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世人都羡我淡泊归田园,哪个真懂我满腹的悲欢

大家认识他,是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羡慕他隐居生活中悠悠的情趣,无车马喧嚣的片片宁静。

熟识他,是中学课本上的《桃花源记》,痴痴向往他笔下桃花源里的闲适恬淡,与世无争,怡然自得。

了解他,是那篇《归去来兮辞》,一度为他那份率性和洒脱深深陶醉。

他就是陶渊明,生卒年(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生长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他是晋末风流的代表人物,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是我国首位田园派诗人。

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嗜饮酒。

他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肯折腰向乡里小人,愤然辞去,归隐田园。

他的人生始终充斥着无尽的纠结,先讲三大悲伤吧。第一大悲伤:报国无门的悲伤

陶潜的曾祖陶侃是个实干家,一心振兴家族事业,在东晋政权的组建上,有卓越的功勋,封长沙郡公。他的外祖父是东晋一代名士孟嘉,孟氏乃武昌望族,世代以德行著称。这种家世,加之他天资聪颖,谋个官职应该不成问题。但报国也需有门才行啊,他的人生路面临三大致命的上升阻碍:

一是囿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世家门阀的时代,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盛行,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普通阶层要想出人头地太难了,上有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清谈”派,还有掌握兵权的实力派。无怪乎400余年后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会吟出那句颇具讽刺意味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他幼时父亲便英年早逝,羽化登仙。

曾祖始终没有引领家族进入门阀阶层,家族的脱颖而出从来没有那么简单。何况当时决定一个人出身的,主要在于父祖两辈,尤其是祖辈的官职。奈何陶潜从小就面临家道中落的现状,少壮之时,他也曾谨记先祖的遗训,也曾深受宗亲的影响,更受到外祖的指点。几十年后,中年的他回想当年,才将青春年华的壮志难酬,付诸笔端。可见年轻时的他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啊,立下过一番宏图,志愿追求功名,济世安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

出自《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出自《拟古九首》

三是他不融于大流。

当时大兴“清谈”之风,风流名士们,以纵情山水为乐,崇尚无为,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真是一派风流啊。他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四顾茫然,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出路和机会。

当时没有科举,唯门第论。恰逢生在乱世,退隐不失为一种良策。退隐其实和明哲保身无关,而是整个社会没有正常的上升途径了。世人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人家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罗马,或者在通向罗马的路上就含恨而死了。何处才是容身之所?只有走出特立独行的一条路了。

陶潜多羡慕王、谢、郗、庾四大家族啊,像琅琊王氏,知名度最高的属“书圣”王羲之了,一出生就是豪门。他的两个伯父王敦和王导兄弟是东晋开国功臣,王家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鼎盛崛起。就连当时声望颇高的太尉郗鉴,都选中王羲之为“东床快婿”,更别提王羲之的儿子与谢家联姻的后话了。生在显赫的家族里是什么体验?先看看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发起的那场群贤毕至的文坛雅集,是何等盛况吧。第二大悲伤:仕途失意的苦闷

陶潜的路上升有限,但毕竟没有堵死。他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又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9岁那年,江州刺史王凝之赏识他,邀他来做"别驾祭酒"这个官。此时陶潜家庭生计也显得窘迫,不能眼睁睁看着清贫之家陷于孤苦之中呀,为谋出路,他开始步上仕途。无奈官微言轻,好景不长,不堪吏职,就主动辞官而归。这时期他有《劝农》诗六首留存,他想起曾经的躬耕生涯,真想回到上古时代,做一个朴实的农民,自给自足,无拘无束,回归最原始的本真: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出自《劝农》

然而,就在他辞掉州祭酒的次年,妻子离世,那年他三十而立。想起妻嫁给他这些年,并未过上什么好日子,如今早逝,他心如刀割。日子本就捉襟见肘,一下子没有妻子操持,更是雪上加霜。后来他续娶夫人翟氏,二人慢慢努力,勤勤恳恳,生活才重归宁静。

不久,州府召他做主簿官,他深感职位繁琐,拒绝没去就职,在家中躬耕自资闲居数年。

34岁那年,迫于生计,他再次出仕,担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哪成想,他怎能看透江湖险恶,猜测到桓玄真实的用心,当日之形势,皇权架空,乱臣当道,真是前途渺茫呀!

36岁,他又交差领了探亲的假,想到可以与尔虞我诈的官场脱离一段时间,禁不住欢呼雀跃。他的心情是何等急切,盼望着早日到家啊,可路途艰险,山重水复,狂风不止,又作滞留。

待他结束探亲重返官职后,发现形势更加严峻,谋逆篡位势如破竹,一触即发,他的处境也很是尴尬,忧心忡忡之际,母丧的悲痛消息传来,他趁机辞别回乡,为母守孝。

在他丧服将满之时,被刘裕辟举,出任镇军将军的参军,那年他已年近不惑,重新出山,忧虑不曾消减半分。赴任途中他作了几首行役诗,表达他内心的凄苦: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

出自《杂诗》

后来他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龙潭虎穴也没有干多久,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他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早逝的噩耗。不巧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督邮粗俗傲慢,名声恶极,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实在忍无可忍,不想谄媚做作,趋炎附势,长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很快他便解绶辞官,扬长而去。从此他彻底与官场决裂,再未出仕。

宦海浮沉中,几经周折,归去又来,陶潜之心已倦怠之至,归隐是顺从他心的必然选择。“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饮酒》其四)回想他数年的从政生涯,自始至终就像一只失群的鸟,在迷途中徘徊,无处可依,或许回到旧日的林子,才是最好的栖身之所吧。第三大悲伤:守拙归隐的穷困

世人都羡慕他归隐田园的自在和悠闲,大概是真不知他穷困潦倒的不堪。他写的诗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乃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是他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归隐之初,他也曾为自己不擅长的农事,苦不堪言。春天播种的时节到了,他还傻傻不知道,在南山下种的豆子,豆苗稀稀拉拉的,野草竟长得比豆苗都茂盛,若是再赶上蝗灾旱灾什么的,收成真的难以保证。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却时常陷入困窘,甚至连酒都买不起,经常无奈调侃自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辞官归乡的第四年,家里失火,几间茅草屋烧得精光,那可是全家赖以栖居的窝啊,他大受打击。当时也抑郁寡欢一段时间,另外他的苦闷还与儿子们不求上进,不争气不成器,脱不开干系。

选择一条路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毅然决绝破釜沉舟者总归是极少数,身不由己者才是大多数。他早厌倦了生活的无休无止,自当定下心不再瞻前顾后,数次反复。他愿忙时躬耕陇亩,锄地拔草,闲时饮酒赋诗,待客会友,纵使夕露沾衣也乐此不疲。他曾数次写诗劝慰勉励自己,往后余生就这么度过吧,不希望再违背他的心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他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出自《归园田居》

虽然陶潜在仕途上失去了很多,但他在精神层面得到的也不少,三大欢喜同样分三点讲:第一大欢喜:旷达闲适的快意

世初乱而出仕,世乱极而归隐。这大概就是为陶潜而生的一句吧!还有高晓松写的那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简直是陶潜的量身定做。

田园是他的归处,是他诗意栖居的宁静之所。他重获自由的开心欢愉,看清世事的通透明朗,醉意人生的闲适豁达,都是支撑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往的过失无可挽回,未来的美好值得拥有。他想按自己喜欢的活法去过人生,《归去来兮辞》是他对官场的郑重告别,也是他生命的欣然回归: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往日官场的险恶击打着他的锋芒,无可奈何的委曲求全逼着他一次次退让,似乎像无底洞一样置他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生来都不是曲意逢迎,谄媚跪舔的那块料,不料想竟误落尘网这么些年。他开始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每天过得多么平静安详啊。看柳树成荫,观袅袅炊烟,闻街巷狗吠,将世俗的尘杂抛到九霄云外。

当他可以自由畅快地呼吸,当农村的田园生活,一一在他眼前铺展开来,他心中惬意万分,五首《归园田居》都表达了他那份难以言表的喜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出自《归园田居》

第二大欢喜:清淡人生的修为

归隐之后,陶潜每日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彻底摈弃官场的黑暗和世俗的束缚,恍惚间自己真像一只逃脱藩篱的小鸟,重归自然的怀抱。

修篱种菊的日子里,他不用再像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人生忽如寄,匆匆复匆匆。在他选择回归时,那些负累,繁忙,奔波,停留,来去,似乎已无足轻重,世界都更加明亮了。

他平生就爱喝口小酒,即使锄完地腰酸背疼的回到家里,能悠闲地喝上一壶,再美美地睡一觉,于他都是乐事。真正的生活就该如此吧,不用慌张,不到处寻找,它就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在每一个悠然见南山的瞬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出自《饮酒》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田园装下了他所有的欢乐和自由。走过一年年春的播种,夏的繁盛,秋的收获,冬的凋零,他活得很轻松。他体悟世事,体悟岁月,心累,是没有寻到心灵的自由,身累,是飘摇尘世本该停泊。如果回归,抛却一切烦扰与琐碎,他相信一颗心不会那么疲惫。

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层面虽贫乏,可精神层面的富有,更是弥足珍贵的。在生命的最深处,他永远坚信:清淡的人生充满着睿智与修为。这修为涵盖着他对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诠释着他对生命至真至诚的谱写。第三大欢喜:后世深远的影响

他做梦都想不到,人生一场辞官归隐,还在后世留了名。此后历朝历代,竟有那么多文人墨客推崇他,研究他。从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朱熹、欧阳修,到近代的鲁迅、梁启超、林语堂。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竟成了田园派鼻祖,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描写田园生活的文人,开创了新的诗歌类型——田园诗。大家还公认他的诗接地气,质朴真纯,意境深远,这都是他始料未及的。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夜话》)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

他那篇《桃花源记》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简直为后人勾勒了一个理想的令人神往的世界。就连他辞去彭泽县令,大家也认为他有文人的风骨。大家夸赞他固穷守节的坚贞信念,学习他追求本真的人生哲学,认可他对文学史不可估量的贡献。

林语堂曾说过,“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自由随心的生活,人们之所以心向往之,常常是自己做不到,身不由己。世人缘何都羡慕陶潜,是他做了常人做不到的。陶潜的境界,高度,处事智慧,诗文风格,一起让他成为后人心中那个宁静桃花源的代表。他是真名士,自风流,他屹立成人们心中那一座精神的丰碑。

后记:

生逢乱世的陶潜,他的悲伤何时了,欢喜知多少。懂他也罢,不懂也好。他以不变的坚守教会世人两点:

第一,无论何时,不为世所染才是至高的生存心态。

其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聪明的活法。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又何尝不是陶潜处世哲学最完美的表达。

备注:

1.本文观点仅为笔者一家之言,仅供阅读。

2.本文相关史料,参考《陶渊明传》钱志熙 著。

3.本文诗词印证,参考《陶渊明诗》袁行霈 评注。

作者简介:

弯弯,一枚爱阅读写字的90后,记下,只为心中所爱的那份丰盈。

注:本文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每日素材积累】陶渊明
明明是欢喜,又如此悲伤
千古平淡之宗文学考一一陶渊明与隐士文学
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设计(一等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