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百年罗盘世家的生死传奇。

在安徽休宁的万安老街上,有一个罗盘制作世家,他们历经7代,默默地把家传技艺传承了300年,一度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由于王朝更迭,时序嬗变,这个世家的命运大起大落,沉浮不定,甚至还因罗盘上演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请跟随作者一起来揭开隐藏在历史迷雾背后的一个个和罗盘世家有关的谜团吧。

距安徽省休宁县城4公里的万安古镇,白墙黑瓦高低错落,塔光桥影,竹木环河,风景甚是灵秀。跨过绕城而过的横江上一座优美的石拱桥,几棵竹子掩映下的一户略显破败的皖南古民居舍,便是罗盘制作大师吴水森的家

一进吴家大门,只见吴水森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忙活,一张长长的桌子就是他的“主要战场”,桌上摆满了已经磨圆的罗盘坯料和工作所需的笔、墨、砚台、剪刀、钳子、放大镜等工具。吴水森虽然年近古稀之年,但做起活儿来精气神十足,他是万安古镇上最有名的罗盘制作大师,还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这点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罗盘是中国古代用来理气宗、谙风水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称渊微浩大之理莫不具其中也。” 吴水森说。在中国,作为看风水的必备武器,在常人看来,罗盘始终诡秘重重,制作罗盘的人也掌握着某种超人的魔力。万安罗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几百年来,引来无数人们的拥捧。

那么,究竟是谁创造并延续了这样的文化奇迹?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古罗盘的那些神秘莫测的制作技艺又是怎样一代代被守护下来的?这期间,曾经有过哪些令人叹惋的困难和艰辛?2009年5月的一天,我们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和谜团,寻到了皖南乡间这处罗盘制作世家。

由吴鲁衡创办的罗盘老店风靡了几个世纪,此图为吴鲁衡罗经店的嫡系传人吴水森。

吴鲁衡的发迹之道

万安是一个气韵深厚之地。万安古街,在当年的徽州也曾相当有名,曾有“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之说。街道两旁的店铺和作坊鳞次栉比,像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据《休宁县志》记述,民国时期,万安就有日用百货、南北杂货、笔墨纸砚、刻字、罗经等店铺两百余家。如今,当我们目睹那古色古香的店铺厅堂,听着那携有古音的休宁方言,恍惚中,昔日万安街繁忙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

一条仅2.5公里长的万安街,名气怎么会盖过有“状元故里”之誉的休宁县城呢?“这最大的功臣要归于这个不太起眼的风水罗盘。早在数百年前,万安便是徽州境内重要的罗盘生产基地了。”吴水森说。

历史上,万安的罗盘店有很多家。其中,数方秀水罗经店和吴鲁衡店最为知名。“方秀水罗经店开业最早,创办于元末明初。明代到清代前期,它曾一度垄断万安罗盘业。”吴水森说,“直到我的先祖吴鲁衡创办罗经店以后,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说起这个吴鲁衡,吴水森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从他收藏的《吴氏家谱》中,我们了解到,吴鲁衡,又叫吴国柱,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关于他的事略,家谱中没有提及。我们试图想了解到更多关于他的事情,但现存的资料也不过吉光片羽,且散见于地方史志等文献之中。因此,从目前所了解到的一手资料,我们只能以简单的形状来勾勒吴鲁衡的大致情况了。

吴氏家谱世袭表

吴鲁衡应该是手足勤快之人。从他的家庭背景来看,其祖居歙县,与休宁的琅源山仅一岭之隔,吴氏族人以山居砍薪为业,明万历后期其先祖携家外迁定居于休宁,改事农桑,耕耘度日,后迁至万安街。生在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里,吴鲁衡从小肯定懂得吃苦耐劳的意义所在,也一定会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去行为处世。

吴鲁衡应该是一个天资聪颖、心灵手巧的人。据一些地方史料的零星记述,在幼年的时候,吴鲁衡就进入当年万安街上生意最红火的方秀水罗经店当学徒。没多久,他就成长为一名颇受店主和师傅青睐的年轻技师。当时,在万安罗盘业内,有一条清规戒律:为保证罗盘的制作技艺不被外传,规定“传儿不传婿,传媳不传女”,而且分工极细,各学徒各司其责,关键步骤由店主亲自来操作。于是,这条霸道的规定让很多学徒即便后来成了师傅,顶多也只能掌握其中的几道工序而已。但是,吴鲁衡却不仅精通自己承担工序的技术,也逐渐掌握了其他工序的一些技艺要求,甚至因为颇受店主亲睐而对原本只有店主才能掌握的关键技术也有所了解。

吴鲁衡应该还是一个颇有商业头脑的人。在技术和阅历都已经成熟的时候,他果断的辞去了在方氏罗经店里的工作,开始自立门户,创立了自己的店号——“吴鲁衡罗经店”。店址设在万安上街,与方秀水罗经店相距仅数十步。

创业初期,他巧妙地借名牌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其早期外销罗盘,均使用“方秀水罗经店监制”的牌号,只是印章有所区别。以“方秀水罗经店监制”推出的优质“吴鲁衡罗盘”上市以后,很快立足于市场。但吴鲁衡不满足于此,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他在秉承罗盘制作古法的基础上,刻意钻研新技术,改进工艺,精益求精,以精湛缜密的技艺提高罗盘精度,开发盘式品种,还发展了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他痴迷罗盘的程度,在当时无人能匹敌,据说在弥留之际,他还要求家里请当地最牛的风水师拿着他亲手制作的罗盘,为其选择一块风水绝佳的墓地。

乱世中坚强求生

吴鲁衡逝世后,罗经店由其子光煜(字涵辉)继承。据《休宁县志》等一些地方史料的记述,光煜之后,传与洪礼、洪信,并取涵辉之“涵”字和光煜之“煜”字的谐音“毓”而分为涵记、毓记两支。不过,对于此,后世说法不一。吴家外甥、从事地方宣传工作多年的汪祖盼先生告诉我,“毓记是在吴水森的祖父吴毓贤时,取其名中的'毓’字才创办的牌号。此后吴鲁衡店一直同时使用'涵记’和'毓记’两个牌号,根本不存在分为两支的说法。”至于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不得而知。

事实上,即便涵记和毓记分属于两家,但它们也是“一水中分白鹭洲”——同宗同源。而继吴鲁衡之后,真正把吴氏罗经店的品牌推向世界的是毓记掌门人毓贤和他的儿子慰苍。“据我所知,我的祖父吴毓贤和父亲吴慰苍都是从十二三岁开始学艺的。由于家传渊源的关系,他们很快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罗盘制作能手。”吴水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后来,祖父和父亲合作创制的日晷还在民国四年(1915)荣获'南京劝业会’优等奖,接着又荣获民国政府农商部二等奖,受到当时执政总理段祺瑞的通令嘉奖。同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工艺产品首次获国际大奖。”

吴兆光(左一)

和中国的大多数传统文化遗产一样,万安罗盘也一度面临着传承人断代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先祖传承下来的手艺活了。相比之下,吴水森算是幸运的,他的儿子吴兆光(左一)答应在学校工作之余学习罗盘制作技艺,把家族的这门绝活给延续下去。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受太平天国乱兵的骚扰,吴鲁衡罗经店曾几度受到重创。对于这段时期吴鲁衡罗经店的情况,吴水森从父辈那里了解到一些掌故。其中,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一个叫“护磁石而罹难”的故事。相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休宁地区一度成为战争的主战场,乱兵肆意骚杀抢掠,搞得民不聊生。作为万安街上赫赫有名的老店,吴鲁衡罗经店自然也不能幸免。

有一次,当听到乱兵来袭的消息,吴鲁衡罗经店为了保护有“罗盘命根”之称的磁石,特意安排家中的一位媳妇怀揣着磁石先行逃命。但杀红了眼的乱兵哪里能放过一个神情慌张、貌似拿着钱匆匆逃命的人,他们拼命地狂追了二里地后,终于还是把那位妇人给杀了。他们原本天真的以为,能在这个人身上搜到令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财宝,但结果很让他们恼火,搜遍了全身,发现死者身上只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于是,气急败坏的他们狠狠地用刀猛扎了几下尸身之后,便转身寻找下一个杀抢的目标去了。“幸亏他们不识货,没有把磁石抢走。”吴水森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要不然,吴鲁衡罗经店在那时就已经到头了,也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了。”据吴水森说,那块侥幸躲过灾难的磁石还收藏在他家里,它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一块天然的陨石,磁的稳定性要比普通的人工磁强得多,由它磨出来的磁针的使用寿命也会很长。

成品罗盘

失而复得的家传技艺

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势衰微,战乱频仍,曾经辉煌一时、雄霸一方的吴鲁衡罗经店每况愈下,几近破产歇业的边缘,甚至一度面临传承人断代的威胁。1960年,吴水森小学还未毕业,还没来得及系统地学习、实践罗盘的制作技艺,其父吴慰苍就撒手西归了。让年幼的吴水森更觉雪上加霜的是,此时,他母亲视力不好。他父亲的去世,就意味着罗盘店要停业,这个家道也要中落了。

然而,就在吴鲁衡开创的事业即将夭折时,吴家历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女性开始了对抗命运的历程。他就是吴水森的母亲彭氏。

彭氏用微弱的视力和口述的方式,把家传的手艺一点一点地传授给了儿子。“那时侯,正遇国家困难时期,老一辈罗经制作大师又因年迈相继去世。万安罗盘正处在奄奄一息之中,幸亏母亲也习得精湛的技艺,才使罗盘工艺不致失传。当时,常有人找上门修罗盘,为接济生活,我一边上学一边帮助母亲修罗盘。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稍一点拨,我一学就会。这样我很快就掌握了装磁针这一关键技艺。”吴水森颇为感慨地说:“母亲真是了不起,她为延续罗盘的制作手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在吴水森全面掌握了罗盘制作工艺,准备大干一场重振万安罗盘业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十年浩劫,几乎摧毁了吴水森的梦想。前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工作与罗盘毫无关系。“当时,罗盘都被视力为'封、修、资’一类的东西,是禁止生产的。我们怕红卫兵来抄家,也不敢公开做,只能在家偷偷研习。”至今,还让吴水森感到心有余悸的是,“就连祖传的罗盘工艺图谱,白天我都只能把他们掩藏在不太引人注目的墙角缝隙里,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拿出来看上一眼,然后就得迅速地把它放回去藏起来,还真有点儿'心虚’……”

吴水森根据秘藏图谱和史料记述制作成的日月合晷。这种晷在明代非常流行,但因制作工艺失传,已经绝迹百年。

罗盘火暴之谜

当吴水森在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万安罗经历史的时候,我却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万安罗盘为什么这么火?”

“这与徽州人特别崇尚风水和徽州多风水师有关。” 吴水森说。

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古代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理想境界、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门学问。徽州地处东南,山奇水秀、巍峨的山脉、起伏的丘陵、蜿蜒的江河为风水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大好舞台。而至晚在南宋,当时的徽州人对房屋建筑和墓葬的风水已非常讲究。清初万安人赵吉士所著的《寄园寄所寄》便有“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的说法,可见得徽州风水之盛行。明清以降,徽州东南民间还流传这样的谣谚:“生在扬州,玩在杭州,吃在苏州,死在徽州” 。死后能安眠于徽州,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的人生最大幸事之一。

吴水森告诉我,徽州的风水观念一直是有传统的,在外发达起来的徽商携带大笔金钱回乡,大兴土木,无论是从意义和审美上,都有很多要求和讲究,在村落的选址、墓葬以及动土等方面,都有很浓郁的风水观念。他曾经从祖辈那里听说,当年,在徽地活跃着的风水先生,他们一天到晚抱着罗盘,被邀请到处给人看风水。譬如,邻近的黟县宏村之所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地,万安罗盘功不可没。因为宏村在明永乐年间改造村落环境、构建村中水系时,正是休宁著名风水师何可达拿着万安罗盘为它做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图为吴水森正在田间堪舆的情景。

正是因为徽州人对风水的追求以及风水师的层出不穷,为风水师手中的工具——罗盘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而万安所产罗盘,设计独特、制作精良,被奉为罗盘正宗,罗盘制作业自然也就形成了产业化聚集的现象。

事实上,吴水森也只是说出了万安罗盘兴旺的一个客观因素,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主观原因。那就是风水师队伍的迅速壮大。休宁一带的很多人家,自古就有诗书传家的传统。众多的风水师其实都是有文化的人,也是从小立志科举的人,当他们从科举的路途中失利之后,除了无奈之外,同样积淤于胸的,还有怨气和悔恨。而这个时候,他们的身体变得孱弱,四肢变得无力,年纪也变得很大了,这时,他们只能拿着个罗盘,运用在读书时涉及的一些旁门左道,以这种方式自食其力。这样的存在状态,应该是万安乃至整个徽州为什么竟有如此之多的风水师和规模庞大的罗盘业的重要原因吧。

有学者研究表明,罗盘上多数内容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尽管如此,罗盘艺人还是不厌其烦地书写盘面上的每一个蝇头小字,他们不想让祖传的独门秘技断送在自己手中。

采访快结束时,我问吴水森:“罗盘真的有神秘功能吗?”他笑而不答。或许,他也说不清楚其中的奥秘吧。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风水的作用也在分化,那种神秘性的暗示意义正在褪去;比较时兴的,只是风水的美学意义。而罗盘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在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彻底谢幕,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存在了。老吴告诉我,现在,他已很少按罗盘制作的整个流程亲自去做了,只是抓一些关键的环节做 一做了,其他的,都叫儿子和两个徒弟在操作。如此看来,万安罗盘业倘若不寻求新的出路,恐怕在不久的将来所面临的市场将越来越窄了。临别时,我们请吴师傅取一枚风水罗盘到院子外的农田里进行堪舆演示,只见他熟练地在田野里布阵,时而拿起罗盘凝思,时而俯身查看地势,然后拿出笔迅速地记下堪舆到的数字。

没多大功夫,他便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宜作为建筑基址……”

“何以见得?”

“天机不可泄漏也……”

原本想进一步向老吴讨教如何辨识风水的秘诀,但当听到他说这是天机的时候,我就把到嘴边的话收回肚子里去了。因为来采访他之前,有朋友曾告诉过我吴家的一个秘密——祖上的罗盘掌门人寿命都不长,几乎都在60岁左右就谢世了。或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但有人也会说“或许是因为他们泄露了天机,所以折寿……”

撰文:金蝉师

摄影:严厚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水师背后300年罗盘家族:用天外陨石年制神器800只
非遗地图|包含万象,经天纬地——万安罗盘
安徽之光 古法制作传统罗盘唯一人 十个胡八一都不及他
进黄山 观万安风水罗盘百年老店
徽州“吴家罗盘”百年不消磁,专家分析不出
徽州罗盘世家:风水师的“御用”千年罗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