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大文化事件,回望2023年
userphoto

2023.12.28 广东

关注

2023年,是AI高歌猛进的一年。

ChatGPT当选英国《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这也是“非人类”第一次入选该榜单。随后,AI也被英国著名词典出版商柯林斯词典列为2023年度词汇。

在人们为ChatGPT所着迷,觉得问题都可以抛给它时,一种关于“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的恐慌感也随之袭来——2023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中,编剧们就在努力争取控制AI参与工作的程度。

在这种趋势下,国内2023年的热门文化事件,却涌现了一股以“普通人”为本的创作趋势

60后作家余华频繁上热搜,不光因为他的发言切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反内卷、反职场PUA等等,也出于他对年轻人的理解与关怀。

热门剧集《漫长的季节》延续了这几年的“东北文艺复兴”思潮,评论家黄平认为“东北文艺复兴”是一种超越东北地域的普通人的复兴。

2023年的“打工文学”在持续发出来自底层的珍贵声音,而网络表达越发走向戏谑、荒诞与抽象,“发疯文学”“废话文学”与“吗喽文学”等盛行,后者何尝不是一种当代年轻人以文学表达自身、关照自身的尝试呢?

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还在持续,上野千鹤子走入更为广泛的大众视野,“请一定要过那种自己满意、自己也认可的人生”或许是上野为2023年留下的最好祝愿。

以下是我们关注到的2023年十大热门文化事件——

#01
《漫长的季节》热播,东北文艺继续复兴
△ 濒临倒闭的工厂与落寞的个体,构成“东北故事”里的典型意象。

豆瓣2023评分最高华语剧集《漫长的季节》,在故事里虚构了一个东北城市桦林,即将倒闭的桦林钢铁厂与下岗潮构成故事的主要背景。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提出的“新东北作家群”(与1930年代的“老东北作家群”相对)及他们笔下的“东北故事”。
 
“新东北作家群”指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一批近年来出现的东北青年作家,与“郭敬明”们的“青春文学”不同——“青春文学”的故事是大都市的,是明媚的,而“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背景多发生在衰落的城市,故事与下岗相关,是落寞的。
 
黄平也对比过“青春文学”与“新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东北故事”:“前者的核心指向是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围绕全球化、都市化与个人化展开。而后者的人物来自于社会主义大工业实践及瓦解的历史,无论是作为父一代的下岗工人,还是子一代,都是这个时代的边缘人”。
 
这种边缘人的落寞感,像是这个时代的症候。也因此,黄平认为,“东北文艺复兴”中的“东北”是一个比喻,“并不仅限于东北这一个物理空间的复兴,而是超越东北地域的普通人的复兴。举例来说,东北下岗工人的故事,也和上海中产阶级焦虑有关”
 
这种复兴,也代表了整个社会不再将目光聚焦在少数成功者身上,转而投向更多的普通人。在东北下岗工人的故事中,我们也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02
“打工文学作家”,填补底层叙事
△2023年3月出版的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
 
2023年,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与“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相继出版。与大众心目中“沉默”的打工者不同,文字里的他们敏感、细心,会自嘲,也带着些可爱。
 
胡安焉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王计兵在一次给寺庙送餐时,迸发出“我还有许多单子需要及时配送/此刻,我才是菩萨/面对众多的许愿人”的想象。
 
打工写作者的表达,据严飞在《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的观察,不只关涉抗争与痛苦的体验,也囊括了更为广阔的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与想法。如对于经历过流水线的打工者来说,生产车间与流水线是创作中常出现的意象。
 
近年来,从事蓝领体力劳动的写作者,多次出现在大众视线。如育儿嫂范雨素、“矿工诗人”陈年喜、翻译海德格尔的陈直、“北漂清洁工画家”王柳云等。广义上来讲,不管是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还是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可被称为“打工文学”。“打工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与“农民工”群体的生命流转息息相关。
 
“底层表达缺失”的结构性问题,曾让后殖民研究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发出“底层能否发声”的质疑。斯皮瓦克写道,“历史书写中的'人’或者'公民’指的只是精英”。但在“打工文学”中,底层不再是被凝视或符号化的对象,他们参与了直接表达——他们书写工作,也书写爱情,书写当下,也书写未来。

#03
“北大女生宿舍对话上野千鹤子”,引发女性主义大讨论
△2023年,上野千鹤子《厌女》(增订版)出版
“北大女生宿舍对话上野千鹤子”堪称2023年国内女性主义第一事件,此事件引发的舆论焦点,放到了以全嘻嘻为代表的三位北大女生身上,超过了对上野千鹤子(以下简称上野)本身观点的关注。

其中,全嘻嘻代表了婚姻幸福、事业成功,同时追求女性主义的精英女性形象。这次对话遭受了互联网几乎一边倒的质疑,质疑声主要集中在:在上野面前讨论个人婚姻是不是浪费机会?她们是否利用上野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当性?
 
“北大宿舍聊天 上野千鹤子”词条连续多日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5.8亿,连日的热搜将2022年出版界的“上野热”带入更为广泛的大众视野。争议之后,上野与国内媒体的对话反而更加活跃,在对此事件的回应中,上野给出了一个尊重女性多元选择的答案:

“即使是北京大学毕业的精英,也和东京大学的女学生一样,只是学习成绩好的普通女性罢了。她们也有着普通女性的烦恼和问题,这也没什么不好的。社会总是处于不完全的变化中,对于处于过渡期的女性来说,迷茫和妥协是不可避免的生存策略。我认为我们无需过多责备个体层面的选择。”
#04
电影《芭比》遭遇两级评价,资方或成最大赢家
△电影《芭比》剧照,主角芭比与配角肯

除了惊人的票房——超1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外,电影《芭比》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引发的两极化评价。
 
在国内,《芭比》在豆瓣的最新评分是8.1分,而在虎扑的评分却掉到了4.6分。这两项评分似乎也分别代表了评价的“两级”——一边,《芭比》让无数女孩为之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一些群体对其的喜爱甚至到了“不看要被开除'女籍’”的程度;另一边,它却惹怒了某些男性群体,美国右翼政治活动家杰克·波索比克(Jack Posobiec)甚至称“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反男性电影”。
 
电影《芭比》一开始就虚构了一个“芭比乐园”:在这里,不同肤色、体型与人种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芭比。芭比拥有财富,她们可以成为总统、法官、律师与医生等等,拥有一切可能。而肯,芭比身后的“全职男友”,除了爱芭比,他们别无价值。
 
虽然《芭比》让我们眼前一亮,但它的女性叙事仍旧过于中产与安全。就像电影最后回到了经典的好莱坞式大团圆——芭比可以做任何事,而肯也被鼓励要去追求自我。在“芭比乐园”里,不存在劳动、剥削,与真正的性别问题。即便仅仅是设立一个与现实世界性别对调的“芭比乐园”,就足以让部分男性感到被侮辱和冒犯。
 
《芭比》的出现,与背后的资方美泰(Mattel)与华纳试图收割“女性主义”红利必然相关。“女性主义”能够带来一定流量与红利,在国内外都已是不争的事实。上野千鹤子曾就此回应,“女性主义已成为市场上有用的东西的证明。我欢迎女性主义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被市场所左右。”
 
而且,作为商品的“女性主义”并非无差别赋予给所有女性,就像《芭比》在电影中所传达出来的,身为白人女性的经典芭比,被允许进入现实世界,其他芭比则继续困在“芭比乐园”,也就是资本世界只承认一小部分女性享有“女性主义”,其他女性则要继续困在职场歧视、家庭与生育劳动的牢笼中。
 
#05
“热搜体质”余华,成为《巴黎评论》首位受访中国籍作家
△《巴黎评论》冬季刊“作家访谈”栏目发表的余华长篇访谈。
年底,余华又火了一把。
 
据《三联生活周刊》统计,从2021年9月到2023年9月,余华大大小小一共上了四十多次微博热搜。今年最出圈的一次热搜,是将“余华”与“潦草小狗”的图P在一起。乍一看,二者还真有些神似。也是在今年,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河边的错误》正式上映,并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
 
按热搜次数算,余华当之无愧是国内互联网最具有话题性和讨论度的作家。2021年,有人翻出余华在1998年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的发言——被问及“为什么写作?”,余华答,“不想上班、想睡懒觉,写作的稿费能归自己”等。自此,“网红”余华的人设逐渐被建立起来,并对应上“反内卷”“躺平”“摆烂”等网络热词。
 
而年底这次余华的热搜,却不是以“段子手”的身份——《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发表了对余华的长篇访谈,余华也成了史上首位接受该杂志访谈的中国籍作家。《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栏目一直都是业内“顶配”,刊登过如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海明威、纳博科夫、费兰特、村上春树等的长篇访谈。
 
这篇访谈由白睿文采写完成,他也是余华小说《活着》英文版的译者。在这一访谈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身为作家、身为老师的余华。比如面对“你最开始写作是否顺利”这一问题,余华坦陈:“最困难的时候,我只能晚上写作......我写的第一个故事很差,但我发现自己的一两个句子很好,这给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

在访谈的尾声,作为老师的余华特点也呈现出来——白睿文提问,“为什么花这么久才写完《文城》?”余华回答“文学不是我生命的唯一,我也这么鼓励我的学生。最近一次,我跟他们说,'今天下午我们见个面,聊聊你写的小说。’他说,'老师,我今晚要去蹦迪。’我说,'好吧,玩得开心点。’”
 
#06
《三体》剧集上线、《宇宙探索编辑部》口碑爆棚,中国科幻逐渐多元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海报,这一幕也是主角唐志军最接近“科幻梦”的时刻之一。

《流浪地球2》上映后,读者们期待已久的刘慈欣另一部重磅作品《三体》改编的剧集也终于播出了。《三体》剧集在忠于原著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现实细节,比如故事主线开始于2007年,剧中强调了当时最重要的社会事件——北京奥运。
 
《三体》的双重主题“向外探索星空,向内试炼人心”,在张鲁一饰演的汪淼身上确实有所呈现,这一次影视化尝试,成为国产科幻在探索期的重要且扎实的一步,尽管《三体》的影视化可能无法让所有原著粉满意。
 
相比《流浪地球》系列或者《三体》剧集这种宏大的科幻题材作品,《宇宙探索编辑部》则呈现出科幻片文艺、轻盈的一面。

《流浪地球》系列,将中国电影工业提升到与欧美市场抗衡的高度,也创造了中国科幻片的票房纪录,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超过了43亿元。而《宇宙探索编辑部》评分高、口碑好,但票房平平,也完全没野心代表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高度。就像电影的英文译名 Journey to the West,《宇宙探索编辑部》讲的是一个“西游记”的故事,主角唐志军与路上捡来的几个人一同寻找“外星人”,却屡屡失败,过程让人啼笑皆非。
 
虽然拍的都是loser的故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黑色幽默,不同于周星驰的电影。前者的角色更理想主义,如唐志军的理想就是寻找外星人,而非一个小人物所追求的爱情与功名。也因此,唐志军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并不会因为突然获得爱情或功名而调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底色,比周星驰电影更精英,也更落寞。
 
但《宇宙探索编辑部》给了一个极为宽慰人的结尾,“(你所追求的)不在外太空、不在宇宙深处,而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让人感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那么到了结尾,你又会感到自己被整个宇宙所接纳,因为宇宙就流淌在你的身体里。

#07
ChatGPT,是先进生产力还是“潘多拉魔盒”? 

△仅给了它“两个少女牵手、席勒画风”等关键词,全程由openAI旗下绘图产品DALL·E3完成。
 
如果你对AI的印象还停留在“笨笨的、不会创新、没有人情味”的话,那么ChatGPT可能会让你刮目相看。作为一款由openAI开发的明星产品,它一出现就威胁到了现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据瑞银2023年2月研报,ChatGPT发布仅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数就达到了1亿,成为有史以来增速最快的互联网app,相比起来,进入国际市场的TikTok,花了9个月才达到1亿用户数,谷歌则用了1年两个月。
 
一时间,甚至出现了“ChatGPT会不会取代谷歌”的争论。据《纽约时报》,谷歌的高管们如临大敌,称更聪明的AI或将成为谷歌搜索业务的第一大威胁。直接原因是,ChatGPT简化了用户获取所需知识的过程。用户输入一个问题,ChatGPT就能直接给到答案并不断修正,而不用经历搜索、查找等繁琐过程。

更“可怕”的是,作为生成式AI,ChatGPT还可以处理像写论文、小说、代码,及绘画等看起来最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也因此,打工人感到危机四伏,“AI未来会不会取代人类”的争论卷土重来。事实上,AI对打工人的威胁并不遥远。2023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中,编剧们要争取的一项迫在眉睫的权益便是——ChatGPT等生成式AI可以用来研究或促进脚本创意,而不是替代他们。
 
而眼下,更棘手的是,ChatGPT所暴露的侵犯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等问题。它也因此遭到过多国数据保护局与知名企业的禁用。能否平衡AI的发展与个人权益、社会稳定等,也将决定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还是“威胁人类世界的潘多拉魔盒”。

#08
Citywalk:“顶流”的爆火与争议

△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关于香港、上海、广州的Citywalk笔记。图|小红书。

 
2023年短短几个月间,Citywalk经历了从小众热门、出圈爆红到引来争议的“顶流的一生”。据DT商业观察,Citywalk的爆红是“天时地利人和”,既赶上了疫后出游热情饱满叠加性价比消费、以及“疗愈”在都市年轻人中盛行的时机,又碰巧被关联到“i人体验”等热门人群相关的具象场景,从而跳出旅游的限制,跃为一种生活方式,率先被引爆。
 
火是火了,可该怎么定义Citywalk呢?如果遵从官方定义,Citywalk是一种城市微旅游方式,指的是几个人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按设定路线和主题,步行游走城市街区。它既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式旅游,也不同于街头闲逛。
 
而Citywalk的争议点也恰巧来于此,你要说它没有设置门槛吧,散步、压马路、出门买菜都不算Citywalk。由于Citywalk的巨大名气与它模糊的门槛,催生了“付费Citywalk”,很多人似乎都抱着想一探究竟的心态加入。可鱼龙混杂的付费市场令它遭受了广泛的质疑,即“这不就是遛弯吗?陪着遛弯这么贵呀?”
 
在Citywalk大本营——小红书上,有关Citywalk的笔记大多讲究穿搭与拍照,越是老鸟越懂得如何在最热门的地段,找到观景位最佳的餐厅,点到摆盘精致的西餐拼盘,拍照上传并配上“松弛感”的文案。可这样一来,Citywalk流露出的“松弛感”,难道不正是由消费主义制造出来的吗

#09
涿州洪灾,实体出版业的“至暗时刻”

△中图网的图书库房在涿州洪灾下的受灾图,图|中图网官方微博。
 
今年7月底8月初,中国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发生了强降雨,洪水席卷而至河北保定涿州。自2017年,北京市最大图书物流企业的“北京西南物流中心”搬迁到涿州与北京房山区后,涿州便成为国内出版业的大后方。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令至少上百家图书库房受到严重损失,图书码洋(全部图书定价总额)损失或超过百亿元。其中,中图网创始人黄平对外表示,被淹的图书直接损失约3亿码洋。黄平说,“这是中图网创办25年来最具毁灭性的损失与打击”。而且由于图书库房的特殊性,大多无法购买保险,这次的损失因此主要靠公司自己承担。
 
这也是传统图书出版业的“至暗时刻”: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不断占据主导,它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而涿州这场洪灾更令它们雪上加霜。灾后,以中图网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开始了积极自救——如电商平台直播,上线“图书”盲盒等。借由广泛的舆论影响,线上营销确实缓解了一些受灾企业的燃眉之急。

不过,长远来看,实体出版业能否在“全民数字阅读”的集体转型中夹缝生存下去,这不仅依赖做书人的坚持,也需要每一位爱书人的努力。

#10
短视频平台上,普通读者的更多阅读选择

△  @1379号观察员 解读《百年孤独》的第一集,波状图块代表书中男人的生命轨迹,圆点状图块则代表女人。图|@1379号观察员解读抖音号

 
抖音上的读书博主@1379号观察员 对号称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百年孤独》下手了。在第一集8分钟的视频中,针对书中繁多拗口的人名这个“老大难”问题,@1379号观察员 没有列家族人物谱系图,而是用了一张图表分析书中男人与女人分别从出生到死亡的轨迹,并得出各自生命轨迹的曲线,辅之以动画形式与接地气的表达。
 
他用图表想传达的观点是,大可不必记住每个人名,不同的人名在书中不断重复地出现,但TA们却不断重复相同的生命轨迹。“而这才是孤独的定义”,他最后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句。
 
如今,主打碎片化阅读的短视频越来越“卷”了,这些短视频也凭实力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而创作者端,业内顶尖的大作家也都欣然前往了短视频平台——在抖音,截止2023年2月,共有包括莫言、刘震云等10位茅盾文学奖作家入驻;在快手,读书垂类作者数就达到3.2万之多。
 
一些冷门佳作在短视频平台爆红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宣发渠道。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更是在董宇辉的直播中成功卖出了150万册,而这是一本早在2008年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旧书”。
 
在这些平台上,文学好像开始变得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近,而不再专属于某些文化精英。不过,主打“碎片化阅读”的短视频,也并不能取代深度阅读,就像@1379号观察员 在视频中嘱咐的,“名著都是常读常新,希望你再转回头重新阅读这本书”。


【点击以下关键词解锁更多】
ChatGPT | 奥本海默 | i人e人  
长安三万里 | 封神 | 满江红
狂飙三体 
残雪约瑟·福恩 | 余华上野千鹤子
罗刹海市 中国奇谭  
拼多多县中的孩子东北 

年还有哪些事情让你念念不忘?

或你想提醒自己记住什么?

欢迎留言补充
编辑 | xuyan
主编 | 魏冰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借助用ChatGPT撰写学术论文?
余华:ChatGPT很完美但很平庸,没有缺点的另一面就是没有优点 #ChatGPT #创造 #余华
ChatGPT 升级,Google AI 出手,3 个珍藏 AI 网站分享
相比ChatGPT,这个国产AI自动写作神器,更加让我兴奋
ChatGPT大解密,几个简短的问题,直接让你成为Ai达人
公关会下岗吗?ChatGPT回答了20个公关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