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影响干群关系的几个因素

浅谈影响干群关系的几个因素

2014-02-05     网络

干群关系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集体各项工作开展得好坏,首先取决于党组织的领导,而干群关系则是党组织政令能否畅通、决策能否贯彻的基础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扩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断出现新的热点和难点,这就需要农村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干群矛盾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有扩大甚至激化的趋势,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对策,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我认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干群矛盾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如果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自身来看,干部自身素质与现实条件的不相适应,是一项重要原因。

一、影响干群关系的几方面因素

(一)职权定位不正确

错误的职权定位,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而腐败现象直接加剧紧张的干群关系。本来,干部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当利用其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但是,有的干部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只要对上级或是某个领导负责;有的认为权力是自己挣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等。这种错误的权力观必然会滋生权力腐败、金钱腐败、色情腐败的思想。这种党员干部,一旦取得了权力,轻者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重者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权钱交易、钱色交易。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一些干部对职权定位不正确导致腐败,而腐败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干部的权力观念错位,由此而加剧社会不正之风的蔓延。这一现象的另一后果,是导致干部逐渐由人民群众的公仆转变为人民的主人,成为从人民群众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傲视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特殊阶层,导致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悄然解体,干部的社会地位畸形高涨。通过对部分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今后的志向选择“党政官员”为居首,比例为70%,其次是研究人员、律师、会计等专业人才,最后是工人农民,占比不到10%。这一组数字可以证明,“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代青少年中有扩大之势。

(二)工作能力不适应

当前,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也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具体表现有:

1.现代知识的缺陷。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今天,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早已今非昔比,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发明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基础薄弱,建国50多年来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成人文盲率由建国时的80%降为16.5%,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在基层工作的广大干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整体上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业务能力还有差距,特别是在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2.工作作风的缺陷。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却抛弃了这些优良传统,表现为作风漂浮、方法粗暴、等等,工作上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封建主义的现象。

官僚主义表现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干部工作中只会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生拉硬套、照抄照搬,对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客观的调查和分析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地区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发展起来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和经验。但是,同样的模式和经验,拿到别的地区可能就不适合该地区的情况。现实中,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缺乏实际调查研究,盲目照搬、套用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结果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引发群众的不满。

形式主义表现为华而不实、急功近利。有的干部为装潢门面,满足虚荣,热衷于包装自己,追求报上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有的干部为迎接上级工作检查,热衷于造大声势、搞花架子;有的干部为升官晋爵,热衷于树立个人形象,搞面子工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封建主义表现为独断专行、党同伐异。有的干部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封建家长制,实行“一言堂”,决策中主观武断,一意孤行,扶持、拉拢亲信势力,压制、打击持不同意见者。结果是君子遭殃、小人得志,失去民心。

3.党性修养的缺陷。党性修养是干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能否对党忠诚的思想保证,一名干部即使能力不强,但是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他不会对工作、对群众造成大的损害;反之,一名干部能力很强,但思想觉悟较差,就可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欺上瞒下,损公肥私。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腐蚀,丧失了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的本色,当官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私欲膨胀,长于拉关系、交朋友,对上级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寻找政治靠山,跑官、买官、卖官,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吃喝玩乐,奢侈浪费,沦为害群之马。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集中,能够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某些方面集中的过多,民主发扬的却不够。反映在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对干部的监督、约束、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措施不够得力。

第一,对干部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行为监督不够。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等价交换,很多党的高级干部走上腐败和犯罪道路的过程中,都把接受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行贿,而后利用手中职权为其谋利的做法看作是礼尚往来、价值交换。必须看到的是,二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的交换必然导致国家、集体或是个人利益的受损,而二者之间权与利的交换之所以能够得逞,客观上应归咎于腐败分子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下级群众对其行为监督的力度和措施不够,腐败分子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得不到有力的监督,尤其是下级群众没有知情权,腐败分子的行为得以隐藏。

第二,对干部的权力约束不够。干部本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人民利益,行使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但由于约束不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权力在本部门、本单位基本上可以自由发挥,封建主义的“一言堂”就有了存在的土壤和环境。在干部的升降去留上,基层群众无法充分行使发言权、表决权,无法对干部任免提供真实而全面的意见,由此等于放任了干部滥用职权、假公济私。

第三,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不够。要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下、腐败者惩以党纪国法。但在现实中,干部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上级组织的调查、谈话,单位职工群众的评议、打票,考核往往走了过场,流于形式。由于对干部的行为监督和权力约束不够,往往一个干部在职时各项工作面上看不出问题,而对干部的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又不健全,往往是留给了群众一个大窟窿、烂摊子,而责任人一拍屁股,换个地方当官,换个位子发财,受损的是国家、集体,但从根本上讲是直接的受害者是当地的人民群众。

二、新时期农村问题和矛盾的特点分析:

一是权益性: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大多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从平时接待的来访、受理的纠纷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折迁安置、税费征收、环境污染等方面,而这些问题都与群众利益相关,且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体现。要调整现时期的干群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作作风问题,而应从调整政府与群众利益的矛盾上解决。

二是群体性:在常见的矛盾纠纷中,往往是利益一致,要求相似的群体性纠纷。如拆迁安置、征地补偿、税费征收等关系到较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些矛盾纠纷处理不好,调解难度增大,对社会的稳定危害也更大。现在的干群矛盾动不动就“出远门”和成群结队,往往表现为一群人与一批干部的干群对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群体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

三是抗衡性:不少上访者认为:找别人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农民上访往往直接从县级以上开始,到省到北京的目前已比较普遍,因为成规模的征地一般都与县以上政府有直接有关。在上访失败的情况下,农民往往转向直接抵抗,有时甚至发生群体性暴力抗法等恶性事件。

四是组织性:上访农民为了共同目标,往往高度团结。为了上访成功,在一些大规模的征地案中,农民还会聘请一些专家或律师参与,使上访农民具有较高法律知识、政策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的时候,如果不具备相当高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就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

三、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村干群关系既不是互相依存、生死与共、团结协作的鱼水关系,也不是处于对抗态势的水火关系。从总体上讲,应该是处于较为紧张的油水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干部威信下降,工作难开展。有的乡村,领导无权威,无号召力,无凝聚力,说话没人听,指挥不灵,政令不畅,工作开展非常困难。二是情绪对立,相互不信任。乡村干部对群众的埋怨情绪不断增加。群众对干部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有的从不满发展到愤慨,见到干部就骂声不断。干群之间互不满意,互不信任,互不支持 现象较为普遍。如一般性的问题大都越级上访,就说明了这一点。三是冲突不断,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村矛盾普遍,而且非常尖锐,随时可能激化,给农村稳定带来了压力。很多矛盾又集中反映在干群矛盾上,干群冲突一有机会立即爆发。如干部打击群众,群众报复干部现象时有发生,从损坏财产到伤害人身事件越来越多。这表明农村干群关系较为紧张。

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有体制的、政策的;有干部的、群众的;有上级的、下级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有物质的、意识的。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不是从某一、两个方面就能解决问题,必须综合地、配套地、系统地进行,才能收到实效。

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根本措施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从根本上讲,是体制转换形成的。一是农村现行经营体制中某些不完善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但目前农村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意见大,这些意见直接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二是制度不完善,利益矛盾突出,加重了干群矛盾。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调整,市场经济又强调了人们的物质利益,致使农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中又难以实现,加上转型期分配制度的不尽完善,不公现象时有发生,利益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种利益矛盾最终表现为干群矛盾。比如,农民收入下降,负担加重。一方面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民净收入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负担越来越重。农民教育、住房、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各项支出增加,更重要的是各种提留、摊派、集资、罚款有增无减,农民以为这是由干部造成的,农民反映强烈。据对部分村支书调查了解,90%以上不满目前农民的负担状况。农民说:前几年干部一来是要钱、要“命”、要“人”,现在是要钱、要钱、还是要钱。只要拿钱无计划可生育,只要拿钱适龄儿童可以不上学。这要命的钱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主因。但加重农民负担责任不全在乡村干部。又比如农户间差距拉大,低收入增多。在农村贫富悬殊状况较为突出,低收入农户和贫困户占30%以上,贫富层之间收入相差百倍以上,这样的差距,低收入农民无论怎样心理也不会平衡,总觉得干部应该解决。但实际上这是分配制度上的问题,不是基层干部能完全解决的。再比如,集体经济弱,负债沉重。在村级经济弱,相当部分是空壳村的情况下,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只好举债办企业、修公路、通水电、安广播电视、建学校等,债务越来越大。有的村只有300多人,却负债30多万元。这些债务由谁来承担,群众非常害怕。群众难免对人民事业人民办持怀疑态度。这里有干部不切实际的一面,也有政策因素。

2、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关键环节

在现有条件下,相当多农民分散经营,单独生产,他们的思想需要交流,观念需要转变,认识需要提高。但不少地方在强调抓经济工作时,忽视了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的市场风险意识差,在经营失误甚至造成损失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干部和政府;有的小农意识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眼光,只想到自己的权利而愿尽义务,哪怕是应有的负担也不愿承担,对一些政策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对小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不理解,不能正确对待农村中出现的合理差距,往往心理失衡,且希望干部能打富济贫;有的法律意识淡漠,不能正确领会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思想,在经济纠分和人际矛盾的解决时,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权益,而是采取一些不正确手段和方法,一旦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又直接怪罪于干部。宣传舆论对乡村干部的批评指责太多,打击面太大,在群众中形成了村干部都不是好干部的错误印象,群众以此为凭,一概否定干部,使干部工作难做,乡村干部有苦难言。难免另大干群裂痕。乡村干部对这种倾向大为不满意。

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有法方法、当前,应该从之三方面加强: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宣传方针政策,让干部群众准确理解政策,形成共识;宣传市场知识,转变其思想观念;宣传基层干部不畏艰辛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典型,改变乡村干部的形象;批评刁民,让群众分清是非,形成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的良好气氛。二是加强教育。特别是加强对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群众有集体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是加强疏导。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入手,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才能化解矛盾,缩短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改善干群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前干群矛盾的主要特点及解决思路
干群要“守、望、相、助”
领导干部要更能“容”得下群众(原创)
张荣臣:以制度创新推动干群良性互动
浅谈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党员干部不妨多点“豁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