人格疾患的会计师总是担忧上司对自己发怒。其实他暗地里憎恨着上司,他这种想对上司发飙、告诉上司自己是如何看待他的欲望,转而投射为他对上司发怒的焦虑。作为一种无意识的防御,他百般阿谀、谄媚迎合上司,以确保自己绝不可能被归咎对上司发怒,上司却反而被他这种行为惹恼,结果两人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换句话说,会计师的奉承方式抵御了他自己怒气的爆发,但是它也包含了一种攻击欲望的和缓表达,从这种方式在上司身上所造成的反应便可以得见。

 

这种妥协的形构是正常的心理过程,代表一种对内在冲突的适应性与创造性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谈谈自我的一项重要功能——

防卫机制

佛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在她的代表性著作《自我与防卫机制》里扩充了佛洛伊德的工作,详尽地描述了九种防卫机制:退化、反向作用、抵消、内射、认同、投射、自我对抗、逆转与升华。更重要的是,她强调对自我的防御运作更细腻地审视在治疗上所具有的意涵。精神分析师不能只注意去揭露那些来自本我、不被接受的欲望,而必须对于自我所呈现的防御努力当中的种种变化,也给予同等的关注,它们会在治疗过程中以阻抗的方式表现出来。

 

将精神分析的重心从驱力转移到自我的防御时,安娜·佛洛伊德预见了精神分析与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从精神官能症状形构转向性格病理的运动。我们现在仍部分地根据典型的防御运作来界定许多形式的人格疾患。因此,动力学派的精神科医师必须熟悉防卫机制,因为它们对了解精神官能症问题与人格疾患是很有帮助的。

 

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作用是应付焦虑,保护自我,达到心理平衡。防御机制可能是正常和适应的,也可能是病态的。

 

所有防御的共通点,是保护自我免于本我的本能要求。所有人都有防御机制,而我们用的是哪些防御手法,则透露出许多关于我们自己的讯息。防御机制的分类方式,通常是依据一个阶序,从不成熟或最病态的一直排列到最成熟、最健康的,而且一个人的防卫机制侧面图是判断其心理健康的良好指标。最普遍的防卫机制,即依照这种阶序列于表2-1 中。

 

2-1 防卫机制的阶序

原始防卫

分裂:将自我或他人的经验区隔开来,而无法整合两者。精神类疾患和人格障碍常用的防御方式,但是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偏听”、“偏信”,只看好的一方面,不看坏的一方面。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咨询的感觉:一会在温暖的房间,一会在寒冷的房间,冷热迅速交替,变化很快。一会儿把治疗师夸上天,一会儿贬咨询师一文不值。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内在的防卫机制,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这种现象牵涉到一种行为模式,它把微妙的人际压力施加给另一个人,让对方承担自我的某个面向特征,或将某种内在客体投射给对方。而成为投射对象的那个人,就会依照被投射的方式来行为、思考或感受。如果你与人互动时,你与平时的自己不太一样,感觉很被动很不爽,你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被投射认同了。

 

投射:面对内心无法接受的冲动及其衍生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感知与反应,就好像这些冲动是外来的一样。跟投射性认同的差别,在于投射的对象没有转移。通俗地说就是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或者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否认:通过忽略某些感官讯息,去逃避难以面对的外在现实。就是拒绝承认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似乎其根本未发生过。如:掩耳盗铃。常用语言:“这个不可能”、“绝对不会”等。

 

解离:是指个人在自我认同、记忆、意识或知觉等各领域之连续感的瓦解,是在无能为力失去主控的情况下,一种维持心理掌控感之假象的方式。虽然跟分裂相似,但在极端的案例中,解离会使人对事件的记忆也产生改变,因为自我与事件之间已经完全脱节。

 

理想化:把完美或接近完美的属性加诸于他人,以作为一种避免焦虑或其他负面情绪(诸如轻视、嫉妒或愤怒)的方式。许多自恋型人格障碍他们在咨询时会把咨询师理想化。

 

动作化:无法自制地将无意识的欲望或幻想表现出来,以作为一种逃避痛苦情绪的方式。愤怒时不由自主握拳甚至打架

 

身体化:将情绪痛苦或其他情感状态转化为身体的症状,并且集中关注于身体的(而不是内心的)问题。如疑病症,身体生病也是一种表达形式。

 

退行:回到更早期的发展阶段或运作方式,以逃避跟当前发展阶段相关的冲突与紧张状态。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就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童年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露阴癖是一种退行。

 

分裂幻想:退缩到自己私密的内心世界,以逃避对人际情境的焦虑。这个在精神类疾患中常见。

高阶精神官能性防卫

内射:将一个重要他人的某些方面加以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你形成一个他人的影像

 

认同:以变得像另一个人来内化对方的属性。内射所导致的内化表征,仍会被体验为“他者”,反之,认同则是被体验为自我的一部分。和内射一样,非防御性的认同也是正常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以内射为基础的内化,核心自体尚未初步成形

置换:跟某个想法或客体相关的感受,被转换到另一个在某些方面相似的想法或客体上面。如:“迁怒”、“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理智化:以过度、抽象的思考来逃避痛苦感受。包括分隔合理化、仪式性、抵消补偿、魔术性思维

 

隔绝情感:将某个想法与其相关的情绪状态分离开来,以避免情绪的骚动。

 

合理化:将不被接纳的态度、信念或行为加以正当化,使其得以为自己所容忍。

 

性欲化:将性的意义赋予在一客体或行为上,而把负面的经验变成刺激且令人兴奋的,或是藉此挡掉与该客体相连的焦虑。:强奸犯,妓女对他的吸引力并不大。因为攻击侮辱女性,前提是必须违逆她的心愿,打压她、欺负她,目的才能达到。 

 

反向作用:把无法接受的欲望或冲动转换成与之相反的另一面。对领导有很多不满和愤怒,但是呈现的是阿臾奉承。

 

潜抑:驱逐无法接受的欲望或冲动,或将它们挡在意识之外。这种反应跟否认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即否认)跟外来的感官讯息有关,前者则与内在状态有关。

 

抵消:借着详细解释、一再澄清,或是做出完全相反的事,以试图否定某个先前的评论或行为所包含的带有性意味、带有攻击意味或让人羞愧的意涵。

成熟的防卫

幽默:用开玩笑的方式来避免痛苦的感受这个机制可让人与事件之间多一点距离与客观性,使个人得以反思正在发生的事。

 

压抑:有意识地决定不去注意特定的感觉、状态与冲动。这种防御与潜抑和否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有意识而不是无意识的。

 

禁欲主义:试图消除经验的享乐面,因为该享乐产生了内在冲突。就像独身主义一样,这机制可以有助于超验与灵性的目标。

 

利他主义: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利他的行为可用于解决自恋的问题,但也可以是伟大成就与对社会产生积极贡献的泉源。

 

预期:着对未来成果与成就的计划与思考,来延迟立即的满足欲求。

 

升华:把遭社会所反对、或是自身内心无法接受的目标,转化成社会可接受的目标。用符合社会规范的、建设性的、高尚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舞蹈、绘画、摄影

 

自我的适应面

自我对心灵的重要性不只限于防御运作而已海因兹·哈特曼因为关注自我的非防卫面向,而成为当代自我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他让自我远离本我,而重新把自我聚焦于外在世界。哈特曼的适应性观点,即认为自我存在一个自主、无冲突的领域,是衍生自他的观念。哈特曼相信,借着消解性欲与攻击的能量,甚至某些防御也会切断与本我本能驱力的关连,而衍生为自主可调适的防卫能力。

 

临床工作者需考虑到的自我功能、自我强度及自我脆弱度等等最重要的自我功能包括现实感、冲动控制、思考过程、判断力、综摄—整合功能、掌握—胜任、一级与次级的自主能力等等。

客体关系理论

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驱力(即性欲与攻击性)是首要的,相对地,客体关系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婴儿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在驱力的压力下释放张力。另一方面,客体关系理论则主张驱力是在关系的脉络中涌现(例如,婴儿—母亲的关系配对),因此两者不能相互割离。有些客体理论家甚至暗示,驱力主要是朝向对客体的追寻,而非减轻张力。

 

客体关系理论是把人际关系转为内在的关系表征。正面的、爱的经验原型愤怒或恐惧的负面经验原型。这两种原型被内化为两组对立的客体关系,两者都包含一个自体表征,一个客体表征,以及自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情感连结。

 

婴儿将母亲内化,通常被称为内射,被内射的客体不一定跟真正的外在客体有关,例如,一个没法在婴儿肚子饿时马上喂他的妈妈,可能只是忙于照顾婴儿的某个兄姐,但她就会被婴儿经验与内射为有敌意、拒绝他与遥不可及的。客体关系理论承认,真正的客体与内化的客体表征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

 

对于冲突,客体关系理论也抱持与自我心理学理论不同的看法。无意识冲突不只是冲动与防御之间的挣扎,它也是内在客体关系组合,在互相对立时彼此所发生的冲撞。

 

 

                                                                                                                (徐传艳:整理、分享)


2017读书:
每周一(外出学习暂停)、三《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每周五《动力取向精神医学》

有意一起读书学习,请加微信:ydfqjtyd 或 zixl2015,注明:参加读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动力的基本原则
『儿童分析的故事』序 前言
精神分析——无意识与压抑理论 -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杨凤池“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的几个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