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院起火:唐朝与南诏的和与战

一、背景:云南的史地概况

云南是东亚大陆的西南边陲,也是各个地缘板块的交汇地。其北方与四川隔金沙江相望,向东边可进入岭南和越南北部,西北与西藏相接,南部与东南亚接壤。云南位于云贵高原,区域内差异非常大,滇东部和中部属于云贵高原,气温较为稳定、降水充足,是相对适合农业发展和定居的地区,也是汉族较早聚居的地区。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的余脉,平均海拔高达5000米,山势险峻、相对高差达1000米,有的地方常年积雪,是藏族、彝族等高山民族的聚居区,洱海一带则是白族的活动中心。南部雨林地区海拔只有1000多米,是傣族为首的热带雨林民族的活动范围,他们很多和东南亚民族属于同族或亲缘关系很近。可以作如下比喻:这里的东部和中部属于南方、西北部属于青藏、南部属于东南亚。众多南北走向的大山大川,和密布的沟壑、坝子(小盆地),阻碍交通的发展,更加剧了这里的内部隔离和发展差异。

这让云南处在了一个板块交流的关键部位。于中原而言,向南沟通南亚、东南亚,向西北挟制和进入西藏,向东可居高临下冲击岭南。云南自古和中原有着密切联系。云南少数民族被称作西南夷早在史前就与中原有着零散的互动。西汉武帝时期,为了维护到印度的交通线——身毒道,对西南夷加大了开拓步伐,设牂柯郡(治今贵州黄平西南)、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沈犁郡(治今四川汉源东北)、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此后一直到魏晋,西南夷逐步被纳入中原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

自蜀汉置庲降都督,管辖以云南为中心的南中七郡开始,云南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从巴蜀政权的一部分向着独立的独立板块转变。东晋至隋朝,土著豪强爨氏数百年受到中央的委任统治,云南事实上处于自治阶段。然而进入隋唐,内外形势发生剧变,云南的地方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二、南诏的兴起

(一)南中形势的易变

南北朝后期以来,爨氏统治下的云南频发内乱,最终分裂为东(乌蛮)、西爨(白蛮)。

与此同时,中原相继建立了隋和唐两个雄心勃勃的帝国,重新把手伸进了失控的云南。隋朝既立,以今滇东北为基础恢复对云南的经营,先后设南宁州总管府( 驻今云南曲靖)与西宁州(治今西昌),并在今昭通、彝良分别置恭州与协州,在今昆明设昆州,并两次出兵平定爨氏叛乱。唐朝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收编羁縻和武力打击相结合。对滇东、中部主要采取收编隋朝官吏和册封当地部族首领,设置求、望、览等几十个州,归于姚州、戎州都督府的统辖;重视对于清溪关道、石门关道、西洱河通天竺道等道路的疏通和控制;贞观二十二年(648)、永徽二年(651)两次大举进攻洱海一带的白蛮,造成了该地区白蛮主导地位的丧失和政治混乱。这时,唐朝不仅巩固了隋朝经略云南的成果,也进一步渗透进入洱海一带。

七世纪中叶,吐蕃也将手从西北部伸了进来。吐蕃以神川铁桥城(位于今中甸,在澜沧江和磨些江之间的平原,是横断山区为数不多适合大军集结的地点,有利于同时控扼磨些江和澜沧江两岸以及西洱河地区)为中心。吐蕃不断利用诸蛮之间的战争,以及唐和诸蛮的矛盾分化拉拢诸部族,使得施蛮、弄栋蛮等归附吐蕃,吐蕃得以加深其政治军事存在,在交通要冲筑有众多军城,在江上建造桥梁等,为吐蕃在多险峻山谷的横断山区行军提供了重要保障。吐蕃的存在也令唐深感威胁,两者曾爆发过激烈冲突,如张九龄在707年出击吐蕃,摧毁漾濞(bì)江铁索桥(通过此桥可避开大理上下二关,穿过点苍山直取南诏都城),使得吐蕃势力短暂退出西洱河。

就这样,以洱海一带为中心的滇西,即西洱河地区,成为了各方势力角力的中心,而南诏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崛起了。  

(二)南诏的立国和军政制度

洱海一带及其以西、以北流入洱海的河流合称“西洱河”,这一带生活着乌蛮、六诏和诸多被称为“西洱河诸蛮”的部族。“诏”意为部落,六诏乃蒙巂(guī)诏、越析诏、浪穹诏、邆(téng)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端,故又称“南诏”。

南诏核心部族的族属至今争议颇大,白蛮(约合白族)、乌蛮(以彝族为主)、傣泰族等说法,笔者亦怀疑可能是多族混合,或不能跟当今的民族格局准确对应。国王姓蒙,有“父子连名”的传统(儿子名字第一个字是父亲的最后一个字)。南诏世代采取亲唐政策,国王逻盛炎在亲自朝觐武周的时候生下了儿子、后来成为王的盛逻皮。皮逻阁称王期间,更是在唐的支持下数次击败河蛮部族,夺取后来成为都城的大厘(lí)城、大和城(今大理县),被唐廷赐名“归义”,后来又贿赂唐朝剑南节度使王昱,得到唐廷许可统一六诏,又征服群蛮、击破吐蕃,正式建立了南诏王国,定都大和城,还被唐廷册封越国公、云南王。

官员以6-7名清平官(细分有坦绰、布燮、久赞等名号)为首,类似宰相;其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后调整为“九爽”,即九个名号带“爽”的职位,负责军事、户籍、外交等专门事务。地方设“赕”同唐朝“州”,另任命武将作为节度或都督统辖边区,也有一些羁縻的蛮、羌部族。

南诏武士

南诏的军事决策于王、清平官、九爽。军队由三部分组成:常备军,分戍各处,据《蛮书》记载有3万(9世纪中后期,南诏鼎盛时的状况);储备军,南诏实施兵民合一,战时以府为单位(类似唐朝府兵制)动员,并设置四个军分别负责不同战略方向;部族军,从外围羁縻部族中征召,除了补充兵员,较为骁勇的部落还会承担敢(pao)死(hui)队的作用。军队按照兵种,可以分马、步军,中央设有专门养马的官职“乞托”。

南诏全民皆兵,尚武氛围极其浓厚,授予职官都以军功为依据。军队中奖惩分明,优秀的战士会被选入精锐部队“罗苴子”,进一步可以晋升为南诏王的禁卫军“负排”。立战功者会被授予“大虫皮”,最高战功授予全虎皮、次一等无袖子的虎皮、再次只有胸前有虎皮。战场上背后中箭者,要以刀割后背以示耻辱,即使将领违背军纪,都会挨军棍乃至流放。训练也很严格,每年十一二月,乡民集中进行军事训练,训练项目有运动力(跑、跳、游泳)、武器操作、队列、兵器修整等项目,全面系统并且立足本土作战环境。

(对于熟悉唐史和吐蕃史的朋友来说,以上的描述不难看出其对吐蕃和唐军政制度的吸收,比如大虫皮制度、外族炮灰队与吐蕃相类,中央地方官制架构则明显参考唐朝)

南诏军队的作战

西洱河地区山川交错的局势,造成巨大的后勤和调兵困难,制约了大兵团作战和运动作战,镇守关键交通枢纽因此极为重要,笔者在本社之前的投稿《龙争虎斗——因地制宜看唐与吐蕃之博弈》中曾提到,唐、蕃在西南地区的军城建设,土生土长的南诏更不用说了。他们在此地区修筑大量的军城,有效地遏制了两大强国进军的步伐,其中在都城所在的苍山、洱海一带的军城防御体系尤为严密,下文反抗唐军入侵的案例,将充分展示这种军城体系的威力。

三、首鼠两端

笔者曾对唐蕃战争中的云南政局做了如下描述:南诏统一前是两极格局,即附唐或附蕃;而南诏统一后则是三足鼎立。南诏在唐蕃之间抱大腿,一旦发现大腿准备踩它的时候,又会狠咬一口之后跳到另一条大腿那里。南诏可观的军事力量能够在局部成为改变局势的有力砝码,因此唐蕃争相拉拢,南诏顺势越做越大。

(一)矛盾初生

南诏在统一之初,延续了原来的亲唐政策,曾经帮助唐朝打击爨氏,也趁机占领了爨氏的领地。但是没几年,双方就爆发了冲突。位于南诏境内的安宁城(今云南安宁)是当地重要的产盐区,分布有五个盐井,周边居民足以自给。公元748年,唐军夺取了安宁城及其盐井,复立马援铜柱而后返回,似乎是一场警告或者挑衅性行动。后来,阁罗凤带着老婆拜谒姚州都督时候经过云南郡(今姚安),太守张虔陀不仅把他给绿了,而且还多有索求,阁罗凤不应,便遭到对方写信嘲讽辱骂,这彻底激怒了阁罗凤,他直接反叛攻克云南郡,并杀死了张虔陀(此乃《新唐书》说法,《南诏德化碑》则称张官职是越嶲都督,罪状也不是奸情而是阴谋入侵南诏、横征暴敛、煽动反南诏等政治行为)。这下子两边彻底撕破脸了,唐诏“天宝战争”爆发。第二年(751),唐将鲜于仲通率军6万进攻南诏,兵临大和城,被击败,鲜于仲通仅以身免。754年,李宓率10万(一说7万)部队,再次进攻,被南诏军诱至大和城下,却难以攻克,导致粮草短缺,士兵因饥饿、瘟疫等原因“十死七八”,仓促撤军之时被南诏和赶来的吐蕃援军追歼,李宓被擒后沉江而死,10万大军全军覆没。此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文人纷纷写诗讽刺李隆基、杨国忠。

那么,强大的唐军为什么会两次遭受如此惨败呢?排除唐朝用人不当等原因,南诏的防御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诏的都城夹在唐蕃两个善于进攻的大国之间,尤其是离吐蕃中节度及其附庸太近,因此南诏依托苍山洱海构筑了严密的城堡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五种类型:

第一层是都城,南诏的此时的都城大和城西倚苍山,东临洱海,从苍山上流下的亭溟溪从外城穿过,保障了城内用水,适合固守。

第二层是军事防御城,以部署在洱海盆地内部,以及苍山和洱海南北交通要道的“九重城”为代表,即邓川、龙口、龙尾、大厘等九座军城,扼守都城。此时,南诏的九重城没有全部建成,而且由于此前主要防范吐蕃,唐诏战争爆发突然,因此刨去三大都城,北部建设了三座,而南部只建设了一座。

第三层是祖庙(古早都城巄lóng屽hàn图山城,此时专用于南诏祖庙)、软禁(安置其他部族)、封邑三种类型。

结合图片不难看出,洱海盆地像一个口袋,唐军进入后,想要迅速拿下建在山地、充分准备的都城谈何容易?一旦拖久,在深入山地的情况下,补给很容易断线(无论是被敌军切断还是自然中断)。这时唐军斗志和组织涣散,部署在苍山、洱海周边的蕃诏联军趁势内外齐出发起反攻,那么唐军就会面临被围歼的局面了。

一场天宝战争下来,唐朝损兵折将,结果非但未能征服西南,还让南诏投靠了吐蕃。击败鲜于仲通后,吐蕃和南诏立马结盟,南诏王被吐蕃赞普称为“赞普钟”(赞普之弟),还给予金印,号“东帝”。李宓败亡不到两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更加无暇顾及边关,玄宗中期对吐蕃的全面攻势彻底瓦解。而南诏和吐蕃顺势进攻唐朝西部。南诏一举拿下了会同军、清溪关这样的西南重镇和唐朝西南的大片羁縻州,又征服了周边的越析、骠国、寻传等部族和小国。

(二)叛蕃归唐

联蕃政策实施之后,南诏确实顺势取得了扩张成果,但也是牢骚满腹。吐蕃军为了扩大战争,经常从南诏征调人员,在吐蕃“前队尽死,后队乃进”的战术中充当前(pao)锋(hui)。大历十四年(779),吐蕃南诏联军从剑南三路攻唐,结果大败亏输,南诏军仅掉落山崖者就有10万,此次事件后,南诏王牟异寻对吐蕃的报复非常担心,遂迁都苴咩城,筑城南北长15里,吐蕃亦将其降级为“日东王”。

于此同时,唐朝正在践行由宰相李泌提出的、针对吐蕃的大包围战略:“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则吐蕃自困”。南诏立即加入了这个包围网。异牟寻向唐朝写信痛斥吐蕃对自己的凌辱和压迫,表示感念先祖受到唐朝的恩德,愿意归顺。793年,唐诏在点苍山举行会盟,约定南诏各部归唐永不反叛,双方互不侵犯,南诏被吐蕃侵略时唐出兵援救。

随后,吐蕃因与回鹘作战伤亡大,向南诏索要部队万人,南诏看到吐蕃的弱势后立即反水,拿下了神川、摧毁铁桥,俘虏吐蕃五个王。随后又连着打了几个胜仗,夺取了昆明(今四川盐源),击破了施蛮、顺蛮、弄栋蛮等几个亲蕃势力。后来吐蕃准备发动反攻准备围攻嶲州,韦皋所率领的唐军和南诏军严阵以待,吐蕃未能出击,反被接连反击,丢失城池、将领投降众多。于是在西南,“吐蕃苦唐、诏犄角,亦不敢图南诏”,加上本土的灾害频发和唐朝及其盟友在其他方向的围攻,最终在西南节节败退。

四、虎大伤人

(一)唐诏关系再度恶化

从联蕃攻唐,到联唐攻蕃,南诏从两头都捡到了便宜,从唐朝那里拿到了四川南部的大片地区,从吐蕃手里夺取了神川一带,顺势做大。随着吐蕃威胁的渐渐减弱,南诏野心萌生,成为唐朝在南方的最大边患。

异牟寻和之后几代王都对唐朝比较客气,直到丰祐继位。丰祐被《新唐书》 称赞“趫敢,善用其下”,早期还“慕中国,不肯连父名”,并且照例朝觐唐天子。后来,杜元颖任西川节度使,此人以文人自高,轻视武备,堡垒大量破败失修。829年,南诏在大将嵯巅的带领下大举入川,直接攻克邛、戎、嶲三州,又进入成都十余日,掠走数万百姓、工匠而去,于是南诏的纺织技术突飞猛进,足以与中原媲美。第二年,南诏上表谢罪,并继续朝贡。大中年间(847-860),安南经略使李琢暴政造成当地少数民族的不满,又勾结南诏,使南诏攻克了安南都护府。

丰祐对唐朝留的最后一点面子,就是朝贡还没有停止,而他的继任者、原坦绰世隆(唐方史料避李隆基讳称“酋龙”)却直接自立皇帝、号“大礼国”,与唐分庭抗礼。唐与之断绝朝贡,他随机发兵连续侵入播州、武州、邕州等地,将唐诏的战争推上了高潮。

(二)战争进入高潮

约866年以前,唐诏主战场在岭南。一开始唐朝因用人失察而导致溃败,南诏顺势攻入交州,唐军5000多人屯兵邕州。永州刺史韦宙建议朝廷应中的邕管经略使辖境内,于是朝廷便派遣蔡袭驻守海门,然而蔡袭已被围困在了交趾。次年正月初,南诏增兵加强了攻势,蔡袭将异牟寻订立的盟文射入南诏营中,却未能阻止南诏军进攻的势头,最终城陷,蔡袭本人和家族中的70余口殉国,樊绰戴着蔡袭的印信逃走(后来此人著有《蛮书》,详细记载了南诏的地理、政治、军事、风俗等,不仅在当时有巨大的情报价值,直至当今都是南诏研究的重要史料),荆南的部队到来与南诏苦战,斩敌首级2000多。当晚南诏军实施了屠城。之后兵临邕州。

随着战事吃紧,名将高骈、康承训分别被任用为安南都护和岭南西道节度使,并三次调动合计7万余人增援。安南失陷,安南的官吏百姓逃难到各溪洞(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唐廷下令对他们进行救助,并免除安南赋税两年。恰逢此时,南诏发起对西川的攻势,西川节度使率领所属鬼主(南蛮部族首领)在大渡河攻击南诏,次年南诏转攻嶲州,由于刺史喻士珍经常掠夺贩卖南蛮人口,导致南蛮鬼主开城投降,嶲州陷落,喻士珍投降。西川的一系列战事牵制了南诏对岭南的攻势,岭南方面趁机做出调整,撤回不适应环境的北方部队,在江南西道设置“镇南军”,调拨两万强弩驻守;将畏缩不前的张茵的部队交给高骈指挥。高骈简拔5000精兵,越过右江击破了驻守邕州的林邑(今越南境内政权,时为南诏仆从)部队,随后又率军攻打龙州屯。866年,高骈攻克交州,斩首3万,自此收回了被南诏占据的岭南境域。随后,朝廷下令各方自保境域,不进行追击。

岭南战区

世隆于是派使者董成去成都和谈,由于南诏方面坚持“以敌国(对等国家)礼见”,两边争执不下。西川节度使李福大怒,将其拘禁辱骂。后来他被请到了京师,赠予厚礼遣送回国。第二波使团以杨酋庆为首,却被图谋激怒南诏、打仗立功的定边军节度使杀死。导致了世隆在869年再启战端。

此阶段的主战场则在西川,此次南诏军相当狡猾和凶狠,在清溪关受阻后,便不惜伐木开道、翻山越岭,甚至走过雪坡冻死2000多人,从沐原杀出,进窥嘉州;世隆亲自率2万兵攻打清溪关;身穿唐军军服伪装,奇袭攻破犍为;嘉州布置弓弩沿江防守,南诏难以正面攻破,便从上游绕过江夺取嘉州;还谎称和谈,迷惑唐军将领借机渡过大渡河。当年冬季,邛、黎、雅、嘉等诸州落入敌手,数万大军进抵成都。

西川战区(部分作战地点已经画红)

然而,南诏军缺少深谋远虑,没能趁势立即行军,而是执着于收纳蝇头小利(比如抢夺财物),致使城外的人能够逃回城。但即便如此,被围困的成都城仍然是一片惨状,每户只能占据一床之地,下雨就用盆子挡雨;净水枯竭,众人争抢摩诃池水,还有为抢水而落入池中淹死的,以及用管子从地下取水的;尸体不能单独挖墓,只能堆在一起安葬。城中的唐军紧锣密鼓地赶制武器,设置固守城池的牢城军和用于反攻的“突将”3000人,城外也有两支3000人的援兵赶到,与城内形成犄角之势。而南诏方面却已经开始筹备世隆的入城仪式了(立flag必翻车,自古如此)。

随后的战斗极其激烈,双方都表现得勇猛顽强、足智多谋。起先,南诏勾结守城将领李自孝试图进城,结果事情败露,李自孝被杀。然后又试图从城外的高层民楼上射箭,结果又被唐军火攻焚毁。南诏开始调来云梁、鹅车等重型器械发起强攻,却被城墙上的人使用了火攻,鹅车被烧毁,车里的士兵全部死亡。“突将”趁机杀出,斩首2000余级。南诏又拆毁民房,伪装成草蓬状之后把士兵埋伏在里面,被发现,唐军往上面浇上粪汁,将南诏军赶出来,又浇上铁汁将草蓬烧毁。然而南诏军仗着人多,修治器械继续进攻,声势连夜不停,众皆失色。卢耽率军从三面苦战才击退敌军;南诏又不断试图趁夜色偷袭,守军在城楼上点满了灯火,终日哄闹,让南诏没有机会。城中传言救兵来了,士兵迫不及待打开城门,南诏顺势进攻,激战半日,多亏判官程克裕率兵血战才击退敌军。

随后,唐廷任命颜庆复率军增援,打了两场胜仗,斩首7000多人,牵制了南诏的攻势。世隆逐渐害怕起来,找唐军请和,得到答复“今列城固守,北军王功,归语而主,审自度。”唐军援兵陆续赶来,与守城军内外夹击南诏军,火攻南诏军营,世隆和坦绰亲自督战。三天后,南诏军终于顶不住了,烧毁驿站,顺着火势用密集箭雨射向唐军,唐军也与之猛烈对射,相持不下之后各自撤离。世隆自知不敌,引军撤退,至双流发现江上没桥,差点投水,被部下阻止后,佯装和谈拖延了三天时间,修桥撤走。此次入寇,南诏将被抓住的唐朝百姓都割掉了耳鼻,然后放走,因此一战下来十分之八的百姓都装上了木制耳鼻。

后来,南诏又多次进攻西川,一度拿下黎州、邛崃关,甚至杀至成都郊外。朝廷于是任命了曾经在岭南大败诏军的高骈为西川节度使。高骈到任后,一方面几次反击收复了黎州,加强了边防,另一方面用吐蕃降将尚延心等人离间南诏和吐蕃关系。877年,世隆忧愤而死,其子蒙法(隆舜)即位。

(二)和亲事宜

世隆时期数十年的战争,不仅造成了唐地巨大的苦难,也造成了本国濒临崩溃的社会经济状况:“兵出无宁岁,诸国更仇忿,屡覆众(大规模伤亡),国耗虚。蜀之役,男子十五岁一下悉发,妇耕以饷军。”客观条件已经不允许任何一方再打下去了。

隆舜即位后,唐朝内部就是否对南诏和亲引发了激烈争论。首先是877年高骈提出和亲,受到主战派的讥讽:“蛮畜鸟兽心,不识礼义,安可以贱隶尚贵主,失国家大体?”但鉴于对国家疲敝以及内部逐渐动荡的认识,支持者也不少,两边各执一词争论激烈,唐僖宗同时罢免了支持和亲的宰相卢携和反对和亲的宰相郑畋。

879年的第一次谈判,唐诏卡在了名分问题上。南诏主张以兄弟或舅甥之礼仪进行邦交,而唐朝则坚持君臣之礼,最终谈判破裂。880年,攻陷安南。这时,卢携又向唐僖宗上奏道:“大中之末,府库充实。自咸通以来,蛮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疠,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前岁冬,蛮不为寇,由赵宗政未归。去岁冬,不为寇,由徐云虔复命。蛮尚有觊望。今安南子城为叛卒所据,节度使攻之未下,自余戍卒,多已自归,邕管客军,又减其半。冬期且至,倘蛮寇侵轶,何以枝梧!不若且遣使臣报复,纵未得其称臣奉贡,且不使之怀怨益深,坚决犯边,则可矣。”唐僖宗终于允许和亲。

然而,当南诏终于派来段义宗、杨奇、赵隆眉三人来唐迎亲,最早支持和亲的高骈却建议唐僖宗鸩杀这三个南诏的心腹谋臣(跟南诏长期交战所养成的警觉与执念)。“自是谋臣尽矣,蛮益衰。”后来南诏又多次来迎亲,唐朝一拖再拖。883年,唐朝终于准许安化公主嫁入南诏(然而是否真的去了南诏还有争议)。

随后,南诏和唐不再发生大规模战争,不久后,两国几乎同时爆发了内乱,同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五、总结

在云南地方史上,能出现南诏这样一个强大而富有扩张性,能给中原造成重大威胁的强权,堪称奇迹。这是在特殊的时代,内外因汇聚的结果。

南诏统一云南,是唐蕃对峙的产物。隋唐以来云南的混乱局势,为中原控制云南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李唐在早期可以步步推进。然而,吐蕃在公元七世纪中叶的崛起使得形势出现了剧变,唐不得不小心处理,以防止当地部族倒向吐蕃;对于吐蕃,同样如此。而南诏历代国君则聪明地利用了这种均势。当地一个亲唐势力的崛起,有利于在与吐蕃的争霸中取得优势,因此唐乐得支持它统一六诏。而当公元750年前后,在北方节节胜利的唐渐渐飘起来、盛气凌人的时候,南诏又转投吐蕃,改变了吐蕃在全局博弈中的劣势,并借着安史之乱的东风捡了唐朝的便宜。而面对吐蕃日益严重的压迫,南诏又在最关键的时刻跳回了唐朝那边,彻底瓦解了以神川为中心的“吐蕃中节度”的威胁。

南诏就是这么精,利用了两大强权的角力的时代机遇反复横跳,每次都在最关键的时刻跳到了最正确的地方;南诏也就是这么刚,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完善的军事机制,与两边交手都不落下风,对于谁都是有力的筹码,想教训我也得掂量掂量。正因为这样,双方对南诏的崛起和投奔,纵使忌惮也无可奈何,只得欢迎。(颇有点冷战时期新中国的风采)

反观唐朝方面,用人不当以及没能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也给了南诏可乘之机。天宝战争时期,唐朝由杨国忠主政,任人唯亲,选拔了两个才不配位的亲信担任主帅,结果把十几万大军全部送掉了。丰祐、世隆时期的唐诏战争,先是杜元颖轻视武备,而后是李琢和喻士珍致使治下蛮部离心,再就是张茵等将领用兵无方。这正是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时的必然表现,而老牌强权的衰落又给了新兴势力生长的空间。

然而,在吐蕃被击败之后,南诏也飘了,竟贸然向唐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全面开战。然而,对方毕竟是一个幅员千万里、人口几千万的庞然大物,并且国中烈士犹存,就算是耗,南诏又如何耗得过?最后非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战果,反而耗到了人口枯竭、国内矛盾爆发,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南诏德化碑》

《蛮书(云南志)》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王贞平

《南诏国与唐代西南边疆》巴克斯

《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王吉林

《南诏军事制度述略》谷悦娟

《论唐蕃长庆会盟后吐蕃与回鹘、南诏的关系》陆离

《南诏编年史稿》赵鸿昌、袁任远

《南诏大理国史》林旅艺

《云南西部洱海区域南诏时期诸城址功能性质的分类归纳》何金龙

《南诏大理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杨若梅

《南诏都城防御体系“九重城”的梳理研究》何金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世纪、9世纪唐朝和南诏进行的三次战争。唐与南诏战争
【品南诏】南诏国的崛起及军事扩张
大唐的气运之战——天宝之战
唐帝国征讨南诏惨败:唐军损兵6万 南诏称霸云南
南诏崛起:让东亚两大强权颜面尽丧的边陲小邦
统治西南254年的南诏古国:战乱年代的兴衰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