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研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讲:校本教研的对策
上一讲,我们分析了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讲我们谈谈针对这些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策一、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
关于校本教研主体偏离的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应当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那么,如何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它的研究地点在学校,参加的对象或者研究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下面,我们从教师、学校、教研员三个角度来阐述如何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
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教师首先必须有自我发展的愿望, 树立自主研究意识,消除对专家和教研员的依赖心理,把研究看作是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做好教师教育教研的研究,主体意识要强。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科研素养。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后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指引教师进行正确的研究,具有一个善于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经历、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的头脑。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要准确把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学校,校本教研不能仅仅是定几条制度,要通过制度层面的落实,着力于营造学校教研文化氛围的创建,不断创新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具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明确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规范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行为,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从教研员的视角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教研员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校本教研的队伍之中,要多创造机会让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教学中的感悟。比如说,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时,应让与会的老师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对话,以此取得很好的效果。教研员应该引导教师“教中研”、“研教合一”,也就是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教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观察、积累、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
对策二、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许多老师在校本教研中常常不知道“研究什么”,即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因此我们提出的第2条对策是:校本教研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研究问题应当来源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两年来,我们在实践、调查、访谈中发现,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
2.师生负担过重,如何适当减负?
3.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不适当,如何改进?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表面化,如何解决?
5.“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的落实不够,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不够,如何改进?
6.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实效性差,如何改进?
7.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样操作更加具有实效性?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校本教研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关注个性” 与“ 关注共性” ;
2.“自主学习” 与“指导学习” ;
3.“接受学习” 与“探究学习”;
4.“独立学习” 与“合作学习”;
5.“教学预设” 与“教学生成”。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如何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
很多老师认为教学预设只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实际上,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精心的、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
教学预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知道,学科总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为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通过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支撑,才能使学科总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教案中所写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自己根据这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来设计的,而是从有关材料中抄来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优质的课。教师上每一节课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些什么,经历些什么,体验些什么,发展些什么。二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预设;三是教学资源的预设与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素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在教学生成方面,有的老师教学预设做得很好,但实际上课时往往受到教学实际、教学预设的限制,即预设过度,生成显得不足。有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总结出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如:
(1)让学生先开口
通过学生先开口,就可以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在课堂上生成就可以从这个基础开始,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2)巧用学生的话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3)妙用学生的错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
(4)善用学生的问
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问、追思,从而生成教学的深化点。
(5)活用学生的题
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当学生编的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时,要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从而生成教学的创意点。
2.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物理学科,还是其他学科,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也就是说,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学生教学情境尤为重要。教学情境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它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这种学习的内动力,就会自然而然更积极地去学,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进入认识活动。
在这个过程,很多老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围绕这个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差异性实验来创设情境受收效甚好。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料之外的、与学生学习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学习物理的潜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在差异性实验中,要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提出相应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1)吹气实验——在蒸发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大约15 cm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
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从自己的嘴中吹出的气,为什么一次是暖烘烘,而另一次是冷飕飕?同是嘴中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为什么吹气的方式不同,两次感觉不同?教学便可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展开教学。
(2)老师上牛顿第一定律,在教学惯性知识时,教师举例:人绊倒时通常是向前扑,而人滑倒时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之前却难以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容易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
(3)撞蛋问题——当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物理问题。日常生活中打鸡蛋时,如果左手握住一只鸡蛋不动,右手拿一只鸡蛋去撞它(两只鸡蛋都是一样的坚硬,并且是用同一部分互相碰撞),哪一只鸡蛋更容易被撞破?是被撞的那一只呢,还是去撞的那一只?或者两只被撞破的几率相同?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解释的问题,因而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撞蛋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在交通事故中人脑的损伤状态与那只“运动着的蛋”颇为相似。若将人的头颅比做鸡蛋,则颅骨就像蛋壳,脑浆就像蛋清,脑髓就像蛋黄。一旦头部受到强烈撞击,脑髓就要撞击颅骨内侧,因此很容易引起脑震荡或脑血肿;即使颅骨不破裂,脑髓也会受到损伤。
情境创设要值得学生思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
(4)在地磁场教学中,很多老师注重知识的讲解,很少老师通过实验来测试地磁场。有一个老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利用门框做地磁场实验——在教室门的四角钉上钉子,用直径为0.1~1.0mm的漆包线沿门框绕一个几十匝的矩形线框,它的两端引出线接上检流计,将检流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握住门把手,将门快速转动,检流计指针就会发生偏转。如果墙面正好跟地球的磁子午线面垂直,那么检流计指针偏转会更明显。地磁场很弱,用中学常规仪器难以观测。这个实验利用教室门框做成大型矩形线框,效果很明显。下课后将这些器材留在教室里,让学生课下动手探究,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是终生不忘。
用差异性物理实验创设情境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开口”,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在教学中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是校本教研中应进行认真、深入研究的内容。比如在《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个条目: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针对这个条目,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常见形变的种类和弹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中,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法寻找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设计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微小量放大的科学方法,体会实验设计的巧妙。
(4)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简易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这样不仅能完成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而且也能很好地完成体验性学习目标。
对策三、教研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前一讲中谈到的教研组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对策是:教研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那么,学校教研组的工作该如何加强?福州高级中学在加强教研组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对福州高级中学苏云校长的采访
主持人:福州高级中学在校本教研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有“培青工程”和“名师工程”,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福州高级中学的苏云校长。苏校长,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
苏校长:好的。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就提出了“1369”,也就是1年能够胜任,3年能够称职,6年能够成为骨干,9年成为一方名师。“1369”实际上也是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不同目标。但是我们过去提出这个目标以后,有一些老教师就向我提意见,他们说学校很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做的有声有色,那老教师怎么办?他们也要发展。后来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将那么“名师”和“培青”两个工程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过去的“培青工程”里就有拜师学艺的要求,青年教师要求拜一个老教师,做一个名师的徒弟,师徒结队,平时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现在提出的“名师工程”对一些老师的要求就更加具体了,比如说,他们不仅要听青年教师的课,而且在平时教学中要给予帮助,在这个帮助的过程中,我们的名师也在获得提高,所以,我们把“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希望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共同提高。在具体的做法上,对“培青工程”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如每个学期开一节观摩课,要听一定节数的老教师的课,要撰写教学经验的总结;而且我们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平时的上课,也希望在更高层次上给予一些培养,如组织教学基本功的比武,去年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是能够评课,评课是比起课堂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今年我们举行了解题、说题活动,对青年教师每年都有一定的安排和规划。名师也确实需要更大的发展,做为名校要靠一大批的名师。
主持人:那你们是怎么做的?
苏校长:名师不能放任,自生自灭。过去有一些名师会主动搞教研,有一些机会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来。但这个不够,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科研的工作,所以,我们对名师设立了一个“名师工程”。对名师我们有一些具体要求,每年应该做哪些事情,如培养青年教师,开论坛,到各地听课、评课,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为名师创造了很多机会和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我还设置了名师的条件,并不是每一个老教师都能成为名师的。他们必须符合条件,自己提出申请,然后经过考核,通过了我们才评他为名师。而且名师不是终身制的,而是三年一评,三年后要重新考核,符合条件的继续评为名师,没有完成任务的、不符合条件的,我们不再评他为名师。“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结合在一起还有另外一个功能。不少学校发现一个问题,不少老师评上职称后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不太喜欢做一些事情,有惰性了,觉得够了,就做一些一般性的工作,不想再创造业绩了,过一些一般老师的生活,我们觉得这很可惜。所以,把两个工程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涵盖学校的所有的老师,比如说刚毕业一年的老师要能够胜任。“1369”,九年下来就到了三十多岁了,三十多岁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申请名师,不论是一级教师,或者高级教师,甚至特级教师,都要自己提出申请,才能进行考核。我们的名师还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名牌教师,指在省市有很高的威望的老师,一个是骨干教师,指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威望没有那么高的老师。这样的话,就涵盖了老、中、青各个教师。
主持人:这样非常好,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那么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老师。
苏校长:对,我们提出了“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本身就是在为老师搭建一个平台。所以我们老师有很多外出的机会,但我们有一个要求,名师回来以后要求在一定范围里做介绍、交流,不仅是个人收获,而且要让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在一定范围里得到共享,所以“名师工程”不仅仅是师徒关系。
主持人:让这些资源和经验得到共享,一起发展,一起成长。真的很不错。
苏校长:对。我们正是借助这个“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这个平台,在教研组的建设方面我们也有了一些新意。过去发现一些老师来教研组集体备课,就对对进度,对对要求,简单谈几句就没有了。现在我们集体备课活动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求每个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一般来说,一个星期安排专门的两节课,一节课是集备组的问题讨论,比如首先是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的问题要仔细地研究清楚,对学生当中发生的问题要提出来,探讨如何解决,对三维目标提出具体的方案,如何进行探究,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讲人,主讲人每次都会提出一个方案,其他老师一起探讨,产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来。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名师论坛”,有的老师外出参观讲学,有些体会要跟组上老师一起分享。另外有些名师手上有一些专题、课题,专题研究也好,课题研究也好,到了一定程度,就把自己的体会、成果拿出来与全组老师进行分享。这样的工作还不仅仅限于集备组。我们还会抽取一些具有共性的内容在全校讲,比如说刚刚提到评课问题,我们每个学科都可以学习。每个学科都有这样的问题,怎么评课?这里就有很高的技巧,全校共享。
从视频和采访当中我们感受到这个学校教研组活动开展得好,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名师在培青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我,青年教师的聪明和智慧以及他们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能力的态度、他们的思想对名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个良好的氛围使名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于各类老师有相应的发展目标,比如,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要求每个名师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自己的目标上有一个具体的发展、要求,任务的要求驱动了他们的发展。第三,这个学校教研组的问题抓得很实。每一次教研组的活动都有主题,有针对性,而这些主题都是针对他们研究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接下来是我们的校长对老师关爱备至。只要有机会就让老师们出去学习,让老师出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说省质检的命题,会考的命题,高中新课程的培训,教师的讲座,让老师出去,在承担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石狮一中是如何开展教研组活动的。新课程实施以来,石狮一中以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开展了一些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大力提倡资源共享,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老师教学对象不同,学经验深浅不同,教学个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因素会导致教学的“异构”,因此学校各个教研组都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老师进行不同的交流,或者是不同的教学,然后是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观摩,取长补短。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同课异构”也是我们追求的。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的,“同课异构”在哪些地方异构?首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际的教学情况就会不一样。让学生在这节课里得到什么?经历些什么?体验些什么?发展什么?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个是教学方法的异构。第三是评价措施上的异构。“同课异构”带来教师专业发展上有什么好处呢?异构是学习智慧,课堂上不同的教学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教学的艺术性也最终落脚在教学的个性化上。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研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特别要强调的是教研组长是学校学科专业人才,是学科基层业务组织的管理者。因此,教研组长应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业务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教学骨干来担任,要注重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应找准角色定位,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领者。
学校教研组要把教师的个体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对新课程有较规范的执行力,使教研组站在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上运作,具体地说要做到“三化”:
要实现学科教研活动的制度化
教研组必须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规划好每一学期的教研活动。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分阶段设计好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动内容。做好每一次活动项目的执行方案和落实措施,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使活动的过程与经验能够留下一些细节,作为教研组的业务档案,为教研组积累教研资源。
要保障学科课堂教学的规范化
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的要求,必须体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小结反思”中,在这些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中贯彻好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科教学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规范起来。
要形成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化
教研组是一个教师的团队,团队在结构上的特点往往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有着年龄、职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一个教研组群体,怎么看待和用好这种差异,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的资源,包括在精神上、性格上、兴趣上、特长上等,倡导相互尊重与学习,实现群体整合和互补,但这需要有一定的措施。
教研组的活动究应在哪些方面深入研究呢?这是要讨论的问题。先看一个视频,上海教科院王洁博士在校本教研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国内是一个知名的人士,她在讲课的过程中讲了一个调查的结果:
【资料】 教师观课因素
评课因素
1982年主要视角
2007年主要视角
目的要求
l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制定明确
具体的教学目的
l        按照班级实际和学生情况,使提出的
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l       整节课的每一环节始终围绕着教学
目的和要求展开,不能脱离教学主题
l      关注技能、认知和情感,体现
学生发展的目标
l      把握学科本质,明确具体要求
l      教学要求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l      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资料:教师观课主要视角权重25年前后比较
教研组的活动要考虑学生学生的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动手方面,考虑概念的理解,对概念的获得、获得结果的情况、以及考虑他们分析理解物理规律的情况。但是,王洁博士调查情况发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在动手操作、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方面、领悟物理概念的能力方面提升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为什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呢?这与教师的教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新问题、新情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需要教师和教研组进行研究的。
她还谈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的技能,教师要公开自己的技能,把自己懂得的东西能够表白出来,然后倾听与回应,回应指的是别人说的东西能够与自己讨论,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交流。第三是问题化技能。作为教研组组长,作为骨干教师,把今天教研组今天的活动围绕的主题以问题的形式表示出来,教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最后是建构技能。这与学生的建构是一回事。教师在交流讨论过程和反思的过程中能建构,发展自我,通过建构把自己认识不足的东西、自己有疑问的东西能够有效的发展。
发展教师解决问题的技能。一个教师在进行教研组活动的时候,不同的人处在的角色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愿意贡献出来,处于开放区;有些问题,老师懂,但不愿意讲,怕自己有水平、有内涵的知识被别人学会,这是隐西藏。有的老师又知道、又不知道,有点模糊,搞不清怎样认识正确,这是盲区。对一个参加讨论的人,有开放区、有盲区、有隐西藏、有未知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共享、倾听回应,通过问题化,即教师有效的问题交流,使开放区更加扩大,不出现隐西藏,使未知区越来越少,盲区逐步清晰。这个模型有利于教研组组长或骨干教师能够带领全组老师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激发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使问题解决有效。
对策四、进一步加强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研究
我们提出的第四条对策是:进一步加强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下面通过两个案例来了解一下福建省开展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活动的一些经验。
第一个案例是福州三中围绕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研究的课题,如何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引领兄弟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下面是采访内容。
主持人:黄主任,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福州三中开展普通高中学生模块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课题的过程?
黄主任:在省教育厅、省普教室直接指导下,我们学校在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一个学习评价体系。根据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研室主任、学科组长以及第一线老师小组。
主持人:你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黄主任:遇到的困难很多。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困难就是如何协调学分认定与学习模块评价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了理论指导实践、行动、反思,然后逐步完成这样一个原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教本教研、依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这样的研究途径。
支持人:目前这个课题做到什么程度了?
黄主任: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不断反思验证,我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册三表”。
主持人: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一册三表”的具体内容?
黄主任:“一册三表”就是普通高中模块学习评价学分认定流程图。
“普通高中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流程图表
从这张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分认定与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一共有三个部分内容分三部分,一个是模块修习时数,一个是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一个是模块学业考核,这三者与学分认定之间的关系是:只有这三个部分都合格了,学生的学分认定才能获得。但是关于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并不是非常容易做到。在这个图表当中,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整个过程性评价。首先,我们学校是对于新的高一学生都要建立档案。然后对学生进行模块学习指导以及学习模块评价培训,培训时我们要明告诉学生评价的形式、方式、内容、标准,因此学生在进校之后都会收到每个学科给他的一个具体的评价内容。
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把过程性评价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另一部分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自评和互评当中,又分四个部分的内容作为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标准。
高中学科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量表(学生个评、互评使用)
模块:                  班级           姓名              学号_________
评价项目
个人自评
小组评价
备注
学习态度
学习常规
合作学习
学科特质
附:过程性评价量表说明
1、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按四个等级评定:A:优秀,B:良好,C:一般,D:有待改进。
2、评价项目的具体内容有:
(1)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2)学习常规:修习情况,作业缴交,课堂表现。
(3)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选修课程等活动中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
(4)学科特质:研究性学习、创新大赛、学科竞赛成果。
这里的学科特质是指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科表现培养学生的学科特质。关于学科特质评价我们也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学生学科特质申请表,在这张申请表当中,具有研究性学习、创新大赛、学科竞赛成果或申请免修课程或申请A等级的学生应填此表。
学生学科特质申报表(学生使用)
申报编号:
班级
姓名
座号
修习模块
科任教师
申报等级(A级)
申报学科特质材料(研究性学习、创新大赛、学科竞赛成果)
科任老师意见
教务处鉴定结果
注:­­­具有研究性学习、创新大赛、学科竞赛成果或申请免修课程或申请A等级的学生应填此表。
《学生模块修习记录手册》(教师使用)
座号
姓名
学习活动表现
(课堂、实验及课外活动)
作品
特长
过程性评价等级
终结性
测试
综合评价成绩
模块
能力
主持人:其实这张流程表最主要的就是模块学习怎么评价,包含着三个内容,第一,模快修习时数,上了多少节课,有没有缺课,第二是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最难的就是这一块,第二块当中分为两块,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共同组成了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第三块是模块学业考核。那么这三个部分都合格了,这个模块才能获得它的学分。然后由年段集备组把这个考核认定等级成绩给教务处。教务处要负责管理。最后学校认定。所以我们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由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考核、教务处管理、学校认定组成的一个管理制度。
主持人:我觉得在这张流程图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这部分,即模快修习时数,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模块学业考核这三块的内容,那么这三块的内容具体怎么操作,怎么认定学生是否合格呢?比如模块修习时数,他要达到多少时数才能算合格呢?
黄主任:应该是这样的。就是模块修习时数就是根据这个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就是规定的修习时间,不得少于六分之五,如果他少于六分之五,那么这个学生就不能获得这个模块学习的学分。
主持人:好。关于模块学业考核要达到多少分才算合格呢?
黄主任:那么,模块学业终结性的这个考试,一般来说60分以上,包含60分算合格。
支持人:好,那最难操作的就是中间这个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你们是通过百分制还是等级制,如果是等级制的话,要达到什么等级才算合格?如果是百分制,那要达到多少分才算合格?怎么操作这一块?
黄主任:从评价的整个方案来看,左右两块——模快修习时数、模块学业考核可以量化,就是中间的这个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带有很大的终结性评价,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内容与等级A、B、C、D四个等级来进行评价。那么,一般来说,获得C,包含C以上的都可以合格,如果获得D,那么这个就属于过程性评价,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不合格。那么倒过来,重新学习。只要这三个部分都处在C,包含C这个级数,那么学说就可以获得这个模块学习的学分。具体操作方法见操作说明。
操 作 说 明
《福州三中学生模块修习记录手册》共设7个项目,其中1、6项是以量化形式,确定是否给予学分认定。2、3、4项是以A、B、C、D四个等级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确定是否给予学分认定。
1.考勤:
每个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不得少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否则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
2.作业等级:
以作业完成的数量、质量、及时程度以及订正和按要求装订情况,分A、B、C、D等级评定。
3.学习活动表现:
根据在课堂、实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主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动手能力、阶段测试结果等态度、情感、成绩等方面的状况,分为A、B、C、D等级评定,对表现特殊的学生要有文字纪录。
4.特长、作品:
对于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和表现予以关注和记录。
5.过程性评价等级: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2、3、4项的综合评价分别为A、B、C、D等级。
评定A:AAA或AAB            评定B:ABB或BBB
评定C:BBC或BCC或CCC      评定D:CCD或CDD或DDD
6. 模块考试:
分为课标要求的100分制和校本要求的50分制两部分,学分认定需要的终结性测试成绩是依据课标要求的百分制成绩,其中:85分以上A、84分-70分为B、69分-60分为C、59分以下为D。
7.综合评价成绩:
5,6项的成绩按各教研组制定的评定比例折算成模块综合评价成绩和等第。
8.学分认定: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1、5、6项的综合评定,确定是否给予学分认定。
主持人:模块学习和学分认定从这张流程图表还是可以相当完整,当然这是对所有学科都适用的,下面我们请物理教研组组长林杰老师来介绍一下物理学科模块学习和学分认定是怎么操作的。
林老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教研组是怎么样完成过程性评价的。从刚才黄老师介绍内容看,修习时数和模块学习考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最难解决的是过程性评价。关于过程性评价,我们开展了这样一些做法,首先确定过程性评价的目标: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然后我们设计了“物理课程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学生使用的“高中物理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项目表”和教师使用的“物理学科过程评价记录表”。
物理课程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
物理课程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
模块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____________
项目
结    果
修习时数
模块考核成绩
实验操作
模块考试成绩
过程性评价
自我评价等级
小组评价等级
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模块综合
评价等级
获得
学分
学校意见
年 月 日
高中物理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项目表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A
B
C
D
A
B
C
D
学习态度
·学科学习目标明确,充分把握学习时间
·作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对待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和热情,旺盛的求知欲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积极主动地反思以往的学习过程,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勤奋刻苦,不断进步,有进取心
参与程度
·踊跃发表个人意见,敢于提出问题
·积极参加各类物理课程和活动
·积极动手,敢于改进实验
·积极参加物理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
合作意识
·主动配合教师、同学,互相促进
·极参与讨论与探究,愿意帮助同学
·积极主动承担任务
探究意识
·能通过个人思考或与同学的讨论进行探究活动。
·善于观察、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活跃、有创造性,善于接受合理建议
·积极参与完成研究性学习,
·要有积极探索、坚持真理的态度
实验技能
·能设计实验方案
·能动手操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完成实验评估,客观反映所做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
评价态度
·公平、公正、如实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评价过程认真、负责、诚信
物理学习品质
·有好奇、质疑、批判的意识和求实、求证的实践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做到耐心、细心和理性
·有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有良好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表现
·进步程度
·相关特长
使用说明:
本表为过程性评价中学生用的记录表,让学生在学习时知道过程性评价的具体项目,能自主和互助进行反思,使学习过程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1.  在每个模块学习之前发给学生,使学生知道过程性评价的项目和要求
2.  每个模块学习完成之后,进行自评和互评
3.  上交与老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合并,得出学生过程性评价成绩。
福州三中物理学科过程评价记录表
座号
姓名
完成修时数
作业完成情况
活动表现
(课堂、课外活动等)
学生作品、特长等
实验
情况
笔试成绩
综合成绩
学分情况
备注
1
2
3
4
模块
课标
100
校本
50
1
2
3
4
5
6
使用说明:
本表为过程性评价中教师用的记录表,及时记下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的种种优点、特长和进步之处,同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为主。具体操作如下:
1.  完成修时数:每模块记录一次,记下学生参加本模块修时情况,缺六分之一课时,即6课时的本模块必须重修,也就是填“合格”和“不合格”
2.  作业完成情况:每模块记录一次,每班科代表记录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用A、B、C三个等级来填;A级为“好”,能及时认真完成作业;B级为“中”,偶尔没有及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不够认真,但能在老师提出改进意见后有所改进的;C级为“差”,经常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在老师提出改进建议后不能有所改进的。
3.  活动表现:记录下学生在课堂、课外等常见的活动中突出的表现,从上述活动中及时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特点和优势所在,主要记录具体事例(要点),让老师在记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4.  学生作品、特长等:记录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创新大赛,参加有关学科竞赛等发表的作品,表现出来的特长等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
5.  实验情况:记录下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课中表现的情况用A、B、C三个等级;A级为:实验中有良好实验习惯,能在课前做好实验预习报告,实验中能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后能及时完成实验报告;B级为:实验中有良好实验习惯,能在课前做好实验预习报告,实验中能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操作,但不够认真,存在应付的倾向,实验后实验报告偶尔不能及时完成;C级为:实验中没有良好实验习惯,违反实验规章,不能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今老师指出错误之后不能改进的。
6.  笔试成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单元成绩,以百分制计;第二部分为模块成绩,分课标要求和校本要求两部分来出,课标部分成绩,以100分制算;校本部分成绩为50分制算
7.  综合成绩为上述2~5项的综合表现,分A、B、C、D四个等级,A级为优,B为良,C为及格,D不及格
8.  学分情况:分2学分和0学分两档,修时数满足5/6的,综合成绩C级以上,模块考试成绩课标部分60分以上的获取2学分,只要有一项不满足要求的得0分。
有了这些表格,我们要怎么用呢?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评什么,所以在每一个模块学习之前我们就把每一个学生要自评的项目里面,发给学生,然后学生自己针对表格里的栏目去要求自己,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这个事情变成一个非常主动的行为。这样做完之后好像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比如老师要检查的一个事情,催学生交作业,现在不要了,非常自觉,记录在案,比如作业格式,你讲他一两次,他老是不改,不改就是态度有问题,就会自动去改,所以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然后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时候,侧重点在哪?就是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在哪里,有的小孩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小孩对手机玩得非常到位,而且还可以编程序,那么这方面就有专长,然后引导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同化他们,那么过程性评价就渗透到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好像效果还是蛮好的。
点评:福州三中拿到课题之后,抓得很紧,跟他们学校一起做这个课题的还有五所学校,都是我们省里不同类型的学校,有农村的,也有城市的,还有一般校的,他们共同讨论,不同的人拿出不同的方案。方案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操作很繁,而且指向不清楚,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才拿到了今天比较详细的而且也有益操作的、针对性强的过程性评价方案。所以这样的联片教研,以样本校为龙头,联系周边学校来共同研究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很好的方法。
第二个案例是厦门市开展的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活动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5点:
1. 以市属一级达标校为龙头,划分片区。
在开展区域教研之前,市属一级达标学校一般不参加区级教研活动,这样既浪费了优质教学资源,也不利于这些名校自身的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厦门市采取以市属一级达标校为龙头,划分片区的办法,把全市划分为一中片区、双十片区等10个片区,各片区设有一个召集人,主持该片区的学科教研活动。
2. 同类学校结成教研联盟,加强协作,形成教研合力。
如厦门六中、厦门科技中学等市属一级达标校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相差不多,他们组织在一起,强强联手,轮流主办教研活动,每一次活动均有一个主题。
3. 帮扶性质的教研联盟。
鼓励优质校对薄弱校实行帮扶,签定相关协议,使原本松散的教研联盟能够更常态化,制度化。城乡学校之间,公立校与私立校之间的学校纷纷结盟,联盟间的教研甚至细化到每周坚持一起备课,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习题编排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问题,鼓励教研部门把教研活动安排向农村倾斜,坚持送教下乡,活跃农村中学片区教研氛围。
4. 结合下校视导,开展联片教研。
厦门市教科院基教室每周基本上要到2所高中校、2所初中校进行教育视导。我们往往利用视导机会,提前在网上发布研讨主题,要求周边学校物理教师参加联片教研,大大增加了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机会,提高了教育视导的效益。
5. 凸显学校特色,形成示范辐射。
一些学校充分发挥本校特色,利用区域教研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形成品牌。
如集美中学的“激活课堂”全国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活动内容丰富。
厦门六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利用视频现场直播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现场集体备课,备课后马上派一位教师上课,课后小组评课。应邀前来观摩的其他学校教师就这些环节展开研讨,最后由市教研员进行点评。
对策五、加强对农村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
针对前一讲中谈到的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对策是:加强对农村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那么,如何加强对农村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请陈松老师介绍一下龙岩市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经验。
龙岩市普教室在开展农村教研方面有了很好的做法,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积极开展新课程调研指导、送教下乡活动
他们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指导,每年到近百所学校,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召开师、生座谈会,与老师们一起分析、探讨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他们十分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教下乡活动。2007年,就组织了近50位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分别到了全市七个县(市、区)十五个校点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包括上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点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问题研讨等形式,贴近课堂教学和农村教师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城乡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认真开展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指导、引领活动
一是主动引领一些学校搞好学校教研工作。坚持与一些学校挂钩,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教学改革的探索。新罗区白沙中学(一所大型薄弱农村初中)结对子,协作开展省级课题《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3.坚持开展新课程的各种开放、交流活动
搞好普通高中开放周活动。2006年12月由连城一中承办的开放周活动突出了实施新课程的主题,分若干专题进行了开放性的交流、研讨,重视搞好优质学校的教学开放活动。由一些优质学校面向农村学校开展教学开放交流。如在2007年12月,龙岩一中就对全市高中开展学科“推荐课”与“推门课”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突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题,有近千人(次)参加,并聘请省普教室教研员和福州的名师进行现场点评指导,开展教学交流研讨,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了较好的教学示范引领。
对于农村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怎样去推动还有几个方面。
1.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为农村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2.要加强联系和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应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力开展以研带训、训中有研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活动。
3.各学科开展教研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农村中小学,尽量为农村一线教师提供学习研修的机会。
4.各级教研部门应通过网络交流等形式,多为农村中小学的老师提供学习资料,传递信息。
5.通过送教下乡、送研下乡,组织优秀教师、教研员到农村学校指导课改实践。
6.各学科教研员还要利用下乡调研、下乡听课的机会,为当地学校、区域教研工作出谋献策,为一线教师面授指导。
7.各级教研部门应鼓励教研员到农村学校听课、调研,规定教研员下农村学校听课的下限节数。
8.应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9.要加强对农村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农村教师围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课题研究与管理机制。
10.联动省、市、县(区)三级教研网络,整合资源,鼓励各学科教研员积极认真地与农村学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11.各级教研部门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建立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点,以实验点为依托。
12.系统地分析探究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3.经常性地组织农村学校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教学经验交流及各种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
14.为农村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当地农村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到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形成辐射。
15.县(区)教研部门要加强结对校工作,组织片区的龙头校(中心校)与农村薄弱校结对。结对双方应签定协议,明确帮扶措施,提高结对帮扶实效。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5条对策:
1.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
2.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教研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
4.进一步加强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研究
5.加强对农村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
本专题分析了目前校本教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意见
立足校本,
《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中期自评报告
乡中心校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溪口中学教务处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