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的积极灭蝗政策,宋代颁布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规

旱灾、蝗灾、饥荒……似乎已经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从此以后,我们远离了饥饿,仿佛也远离了这些曾经让百姓们谈之色变的天灾。

而今天,25年来最大的蝗灾已经出现,并且接近中国边境。网友们都在乐观得调侃着赶着鸡驱蝗虫,因为对于蝗灾的恐怖,年轻的朋友们知之甚少。

唐朝贞元元年,夏季爆发蝗灾。'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宋朝淳化三年,六月蝗灾泛滥。'飞蝗自东北来,蔽天……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

明朝崇祯年间,蝗虫几乎年年肆虐。'岁大饥,人相食,盗贼蜂起。'

清朝咸丰七年,春季已经是蝗虫遮天。'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今天,木木就给大家说一说,中国古代的蝗灾和封建统治者的治蝗政策。

早在殷商时期,蝗灾已经是威胁我们先祖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根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之中就有记录着蝗灾的文字,在至今出土的文物之上至少出现了200多次。在很多关于'秋'的卜辞之中,君主屡次询问蝗灾是否会出现?会不会对商王国造成巨大的灾难?说明商王对蝗灾非常关心,也说明当时蝗灾的确出现频繁,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976年,考古学家从殷墟妇好墓之中发掘一枚玉石雕刻件,这是一枚浅绿色的蝗虫,身体细长,眼睛突出,惟妙惟肖。当时的人们已经对蝗虫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考古学家们认为,将蝗虫以玉石雕刻出来,并且作为陪葬品陪葬,必定含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蝗灾给我们的祖先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长久以来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无计可施的百姓们只得寄希望于神鬼之上,将蝗灾的由来归结于'蝗神'降罪于人世。所以在唐朝《贞观政要》之中会有这样的记载。唐太宗查看百姓的农田,看见众多的蝗虫,十分悲痛地诅咒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唐太宗说着就要将蝗虫吞进口中,左右马上阻止,生怕皇帝吃下去引起疾病。而唐太宗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由此看出,在唐朝,从统治阶级到百姓都有强烈的'天人感应'灾荒思想,唐太宗以这种行为安稳民心,也体现他的民本思想。

(姚崇灭蝗神)

唐朝也出现了一次重要治蝗改革,名相姚崇曾经对'蝗神'进行了猛烈猛击,他力排众议,请命灭蝗。卢怀慎认为蝗灾是天灾,不可能通过人为消灭,如果杀虫太多,反而容易让神明震怒。姚崇能在众人都深信蝗神存在之时请命治蝗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在当时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没有完全改变人们的思想。但从姚崇之后,统治者阶级开始尝试积极治理蝗虫,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宋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捕蝗'政策。宋神宗熙宁八年八月,神宗颁布了《捕蝗诏令》,这是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规。法令规定,但凡有蝗虫肆虐的地区,县令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到地理捕捉蝗虫。为了调动百姓捕捉蝗虫的积极性,法规明文规定百姓挖掘蝗蝻和捕捉蝗虫可以直接拿去兑换钱粮,如果因为挖蝗蝻或者捕捉蝗虫损伤了田地里的庄稼,还可以申请免税,捕捉的蝗虫仍然可以兑换粮食。户部根据宋神宗的诏令,颁布了更加详细的《户部捕蝗法》,除了宋神宗所提到的策略,还建立了蝗灾通报制度,一旦有百姓通报官员,官员隐瞒不报或者拒不受理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在治理蝗灾之时官员不尽责,同样会受到严处。

宋代在治理蝗灾之时同样也会采用祭祀蝗神的方式祈求得到上天帮助,从而消除蝗灾。宋朝同样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宋朝人心中,蝗虫依旧是具有神性的,帝王依旧会在蝗灾发生之后书写'罪己诏'。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之中写道:'窃谓本朝捕蝗之法甚严,然蝗虫初生最易捕打,往往村落之民惑于祭拜,不敢打扑,以故遗患未已。是未知姚崇、倪若水、卢懐慎之辩论也。'

(虫王刘猛,传说中治理农田虫害的保护神。)

明朝是蝗灾肆虐的集中时期,朱元璋幼年因为饥荒失去了家中父母和兄长,他当上皇帝之后对蝗灾十分重视,《大明律》明令规定:'灾荒不奏杖八十。'永历年间,永乐帝下令,但凡出现灾荒,可以先开仓放粮,再奏请朝廷。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帝颁布《捕蝗令》,这是世界上第二道治蝗法规,比欧洲各国的治蝗法规早了400年。

蝗灾严重之时,明朝皇帝甚至会派遣中央官员或者锦衣卫前往督查。明朝激励百姓捕捉蝗虫不仅像宋朝一样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还有地方规定'捕蝗达标,可以入学'。嘉庆《长山县志》之中记载:'万历四十三年大饥,或父子相食,四境盗起,诏发帑金仓粟,遣御史过庭训施赈,建议纳谷纳蝗者,给衣巾送学,始有谷生、蝗生之名。'

清朝蝗灾同样严重,专家学者根据《清实录》的记载,统计清朝一共发生了137起蝗灾,规模大且破坏力极强的蝗灾便有42次。咸丰六年(1856年),蝗灾十分严重,根据各县县志记载,当年达到'飞蝗蔽天'程度的受灾县就有64个。

清代统治者对于捕蝗非常重视,最积极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帝在位时多次下'灭蝗令',并且多次亲自前往蝗灾地区调查研究。康熙帝从前人书籍之中汲取经验,编纂成《捕蝗说》一书,里面不仅仅详细解说了蝗虫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也对捕蝗的方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皇帝对于治理蝗灾的决心还体现在逐渐完善完善的巡抚、总督负责制之上,各地如果发生了蝗灾,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巡抚、总督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蝗灾严重之时一天上数道奏折。对于在蝗灾之中没有亲力追捕,推卸责任,不行查访的官员,轻则降职,重则革职查办。

在粮食远远不能保证全国温饱的古代,自然灾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蝗灾对于农作物的毁灭性是极其强大的,百姓无法生存,严重时还会造成社会动荡。为此,古代统治阶级总结了历朝历代众多宝贵经验,从愚昧地祭拜蝗神,到后来积极发动百姓和蝗灾作斗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带来的危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蝗灾,唐太宗选择了生!吞!蚂!蚱!
蝗灾发生时,除了吃还有哪些妙招?三分钟带你了解古代的扫蝗之路
古代发生蝗灾时,为何灾民宁愿挨饿也不吃蝗虫?专家:想吃但不能吃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蝗灾的历史回顾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 卷一百八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