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愤怒(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作者/揍揍

现代社会戾气很重,让人们的情绪更难自控,尤其是在碰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心里有股怒火不吐不快。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

· 啥都不懂就知道在旁边指手画脚的甲方,一会儿心血来潮让你改这个,一会儿又说那个地方需要调整一下。
· 明明只是普通同事关系,一点界限感没有,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仗着自己年纪大点一个劲儿输出价值观,好像不按照TA的方式生活就是错的一样。
· 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和你发脾气的对象,明明上班已经很累了,明明已经哄TA了,还在这里不依不饶是要演哪出。
· ……

人生不易,愤怒不止。让人容易愤怒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可能控制住熊熊燃烧的怒火?

但是,仔细想想,易怒真的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你在那气得不行,既伤身又伤心,但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甲方爸爸的需求还是要满足;同事没有界限感,自己依然要保持基本礼貌;面对发小脾气的对象,一言难尽但又不得不哄……

既然该做的事情一个也落不下,那又何必让愤怒冲昏头脑,影响自己的事件进程呢。

接下来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愤怒”这个小怪物,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再让它过来添乱了。

一、 愤怒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在讲“愤怒情绪”之前,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情绪?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情绪是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

而对于“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命题,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解答。

1) 生物学视角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即使没有大脑皮质参与(即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认知的情况下),人也可以产生情绪。

生理变化伴随着情绪产生,调节制约人们对情绪的感受,但并不直接造成情绪。同时,情绪可以反过来导致生理变化,并产生包括战斗、逃跑等适应行为。【1】

有证据表明,愤怒有其独特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2】,且与神经递质水平有很大关系。【3】

愤怒情绪的产生是低血清素、高多巴胺、高去甲肾上腺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3】

2) 认知心理学视角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情绪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判断。情绪必须经过判断、评价和思考过程才能产生。【4、5】

即:事件(外部刺激)——评估(认知)——反应(情绪)

愤怒情绪的产生过程:受到侵犯或不公平对待(外部刺激)——感到被威胁或被刺激(认知)——产生愤怒(情绪)

二、 关于愤怒情绪的一些误区

2.1 我也不想忽然发火,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澄清:感受到愤怒和如何表达愤怒是两回事。愤怒是一种由于外部刺激而产生的情绪,个体没办法控制外部刺激(独立于个人意志的存在),因此没办法控制愤怒情绪的产生,但个体可以控制自己表达(应对)愤怒的方式。

2.2有怒气一定要发泄,发泄出来总比憋着好

澄清: 重要的不是发泄怒气,而是找到怒气的根源,解决问题。应对愤怒情绪的方式是找到愤怒背后的原因,当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愤怒,就可以更好地控制愤怒情绪,而不是被愤怒情绪左右。

2.3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就不需要发泄情绪了吗

澄清:可以发泄,重点是不要伤害到他人。愤怒情绪(或其它情绪)的宣泄是有替代方案的,可以通过参与(观看)竞技体育活动、进行幻想性的攻击行为、写暴力小说、玩格斗类电子游戏等途径来宣泄愤怒。

有些学者对以上(类似的)解决方案持担心态度,认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增加个体的易怒情绪和暴力倾向。

这个问题就像“玩暴力类游戏是会增加玩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还是会减少玩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一样,各方都能找到证明自己论点的论据。

某种行为对个体会造成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

笔者的小看法,与其纠结于某种行为是否会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我觉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觉察到危险的信号,控制自己不去做危险的事情。

欢迎各位在留言区分享自己发泄愤怒情绪(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的方法,大家一起交流~

三、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1)基因原因

德国科学家发现,遗传基因是决定一个人性格是否易怒的关键。

研究人员对被试者进行DNA测试,检测他们体内DARPP-32基因(愤怒基因之一)的类型。

该研究发现,比起拥有“CC”型基因变体的人,“TT”和“TC”型的被试者更易发怒(Reuter M et al., 2009)。

多巴胺的化学方程式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T”基因能提高多巴胺水平,而多巴胺是影响愤怒和攻击情绪的重要物质,因此,“T”基因越多,人就越容易暴躁易怒,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2)血清素含量较低

除了基因因素外,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表示,在缺少色氨酸并因此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

血清素的化学方程式

当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会减少。杏仁核部位与愤怒情绪有关,而额叶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这种愤怒。

因此,在缺少作为“信使”的血清素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3)认知水平的差异

长期以来,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争论的焦点。

有部分观点认为,认知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担任中介作用(如上文所提);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情绪判断可能独立于各种知觉和认知过程并先于它们发生,而不是以知觉为基础。

暂且放下学术界的争论,从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讲,笔者接触到的那些更不容易发怒、更少产生攻击行为的人一般都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和更高的认知水平。

相较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更能通过自我疏导、换位思考、从宏观角度出发等途径化解掉本该爆发的负面情绪。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更容易发怒从而产生攻击行为的人,可能具备较差的自控能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无法控制愤怒情绪,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四、如何改变自己的易怒情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Ellis提出过一个理论叫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该方法重视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

ABC理论:

A:诱发事件 activating events
B: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 beliefs
C:信念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consequences

当个人持有不合理信念(B)时,可能会激发自身的消极情绪(C),包括愤怒情绪,你会因此感到痛苦,还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或其他非理智行为。

想要改变这种愤怒情绪,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产生,可以从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入手:

具体步骤如下:

1) 了解不合理信念
2) 识别不合理信念
3) 驳斥不合理信念
4) 提出合理信念
5) 改变消极情绪

具体方案在这里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了解具体方案。

除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外(REBT),在心理学领域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治疗方法叫作情绪焦点治疗(EFT),感兴趣的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个。


如何管理情绪是伴随人们一生的命题,人无法逃避自己,也就意味着必须面对自己的情绪。

了解情绪,找到情绪背后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处理情绪,我们为何要选择那个伤人伤己的途径呢?

人生不易,学习不止。让别人好过点,也让自己好过点。大家一起,今宵欢乐多。

最后总结一下文中观点:

1) 愤怒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 从生物学视角来看,愤怒情绪的产生是低血清素、高多巴胺、高去甲肾上腺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情绪的产生过程为:外部刺激——认知——产生(愤怒)情绪。

2)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 基因原因:拥有“TT”和“TC”型DARPP-32基因(愤怒基因之一)的人更易发怒。

· 血清素含量较低:当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

· 认知水平的差异:从经验角度来讲,那些更容易发怒的人,可能具备较差的自控能力和认知水平。

3) 感受到愤怒和如何表达愤怒是两回事。

4) 重要的不是发泄怒气,而是找到怒气的根源,解决问题。

5) 可以寻找发泄情绪的替代方案,问题是不要伤害到他人。

6) 如何改变愤怒情绪?

· 可以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的方法来改变自己对外部刺激的认知,从而改变愤怒(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愤怒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愤怒也能隐身?浅析“隐形愤怒”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及规避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一例个案研究(范例)
怎样才能不那么愤怒?
做好这件事,我们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焦虑和愤怒中走出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