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千字的千古奇文《渔樵问对》,古人的预言到底有多厉害?

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人。

他添点烟火气,就是王阳明。

减点烟火气,就是老子。

但是呢,这个人既没有像老子一样骑牛求道,也没有像王阳明那样出山治世,而是做了一个久居人世,钻研理学,不问世事的人。

宰相富弼是他的脑残粉,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他的好友,皇帝曾两次招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

程颢称他为“内圣外王之学也”,王阳明称他为“人中豪杰”,朱熹更是认为他“天挺人豪,英迈盖世”。

众多大家的好评

他在洛阳修建了一所“安乐窝”,自诩“安乐先生”,居住洛阳期间,整个洛阳城人人自律,遵礼守法。

安乐窝

很多小伙伴学习的第一首诗,可能就出自他的笔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没错,相信有人已经通过这首诗,猜到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北宋五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理学家,诗人——邵雍。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理学家,诗人

今天带大家来到的是北宋圣人邵雍光怪陆离的世界。

邵雍这个牛人,一生写了一堆牛文,例如《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梅花诗》、《渔樵问对》等等。

邵雍的著作

其中的《梅花诗》非常神,预言了他身后几场大的历史演变,被后人研究、解读至今。

《梅花诗》

然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渔樵问对》,可以说是邵雍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在自己的“安乐窝”中足不出户,就悟透了天地一切的规律变化,都悉数记录在了这部仅有几千字的《渔樵问对》之中。

《渔樵问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千年前的哲文到底说了什么?

《渔樵问对》,从题目就不难看出,全文都是渔夫与樵夫之间的对话。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中得有对立面,这样可以增加故事的段落感。于是,在本文中,仅有的出场人物,渔夫和樵夫就是如此。

渔夫和樵夫

这里说的对立,并不是指思想立场对立,而是在文中的站位对立。

樵夫全程扮演的是提问者角色,而渔夫则扮演回答者。纵观全文,整个就是一大型QA现场(Question&Answer)。

我们举个例子看一下。

一开场,渔夫老老实实地在伊水河畔钓鱼,樵夫刚好走到这,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闲着无聊,就开始找渔夫搭讪。

对话开篇

樵夫:“你在这钓鱼,能钓到鱼吗?”

渔夫:“能钓到啊。”

樵夫:“那不放鱼饵能钓到鱼吗?”

渔夫:“不能。”

这就是整篇故事的开头,以一个简单的开场,两句对话交代了地点、人物以及关系。

而樵夫接下来的问题就有了哲学的味道。

樵夫接着说:

“能让鱼上钩的是饵食,而不是鱼钩。鱼因为吃了鱼饵所以被杀害,但人却因钓鱼而填饱肚子赚到了钱。

所用的工具都是鱼饵,为什么结局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呢?”

一个事件,两个视角。渔夫钓到鱼是事件,从渔夫视角,钓鱼吃或卖对自己都有好处,而在鱼角度,它都是死路一条。

一个事件,两个视角

渔夫坐在岸上,鱼呆在水里,两者本来没有关系,却因为一个小小的鱼饵和鱼钩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里就反映出邵雍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可以从简单的一个钓鱼聊到如此深奥的问题。要是给我,估计只会考虑鱼是红烧还是炖汤。

而渔夫作为回答位,必须得做出回应。

渔夫说:

“你一个砍柴的,咱们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凭什么来管我的事情。但我还是要给你解释一下,我和鱼的利害都一样,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鱼吃饵既是利也是害,同样我吃鱼也是。你只知道鱼吃鱼饵可能会死,但是你可知道,它要是不吃鱼饵百分百会饿死。

这么一看,锅全在鱼饵身上,关鱼钩什么事?

那么反过来也一样,你只知道我钓鱼赚钱,但是万一哪天我钓不到鱼呢?

这样一看,我就成了受害人了,因为如果钓不到鱼我就会饿死,从鱼的角度看,人吃鱼,鱼受害。从人的角度,人吃鱼天经地义啊。

何况我在湖边钓鱼一不小心还会淹死,我风险不比鱼大?

鱼在水里游,人在岸上走,水和陆地本身不同,但是利益却一样,鱼被鱼饵迫害,人为金钱奔波。

这么一看,鱼饵和金钱不都是坏东西嘛,两者没什么区别。

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是并没有换位思考,看到事物的变化。”

这段话表面上是说,鱼和人的利益冲突,实际上是在讲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

鱼必须要吃饵,人必须要赚钱,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

从这里开始,二人的对话,才算正式开始。

邵雍就是用这种一问一答的QA模式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哲思,其实很多古籍中都会使用这样的方法去传输知识。

例如《论语》,全篇绝大部分都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其中的道理阐明了吗?阐明了。后人学会了吗?学会没学会不知道,反正看懂了。

《论语》相似的对话形式

这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去写这类理论文章的好处。既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也不会让读者觉得枯燥。

书中还讨论到了“我”与“万物”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与外界的关系。

“我”与“万物”

这一段的论述极其的精彩,我愿称之为最强。

樵夫:“什么是我,什么是万物?”

渔夫:“以万物为标准,那我就是万物,如果以我为标准,那么万物也是我。你将我与万物视为一体,则非常好理解。

天地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我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我和万物相互转换,互关互息,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何况是人和物呢?”

这里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也是邵雍想要表达的观点“我即万物”

但这里如果单拎出来,是有些晦涩难懂的,我最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很难深有体会,后来发现,还是我的境界不够。

所以,之后邵雍又借渔夫之口,说出了“我”以物观物的道理。

“所谓观察物体,并不是用眼睛去观察,而是用心,再进一步说,是以理去观察。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本性和命运。

研究可以知道其道理,观察可以知道其本性,推算可以知道其命运。这三点,才是万物的真相,就连圣人也无法超越。

万物的理解

超过这三点的人,他已超越圣人。

之所以圣人可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能反观万物,所谓的反观万物,就是不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既然是以物观物,我又怎么会出现在万物之间呢?

因此,天下人是我,我也是天下人。

天下人的眼睛就是我的眼睛,我能洞察一切;

天下人的耳朵都是我的耳朵,我能听见一切;

天下人的嘴巴都是我的嘴巴,我能说出一切;

天下人的心都是我的心,所以我可以谋划一切。

以“天下人”的视角来看

所以以我的视角来观天下,看见的是如此广阔,听到的是如此深远,说出来的是如此精辟,谋划的是如此详密。

我所认知的这一切,难道不能称我为至神至圣吗?

并非我是至神至圣,天下人都是至神至圣,而且这种称号并非一时,而是千万年之后仍然都是,长此以往,都是如此。”

这一段的论述,详细表达了邵雍对于“我即万物”思想的肯定。

可是常人无法达到,因为借物观物,也只有圣人,但是圣人太难得,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穷极一生,也达不到他所想的境界。

古人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会讨论到小人与君子的关系,《渔樵问对》也不例外,但是邵雍的见解却异于常人。

他认为“小人”也是有才能的人,只是用错了方向。

他以喝药举例:“小人就是药,适量的喝可以治病,要是过量了,就会喝死人。”

同时,他也认为:“治理国家,有些时候要用君子,有些时候要用小人。”

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开玉”就是这个道理。

不得不说,邵雍的这个思想,在当时是很前卫的了,即使放在今天,我们也会惊叹,古人居然有如此的智慧。

他的很多思考与理论值得我们去学习。

紧接着樵夫问:“什么是命运,什么又是缘分呢?”

渔夫说: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深,莫过于父子之情,情感之浅,莫过于路人。但是一旦心中出现了利害关系,父子都会反目成仇。

所以,利害关系的害人之深,不能不警惕啊!

路人走在街上互相不会坑害,是因为没有利害关系。

如果有了利害关系,那父子很有可能会变成路人。路人之间都可以以义相交,更何况父子呢?

所谓的义,是谦让之本,然而利益是争夺之端,谦让则会产生仁义,争夺则会产生灾祸,人对于利害的理解相差甚远。

举个例子,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相同,但是他们具备的仁义却不同。

仁慈是因义气而起,危害是因利益而生。利益不会因义气的存在而消失,否则就不会有臣杀君子弑父的事情发生了。

路人成为好友,也不会只是因为看了一眼而情投意合,而是因为利益走在一起。”

就像现在人们总会说:

“别人愿意对你掏心掏肺,只是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利益往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邵雍借渔夫之口说出,所谓缘分,大多都是因为别人看你有利可图,所以才会接近你,让你觉得这是缘分。

可悲的是,这种现象从古代就有,一直沿袭至今,很难去根除。

《渔樵问对》中所讨论的话题,即使放到今天依然使人津津乐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现在想来,发人深省。

然而,你能想到这些道理,只是邵雍在他的“安乐窝”里,足不出户想出来的吗?

这篇文章中暗藏的玄机,不胜枚举,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网上查询阅读。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渔樵问对》中,樵夫代表的是不断发出提问的庸庸众生,又像是邵雍自己。

邵雍年轻时,才智出众,同时也勤奋刻苦,经常会想尽办法磨炼自己的意志。

他冬天不生炉火,夏天不扇扇子,经常整夜整夜不睡觉地刻苦读书。这样苦读几年后,有一天,他突然醒悟道:

“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年轻时的邵雍

意思就是,古人学习经典,不仅要读书,还要游历古人去过的地方,而我只读了古书,却没有去过那些地方。

于是,他便走出家门,花了很长时间去游历大山大河增长见闻。

等他归来之时,自己感叹道:

“道在是矣!”

于是,他便再也没有出门游历过。

邵雍一生,一直在不断地求学求道,他借樵夫之口问出的那些问题,也许都是曾困惑过自己的问题,而渔夫,可以说是悟道后的邵雍,也是“道”的化身。

借渔夫之口,邵雍回答了年轻时困惑自己的那些问题,这真是一种浪漫呢。

邵雍到了中年时,定居洛阳,与司马光、王拱辰、富弼等人私教颇深,由于他们的德行高尚,渐渐地感染了整个洛阳城的人。

好友们

那个时候,爸爸如果教育儿子,都会说:

“你做坏事,会让邵先生、司马先生不高兴的。”

当时,只要是有官员、读书人到洛阳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邵雍的住处拜访,而邵雍也不嫌打扰,反倒是别人向他请教什么,他就倾囊相授。

邵雍倾囊相授1

邵雍倾囊相授2

一时间,洛阳人才辈出,忠厚之风冠绝天下。

晚年的邵雍研究易学,成就颇深,他的另一部作品《梅花诗》,甚至被后人认为是预知了在宋朝身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几千年的历史。

邵雍研究易学

《梅花诗》的成就

邵雍一生都在寻找圣人,他认为几十代人里才会出一个圣人,如果自己遇到了,必然会与他聊上个三天三夜。

殊不知,他的严于律己,德行品风,早已让他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圣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雍《渔樵问对》(二)
邵雍《渔樵问答》:渔夫化身为道,用古人智慧,讲世间法则
应用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渔樵问对》:无法被超越的奇文,向我们揭示整个世界的终极奥义
千古奇文《渔樵问对》: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到底有多深刻?
《渔樵问对》:一篇无法被超越的奇文,揭示了世界的终极奥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