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气重则百病生?这些“加湿”行为千万莫做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又快来了
许多人明显感觉身体不适

精神疲惫、食欲下降

皮肤油腻、虚汗不断

......

这难道就是大家常说的

图片来源:网络


湿气到底是什么?
“湿”从处何来?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气?
“湿气重则百病生”是真的吗?
怎么有效祛除湿气?

图片来源:网络

中医通过对四季变幻的观察,总结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表现。六气正常情况下,对身体不会有影响,但它们出现偏差、异常的时候,就变成致病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六淫”。

湿气是六淫邪气中的一种,既是一种病因,也是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认为湿邪致病原因可分为外湿和内湿。

湿

即外感湿邪,多数是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处所致。

湿

“内湿”则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虚以致水湿停聚所致。中医上常说“脾主运化”,我们脾胃就像是一个保证水液代谢的“小马达”,将吃进去的东西变成正常的能量、水液,代谢到全身运化掉。如果“小马达”工作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不循常道,积聚在人体内,形成病理性的水,即湿邪内生。

图片来源:网络

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且湿邪常兼夹风、寒、热邪,会根据不同体质转化为不同湿气,寒性体质往往转化为寒湿,热性体质往往变为湿热,让调理变得更加复杂。

图片来源:网络

夏季雨水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会相应增大,湿热相蒸,导致人体排汗不畅。再加上有些人酷热贪凉、过食生冷,冷气内外夹攻,体内容易生湿,因此,夏季养生更应注重清热健脾祛湿。

图片来源:网络

中医认为,湿邪重着、湿性粘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侵入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阻碍气机,会出现头身困重,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浮肿肥胖,大便不畅等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湿气重不重呢?一般来说,湿气重的症状在头部、舌头、皮肤、大小便、精神状态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头身沉重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头重如裹(头好像被湿毛巾包住一样),容易困倦。

图片来源:网络

舌苔厚腻

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层,干湿适中。湿气重的人舌体胖大,两侧边缘可见齿痕,舌苔表面有一层油腻状的黏液,或感觉舌面湿漉漉、滑溜溜。

图片来源:网络

食欲欠佳

湿邪困扰脾脏,影响其正常运化功能,会使人表现出腹胀、食欲欠佳等。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长期便溏

湿气重的人往往会出现小便混浊、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等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皮肤油腻

感觉皮肤、头发易出油,易爆痘,易长皮疹、湿疹。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01
  贪食生冷

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累积。

02
  睡眠不足

作息紊乱易干扰脾胃工作节奏,且长期熬夜消耗气血,常常出现劳倦。中医古籍《脾胃论》提出:劳倦则脾先受病。脾病则水谷运化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水湿无法运化。

03
  久坐不动

运动的缺少会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特别是肺功能下降,“肺主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失常,体内湿气代谢不出去。

04
  盲目进补

过食滋补食品或常年服用清热解毒(金银花,蒲公英等)之剂,会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司。

图片来源:网络


人人都需要祛湿?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不是。前面讲到,湿气正常时,不会致病,当然也就不用祛湿。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如果随意祛湿,反而对身体有害。特别是津液不足、血虚、阴虚之人,不适合祛湿,会导致体质变得更差或者加重病情。


祛湿多喝红豆薏米水就好了?

图片来源:网络

祛湿同样要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状态来选择方法。红豆薏米水有一定的祛湿作用,属于利水渗湿法,但主要对湿热症状比较有效,脾胃虚寒者,长期大便不成形,手脚冰凉,喜热饮者忌用。


祛湿就得多吃辣?

图片来源:网络

在中医上,辣椒味辛,有温散的功效,让人发汗,的确可以驱散体内的湿气,但是这里所指的湿气是“寒湿”。对于“湿热”体质的人而言,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还会出现长痘痘、喉咙痛、口腔溃疡等。

图片来源:网络


一般来说,“寒湿”者身体多有阳虚症状,平时较怕冷,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腻,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觉;“湿热”者舌质红苔黄、厚、腻,口干口苦,大便黄臭、排便不爽,尿黄。


图片来源:网络


清淡饮食

清淡、适度、均衡饮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不可一味追求减脂而拒绝主食,也不可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增加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从内生。


适度运动

图片来源:网络

动则生阳,适量运动既可以激活一身阳气的运行,亦能出汗排湿。

起居防潮

图片来源:网络

环境潮湿是造成外湿的主要来源,因此居住环境要避免潮湿,保证空气流通,“风能胜湿”,室内清爽、干燥。

中医中药

图片来源:网络

中医常用的祛湿方法有利湿、化湿、胜湿、燥湿等,虽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应在每个不同体质的人身上,用药方案就会不同。



芳香化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芳香类的药物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所以芳香之品能化湿醒脾,温燥之药可燥湿健脾。湿寒者可选用藿香、佩兰、木香、沉香、豆蔻等此类辛香温燥的药品,也可将这些药物研磨制作成香囊佩戴。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孕妇和皮肤过敏者慎用。



健脾祛湿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功能在水液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强健脾胃提高对湿气的运化能力,是常用的祛湿方法。脾胃功能较弱者需解决脾胃的问题,然后才能更有效地化解因环境、饮食而产生的湿气。日常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利湿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白扁豆等。如果食疗改善不佳,则需及时就医,以健脾益气祛湿中药治疗,改善症状。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其实就是通调水道,把湿气通过尿液、汗液等排出体外,适用于水湿内盛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情况。常用赤小豆、茯苓、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煲汤或者煮粥、煮茶等。

图片来源:网络



 温阳化湿


阳气就好像是体内的“烘干机”,阳气足盛可以帮助我们驱除体内湿气,反之则湿气内困,无法驱除。温阳化湿法适合阳虚畏寒、腹泻、痰湿较多者,可将黄芪、肉桂、干姜加入膳食或茶饮中。另外,三伏贴、三伏灸也是温阳助阳的有效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

夏季三伏时令,为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应用具有温热助阳作用的药贴,贴敷于人体特定腧穴,达到振奋阳气、条畅气血的目的,祛除体内陈寒固冷的宿疾,提高御病能力。

由于每个人病情、体质不同,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咨询相关中医专家,辨证体质后再决定能否贴敷、如何贴敷,不要自行随意贴敷,切不可将“夏治”变“瞎治”。

即日起至8月20日

我院中医科开展三伏贴活动

欢迎广大朋友前来咨询体验

详细情况如下图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
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参考文献
[1] 蔺爽,胡云福. 祛湿中药与食物配伍禁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20:68-69.
[2] 王仕奇,韦姗姗,黄睿珏,肖倩,易杨,赵婷,陈文慧. 从祛湿诸法谈湿邪的治疗[J]. 环球中医药,2020,07:1225-1229.
[3] 薛玉珠. 夏季祛湿,从“吃”开始[J]. 中医健康养生,2020,07:37-39.
[4] 耿立文. 夏季到来,祛湿也要分清寒热[J]. 祝您健康,2021,06:14-15.



专家名片



扫描上方二维码预约挂号或在线问诊


扫描上方二维码预约挂号或在线问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病皆由痰作祟,不同部位有痰,教你四招巧化痰
【辟谣】湿气重大便沾马桶?吃辣除湿?让中医专家来破除四大谣言
湿气缠身,百病生,难治愈?每天三分钟,轻松排出一身湿气!
湿气不除百病生:每天吃点它,轻松祛湿,全家适用
湿热缠身百病生?人工智能揭秘中医舌诊!
中医养生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