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与女性的不解之缘:论唐朝之前道教“女性崇拜”的历程与意义

引言: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教众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赋予了女性和男性之间平等的权利

其它宗教往往对于女性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女性地位普遍不高。而道教则不同,它对女性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所以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女仙占据一定的比例,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传道授业的女性道门领袖也不在少数。

唐朝之前的志怪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其中许多女仙形象皆和道教女仙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且唐前的志怪小说和道教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很多经典角色的塑造对中国后世,志怪小说的成熟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道”中的女性文化特点和女仙崇拜

道教和道家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持有贵柔主阴女性文化特点。“道”中的女性文化,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中原始宗教对于女性的崇拜。这个时期的女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因为生育后代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女性,被崇拜的特权

原始观念中,人们无法解释女性繁衍后代的“合理性”,因而为女性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原始宗教的产生也将女性推上“神坛”赋予神的品格。现在众多女神庙的遗址足以证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

步入到文明社会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崇拜并未消失而是转化成哲学理念,道家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老子将女性崇拜抽象化,他的诸多哲学阐释都带有女性文化特点。

有物混成......可为天下母。.....可谓之曰道

这段中就是老子从女性生殖角度来解释“道”的产生,世界的生成。此外,老子还从女性特质出发,利用很多象征物来比喻“贵柔守雌”的哲学思想。例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柔弱则胜刚强等,皆是以女性特质为出发点,对老子哲学进行解释的。

《周易》也非常重视女性文化,其宇宙本体论中的“阴阳”观念就能体现出来。《周易》中女性特点的象征物是“坤”,而且很多论断讲究的是,乾坤互举,阴阳和合。如卦象中阳卦为乾卦,阴卦为坤卦,《系辞》中解释“乾道为男,坤道为女”等。

原始的女性崇拜可以分为女神崇拜和女仙崇拜两种。女神在广义上指的是被神化了的女性,狭义上指的是先天的女性神灵,如西王母,女娲等。而女仙崇拜是由女神崇拜分化而来,广义上指的是所有的女性神仙,狭义上指的是后天形成的女性神灵

道教中的“女仙”一词最早出现于《真诰》中,代指的是得道成仙的女性。随着道教神仙世俗化的发展,女仙也渐渐用来称呼道教之外的女性神灵,或者所有女性神的泛称。唐代之后,妓女和年轻貌美的女子也被称之为女仙。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这是对于原始社会“巫”的解释。巫觋则是最早巫术文化中神女的原型之一。当女仙崇拜成为独立的形态之后,拥有不死神药的女巫人也被塑造成女仙。例如西王母就可以操控不老神药,成为道教的至尊女仙。

女仙崇拜的鼎盛时期是战国至秦,最开始的女神崇拜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防治疾病,保佑平安顺利,但是女仙崇拜开始就代表了人们开始对死亡产生抗拒,这是意识层面的两个方向。除此之外,女仙崇拜也建立在男性生理和心理特点之上,多多少少都包含“情欲疏导”的企图,例如楚襄王和神女,道教中的女仙降真还有小说故事中的人仙恋等。

二、女神到女仙的转变之西王母的“由来”

女神最初是《山海经》中的原始神祇。姑瑶山中的山帝女尸,瑶姬,舜的妻子登比氏,精卫,女魃等。很多道教女仙由山海经中的原始女神转变而来,这点在西王母这一角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世界各地都存在母神神话故事,印度教的湿婆,中国的女娲等。女娲造人补天,是人类的创世之祖,这是女性的自然属性,以及母系氏族所赋予的社会属性在神话上的体现。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还有一位与女娲比肩的神女,西王母。西王母没有女娲的功绩,但是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超越生育和创造的众神之神。

西王母的传说出现比较早,很可能一开始西王母和蚩尤,共工,夸父他们都是某个部落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为部落首领的称呼,在古代神话故事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中国的神话体系可以分为昆仑和蓬莱两个派系,西王母是昆仑派系的首领神,这是西王母形象仙化之前,神话世界的主要格局。

西王母由原始女神变成道教女仙和昆仑神话、昆仑山的地位有关

昆仑山是神山之首,是链接天界和人间的枢纽,昆仑山的仙境,洞天福地。仙道观念兴起后,神山之首的主宰,西王母自然会被赋予众仙之首的地位。西王母在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道教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初《山海经》所载的西王母形象主要是“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此时的主要以半人半兽,面目狰狞的凶神为主,这和原始部落人对自然的畏惧有一定的关系,发展至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开始具备人形周穆王西游拜见的西王母,成了人文时代能歌善舞的昆仑山女主人

战国到汉前,方术和学者们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诠释西王母,因而西王母的形象具有不稳定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女仙的形象开始向“美”的方向发展,《洛神赋》中塑造的洛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神性开始减少,还多了一丝人性的情意缱绻。西王母的形象基本也是如此,如小说《汉武故事》中的西王母“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汉武帝内传》还赋予西王母职责,传授道教修炼吐纳之法,随从也从三青鸟变成貌美女仙,至此,关于西王母神话的修改,已告完成。《汉武帝内传》与道教上清派联系密切,也可以说西王母形象的外在人性化,仙道化是道教完成的。

西王母至高无上的神格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和西王母地位均等,仅存在主客之分,随着仙道思想盛行,《汉武帝内传》中,汉武帝需沐浴更衣,唯唯诺诺的迎接西王母,神仙界与人间的尊卑有别也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

在确定西王母尊贵的女仙身份之后,她与人间的真情也就越发的疏离,成为一个权威化的符号存在

宋朝之后的西王母又转变成“王母娘娘”的形象,她拆散七仙女和董永,囚禁嫦娥于广寒宫,以银河阻隔织女牛郎,她的宗教权威变成了父母权威,外形也转变成更显老态的母亲形象。这是西王母由民间走向道教,又由道教回归民间的一种表现。

三、民间接遇神女与道教女神降真

民间流传的人仙恋小说中的女仙形象和道教女仙虽有众多相似之处,但是最根本的区别是,民间“女仙”几乎没有对宗教教义的宣传

道教中的女仙往往带有传道授业的职责,是道教价值观的传播者。东晋之后,道教出现一波造经高潮,传经就成了道教流传的关键。女仙在传经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西王母作为众仙之首,不仅亲身自践,也会让众女仙到人间传道”。

民间仙女形象,即具备高尚的神格,又深明大义。《搜神记》所载,女仙,成公知琼和杜兰香的故事中,接引神女的时间,具体地点,凡人男子,初次下凡,赠诗赠物,暂别,再次相遇等故事情节和普通男女婚姻存在本质区别,它与民俗中的冥婚更加近似

故事中的神女虽是道教的女仙,身份高于民间早夭的女子,但是从发展源头“巫山神女”来看,也具有相似的情节,未婚,早夭,自荐枕席,这与民间女子冥婚有异曲同工之处。

神女与凡间男子相恋,故事结局一般以神女允许凡男迎娶民间女子为妻,繁育后代为主,即了却自身情缘,又顾及了人伦大义。

神女本身也是早夭被神仙收养,而后渴望姻缘,尤其是允许男子另娶妻妾繁育子嗣这与冥婚中,那些尚未成婚就早夭,不得享受香火供奉的可怜女子也很相似。民间志怪小说中,接引神女的故事情节也并非完全是冥婚习俗的演绎,和道教的女神降真也有一定的关联。

志怪小说中,神女降临时的主动告知,凡男的认真聆听以及环境描述的不真实性,和道教中的“降真”体验类似。道教内部神女降真的故事,是基于宗教修炼因而获得神女的青睐,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宗教体验

神女降真更像是人神恋在道教内部的表现。仙女下凡的故事早于道教的神女降真,道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宗教化的改革,将世俗情欲的部分剔除,委以传道授经的职责,赋予了神女道教的权威性,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仪式。

此外,神女降真还和道教的房中术类似。降真是一种精神感召,感应神女到来的神交方式,是在幻觉下修炼的一种秘术。以精神上的神交取代世俗情欲,这得益于江南道教蓬勃发展以及道教精神修炼方式的改变。

道教中人神恋的故事日益向宗教的神圣性发展,与之相对的是,大众中人仙恋渐渐开始走向世俗化,艳情化。最明显的分界线是《列异传》中,麻姑降真蔡经,“此女实好佳手,愿得以骚背,麻姑大怒,忽见经倒地,两目流血”,这里的蔡经意淫麻姑,被麻姑惩罚,表明神女开始站在神圣和世俗的中间,此时神女的权威已经不是天然体现,而是站在惩罚的基础上才能彰显出来。

此后,至唐代民间志怪小说越发成熟,趣味性,世俗化和艳情化也渐渐体现出来,催生出《游仙窟》等一系列经典的情爱志怪小说。

结语:

志怪小说属于更加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学创作,朝代不同所富含的意义也不同。道教的神女故事和民间志怪小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因为承担的责任不同,所以表达形式有所差别。其中道教的繁荣也促进了民间对于神仙信仰的认知,因而产生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汉武帝内传》

《搜神记》

《汉武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神话里有20位娘娘
当“神女”遇上“女神”,你觉得谁更迷人?| 壹读百科
道教神祇——九天玄女
泰山上的神仙
道教神仙里的琼台女神们:王母娘娘、碧霞元君、九天玄女等都是谁
上古神话写作素材,轻松搞定洪荒流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