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代 董源《龙宿郊民图》(高清放大)赏析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是五代画家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156cmx160cm

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即使是以表现山水为第一目的,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要画出居人的生活图景,并将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给无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为主,画山形时先勾出轮廓,再用长披麻皴手法,以中锋笔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线条大致平列,但也时时交叠会合。山上的矾头则作空心点皴,呈现草木葳蕤情状。在皴染基础上画家又给山石敷以重绛色,同时将山头染为青绿。这样就将李思训的精于设色和王维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结合起来。后人称赞董源'神品格高,无与比也'。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此图本无画名,直到十七世纪时,才由董其昌定名为龙宿郊民。画题的含意有多种解释,普遍被人接受的看法是,居住在帝后附近的居民。若以当今的观念来理解,就是定居于首都的民众,因环境特殊之故,所以社会福利也特别地优厚。当我们透过画家的眼睛,欣赏这美好风光时,可以发现一条垂直线隐然显现于图面中轴,形成了构图上的趣味。右边的画面尽是山峦相叠,当视线往左移动时,空间顿时豁然开朗,沿着河水低平的流域,将视野带往既广且深的境界。细看画面的左下方,可远眺村民的活动,河岸左边有二艘小船,船上的人以手相连,旁边则有人击鼓导引。据说在古时候,有一种风俗性的歌舞,参与者在唱歌时以臂相连,并以脚踏地做为节奏,人称「踏歌」。不知图中的村民,是否就在从事这样的活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华辇之下,歌舞升平,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然而山顶作'砚头',山坡用'披麻皴'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可曾想过找个类似端阳这样的民间节日,趁着云淡风轻的好气候,登上村落旁的小山丘,如此,除了能眺望山水间的美丽风光,更可饱览庆祝活动的热闹景象。这大概就是《龙宿郊民图》所呈现的样子。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 局部

(注:本文为山水画教学、赏析、自学参考资料,文字来源于百度,如有不妥请私信及留言,马上删除。在此感谢网络原创作者及首发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十幅山水绘画作品赏析
五代南唐北宋时期画家巨然十一幅山水绘画作品赏析
国画精品鉴赏100名作(五代篇1)
传世山水名画~五代篇
国画山水 五代 董源《龙宿郊民图》清雅愉悦 附高清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