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血战半岛 :长津湖战役


对于研究战史和战役,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即具体战役必须结合它的战略态势来做分析,尤其一张基本的态势图则更是对讲战役的基本尊重。而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抗美援朝期间的长津湖战役。
 

 

 
说起长津湖之战,基本上大部分军迷都还是有所耳闻的,不过为了照顾部分初次了解该战役的朋友,我们还是来简述下它的背景。
 
长津湖之战发生在第二次战役期间的东线战场,彼时我军在初次反击后,由于补给消耗大,且战士们也经过长途奔袭和连日激战,急需修整。为此,志司司令员彭德怀下令各部向后收缩,一方面是为了让战士们松口气,同时也是算定了美军首次被打后一定恼羞成怒,故而主动收缩正好可以诱敌深入、创造战机。

 



而事实上,美军还真被彭德怀元帅算准了。此时的整个美军指挥部从麦克阿瑟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仅是中国的一次有限反击行为,为此,麦克阿瑟命令各部继续向朝鲜北部推进。
 
其中美第8集团军(下辖美第1军、第9军和南韩第2军团)由西线芥川向义州方向发展,而美第10军并南韩第1军团由朝鲜东部的咸兴向北发展,最终夹击歼灭其间的中朝部队。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尽管战史上有将两次战役做了专门的区分,但事实上两次战役的间隔时间并没有一般人设想的那么长。史载,第一次战役的时间为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而第二次战役的正式爆发时间则为1950年11月7日-12月22日。
 
也就是说,两次战役其实是相互交融的,双方都是在战事中不断调整部署,拿长津湖而言,就在该役正式爆发的前20天,志愿军第42军刚刚和美军陆战第1师在东线交过手(黄草岭阻击战)。

 



那为什么要专门指出这点呢?因为在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历史问题,那就是对麦克阿瑟军事能力的评价。其中赞成派的观点是,麦克阿瑟的计划其实没问题,因为当时志愿军在首次攻击后,虽然获得了部分胜利,但也处于后勤中断,久战兵疲的危险期。与此同时,保持在朝鲜东北部的军事压力,也可以使得中朝军队的任何南下都必须考虑其侧翼威胁。也正因为此,有这么一派观点认为,麦克阿瑟乃至其东线美军第10军的总指挥阿尔蒙德,其实在战略层面的设想是对的。问题的点反而是陆战1师的师长史密斯过于谨慎,导致麦的双向夹击没有得到迅速贯彻,最终使得陆战1师在长津湖被围。
 
不过对此,反对派的观点也很些有道理。即,相比起远在后方的麦克阿瑟来说,史密斯的陆战1师毕竟在黄草岭刚刚和志愿军打过一场,故而他对于当面的敌人又有更直观的认识。所以一路上,史密斯几乎是一点折扣没打的执行了所有SOP(标准作战流程)的要求,尤其在下碣隅里史密斯更是组织工兵快速建了一个机场,而恰恰是这个举动在后来成为陆战1师得以最终突围的关键所在。
 
那么就笔者来说,我的判断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个人观点,麦克阿瑟在战略上的确是有眼光的。我们抛开其履历不说,仅就第二次战役时,如果美军把第10军从咸兴撤下,那依然无法填补整个朝鲜半岛的正面。尤其是要知道,美军本身属于机械化部队,它的行动必须仰仗公路。而朝鲜的山势恰好是南北走向,所以中间那么多山构成了天然的障阻作用,这个问题不会因为第10军的加入就有所改变。再者,则是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因为第一次战役时美军主要是在西线受挫,东线反而略有小胜,这时候把第10军撤下来对于总体的局势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一点,我们拿16世纪的丰臣秀吉侵朝为例也会发现,前者就是因为位于朝鲜东北的日军加藤清正所部被过早忽悠回中部,结果导致后期日军只能陷入正面的消耗战中。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麦克阿瑟的眼光是要比华盛顿那帮货要独到的。但麦克阿瑟的问题在于,这个人实在天资太好了,其本身就属于军人世家,从小成绩也好,西点军校的四年里有三年他都拿了全年级第一。而且麦克阿瑟还是西点军校史上,毕业里既是第一名,同时又是学员队长的(据说整个西点的历史上像这样的也就出过三个)。外加上这个人长得也挺型男,很早就获得了事业爱情上的双丰收,应该说是让人羡慕得要死了。
 
不过年少得志,很大程度上也容易激发人的盲目自信。为此,麦克阿瑟的眼光独到是独到,但却容易陷入极端自信中。拿对二次战役时中朝军队可能的反击来讲,你要说麦克阿瑟对此完全没有考虑,那是不对的。事实上在西线美军正式反攻前,麦克阿瑟就积极组织空军对中朝边境的桥梁和交通枢纽进行了多次针对性轰炸,并且他也多次向华盛顿申请更多的援兵。
 
应该说这种方法对于一般军队,尤其是机械化部队来说,那很是受用的。可问题在于麦克阿瑟乃至整个美军朝鲜的远东司令部,对于中国方面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甚至于说,整个美军高层就没几个懂中文和中国近代史的翻译。故而如果麦克阿瑟审慎地研究过他的对手,那或许他就不会在第二次战役中那样草率的全面推进。
 
其次,麦克阿瑟第二次战役时的另一失误则是具体执行人的选择上。在当时,美国第10军的指挥阿尔蒙德和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都是挂的少将衔,而阿尔蒙德在行政级别上要稍高一些,同时因为作为麦克阿瑟亲信,他参与指挥过仁川的登录,所以麦克阿瑟选择他来指挥包括陆战1师在内的整个东线部队。
 
可问题在于,美国陆军和四等人的不对付,那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而现在两个同为少将的指挥要一起搭班子,你要是同属一个系统还好说,偏偏这两位不仅独立,还彼此经常争吵得面红耳赤。所以就这个问题, 麦克阿瑟固执的让阿尔蒙德去做东线指挥,也是犯了兵家大忌。
 
与此同时,阿尔蒙德的能力其实也并不像一般所说的那样高。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就二次战役来说,麦克阿瑟的战略意图是让美军10军前出长津湖一线,然后向西配合夹击志愿军。因此,从一般角度来说,第10军应集中主力出长津湖一线然后掉头往西,而其右翼则另由一支精锐担任侧翼屏护。但事实上整个东线美军一开始就走歪了,其中最右翼的是沿着海岸往东北慧山、清津方向行进的南韩第1军团,其次才是美军的第7师、陆战1师和第3师的作战序列。所以美军整个东线的行动重心在一开始就偏向了东北,而这一点和麦克阿瑟的原计划是相违背的。
 




其次则是具体的行动组织上,陆战1师早在11月1日就已进入长津湖地区,而此时负责掩护左侧的美陆军第3师,直到11月5日才刚刚在元山港进行卸载和重组,至于原定掩护1师右侧背的美陆军第7师也被过于分散开来,以至于在后来的长津湖战役中完全没发挥到必要作用。要知道,阿尔蒙德一直因为其崇尚进攻而闻名,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自己此前将第7师过于分散的部署,使得后来长津湖之役中即使他想反攻,却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兵力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怀疑阿尔蒙德对于麦克阿瑟的计划理解得其实并不透彻,他或许也被麦克阿瑟的雄心所鼓舞,故而其部署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会遭遇中朝军队可能的反击。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上面也说了,这种轻敌并不是孤例,而是存在于几乎所有当时美军的最高指挥中。
 
当此之时,陆战1师的史密斯或许是唯一清醒的人,不过他可能也未曾预料到的是,陆战1师会在长津湖会遭遇到如此大规模的反击。毕竟,将9兵团投入到东线,不仅美军当时未曾预料到,在起初我们自己也未这么打算过。

史载,中央军委最早对9兵团的安排是,预期该部在东北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后,大至于1951年开春入朝。其中9兵团的前卫,第27军奉命于11月2日前往安东,由此进入朝鲜加强到西线战场。但随着前线战情发生变化(西线获得胜利,而东线42军方向出现危机)。在3日和5日,军委再次做出调整,27军转由辑安入朝,前往东线的长津湖战区。
 
然而不管如何吧,我们作为后世之人有上帝视角,而彼时的双方却都只能在战争迷雾的笼罩下,心怀忐忑的向彼此接近。对于9兵团来说比较有利的是,此时身处长津湖一线的美军不仅对周边局势一无所知,同时由于该地区的天然分割,结果使得美军在此被割裂成几大块,尤其因建制和交通管制的问题更使得其作战序列一片混乱。拿后来著名的北极熊团RCT31来说,在正式开打前,真正隶属该团的前只有其团部、直属炮连、3营、坦克连。而其他成员则分别来自32团的1营、第57野战炮兵营的两个连,第15防空炮营的D连一个排,以及最后约600名的韩国兵。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颇有些混乱的编组,一方面是美军属于较早采用模块化的部队,故而对于美军来说,临时由一个团部或营部牵头,从别的单位拉一些部队来组成战斗群,那是经常的事。同时,这种混乱也有当时第10军阿尔蒙德的指挥问题,这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
 
总言之,在11月27日深夜,长津湖之战正式打响前,整个美军的部署是极为不利的,其具体部署和战役过程,考虑到网上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故而我决定采用动图的方式进行介绍。
 


 



双方在长津湖在以西激战至1130日拂晓,尽管美军得以击退志愿军的攻击,但另外一边的RCT31却忽然传来噩耗,他们顶不住了。


 
 
至12月4日,尽管第9兵团在长津湖浴血搏杀,但奈何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尤其连日的寒冻使得9兵团的非战斗减员日益激增,而这点虽然美军有较好的保障体系,但也就是稍稍好那么一点。最终,美军陆战1师在其强大的工兵和空军保障下得以撤出长津湖。
 
12月底,整个东线的美韩军撤出咸兴,中朝联军彻底收复朝鲜东北段。
 
以上呢,就是整个长津湖战役的来龙去脉,下面让我们来解答下一些有关长津湖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长津湖之战究竟谁赢了?

答:志愿军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派观点认为,长津湖尽管志愿军打赢了,但由于损失太大,其胜利某种角度上颇为苦涩,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的部署。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必须认识到的是,9兵团依靠巨大牺牲在长津湖的胜利使得美军彻底撤离朝鲜东北部,这种战略性的胜利是毋容置疑的。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只要该地域美军保有任何一支力量,那都会直接影响志愿军后面的南下作战和侧翼安全。所以东线的问题只是早打晚打的事,至于牺牲,谁又能保证说让东线美军拖到1952年去解决就一定能比长津湖牺牲得少呢??
 

第二个问题:9兵团在长津湖的牺牲,尤其是冻伤真无法避免吗?

答:我觉得这是个引战的问题。
 
实际上9兵团入朝仓促不假,但你要因此就责怪说是中央军委朝夕令改,或者9兵团的领导干部不作为,那个人看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朝鲜战争本身对于中国来说,何尝不是仓促的,鬼TM知道,1950年朝鲜会闹这么一出。
 
而且战争之事瞬息万变,一个战机的捕捉往往是很微妙的。所以军委对于9兵团原定于西线后改为东线,那完全也是情理之中。总不能一个计划出来,大家就完全按部就班地、不做变通的执行到底吧?
 
当然,主观层面讲,9兵团自身的问题确实会更大些,因为毕竟作为第二波入朝的部队,早在9月陈毅元帅为该兵团做动员时就曾提醒过,要注意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做好充分准备。而这方面,兵团的指挥们无疑难辞其咎。就像一个公司里面出现重大财务问题,你法人代表虽然不是直接当事人,却很难说没有责任。
 
但客观讲,这一点9兵团实在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一个兵团多达10来万人,由动员到装备、由开进到进入指定地域,这些事宜本身是就是极为复杂繁琐的。尤其9兵团在11月2还在往西线走,3日忽然就被指令到东线,期间大部分时间更是在火车上度过的,所以防寒工作做得不充分也能理解。
 
最后则是,当时因为军情紧急,9兵团即便装备了厚实的冬装,那最终是否还能如期抵达长津湖的指定地域,其实也是个不太好说的事。毕竟,那可是身穿大棉袄在山林地大规模高速行军!!!
 
第三个问题: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战术究竟是什么?


答:一提到志愿军的战术,或者就是大谈轻步兵天下无敌的,或者则是不屑一顾的。但事实上你真要问起来志愿军的步兵战术是什么,则大多数人还是语焉不详,稍微有点积累的,也就只能给你举个三三制。

天下无敌三三制?(修订版)

但事实上,就像笔者曾经在上文中详细解答过的一样,三三制的本质不过是一种疏散队形。
 
我们以网上流传很广的这本三三制教材为例,其实人家原文也写了,所谓三三制,并非说三三制就一定是每组3个人。在实战中,由于减员是经常发生的事,故而三三制的每个战斗小组,其实也并非就固定必须是3个人。

 

 





而进一步来说,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步兵战术,其实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过程。
 




以上图为例,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先后共计动员27个军又一个师投入到朝鲜战场,其中主要包括原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在最重要的第一阶段又以原第四、原第三,两个野战军的部队为主。
 
了解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一支部队的风格与其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乃至指挥员的将道等等都有密切关系。在这方面,四野出身的部队确实在分队战术上做得更好,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三野和一野就没有战术。
 
很大程度上,正如李德胜大大所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故而,辩证的说,这既会有做得好的,同时也会有做得差的。
 

其次的问题则是,我军在整个朝战中至少有两次大规模换装的经历。第一次是首次入朝前全军根据备战需要所做的改编,比如首波以四野为基础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在第一战役期间基本是全日械为主,而后来的部队中则混搭了更大比例的美械乃至万国牌。等到再后来全面换装苏械武器时,则志愿军总体实力虽然还不能与联合军相比,但却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炮兵、防空和坦克等等方面的力量。
 
而就此,在每个不同阶段的志愿军步兵战术,其侧重点其实是有所不同的。

在入朝初期,我军尽管也知道美军的火力强大,但至于强大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并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入朝初期的志愿军是以解放战争为模板,一方面将团以下火力下放至连排,而将团以上尤其是炮兵进行集中,并在战争中充分发扬小股部队灵活机动的优势。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我军在营以下战术分队的装备上能与联合军基本持平,不过由于我军并不依赖公路,故而小股部队的机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相比来说,联合军方面强调的是火力运用和步坦偕同,为此对道路有较大依赖。但这样也有一个弊端,即每打一个阵地,你总得把炮兵阵地展开吧,可展开了炮兵你总得留人防守吧。但这么一耽搁,前线阵地没打下来,后面追击的人就已经到了。故而,为了避免炮兵阵地不被端掉,你又得重新组织人手占领周边高地,可反过来这又重新削弱了一线可用于突破的力量。
 
此消彼长下,往往志愿军的一个连排小分队就可以拖住一整路的联合军,此时联合军不立即突围就会被后来到达的志愿军火力兵团所消灭。而若立即突围,又因为其机械装备不得不走一步看一步,最终等联合军好不容易突破一个山头,还没前进几步,就又发现前方出现了新的志愿军阻击阵地。。。。。
 
那么,连以下呢?事实上连以下志愿军的步兵分队战术与联合军并没有十分大的出入,但我军战士在战斗意志、射击、土工作业等等步兵基础科目上却是做到了极致。
 
所以,很多时候在美军的回忆录里记载志愿军人山人海,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是真的在数量上有很多,而是因为我们总是以极少的人去牵制住敌方的大部队,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其逐个歼灭。这样两下比较下来,自然会让人觉得中国军队似乎有无穷无尽的人力。
 
等到后来对峙阶段,此时我军也想明白了,对于联合军来说,硬顶它的装甲突击是顶不住的,所以与其把有限的反装甲火力集中,倒不如把机炮排下放到各连来强化一线火力。反正联合军装甲突击深入后,其后方的补给线必须依赖公路,此时只要公路一掐断,那也就意味着装甲部队成了瓮中之鳖。
 
于是很有意思的是,尽管彼时我军的总体装备仍不足以和联合军相抗衡,但在单对单的分队战斗中,我军的火力还强化了不少。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袭击也一度恶化了联合军将士的厌战情绪,说到底,谁又愿意死在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中呢?
 
总而言之吧,有关于志愿军的步兵战术,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围绕着战役目标,志愿军一直都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即比如对峙阶段,志愿军颇有远见的没把有限炮兵分摊到各团营中,而是集中组建炮兵师,这就使得步兵在主攻方向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火力支援。而在步兵分队战术方面,志愿军往往采用强化连、弱化营的方式,以此优化了指挥,使得可以更充分的发挥连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可以说,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可以说是将步兵战术发展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高度上,这其中不仅蕴含了全体志愿军将士的智慧,更凝聚了他们高度坚定的信仰和战斗意志。
 
而这一点也再次告诉了我们,战争固然是装备的较量,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美援朝情报泄露案
长津湖战役中关于九兵团的几个疑问
橡树 |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上】
长津湖炼狱之战,志愿军九兵团与美军王牌的对决,究竟谁输谁赢?
究竟谁应该对长津湖冻死冻伤数万战士负责
沙盘推演:长津湖战役 (下)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东线 水门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