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轻医生为400多名患者拍了10000多张照片,他要干什么?

半年里,一个在原来的医疗体系里不被理解的普通医生获得了关注和名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医生姚帅没想到,半年里,自己的境遇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因为利用工作之余为400多位患者和家属拍摄了10000多张照片,姚帅在半年间,从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普通医生,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宠儿,登上了央视新闻,受邀参加大型医学会议,出版社也找到他,希望帮他出书。

媒体给他贴上了“暖医”、“正能量”的标签,他在科室里的境遇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最初,同事对他很不理解,现在都对他赞赏有加。

姚帅依然认为自己就是个“小医生”,面临着所有年轻医生的职业困惑,“对患者好,但是有些患者不相信我。”在急诊和病房工作,他被患者骂过,喷过口水,甚至进过派出所。

和赞美一样,质疑的声音也没有停过,“医生工作已经那么忙了,真的需要他们做这些吗?”

姚帅拍摄的“人在医院”系列

“医学人文摄影师”

今年11月,姚帅受邀到长沙参加首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成为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全委会的第一届委员。

在一众的大咖、大主任中,姚帅是最年轻的。1989年出生的他,今年刚过而立。上台前要做介绍,其他人都有各种头衔,他没有,主办方给想了一个——医学人文摄影师。

姚帅的确是个有人文情怀的医生——听到其他医生说可能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是“痴的”,他会无奈和难过。

患者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被送到急诊时双目紧闭、喘气、手麻、胸痛,情况很危急。姚帅诊断是“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经过治疗后,小姑娘情况好转。但几天时间里,又反复发病住院。

姚帅后来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特殊。儿时,妈妈就离开了这个家,爸爸身患重病,长年卧病在床,她被奶奶照顾长大。姚帅怀疑,小姑娘很可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去专科医院就诊。因为担心奶奶普通话不好,表达不清楚,他还专门写了个纸条让她们带着。

最终,小姑娘被确诊患有重度焦虑症。

姚帅会反思医疗系统里的一些成规,尽己所能给予患者关怀。比如,医院里等个检查报告常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知道一些患者住的比较远,姚帅会主动说,“留个电话给我,有异常我通知你。”

但是拍照这件事,姚帅完全是“凭直觉”。三年前,姚帅开始给患者拍照,出发点是共情和好奇心,医生这个身份也给了他一些优势。“医院里,患者本来就是相对弱势的一方,特别是当他们处在痛苦中,他们愿意去倾诉,只是没有人问他们。”

姚帅问了。拍照前,他会和患者聊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你觉得自己快乐吗?”“你害怕死亡吗?”“你一生最遗憾的事是什么?”他问的很自然。

在主任的办公室里,他搭了个简易摄影棚。因为场地很小,他只能拍面部肖像照。

姚帅拍摄的第一张患者照片,84岁患癌的退休化学老师

姚帅说,他的照片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完全建立在对患者的共情和理解上。每次拍摄之后,姚帅挑选出来的,都是他认为最符合人物个性和内心状态的照片。

有一位姓杨的大姐,是患者家属,也是病房里最活跃的人,开朗、阳光,说起自己广场舞跳得好,在抖音上有5万个粉丝,开怀大笑。但是和姚帅聊天的过程中,杨大姐哭了三次,她第一次说起自己的人生悲欢,以及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我最近几年一点都不快乐。”

就像这样,姚帅想要穿破表象,让患者完全相信他,然后呈现出最本真的情绪和状态。姚帅相信,通过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真诚的交流,他们之间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而聊天的过程,是倾诉,也是情感的共鸣和内心的释然。

在姚帅的照片里,杨大姐微微侧着头,眼光斜视,嘴唇轻轻的抿着,眼神里有疲惫。

杨大姐

这样的照片力量在哪?用姚帅自己的话说,“是人和人之间的关怀,深入、平等的对视。”

“我就是个小医生”

今年6月,姚帅给患者拍照的事被媒体关注后,他拍摄的患者黑白肖像照登上了多家媒体的封面,很多读者看完后,表示很感动。

“在我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很高尚,在我看来是很深沉的东西,他们没有去进一步去体会,这让我有些无奈。”赞誉之下,姚帅却异常清醒。“一些媒体会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我们能够理解的、也是我们愿意理解方式去报道这件事,但真正的事实是很复杂的。”

就像所有医院里资历尚浅的年轻医生一样,姚帅也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科研、论文和晋升的压力。

今年8月,到北京参加中国医学人文大会,是姚帅第一次坐飞机。“我是一个特别希望往外走的人”,他说,“但是这个环境不让你走,你不能走,你要一直工作。”

工作太忙,姚帅连婚嫁都没请。

在急诊和病房工作,姚帅也被患者骂过,甚至被吐过口水,进过派出所。一些找主任看病的患者安排给了他,会摆架子,给他脸色看,“我就是个小医生嘛。”他说。

姚帅毫不讳言,医院里年轻医生的艰难,体制内人性化的缺失,会慢慢钝化一个医生的本心。

他会问自己的同行,如果在外遇到需要急救的人,会不会伸出援手?答案并不总是肯定的,他无奈但也理解,因为“这个社会不会惩罚一个不作为的人,但是会惩罚一个做错事的好人,哪怕这个人的出发点是好的。”

姚帅也会被患者拒绝。就在不久前,医院里来了一个29岁的姑娘,肺癌晚期,不是姚帅的病人,他过去想要聊一聊,但对方很冷淡。他感到了“完全的不信任”。

“到底是应该更主动、更深入地去了解关怀他们,还是尊重他们的想法,保持一种他们需要的距离感。”姚帅一度也很迷茫。

就像三年前,开始做这件事时,医院里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医生,工作都已经忙不过来了,为什么要花时间给患者拍照,听他们说故事?”

那时候,姚帅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只知道他对别人的痛苦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他形容这是“与生俱来的悲悯之心。”

“我不能保证永远保持这种心态,但是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能够保持一种柔软的、敏锐的心去对待患者。”姚帅说,“我做的事,如果能让我们对目前的医疗行为有所反思,让医生对患者的认识有所改观,我认为就够了。”

姚帅最喜欢的一张肖像照

蓄势待发

媒体报道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姚帅中止了拍摄计划。因为“一直在重复,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他来说,肖像的定格手段、照片的风格都已经成熟。但是,“如何让挖掘出来的内容再深刻一点?”

媒体的报道打开了一扇大门,之前凭着直觉做的事,忽然延伸出了很多东西——叙事医学、医学人文,医学心理学,“甚至是我们的医学模式到底有没有真正改变?”

今年8月15号,姚帅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做了演讲。11月22日,他参加了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知道,原来叙事医学、医学人文虽然在国内仍然不太受关注,但是已经有一群人在努力做出改变。

“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种成长。开拓了我的视野,他们的经历会给我一些启发,我的一些想法也有了改变。”姚帅说,“我变得更有耐心,更有耐力。”

原来姚帅感觉,“要做的东西有很多,但又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看到了,但是摸不到。”现在,他慢慢明确了做这件事情的价值,也找回了信心,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而且我看到了很多人有这种感受力。”

医生姚帅

姚帅希望,自己2.0版本的照片,和1.0版本的侧重于客观记录不同,能再多一点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困境的同情和支持,和医学人文更近一点。“我会继续做下去,我还想把这些变成一本书。”

度过了忙碌的几个月,采访、上节目、甚至是联系出书,姚帅知道,“够了,可以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蓄势待发。”

本文首发:医学界 本文作者:朱雪琦 责任编辑:田栋梁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百年前的医院是这样的
500张面孔:镜头记录下的医院人生百态
【致敬医师节·专家呼吁】注重人文医学 做有温度的医生
【医学人文】如果你不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做一名医生了 请你一定要进来读一读
这10000张在医院拍的照片,是最真实的人间世啊
医学人文之光照耀我们前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