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2015-06-19 宣讲家网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专家

 

核心提示:艾草摇曳,粽子飘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来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到底因何而来?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时代?五月初五为什么被当作恶月恶日?古人在端午节会佩戴哪些辟邪装饰物?孟尝君为何险些被抛弃?宣讲家网站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专家陈连山做客演播室,为您讲述《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敬请观看!

大家好,端午节快要到了,我们今天讲一讲端午节,谈谈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端午节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节日,大家都会过,都知道怎么过,但是为什么这么过?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节日是人们对时间的客观认识和艺术想象。端午节也是这样,其中包含了人们对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日子的科学认识和艺术想象。今天我针对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的科学成分和艺术想象成分进行分析。

一、节日名称的变化和字面涵义

端午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端五、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五月节等等。

端午一词的最早文献出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根据金武祥辑本《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端五的字面意思是初五。

重五,即五月五日,因为月份和日期都是五,故名重五

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其原因是此节的精确时刻是午月午日午时,太阳正在中天。黄石《端午礼俗史》认为,午在八卦上为离为火,太阳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极,所以此节的每一时间层次都是午,定在午月午日午时,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点。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阳的意思是太阳正处于极盛状态,意思与天中接近。

端午在五月,是此月最大节日,因此,端午节也叫做五月节。清代以来,民间把正月初一和五月节、八月仲秋节视为三大节。

二、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

1、古人如何认识五月初五

古人为什么要在五月五日(或午日)辟邪辟瘟呢?换言之,他们为什么认为这一天有邪气侵害、如此凶险?这是古人创造端午节的思想基础。了解这个思想基础,是探讨端午节起源的重要前提。

先秦时代的人们相信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一年之中的各个自然节气是宇宙运行的关键点,尤其是冬至、夏至。冬至,阴气极盛,但是阳气开始复苏;夏至则是阳气极盛,阴气开始产生。农历五月的时候,阳气达到了极盛,本来阳气达到极盛似乎是个好的事情,因为过去认为阳气是代表生命的。但是中国的哲学有一个特点,物极必反,阳气达到了顶点了,它就要走下坡路,阴气就开始复活。

《礼记·月令》云:是月(指仲夏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意思是五月里白昼最长。但是阴气、阳气激烈斗争,有些植物死了,有些植物在生长。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这里所谈的核心是夏至时节(后来的端午节包含了夏至的因素)阴阳二气的斗争,以及斗争的结果——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是后来端午节习俗集中在辟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古人把5月当成恶月,把55当做恶日,看起来好像很迷信,但是这里边是有科学成分的。农历的5月,仲夏月,天气是很热的,农历五月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历的6月份,天气非常热。天气热,人就容易生病,因此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有邪气。实际上这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因为这个月太容易得病了,所以大家就认为有邪气,不太好,这是科学的层面。但是它里边也有想象的成分,有点不太科学的东西,因为古人不知道疾病的具体发生原因,所以他就认为是邪气。

邪气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科学的想象。再具体一点,古人会认为人们得病是瘟神造成的,这个当然是艺术想象了,这个想象影响到了人们对日子的认识。我们现在怎么看,我们现在当然不相信瘟神,不相信邪气,我们相信疾病就是某些细菌某些病毒危害了我们。

我们如何理解邪气,如何理解古人对55是恶日的这么一个想象?是不是把它完全否定掉?我认为是不必要的。一年365天,从物理上讲,从客观上讲,每一天都一样,每一天都是24小时,每一小时都是60分钟,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我们完全把生活变成科学,一年365天,每天都一样,那生活就会变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会变得非常枯燥、非常乏味,生活就无趣,人生就没有意义。所以,把一年365天想象成不同的天气。有些日子是比较吉利的,有些日子是不太吉利,有些日子是更加不好的,就成了恶日。日子互相有区别,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能把我们枯燥的客观的生活变得充满艺术想象、充满魅力,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我们把365天都想象成吉利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非得给它想象出一个不吉利的日子,甚至是恶日呢?如果你把每一天都想象成吉利的,每一天又是一模一样,它又变得枯燥,所以你必须有吉利有不吉利的,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端午节成了牺牲品,成了这么一个恶日。当然大家仔细看看,一年里边恶日不多,就这一个,其他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吉利的。有一个不好的日子没关系,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对待节日的艺术想象。

2、端午节习俗的起源

根据五月是恶月的观念,战国时代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特殊时令习俗。为了简洁,我只列举与端午节起源有关的习俗:不育五月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药、沐浴兰汤和登高游玩。

第一种习俗是认为五月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将不利于父母,必须及早抛弃。《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父亲田婴不让妻子养他,理由是: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这里特别强调五月五日出生,可见当时的忌讳可能是专指这个日期的。五月五日因此就从五月的三十天之中突出出来。田婴的妻子悄悄抚养了孟尝君,也并未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这种迷信思想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汉代仍然存在。王充《论衡·四讳》记载当时流行的忌讳: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应劭把时间明确为五月五日,与后来的端午节时间完全一致。这个习俗迷信而且野蛮,但是它长期贯穿在端午习俗中,应该看作端午起源之一。这是想象。

第二种习俗是认为五月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邪气,需要采集各种药材以驱逐毒邪之气。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说:此日(仲夏月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意思是五月午日要采集各种草药,以消除此时到处弥漫的毒气。这个习俗后来发展成为专门采集这个时候的药材,认为此时药效最好(详见后文)。因此,这也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第三种习俗是用浸泡了兰草的热水——兰汤——沐浴。战国时代有沐浴兰汤的习俗,屈原作品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但时间不详。《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这里有月份,但没有日期。《艺文类聚》转引《大戴礼记》则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看作一种能辟邪的植物,在三月上巳节和五月端午节都使用兰草。《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引东汉薛汉《韩诗章句》云: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执兰而拂除邪恶。可见汉代人认为,兰草是可以辟邪的。浴于兰汤的目的就是要辟邪保健。这个习俗在唐宋以后的端午习俗之中还能看到。所以,这也是端午节的一个源头。

第四种是登高游玩。《礼记·月令》讲到仲夏月的时候说: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意思是五月里太阳已经达到极盛,所以不能再在南方用火。为了避免阴气伤害,人们要住在高处,或者登山望远。这条材料没有说明具体日期,但是后代端午节中的远游习俗都是由此发展而来。这个登高的活动,后来没流传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又兴起了一个新的节日,就是重阳节。重阳节没有其他的,就是登高,重阳节要登高,端午节也登高,他俩就重复了。所以把原来端午节登高给取代了,端午节登高的习俗后来就失传了。

上述四种习俗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它们都认定这个日期充满不利健康的邪气。这时出生的孩子会害父母,因此要及早抛弃;空气中存在邪毒之气,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要采药、要沐浴兰汤、要登高游玩。基于以上原因,这四种习俗虽然记录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这四种习俗共同成为端午节的起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而完整的端午节到汉代才逐步成熟。

三、端午节的辟邪装饰物

人类节日文化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方面是特定的节日装饰品,包括环境装饰和人类衣饰。它们传达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古代端午节作为一个处于恶月的节日,其节日装饰的特点在于辟邪。

(一)艾蒿和菖蒲

首先人们采来的药物来对付这些邪气,来对付端午那个时候容易生病这种现象,其中最有名的药物是艾蒿和菖蒲。艾蒿和菖蒲这两种植物都是有香味的,确实有药性,都是中药很有名的药材。古人用它来治病,也用它来辟邪。艾蒿到现在我们到农村去调查,还能看到端午节一大早上,家里农民就起床,起床到野外去割艾蒿,割来干什么呢,一个是给小孩洗澡,把艾蒿放到开水里煮烂了,让水里面充满艾蒿的香味,把水放凉,让孩子在里边洗澡,据说有利于健康。还有把艾蒿存起来一批,回头把它晒干了,熏牛、熏小鸡、熏蜜蜂,干嘛呢?防止这几个动物得病。还有一个把艾蒿挂在门上,挂在窗户上或者是扔到房顶上,干嘛呢?辟邪,因为它是有香味,邪气我没见过,但是避蚊子避虫子还真是有作用,因为它那个香味还挺浓烈。

还有一个就是菖蒲,菖蒲长得非常的挺拔,是一种水草,叶子长得像宝剑一样,所以古人认为它能辟邪,就像道士手里拿着宝剑一样能辟邪。实际上它也有香味,它不光形状像宝剑,它的根是有很浓烈的香气。古代的时候把这个根刻成簪子,这个根雪白色,可以刻成簪子形状,戴在妇女的头上,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香味,可以替代香料。古人认为不光是化妆用,它是有辟邪作用的。我到韩国去,我见韩国的传统的端午节也依然保存着这一条,这个内容,用菖蒲的簪子插在妇女的头发上。

除了艾蒿和菖蒲,还有几个植物是端午节常用的植物,什么呢?一个是石榴,石榴花我们大家很熟悉,在端午节前后它盛开,鲜红色的,非常的耀眼,花期也很长,古人认为石榴花在恶月盛开,证明它能邪气,所以石榴花是大家常用的一个。

另外一个叫蜀葵,就是地下每年主动就能发出来,能长一人多高,蜀葵花,也是这个时节开放的。还有一个樱桃,樱桃是大家都很熟悉,樱桃过去有辟邪作用。古人认为樱桃在这个时节成熟的,它的鲜红的颜色,古人认为能够辟邪。我们中国人喜欢红色是有道理,春节要贴红对联,要挂红灯笼,都是辟邪的。樱桃是红的,石榴是红的,认为也有辟邪作用。这五种植物艾草、菖蒲、蜀葵、石榴和樱桃是端午节的五大吉祥之物。我这个说是有道理的,大家如果熟悉古代绘画史,会看到在雍正年间,清宫里有一个来自意大利的画家叫朗世宁,他为雍正皇帝画了一幅画,名字叫午瑞图,端午节的祥瑞图,它里边画了一个花瓶,插了若干枝花草,其中正是艾草、菖蒲、蜀葵、石榴,瓶子外边桌上摆了几个樱桃。我们现在也可以效法古人,这几个植物很容易得到,摆在家里边又有香味,又有漂亮的颜色,樱桃还能吃,可以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端午节的五大祥瑞之物。

(二)五毒

1、五毒的含义与功能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个充满邪气的日子,邪气来无踪去无影,难以理解,难以把握。老百姓就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解说,这就是五毒。所谓五毒,是指人们心目中五种有毒或有害的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蛇。民国时期五日午时钱背面所刻画的五毒就是这第三种说法。按照科学观点,这些动物似乎不尽有毒。比如壁虎就没有毒性。蛤蟆略有毒性,但毒性不大。但是,在古人心目中,它们都是高度危险的动物。

而五毒图案的使用目的则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它们的凶恶面目驱逐各种邪气从而保护人。另一种是为了消灭它们,免得它们给人造成伤害。

2、利用五毒保护人类的五毒符、五毒衣

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悬挂、张贴神像(如张天师、钟馗),或者各种符咒。把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的时候,五毒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其中的原理正是以毒攻毒。

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旧俗给幼儿穿五毒衣、五毒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河南农村过去把五毒绣在兜肚上,给孩子穿。

3、以消灭五毒为目的的五毒符、五毒饼、五毒菜

有时候人们把五毒当作所有害虫的代表,在节日里驱逐或杀死它们,以象征驱逐和杀死所有害虫。明代学者吕种玉《言鲭》发现古代山东地区并不在端午节使用五毒符,而是在谷雨日:“……绘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毒蛇)、蜂、蜮(蛤蟆)之状,各画一针刺。刊布家户,贴之以禳虫毒。画面上用针刺毒虫,当然是为了杀死它们。不过,吕种玉由此推测最早的五毒图案是用在谷雨,而不是端午,他的根据不充分。有可能是当地农民把端午节的五毒移植到谷雨节了。

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南京都有专门的五毒食物——五毒饼、五毒菜等。意思是吃了这些食物,就代表着消灭了五毒,人们由此得到安全。详见下文。

无论是利用五毒来辟除邪气,还是象征性地消灭五毒,端午节有关五毒的习俗都跟科学没有多少关系。它们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形式,把五月五日装点为一年365天之中最有特色的日子。

(三)五色线

也叫五色丝、辟兵缯、长命缕、续命缕、百索、端午索、五色线等等,就是缠在胳膊上的五色丝线装饰品。个别也有缠在脖子上的。汉朝人首先在端午节使用五彩丝。他们认为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伤害,还可以避免瘟疫。这个习俗从此绵延不绝。

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地区流行于端午节用五彩丝缠在胳膊上,这样可以不得瘟疫。这和汉代缠五彩丝的观念基本一致。只是名字变为避兵。此书还记载当地另外一种近似习俗——系长命缕,就是用丝缕把楝树叶缠在胳膊上。楝树叶在古人眼里具有驱邪却病功能,长命缕上使用楝树叶表明它的目的在于辟邪防病。从长命缕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它淡化了驱邪色彩,突出了延年益寿的色彩。

现在还能看到卖五色线的商贩,几块钱买一个戴在手上,可以有装饰作用,非常地好。当然,假如你相信它有益于健康能够避邪气,那可能价值就更大,不相信的,不信它有避邪气的功能,五色线也可以从花纹上、从色彩上美化我们的生活,这也很好。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各自互相尊重对方的想法,这是过好节日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东西强迫其他人,让其他人一样要这样过,这个是不对的,应该互相尊重。

(四)香囊

香囊,指装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药物或香料的袋子。各地名称不一,有香囊、绣囊、香包、香布袋、艾包、雄黄荷包、朱砂袋等等。为方便起见,此处统称为香囊。

我这里有一个制作相当华丽的香囊,这是南方的,做工非常复杂,但是非常漂亮,这是我见到各种香囊里边工艺比较复杂的一种,简单的香囊就是普通一个包,里边放一点香料或者是药草,几块钱买一个挂在孩子身上,过节前就挂上,据说它能够吸收邪气,过了节日之后把它扔到河里,象征着把邪气扔掉了,小孩子就保留平安了。

我小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时候物质短缺,同时反迷信又反得很厉害,认为端午节避邪气是不对的,这个是迷信,要改良它。怎么改良法呢?香囊里边不放香料了,放什么?放卫生球,那时候的卫生球,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樟脑丸,樟脑丸是高级的,那时候没有,用什么呢?是氖丸,氖丸俗称臭蛋,很臭很臭,熏人熏得厉害。但是当时他要提倡革新,给小孩子脖子底下挂着,香囊里面放一个臭蛋,从医学上讲,这玩意能够避虫子,有实际的科学作用。可是这科学作用把生活变得一片臭味,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很快就淘汰了,不这么干了。所以改良风俗应该顺应规律,不能想当然的瞎搞,那样就把节日破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文化视角下的端午节习俗
古人怎么过端午节——从《端阳故事图》看古代端午节活动
端午除五毒,防疫病,古人用这法子
端午节的起源真的是因为屈原吗?明清两代的民间和宫廷习俗端午节
端午节(1)四知布衣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十堰的端午节风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