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政篇》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

“立”,是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已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郑玄对耳顺的注释是这样的,“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另外一种理解认为“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甚至十分错误的说法不予计较,这样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本章整体的解释是这样的,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时,十五岁是入大学的年龄,关于学什么,朱熹的注释比较清晰,“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明儒顾宪成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意思相同。

本章描述了孔子修养道德的过程,关键要体会到两点,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南怀瑾先生对本章的讲解是这样的,孔了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为政还是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而人生经验的累积就成了“人情世故”。“人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为政第二》之4,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一生奋斗的总纲领----适用于任何人(孔子.论语)
尽人事而知天命——2016年10月3日——丙申年九月初三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何为:《论语》与人格养成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您知道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