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时期,德国送中国40万套德式装备分文不收?要走了三样东西

二战时期的中国和德国,明明属于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然而,作为法西斯阵营首脑的德国,却心甘情愿、分文不收地为中国提供了40万套德式装备,很大程度地缓解了中国抗日战争之中装备不足的窘境。

当然,德国此举也并非是在做慈善,而是为了要我国的三样东西。那么,德国要的究竟是哪三样东西?此举何为呢?

二战时的德军

德国为何“以物易物”?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国为什么要以40万套德系装备换走中国的三样东西呢?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最先挑起事端的。而德国之所以挑起事端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对于世界资源分配格局的极大不满。无论是一战时期,还是二战时期,英美法、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迅速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拥有出海口。

大航海时代

有了出海口,西方工业革命就能够依靠海上交通掠夺海外财富和资源,因而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业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缺乏先天地理优势,所以进入资本主义的时间就更晚一些,等他们按照西方模式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海外殖民地也基本上被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了。

更何况,还有后来者居上的美国苏联这两个泱泱大国。所以,对于德国来说,要掠夺更多的财富资源、好让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扩张,因此,德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两次世界大战,计划先拿下周边的弱小国家,再向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进行挑战。

二战场面

当然,德国也并非不自量力,早在一战前,德国就已经凭借着先进的技术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帝国,拥有着先进的工业势力和军事实力。即便是发动一战经历失败,德国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希特勒的极端民族主义和“闪击战”的加持下,还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再度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并非如同德国想象之中地顺利,战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席卷到了德国,在军事上耗费了大量金钱的德国早已缺乏足够的外汇资源实施国际采购。要知道,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以及军火能源的不断消耗,德国战争机器能源短缺的问题也越发严重。而德国本身就缺乏足够的自然资源,如果不从其它国家获取,战争将无以为继。

战前经济危机之中的失业人口

毕竟,再先进的坦克飞机、枪炮弹械,没有能源的支撑,也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而此时的德国因为发动二战,已经把周边国家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给挨个得罪了一遍,至于海外资源更丰富的殖民地,也都早已被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所控制,所以也就根本没有国家愿意卖给德国资源,就算有,德国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

至于那些愿意给德国出售资源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实力稍弱的国家,也纷纷坐地起价、漫天要价,一副誓要将德国大宰一笔的架势,逼得德国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德国只好盯上中国这块能源丰富地大物博的广袤土地。

矿产资源挖掘现场

而此时的中国,因长期处在动荡环境之中、积贫积弱,无力发展生产力,工业基础极其落后,所以我们只是空有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却没有足够的技术使得这些能源矿产得到充分的加工和利用,甚至连资源挖掘都有些困难,只能将其当做原材料廉价出售给他国。

所以,德国不缺技术缺资源,中国不缺资源缺技术,两者刚好互补,何乐而不为?当然,德国并不打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教给我们技术,而是简单粗暴地开出了四十万套德系装备的条件,以此换取我国的三种资源。

身穿德系装备的中国军人

要知道,在当时最先进的军火装备,当属美系军械和德系军械。至于正在抗日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还在拿着烧火棍一般的汉阳造等劣等装备,被全副武装、武器精良的日军打得节节败退,苦不堪言。所以,面对德国提出的四十万套装备“以物易物”的方案,中国选择了果断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爆发之前,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中国,早已与德国建立了“粮食换装备”的战略合作关系,从二战开始,才变成的“资源换装备”。那么,德国究竟要的是哪三种资源,这些资源分别有什么用呢?

中国的德械师

德国要的“三样东西”

德国用四十万套德系装备交换的那三样东西,正是制造军械的原料之中必不可少的三样矿产资源:钨矿、锑矿、锡矿。

其中,钨矿资源在我国的分布相当广泛,经过德国的研究发现,钨矿可以加强枪管的子弹发射数量,能够大大提升枪支的战斗力。除此之外,钨矿还能提升装甲板、装甲弹等抗部件的抗高温能力,极大强化了武器的防御力和耐用度。

黑色钨矿

除此之外,德军还发明了钨芯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极强,为德军获得了极大的战略优势。所以,钨矿便成为了德国发动战争、强化武器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矿产资源,在钨矿方面,中国目前已知的钨矿资源储量就有520万吨,是国外30个产钨国家总储量的三倍多,担得起名副其实的产钨大国

锑矿的矿石标本

除了钨矿,德国还需要锑矿。锑矿是一种尤其耐火、耐高温的材料,还有着热胀冷缩的特性,能够极大提高材质的强度和抗性,因此被称作“工业味精”,特别适合用来制造工业机器之中必不可少的齿轮。当然,锑矿可是号称比稀土更稀缺的能源,好在中国也是全球锑矿蕴藏量最多的国家。

当然,锡矿所制作的锡合金,在重型装甲武器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锡合金使得这些战争机器的承重力和防御力都大大提升,能够为装甲部队提供更强的作战保障。幸运的是,在锡矿方面,中国的资源储量也位居全球第一,是目前世界上锡产量最大的国家。

锡矿的矿石标本

所以,德国选择用四十万套德系装备换取中国的这三样能源,似乎并不算亏,毕竟中国的这三样能源多得不计其数,而德国的武器储备也多得不在话下,这场交易的达成,自然也算是理所应当。不过,中国和德国虽然是出于利益交换的目的进行合作,但两方终究属于不同的阵营,德国此举,难道不怕得罪日本吗?

二战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

德国不怕得罪日本?

其实,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初期,德国并未和日本达成同盟合约关系,所以日本也没有资格干涉德国的决定。更何况,在二战前,德国、中国都是《凡尔赛和约》和英美法的受害者,只有日本是受益者,所以,中国当时能和德国扯上关系,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同病相怜”。

《凡尔赛和约》签订画像

更重要的是,当时掌握着中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也与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而这一渊源,也间接促进着这场“以物易物”的合作与交易。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就试图与德国政府合作,利用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壮大革命力量。可惜当时的德国看不起力量尚未孱弱的国民党,所以并未理睬。

即便如此,国民党内部、尤其是蒋介石,对于纳粹政权的兴趣更是尤其强烈。他十分崇尚德国纳粹的独裁尚武,并在执政期间也将独裁尚武贯彻到底。

信奉独裁的蒋介石

不过,随着二战的爆发,以及德日建立同盟国关系,日本也开始不满于德国向中国提供武器的行为。再加之德国需要日本对于苏联的压制,所以一番权衡之下,便撤走了所有对于中国的军事援助,中德正式断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时,德国为何送中国40万套装备?要走了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上世纪德国卖给中国40万套装备,为何不要钱财,却只要三种矿产|钨矿
二战德军崩溃的真正原因.
现代矿产分布挺全面啊!二战德国真缺资源吗?
二战中的葡萄牙和其他“中立国”
为得到中国稀有资源,将38万件武器送给我国,究竟有什么目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