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

郭鹏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院长/教授

 

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研读唐诗宋词,鉴赏一些唐诗宋词中间的名家、名篇。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首先,我们来看唐诗的鉴赏,我主要分两个环节来讲授。第一个环节先就唐诗的基本面貌做简要的概说;第二个环节是主要的环节,就唐诗的名家、名篇,也就是说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做一些赏析和鉴赏。

一、唐诗概说

首先第一个部分:唐诗的一个基本的情况。说到唐诗,我们实际上不仅是把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一个话题,实际上我们今天要讲到的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中的代表了不同美学、文学艺术风貌的代表性阶段。唐诗也是这样,因为中国文学诗歌是其中的大宗,大家知道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汉代的乐府诗《古诗十九首》,然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都是不绝如缕的。

(一)诗国高潮

隋唐诗歌复兴,特别是到了唐朝,盛唐的时候,中国古代的诗歌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当然它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这儿有一些情况,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一共有900卷,收录的作品48900多首,其中有姓名可考的是2200多家。然后再加上现代的学者,他对《全唐诗》的了解,因为清代学者编辑《全唐诗》的时候,毕竟他的接触到的文献虽然大部分的传世的文献都接触到了,但是还是有遗漏的。特别是比如说,后来敦煌的发现,发现了一些唐诗的一些作品。所以我们现当代的一些学者对《全唐诗》做了一个辑佚的工作,那么又增加了一些作品。所以跟清代康熙年间的《全唐诗》加起来,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唐诗一共有55000多首。这个数量应该说是相当的大,从这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就是唐朝不到300多年,它的诗歌是多么的繁荣。这55000多首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家知道,在唐朝的时候,诗人的作品实际上都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这是晚唐五代,到了宋代的时候,中国的雕版印刷术逐渐的繁荣和流行起来。实际上是宋代的时候我们的文学作品传播的条件才大大改善。也就是说在唐代的时候,55000多首能经历了手抄本的时代,又经历了雕版印刷的时代流传下来,我们可以想见,实际上真正的唐诗的数量远远不止50000多首。

所以把唐朝说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诗国”。在那个时候,达到了“诗国”的高潮,而且唐诗创作的群体也非常大。明代的一个批评家叫胡应麟他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靡弗预矣”就是没有人不参与诗歌创作。可见诗歌创作在唐朝的群体的广泛性。比如说,大家知道的以帝王来说,唐代的帝王里面像李世民、李隆基,这都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喜欢文学艺术的皇帝。他们的诗作都是有非常高的水准的,而不是说一种简单的附庸风雅。像武则天,包括杨贵妃,实际上都留有一些作品。比如说还有一个群体,像僧人,还有道士,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寒山、拾德、皎然、贯休这些人,包括陆羽大家知道,他有《茶经》。还有吴筠这些道士,比如说还有妇人的著名的诗人,大家知道像鱼玄机、薛涛,薛涛是在唐代的时候是一个故事比较多的一个女诗人。所以,不仅诗人的社会层次广泛,而且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喜欢诗歌。所以唐诗就是在这种方式上,在社会上广泛的流传并且创作。在唐朝我们真正的可以说人们的生活中缺不了诗。

(二)艺术精致

第二个唐诗的情况是,唐诗不仅是数量非常大,而且它的质量相当的高。实际上我们把唐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标杆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里面其他时代的诗歌,其他的文学评价,常常是以唐诗作为一个标准。以唐诗作为标准的话,就会觉得唐以后就没有诗了,如果能提的起来的话,那就是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好像这个好诗已经被唐朝人做尽了,当然实际上文学史的情况也并不是我们这么来想象的。实际上后来中国诗歌的发展仍然是非常繁荣的。

所以,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辉映千古的大家,而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包括王维、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它的水平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唐代实际上就有不少的唐诗选本,就唐朝的人当代就对自己的诗歌进行筛选,进行归类,做了很多的选本。这种选本一个是便于阅读、便于传播,另外实际上选的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当时唐朝人的艺术审美的趣味。

比如说重要的选本《河岳英灵集》;比如说重要的诗歌评论著作像皎然的《诗式》。还有很多零篇断简式的诗歌的评论,比如说诗人文人之间的书信中间经常谈论诗歌。在历史关于唐朝诗歌的一些说法很多实际上是当时人之间的交流留下来的话题,那么这些选本、评论著作以及这些零散的诗歌评论就比较深入的探索了唐诗创作的艺术风格的特点,而且不仅如此,唐以后对于古代诗歌艺术形式,诗歌实际上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这么一种艺术形式。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诗歌、唐诗、古诗、绝句、格律诗,它都有一些起码的创作形式上的要求,比如说怎么起,怎么结,句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平仄、格律包括讨论的句子的句眼,还有笔力,还有风骨、兴象等等这些形式方面的问题。还有艺术风格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优游不迫,沉着痛快、雄浑悲壮等等,这是风格方面的一些概念。基本上,我们说也是根据这个唐诗为坐标系、参照系而展开的。后代的许多诗歌艺术概念和范畴,都是跟唐诗的批评密不可分,所以这个方面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比如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还有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就可以知道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三)体裁丰富

唐诗的基本情况第三个方面就是它的体裁是非常丰富的。作家可以说尝试了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所有体裁形式,比如说五言、七言、杂言、歌行、乐府、绝句,当然了还有六言、四言,唐代的诗歌中间也有。

先秦的时候,大家知道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大部分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为主。汉末五言诗产生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主导性的诗歌形式。真正的诗歌进入到格律化的阶段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的齐梁时代出现了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进行探索,这个大家知道,就是“四声八病”,关于五言诗里面的一些平仄、格律,在创作的中间讲究日趋严密。这个实际上就是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了唐代,各种诗歌形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比如说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里面就慨叹,他说,“甚矣,始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糜弗备矣。”,刚才我们提到了他说写作唐诗的人是“糜弗预矣”,没有人不参与唐诗的写作的,这儿来了一个“糜弗备矣”,就是没有什么不存在的了,都准备好了,体裁非常丰富,可以说是集大成。

有一个材料,就是根据有人对《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做的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到《全唐诗》的70%,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上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可以说唐人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大园地里面,它是纵横驰骋,所有的体裁形式它都涉及到了,而且经过了不断的丰富实践,创作了优秀的作品。

(四)初盛中晚

唐诗的基本情况第四个方面,关于唐诗的分期。明代高棅,这是一个诗歌批评家,在《唐诗品汇?总序》里面说,“有唐三百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那就是古体了。“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诗、绝句等,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他对初盛中晚唐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不同的时期。他的思想当然就是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的观念,中国人认为历史的发展它就是一个盛衰、兴旺、渐变的过程,盛衰政变这么一个指导思想触发对唐朝的各个阶段,及其代表诗人,以及诗歌风格做了一个说明。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总结了唐诗的发展,后来又经过了一些人的丰富,此后关于唐诗的分类所谓“四唐说”,四时期的这个说法就成为我们文学史上为大家所遵循的一个常识。

现在一般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还是有一些争论的,不过基本上大致可以说,初唐诗指的是高祖武德元年,就是从公元618年到唐玄宗开元初到713年,大约是100年左右,每一个时代它实际上文学的开端,初期的时间都非常长,准备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文学发展的普遍的现象。盛唐是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开始,也就是713年,到唐太宗的大历元年,就是766年,约50年的时间。中唐是唐太宗大历元年766年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大约是70年左右的时间;晚唐就是由唐文宗开成元年开始一直到晚唐的唐昭宣帝,到天佑4年这个年头,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了,也是大约有70年的时间。这是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的唐诗的四个分期,初盛中晚。

二、唐诗名家名作鉴赏

下面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来谈一谈,唐朝的四个分期的代表性诗人和作品。基本上在初唐的时候,因为刚才也都说到了一些情况了,我们就不再仔细讲了。初唐它因为承续了南北朝结束后的风格,实际上它所做的努力,主要是将南北朝的文风综合起来,北方比较刚健的文风和南朝比较华丽的文风综合起来。而且初唐的很多作家大部分实际上还是承接的还是南朝的华丽文风,包括李世民被别人所批评的也是,他能够扫天下,但是他的诗风还是体现了南朝风味。

我要鉴赏的主要从盛唐、中唐、晚唐这三个阶段找一下作家和作品。具体说,在盛唐的时候我选了三个作家,当然这是最重要的作家了,王维、李白和杜甫。王维是叫“诗佛”,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或者叫“诗史”,这都是盛唐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中唐我选的是韩愈和白居易,中唐的诗歌实际上它是有创新的方面。晚唐我选的是杜牧,大家知道晚唐也是有“小李杜”,就是李商隐和杜牧。我这选择的是杜牧,分别各选他们的一首诗歌,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在选择的时候,主要结合他们这些不同诗人在诗歌的不同体裁上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我主要是选一些能够代表他的风格以及他创作的体裁,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说选择是很有限的,但是能看出来一些他们的创作特点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整体的特点。

(一)王维及其《山居秋暝》

1.王维简介

首先,我们看盛唐时期的几位作家,第一个我们来看一下王维。王维我想各位应该说耳熟能详的了,因为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为后世所传唱,而且作为一个文人、诗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特点,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标杆性的人物,包括比如说他还是文人画的南宗的发起人。王维字摩诘,他是山西永济人,出身于显贵的家庭,21岁考中了进士,主要活动在唐玄宗统治的时期。他一直信仰佛教,所以大家知道王维他的名是维,字是摩诘,维摩诘是佛教里面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居士。他喜欢安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曾经隐居在山西的终南山和蓝田县的庄园里,大家知道有辋川,他在那个地方,和一个叫裴迪的人有《辋川集》诗歌的唱和。所以,王维实际上是一个隐居的官员,而且还是一个高级官员。但是大家要注意,他不是隐士。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面,像王维、孟浩然这些人我们经常把他跟前面的陶渊明联系起来看,但是大家要注意,王维和陶渊明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虽然说两个人都喜欢隐居,但是陶渊明出世的时间是很短的,王维是终其一生都是在做官的,只不过他的状态是经常隐居在庄园里面。像钟嵘《诗品》里面说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王维他不属于隐逸诗人。所以我们在文学史里面,给这些以隐逸为主的诗人,我们给他们定位叫“小隐”,像王维实际上在他的诗歌中间也表现过他属于“大隐”。所以这个特点大家还是要区分开,千万不要认为他是一个隐士的诗人,虽然他的生活大概是隐逸的。王维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曾经被安史叛军俘虏,所以在他的简历里面,这就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一笔。被迫在叛军的政府里面任职。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以后,他就受到了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他的家族比较显贵,以及他杰出的文学才华,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在仕途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大概就是担任过尚书右丞,所以我们后来也叫王维“王右丞”,他的文集又叫做《王右丞集》。

王维的诗流到现在,不到400首。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不算太多,他的诗歌当然主要是山水田园诗。他是山水田园诗在盛唐时候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另外一个代表就是孟浩然,所以我们叫他们“王孟诗派”。而且,王维的诗歌很多都有佛教禅宗的意味和境界,王维还是一个画家和音乐家,苏东坡就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我们对王维的了解可以说主要是从他的一些山水诗中间来了解的。这个是传为王维画的,叫《雪霁图》,应该是后人的一个仿作。但是,这显然符合王维以及他的诗歌所代表的那种审美的趣味。

2.《山居秋暝》赏析

下面我们就看王维的特别特别有名的一首诗叫《山居秋暝》,因为我前一段时间给一些来华的留学的外国的进修生,给他们讲过一次唐诗方面的课,所以后面加了一些英文的注释。这些注释、翻译并不是我来做的,实际上我们唐代的像李白、杜甫、王维,他们主要的诗歌,其实基本上都已经翻译成英语了。所以伟大的诗人是世界性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个是一首五言律诗,但是在王维那个时期,大家看这个五言律诗实际上还不像后来,就是比如说像中唐以后,特别到宋代对五言律诗的格式的讲究。就是王维的诗歌你可以看出来,就是也许是因为他的内容,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他的诗风特别清新、特别自然。当然,他表现的主要思想也是安静的,甚至带有一点超然物外的思想,因为是他隐居生活的一种反映。

对于山水田园诗来讲,《山居秋暝》这首诗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特别是第一句“空山”,它所带来的这么一种就是于寂静之中要听出一些喧闹、听出一些道理,体悟出一些自然之理来。在语言的这种运用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来他的一种特点,就是他的语言也让人感觉到带有一些禅意或者一些禅类。大家知道王维是一个佛教徒,他的诗和禅结合的非常紧密,各位可能读王维给裴迪的那个书信,那也是很有名的,叫《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那里面讲讲到了他召唤裴迪。因为裴迪当时读书比较辛苦,王维先到终南山里面,他给裴迪写信说,你快点来吧,山里面现在春天的风光非常好,非常美。而且在山里面的隐居生活“此中有深趣”,实际上这个“深趣”就是说通过自然山水能够体悟出来自然以及人生的一些道理。所以对于王维的这首诗的评价,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些人把这两句也看作特别有禅味。“明月”、“清泉”、“白石”,然后还有夜晚的静谧。

王维这首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他的是动静结合,大家看,说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动静都不是很大,但是突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哪传来一阵洗衣归来女子欢闹的声音,然后鱼舟也开始动了,莲叶也有动静了,唰啦唰啦地响。最后结句就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就是随便或者随时,随时芳草可能就枯萎了,秋天的季节来到了,所以芳草很快就会消歇了。但是,咱们别管它是不是消歇,“王孙”指隐居的人,我们隐居的人就是喜欢这个地方,不管“春芳”是否消歇,我也要在这里停留,在这里攀缘,在这里流连。所以这是《山居秋暝》这首诗,这里边我刚才说到了,王维的这首诗非常的自然、流动,但是就后人来看,就觉得他特别是中间的两联,大家知道五言律诗一般来说,中间的两联就是一联写景,一联抒情。可是王维的《山居秋暝》这两联都写了景,所以清代的格调派著名诗评家沈德潜就说,“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他认为都写景了,“景象虽工,讵为模楷?”“讵”是怎么能,虽然景写的非常好,但是从五言律诗的角度来讲,不能作为一个学系的典范,这个当然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进行的批评。

(二)李白及其《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再看盛唐另一位代表人物——李白。王维主要代表的诗歌是山水田园诗,特别是短篇,我刚才说的像五律,给人一种特别纯净、纯美的感觉,这是他的特点。那么李白呢?大家知道,李白的风格是浪漫主义的,所以他在诗歌的创作中间,我们读李白的诗歌觉得最过瘾的还是读他的那些长篇的古诗或者是乐府歌行。

1.李白简介

李白祖籍是甘肃,生于中亚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后来他移居到四川。从少年时代起李白的学习就很广泛,而且李白是笃信道教,而且擅长击剑。他20多岁的时候离开了四川,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区。李白在政治上想有一些作为和抱负,他刚出川的时候,写的那些诗歌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但是他到了40多岁的时候,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成了唐玄宗的文学秘书。一边写诗,一边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他跟政治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过了不到两年他就辞职了,此后李白漫游天下。“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也是因事犯罪,被逮捕入狱,并且要被流放到遥远的贵州夜郎,在中途他被赦免了。这个时候李白已经59岁了,后来他去安徽当涂找他的叔叔李阳冰,最后他死在了安徽。

李白流传到今天的诗大约有90多首,内容非常丰富,风格应该是浪漫主义的。而且李白的个性特别直率,他还有比较强烈的叛逆精神,藐视权贵,视金钱如粪土,敢于批评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李白作为一个诗人,他在精神的财富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一个遗产。李白擅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丝,他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所以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和杜甫合称为“李杜”,应该说是最伟大的唐代诗人,“李杜”是我们认为的中国唐诗中间最杰出的代表,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2.《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

李白我们主要看他的《庐山谣》,实际上是一个古代体的一种歌行体。所以他的字数都不是非常整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卢虚舟是李白的一个朋友。这首诗歌是在唐肃宗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60年的时候,李白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到赦免后从今天的湖北武昌到江西九江,重游庐山的时候写的。诗是这样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这是他的《庐山谣》的非常有名的歌行体的应该说是古风。

这首诗里,首先李白做了自我介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个大家知道,孔子的时代,有个人在他面前过去,就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实际上就是讽刺孔子,你每天想传播你的政治理想,实际上是很不成功的,就跟孔子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他收手,不要再那么找苦吃了。所以“楚狂人”的概念,李白也给自己扣上了,那也就是说明,他对礼教、礼法不太看重。这一点他跟杜甫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杜甫是“致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杜甫的诗里面,杜甫好几次都说到“凤凰”,“凤凰”实际上是儒家的吉祥鸟。对于儒家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杜甫还是非常坚守,他不像李白。李白从小比较笃信道教,所以他的气质给人一种像道家那样的逍遥游的气质,就不受外界礼教的限制。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这个是他从武昌到庐山。所以大家知道黄鹤楼在武汉,他辞别了黄鹤楼了,首先是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自己在什么地方。后面就介绍到自己要去庐山出游了,同时介绍一些庐山的景观。李白一生和庐山都有不解之缘,一说到李白,我们十有八九都会想到《望庐山瀑布》。李白的侄子叫李端,要去庐山区游览李白有一篇很著名的散文叫《送李端游庐山序》。那里面讲到他对庐山的喜欢,恨不得和侄子一块去游庐山的那种感觉,他认为庐山是“宇宙之奇观也”,就是宇宙中间的奇观。所以看他后面写到的庐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也是有名山去游览,这个游览不光是看山看水,同时还希望遭逢有名的道士、僧人。“五岳寻仙”,他要到五岳去寻仙。五岳在唐朝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五岳还是有一点点的区别的,其他的没有变化,就是北岳衡山,我们现在都是把山西大同这一代的衡山作为北岳,在唐朝的时候北岳其实还并不是这个衡山,现在我们把大同这个衡山就是悬空寺作为北岳,这个大概是从明代开始逐渐把这个名字北岳就放在了山西的衡山了。在当时,北岳不是在山西,是在河北的一个地方的山。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他对庐山的喜欢,庐山的地理的一种熟悉,这个我们都能够看出来,包括“屏风九叠”,这个是庐山的具体的风景。“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石梁”也是庐山具体的景观。“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回崖沓嶂”指的那些山路崎岖,扭转的情况。我觉得特别的形象,你没有去庐山的话,可能你体会不到,庐山的这种特点确实是“回崖沓嶂”,它还真的是和黄山、泰山区别的地方。它就是峰回路转的特点,庐山是比较突出的。所以李白这个诗把这个特点实际上写的很明白的,去过庐山的人都有这种印象。我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实际上庐山和下庐山,如果你不坐缆车的话,走山路的话,你可能都会经历这这种“回崖沓嶂”的这种痛苦。就是一般来说,有晕车的人,对于上下庐山确实是一种折磨,而你在其他的像黄山、泰山可能相对的反应就要轻一些。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江西这个地方过去也是属于吴国,所以这还说的是江西九江庐山所在的这个地方。后面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在庐山上面,你看到的这种境况“大江茫茫去不还”你看到了长江在九江段拐了个弯之后一直就东流,那种大江茫茫的感觉。后面他说到了,他就是喜欢庐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说到了一些典故,“石镜”也是庐山具体的一个景点,传说有道士在这儿修炼成仙了。“谢公行处苍苔没”,谢公也在这个地方,留下过遗迹。“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又说到了他自己的精神和心境,就是跟道教又连接起来了。“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又说到了自己在庐山,实际上还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觉得在庐山这个地方,适合他来游仙。

整首诗,就像高棅在《唐诗品汇》中间所说到的就是,“李白的《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这就是《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像他这类的诗歌,都是特别典型的代表了李白长篇的古风、古诗、歌行的这种特点,就是驱驾声势,表现了非常浓重的这种浪漫主义的特点。而且他这种驱驾声势是他本人飘飘欲仙的人格精神,和他的诗歌写作语言都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李白写庐山的诗歌,以及他的一些散文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庐山应该也是李白一生当中的福地。李白成为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很多的风神和特点和庐山是分不开的。从《庐山谣》这首诗也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来,其实古代很多的伟大的诗人都有一处山水来成就他的,对于李白来说,庐山就成就了他。对于杜甫来说,那就是成都的浣花溪草堂成就了他,对于苏东坡来说,那就是黄州的赤壁的山水成就了他。

(三)杜甫及其《秋兴八首》(选其一)

 

1.杜甫简介

 

盛唐的又一个代表就是唐诗鉴赏的杜甫,杜甫是“众体兼备”。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里面说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每一种体裁,特别是唐朝的代表性体裁,比如说五言、七言,包括歌行绝句,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当然还有排律。在这里面最被大家所推崇的就是后世叫他“诗圣”,主要的表现在,一个是他的风格这种沉郁顿挫,另外一个就是他在语言上的这种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2.《秋兴八首》(选其一)赏析

 

所以我们在选诗的时候,我也是选了代表他律诗成就的《秋兴八首》,其中选他的第一首。我们来看这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是他《秋兴八首》中间的第一首,我也认为这是他《秋兴八首》里边应该是写的最好的一首,我也是特别喜欢这一首。

 

这首诗当然它背景也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在乱离之中的诗歌的创作,所以整篇诗歌给人一种特别沉郁,甚至带有一点点哀伤的感觉。南宋的刘克庄,他在《后村诗话》里面评到这首诗歌,“公诗叙乱离”,他就是杜甫这首诗主要叙述的是战乱和离别。“多百韵”,就是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间叙述“安史之乱”的离别这方面的诗。“或五十韵,或三十韵。”他有很多篇这方面的诗,但是刘克庄说了,“惟此篇最简而切也”,他说这一篇写的最简明、最深切。大家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也是杜甫的长篇排律里面的一句,比如说他的《北征》,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表述乱离。刘克庄说到了《秋兴八首》这一篇“最简而切也”。

 

清朝《唐宋诗麈》里面引到了黄生的话,“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他认为杜甫的七律诗应该以《秋兴八首》作为代表。浦起龙大家知道他是清代著名的杜诗的研究专家,他的《读杜心解》里面讲《秋兴八首》的这一篇的时候说,“《秋兴八首》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就说到了这里面,他虽然写的白帝城,四川的这个地方,实际上隐隐的都是写的是什么时候才能会到“故园”,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长安,实际上都是一种乱离的时候对于“故园”,对于国家的这种平乱的深深的一种忧虑。

 

“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指的是秋天的晨露,因为特别清洁,所以叫“玉露”,在枫树林中间,应该是凄冷的一个景象。“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他当时所在地也是“气萧森”,大家看这个环境和和周边的风景给他的一种感受。“江间波浪兼天涌”,这是看长江的,秋天的悲凉非常寒冷,“兼天涌”整个就是快要冲上天了。“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讲的是北方战乱的风云,所以我们经常说杜甫的诗歌,他想象的空间,就是他诗歌内在的地理空间的移位非常大。他在乱离之时,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经常在他所居住的地方以及长安之间来回的在移动,所以这句是写眼前,下一句可能就又到了长安。大家知道杜甫写他爱人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实际上他也是在通过他所在的地方的景色,想象到了他的亲人或者他的朋友,或者皇上在做什么。所以他这种忧国忧民还有对自己亲人的怀念。就是过去的人评杜甫的诗,他的每一首诗歌中间他都能够体现出来那种传统的儒家那种士大夫的道德的人伦。当然他是以一种诗歌和文学的形式体现出来,只要你仔细地品位,你就能感觉出来。

 

“丛菊两开他日泪”,他在这个地方丛菊已经看了两次了,已经待了两年了,非常的感伤,流下了泪,他每次看到菊开的时候他都要流泪,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就是交代他的时间。然后“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在江边系着,想回回不去,因为故乡长安战乱了,只能想自己的“故园”。但是,孤舟在那江边静静的放着,就像把我回到“故园”的心系在那。“寒衣处处催刀尺”,这也是秋天了,很快就要年末了,要换衣服了。“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城里和城外到了天快黑的时候,听到砧的声音。非常的凄凉,非常的箫瑟,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悲切,你要仔细品味的话,感觉真的是可以说是惊心动魄。通篇实际上写的是景,但是说的都是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另外作为七言律诗,大家看他的律诗的起承转结,以及体现出来“杜诗”沉郁顿挫的那种风格。这里边特别被后人推崇的是五、六这两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我前几天在我们学校,也是一个秋天,突然发现了树底下有种了一片菊花,晚秋和初冬的菊花你要观赏它的话,真的是别有一番的感受。当时,正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头转悠就给学生说,你们还记着《秋兴八首》里面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吗?实际上这个诗跟风景一旦结合起来以后,你更会感觉到杜甫的诗那种深沉。他的艺术水平高绝不是说文字游戏,而是确实是他感情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并且能通过艺术语言的形式很好的表达出来。所以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他能够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

 

(四)韩愈及其《山石》

 

刚才是鉴赏了王维、李白、杜甫这样盛唐的诗歌情况。下面就是我们再看一下中唐的情况,首先我们看韩愈。

 

1.韩愈简介

 

我们一般印象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和柳宗元有韩柳“古文运动”,他的古文、散文创作的非常出色,而且他提出了一整套古文创作的理论。比如说“惟陈言之务去”,还有就是对于为文养气。比如他的《答李翊书》里面所提到的就是要作文的话就是“气,水也;言,浮物也。”人的精神中间要有养浩然之气,然后你的文学的创作才能从形式上、思想上具体的把这种浩然之气体现出来。所以,《养气说》以及古文其他的理论,大家知道韩愈的古文的一些名篇,很多人也比较熟悉,像《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一个隐士;然后有《送孟东野序》写的是著名的诗人。然后有《原道》、《师说》,《师说》是特别有名的,讲的是老师不但要传授句逗以及文字上的一些细小的东西,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传道。告诉学生人生或者是工作的道理,包括韩愈给他侄子写的《祭十二郎文》,这个祭文也是感情非常充沛,很沉痛。

 

所以,韩愈虽然他鼓吹儒家复古主义,他的有些古文看起来那么高深,但是韩愈实际上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而且韩愈这个人个性上甚至还有点怪,所以大家看他在政治方面他还特别坚持,所以他有《谏佛骨表》,这个被皇帝一下子贬到了潮州。韩愈实际上在诗歌方面是中唐非常杰出的代表,我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经常说“韩孟诗派”,就是他和孟郊代表的中唐很重要的一个,风格上带有一点怪奇的风格,同时特别将讲究语言的创新。韩愈的诗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因为他是古文家,他的诗歌同时也受到了古人创作的影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文为诗”。和王维、李白、杜甫相比的话,能够明显的看到韩愈的诗歌,他是一种带有古文散文的笔调。所以他就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古人就说这叫“破体”,把传统的一些格式的限制就冲破了。

 

2.《山石》赏析

 

实际上在韩愈的《山石》就我选的这首诗里面,也是代表了他的特点,我读一下就能够体会到。“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你看是不是“以文为诗”,就是像散文一样的。“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我们读的它就是一气呵成的,好像就没有经过什么创作的思考,好像就是韩愈在说一段话,好像就从昨天晚上开始说起,就说到了现在。当然,这里面也有他一些体会到的人生的智慧,《山石》有一种说法是一首游记性的诗歌,他写的洛阳背面的惠林寺。他这首诗歌当然也是韩愈诗歌中的代表作了,其实后来苏东坡专门还仿拟过他这首诗。苏东坡有一次跟朋友在一起在水里面濯足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韩愈的这种洒脱,所以他也依照韩愈的原韵,并且还朗诵了、诵读了韩愈的这首诗。总而言之,是非常被人所推崇的。

 

“山石荦确行径微”,“荦确”就是路很不平,这个题目就是这首诗的首两个字为题目。“黄昏到寺蝙蝠飞”,他们沿着山上的石路,这种小路到了山上的寺庙里头,然后寺庙也是非常古旧的寺庙,晚上聚了很多的蝙蝠。“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大家看这种景观,他的这种写法都是非常的流利。“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就是把他整个沿着山石小路,然后到了寺里面,然后在寺里面做了什么,用七言的这首古诗给它描述下来。看了这个壁画之后,晚上要在这个寺庙里头留宿。“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的夜晚山寺的禅房的风景。“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晚上的写完了,天亮再去看突然发现。晚上的时候胆大,看不见路,七六拐弯的就上了高处的寺庙里头了,天明再要下去,一看原来这个山寺也挺险峻的,其实找不着路。“出入高下穷烟霖”,都有点找不到路,昨天晚上走了这么远,走了这么高,慢慢下去的时候看到“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又看到了跟昨天晚上不一样的风景。然后,“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有一种解衣磅礴的感觉,这个让人又想起《论语》里面说的“曾点之乐”,跟几个朋友在水里面玩,然后风吹着自己的衣襟。所以,这个就给人感觉到好像是一幅画似的,感觉到韩愈的风神。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他这篇诗的主题才出来。就是虽然我在仕途上并不是特别顺利,但是人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也是挺快乐的,何必在官场“局束为人鞿”。“鞿”就是套马的鞍子,每天让人像马鞍子一样被套住、被圈住,自己很多地方都不自由。其实,在山里面虽然是粗茶淡饭,虽然是很穷破的,但是也是有自己可乐的地方,这个是非常有哲理的。“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我要是一直在这种寺庙里面,这一场游历就好了。一直徜徉在山水里面,不要最后在官场,到老了最后一无所得。这是韩愈的《山石》,大家看看,他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这种特点。

 

(五)白居易及其《买花》

 

1.白居易简介

 

中唐另一位代表性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位非常杰出而且有特色的诗人。而且白居易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这种不同的风格贡献也比较大,而且他在古代的士大夫的精神的转型方面也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意义,比如说他提出了“中隐”的概念。刚才我跟大家说了,像陶渊明他是属于“小隐”,因为他基本上就是一个主要隐士,为官的时间比较短。像王维,他属于“大隐”虽然是做官,但是他有隐士的这种情怀,但是他的身份仍然是达官贵人。白居易提出来的“中隐”的概念,就是说士大夫在做官的时候,同时也能保持这种与政治、官场的一种疏离的态度。他既不像陶渊明那样就彻底的隐居了,也不像王维那样,就是说有一点尸位素餐的这种感觉,而是在行政工作的时候,做完了工作以后,就马上投入到自己的退居独处的情怀中间。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又可以拿到俸禄,不至于忍饥挨饿,同时又能保持自己与政治、官场的疏离。这样状态实际上是对于地方官可能是能做到的,所以“中隐”也叫“吏隐”,就是官吏,比如说郡吏、州官,甚至县官可以这么做。工作的时候在朝堂之上,在衙门里面,工作之后退居到自己的书房和后花园,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中隐”的概念也是白居易发明的。

 

而白居易在诗歌中间,大家知道他还专门列了一个类似叫“闲适诗”。白居易给自己的诗集中间,有一类诗就表现他的中隐的情怀和生活特点的这一部分诗,他给它命名为“闲适诗”,这个对后来中国诗歌史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白居易他有另一面,就是他对社会的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在他的诗集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叫“讽喻诗”,白居易有一个观点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讽喻诗”代表了他对社会、对政治的高度的参与,而“闲适诗”代表了他当政治上受到挫折之后,然后回过头来对自我怎么样来安顿。

 

2.《买花》赏析

 

我们选的这个《买花》,实际上是属于“讽喻诗”,讽刺社会中间的不平等的现象。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个诗非常浅白的,这是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一。大家知道《秦中吟》还有一首是我们之前也学过叫做《轻肥》,它就是说的那些达官贵人“衣轻裘,乘肥马”,讽刺那些衣轻裘,乘肥马达官贵人。《轻肥》最后一句就说,“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达官贵人是这种状态,但是你知道吗?他最后的这一句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后面这两句大家都了解了,就是体现了社会的那种不公平。这个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出来他们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忧国忧民的这种精神。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长安的时候,他对看到社会的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写了这么多。实际上跟过去的乐府的采风一样。所以,他有一句话,他在《元九书》,就是他跟元稹的有封信里面谈到了,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白居易积极的投身于社会,积极的切入现实,他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他认为文学和诗歌也要为事,为了现实来写。不能够无病呻吟,不能写那些无关痛痒的作品,所以这是他的“讽喻诗”的这种特点。

 

《买花》实际上说的就是牡丹,当时牡丹花在洛阳长安,大家都非常的喜欢牡丹花,所以就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培育,然后买的价格都很高。有一个农民田舍翁正好看见了,“偶来买花处”一看,一束花原来这么金贵了,然后他就叹息说,“一丛深色花”,我买一支牡丹花实际上“十户中人赋”,就是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第一,这其实讽刺了社会中间这么一种不平等的,有的家里面可能都吃不饱,有的家买这么多的奢侈品;第二,实际上讽刺了政府和执政者,还是要关注一些像田舍翁这些事情,要对社会风气要有一些引导。白居易这首《买花》是非常直白的,这是白居易的一种很重要的风格。

 

(六)杜牧及其《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我们看一下晚唐的名家名作,这里面我选了杜牧。杜牧以及他的有名的一首诗叫《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我们从这看一下杜牧的风格: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就是838年,这是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时候,宣州就是今天安徽的宣城,宣城可是跟中国古代文学联系特别密切的一个地方。大家知道有一个诗人叫谢宣城,就是谢朓,因为他做过宣城太守。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那篇诗也是在宣城写的,很多的唐宋时代的文人都是跟宣城有不解之缘的。杜牧的这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又增添了一笔。这里面开元寺的水阁,他是上了开元寺之后他想到了什么呢?其实宣州在古代实际上还有一个范蠡,大家知道范蠡事越王勾践,最后复国了,但是功成身退隐于五湖。其实就是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杜牧他的诗歌怀古诗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在晚唐的诗人中间,怀古是他们经常写到的一个题材。

 

这里面大家注意,就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讲到了从宣州阁楼上看到的当地的风景。“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这一联在杜牧的诗歌中间是被推崇的,就是他写到了当时在宣州阁楼上看到的风景,就是一种非常有概括力的文字。通过这一联,把它描绘出来了。这个大家要注意,就像古人对杜牧的这首诗的评价里面说到的,“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杜牧的诗歌整个的诗风比较俊爽,他的诗歌比较轻快。晚唐李商隐相对来说就比较沉郁一些,杜牧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干净,风格比较俊爽,这个风格跟杜牧的性格又有关系,他这个还是有建功立业的想法。

 

他的很多诗,比如“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写的重阳日的这首诗。杜牧还有绝句就是《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的诗歌都特别的明快,同时还带有借古讽今。就是他的怀古、咏古的诗比较多。有人就认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的这首诗就“直造老杜门墙”,就认为他写的真的是挺好的,特别是三、五联和五六句,就是觉得跟老杜的格律诗有些相像。

 

另外,还有评论说杜牧的这首诗,“一二句从宣州今古慨叹而起,有飞动之势。”本来是闲适的,登上开元寺的水阁,但是却在凭吊古人,“胸中眼中,别有缘故。气甚豪放,晚唐不易得也。”晚唐的诗歌整体的风气来讲,因为是末势,所以就比较衰煞一些。就是像这个气势特别豪横的,大概在杜牧的诗里面能看到一些,但是在其他人的诗歌里面总体来讲就是出现了,比如说一个是写一些悠闲的田园风景,比较平淡;一个是逃到象牙塔里面,对于诗歌的形式、作法苦苦追求。“吟安十个字,捻断几跟须”,这个其实也是。应该说从中唐开始的,但是晚唐在诗歌创作中间,他苦吟的这种倾向就是非常的浓厚。所以像杜牧这首诗所代表的风格特别轻快、特别俊爽、气势特别豪横的风格,在晚唐还是难能可贵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诗歌
凭栏观史12期:飘落在大唐的文人墨客
唐诗简史
讲稿 | 西川:一条通向唐诗的迷人通道
2016-6《十月》·思想者说|西川:唐诗的读法(选读3)
《唐诗九十九》选篇及课程设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