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冈旅游--东坡赤壁探究三国文化

黄冈旅游--东坡赤壁探究三国文化

中国古代战争何止千万,后人津津乐道者,当数那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淝水之战、虎牢之战、郾城之战、鄱阳湖之战、萨尔浒之战……其中最为经典者,非赤壁之战莫属。

    若论战争之规模、力量之悬殊、时间之久长、过程之惨烈、格局之改变,赤壁之战并非“全能冠军”,可其影响之深远,简直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经过千百年的渗透积淀,其过程、故事已凝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比如仍活跃在当下语汇中的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相关成语、俗语即是——单骑救主;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连环计;苦肉计;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借东风……

    赤壁之战何以能在这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除了战争本身的因素外,实与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

    后人熟悉了解的赤壁之战,更多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以文言史书《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长篇白话演义。《三国志》是历史,而《三国演义》则是小说,正所谓“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也。赤壁之战,更是《三国演义》描写得最生动最出色最绚烂的华彩乐章。因此,后人通过《三国演义》所认识的赤壁之战,是一场放大了的战争,其细节之鲜活、场景之惊险、情节之曲折、故事之感人、人物之浪漫、争斗之激烈、智谋之奇诡,远远超出历史本身,艺术的真实显然高于历史的真实。

    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之争、赤壁之战那“如雷贯耳”的知名度将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功劳也不可忽略与埋没。“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的这首《赤壁歌送别》为提高赤壁之战的声誉无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杜牧的《悠悠赤壁》似乎更为脍炙人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则将诗词的文学赤壁推向一个划时代的高峰……而延及今天的多门类艺术创作,如84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利用无与伦比的现代传媒优势,为三国之争、赤壁之战的宣传与普及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三国历史长期存在于说书、戏曲、书籍、电视、电影、录像等多种传媒之中,也就使得赤壁之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氤氲(yīn yūn),令人一时难以窥见其“庐山真面目”。

    那么,真实的赤壁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综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古代史书记载,以及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黎东方的《细说三国》、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以及易中天先生执讲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等研究成果,还原赤壁之战的本来面目并非难事。

                                 

    要想厘清赤壁之战的事实真相,去除缭绕其上的历史迷雾,首先得明确赤壁之战的定义与范围。

    就广义而言,赤壁之战起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进军荆州,止于第二年底曹仁奉命放弃江陵北撤襄阳。狭义的赤壁之战,仅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率军东进江夏,与周瑜所率东吴军队在乌林、赤壁遭遇,战败后逃回江陵。就赤壁之战的实际情形而言,曹操进军荆州的前奏不可忽略,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喝断当阳桥的精彩故事便发生在这一阶段;等到火烧赤壁曹操退回荆州,三国鼎立的格局已成事实,赤壁之战即可画上句号,大可不必拖至曹仁退到襄阳为止;因此,赤壁之战既不是某一具体地理位置的战役,也不应将荆州战役的整个全局囊括其中,恰当而合理的界定,当指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进军荆州,十二月率军东进,在赤壁遭到火攻,于当年底返回荆州为止。

    东汉末年,面对风雨飘摇的局面,各路军阀无不拥兵自重,各据一方。当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挟持汉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迁至自己割据、控制的地盘许昌之后,便在政治上获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东征西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终于翦灭北方群雄,统一了华北。其时,黄河流域乃中华民族的重心所在,“得中原者得天下”,素有结束混乱、一统天下之大志的曹操,更是踌躇满志,那鹰隼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占据荆州的刘表与安守江东的孙权。北方一马平川宜于车骑部队作战,南方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军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曹操从塞外追剿袁绍残部刚一回到许昌,就开始挖掘玄武池,以训练水军。

    正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建安十三年初,刘表染了重疾,命投靠依附于他的刘备,从驻守的新野北移樊城。刘备虽然兵微将寡,没有自己的地盘东奔西跑,但他常打着皇叔的正统旗号,做着恢复大汉江山登上皇帝宝座的美梦,颇具号召影响力。为求生存,刘备就曾依附过曹操,常韬光养晦地躲在后园浇水种菜。以曹操之智,于刘备心志,自然一眼就能窥破,故有读者熟知的三国典故“曹操煮酒论英雄”,还有曹操那句让刘备吓得心惊肉跳的试探性话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刘备背叛曹操被击破,只好投靠远亲刘表。对虽懂时事,却不怎么会打仗的实干家刘表,曹操并不怎么担心,可刘备就不一样了。想想看,在曹操眼里,当今天下佩得上“英雄”这一称号的,只有他和刘备。所谓一天不容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刘备一天不亡,曹操就一天不得安宁。其实,即使胸无大志的刘表,对刘备这位远亲的胸怀与抱负,也看得一清二楚,不得不防着几分,让他远离当时的荆州治所襄阳,驻扎新野,帮着对付曹操,守卫荆州的北大门。只是刘表病重,担心曹操乘机南侵,大儿子刘琦常遭后母蔡氏陷害,主动领兵在外驻扎夏口,而幼子刘琮又不堪任事,刘表这才不得不抛开疑忌,命刘备率军前来樊城,帮着拱卫都城,同时也不乏“托孤”之意。樊城与襄阳仅一条汉水之隔,曹操闻讯大惊,要是刘表去世,襄阳乃至整个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事情可就麻烦了。时不我待,曹操当机立断,决定整军南下,亲自征讨荆州。

    赤壁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严格说来,这是一场曹操准备并不充分而提前打响的战役,他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占据荆州,消灭刘备。荆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正如《三国志.鲁肃传》中鲁肃所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并且拥有近十万兵力,显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仗只能一个接一个地打,当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吞并东吴。孙权与刘表是一对死对头,孙权父亲孙策就死于刘表部将黄祖之手,他们在江夏郡一带连年争战;而孙权与曹操则一直维持着一种特殊的“联姻”关系从未“翻脸”,他奉以曹操为丞相的汉献帝为正统,领有太守职位与将军头衔,还准备将儿子送到许都作为人质,只是周瑜劝告,才没有成行。孙权既隶属于曹操,至少名义上如此,在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曹操并不打算与他开战,他心中或许还想着征讨荆州,是在为东吴报仇雪恨呢。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曹操十分重视谋士建议,出征荆州前,他专门征求过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此仗占领荆州足矣,东吴势力可暂不考虑,留待以后再说。其实,刘表在荆州经营多年,博得了普通民众的好感与大族豪强的支持,如果以襄阳、樊城、江陵、夷陵等几个坚固的城池作依托,进行殊死抵抗,曹操能否拿下荆州,什么时候才能拿下,尚是一个无法预料的未知数。因此,东吴在曹操的视野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刘表调遣刘备驻守樊城,显然是他生前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刘备离开新野,荆州北大门失去一支抵抗劲敌的有生力量,曹操正好乘虚长驱直入;刘备拱卫都城,于反抗外敌而言,自然是多了一分底气,可一有风吹草动,刘表将养虎贻患,等于将荆州拱手相送;本想拱卫襄阳更好地保护荆州地盘,不曾想反而刺激曹操,加快了他南侵的速度,早已病瘫在床的刘表闻讯,不禁又气又急,忧惧交加,一命呜呼。

    曹操没有想到此次南征竟然出奇地顺利,仿佛神助似的,他率军上路不久,刘表就撒手归西;刘表长子刘琦长期遭受排挤,荆州牧的宝座自然传给了幼子刘琮;刘琮软弱无能,在蒯越、韩嵩、傅巽等一班大臣的劝说下,决意投降曹操。

    投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又恐事情多变,刘琮不想,也不敢让刘备早早知道。刘备发觉情形不对,派人询问刘琮抵敌之事。刘琮支支吾吾,等到曹操大军进至南阳郡宛城(今南阳市),投降之事已成定局,刘琮才派属官宋忠向刘备“宣旨”。刘备依附刘表,刘表传位刘琮,如此推导,刘备当属刘琮部下,主公决策,臣子跟着执行就是了。刘备闻旨,不觉大惊失色,当即咆哮道,如此大事你们也不先跟我通报一声,等到大祸临头了才来宣旨,不是太过分了吗?说着,当即拔出佩刀,欲杀掉宋忠解恨,好不容易才压住怒火饶了他一命。其实,刘琮还是厚道的,总算给刘备留了一手,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自谋生路”。如果再晚一点“宣旨”,刘备将成曹操的“瓮中之鳖”,历史会完全改写,就不可能发生此后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故事了。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此时的刘备,除了逃跑一途,已别无选择。于是,他带着一干人马,匆匆渡过汉水,经襄阳向南撤退。据《三国志.先主传》所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诸葛亮建议刘备乘机夺取襄阳,与其说刘备“不忍也”,不如说他“不能也”。襄阳自古号称铁打的城墙易守难攻,城内拥有约三万名忠于刘表的陆军主力。而刘备的水陆军加在一起,也只有万人左右,何况还带着数万家属及大量辎重,要想在短时间内攻下襄阳,无疑于痴人说梦。而这时,曹操按正常的行军速度,只需八天即可抵达襄阳,说不定还会受到刘琮与曹军的前后夹击。刘备即使攻下襄阳,面对曹操统率的北方劲旅,要想守住也是难之又难。因此,刘备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加速南逃,稍稍延宕,便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若《三国志.先主传》中这一记载属实,那么诸葛亮的建议显然并非上策,从隆中“出山”才一年的他,还得在不断的实践中锻铸打磨,才能变成神算孔明。对此,吕思勉则在《三国史话》中为诸葛亮辩护道:“‘诸葛一生唯谨慎’,怕不会出这种主意吧?”

    如果说曹操面临重大的战略决策时慎之又慎,那么在具体战术上,他常常会出其不意,甚至冒险而行。当他听说刘备离开樊城向江陵南逃之后,马上亲点五千精锐骑兵,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昼夜不舍地追将而去。江陵(今荆州市)为荆州重镇,有刘表最大的水军基地,水军主力二万五千人;此外,那里还存有大量的武器、粮草等后勤储备。曹操既不能让刘备抢先占领江陵,也不能让他再次逃脱自己的掌心。

    刘备虽然闻风而逃,可南撤的速度却十分缓慢。沿途许多百姓、士人,还有刘琮那些不愿投降曹操的部下,都跟着他一同前行。十多万随行人员,数千辎重车辆,以每天十多里的速度蜗牛般缓缓南行。

    三百里与十几里,两相对比,曹操很快就追上了刘备。两军在当阳长坂相遇,一方是南征北讨、斗志昂扬的骑兵精锐,一方是扶老携幼的民众、参差不齐的行伍,胜负立时可见,用“惨败”二字形容刘备一点也不为过。《三国志.先主传》对此次战役的记载虽只寥寥数语,却真实地再现了刘备当时的狼狈与窘迫:“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仗打到这个份上,只有数十人追随的刘备被曹操擒获不过一件时间迟早的事情罢了,而曹操占据重镇江陵吞并整个荆州更是没有半点悬念。没想到的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吴的鲁肃一杠子斜插了进来,使得似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势,顿时变得波谲云诡。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与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有着较大的差别。罗贯中笔下的鲁肃,是一个听凭他人摆布,没有多少主见的好好先生;而实际上,鲁肃相貌堂堂、学识广博、豪放不羁,有一股他人难以匹及的大丈夫气概及战略家眼光。《三国志》说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他与周瑜交情颇深,两人一同投奔东吴,颇受孙权器重。东吴由最初的依附汉室转而鼎足江东,实与鲁肃的谋略密不可分。

    曹军南下,刘表去世,集战略家的雄才与外交家的胸怀于一身的鲁肃洞察秋毫,决定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遇,于是,他主动向孙权“请缨”——“奉命吊表二子”。吊唁杀父仇人,走的显然是一步“政治棋”。唇亡则齿寒,鲁肃的目的,是以吊唁为名,“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与荆州尽释前嫌,结成联盟,“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等到鲁肃从东吴赶到夏口,又从夏口星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到南郡之时,荆州的局势已如江河日下,变得不可收拾,刘琮听从部下的意见早已投降曹操。联络荆州势力共同抗击曹操的计划就此落空,可鲁肃并未打道回府,而是向襄阳方向继续前行,刘琮降曹,还有刘备呢。启程之前,鲁肃就考虑过刘备这支势力,他向孙权分析道:“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当他听说刘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后,就赶紧迎上前去。在当阳附近,鲁肃终于与刘备相遇,不过此时的刘备,刚刚遭到曹操五千轻骑的追剿袭击,狼狈衰疲已极。面对仅剩数十随从的刘备,鲁肃深知他的韧性与潜力,不仅没有轻视之意,反而给他鼓劲打气,“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精明且不乏狡猾的鲁肃并不急于向刘备道出自己的意见,而是打听刘备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刘备回道:“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哦,原来是想投靠一个偏远小郡的太守,可见此时的刘备,也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刘备的底牌一旦亮出,鲁肃的心里更加有底了,此时此刻,如果拉他投靠势力更加强大,前景更加可观的孙权,刘备会答应得更加爽快的。果不其然,当鲁肃将孙权的“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东的“兵精粮多,足以立事”等情况对刘备一番陈说,并劝他“与权并力”,“共济世业”之后,刘备大喜,“即共定交”。

    如果没有鲁肃的出现与游说,刘备的唯一选择,就是投靠苍梧太守。因为孙权与刘表互为仇敌,刘备作为刘表军事势力的一部分,与孙权自然也互相敌视。在孙权方面没有明确表态之前,刘备是不可能考虑投靠东吴的。因此,他只是一个劲地往南撤退,从不敢向东。如若东进,就得冒孙权与曹操两面夹击的可能与危险。

    采纳鲁肃建议之后,刘备立时改变了行军方向,由南而东向东吴靠近。

缓过一口气之后,刘备开始集结残余部队,陆军所剩不到八百。走到汉津,与关羽的二千水军会合,势力稍大。继续向东到了夏口(今汉口),又与驻扎在那儿的刘表长子刘琦的万余人马合为一处。如此一来,刘备感觉着自己又有了一点底气,不仅有了一万三千人马,还有了一块不大不小的根据地——夏口及附近半个江夏郡。这时,刘备就想着不去投靠东吴了。这些年来,他几乎全在投靠他人中过活,屈指算来,先后就投靠过刘焉、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寄人篱下,就意味着失去自尊委曲求全,个中滋味,他实在是受够了。可为了保住性命,为了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又不得不屈从现实。而今,不到走投无路之际,刘备再也不想走过去的老路了。然而,他的去与留又非个人意志所能左右。如果曹操继续追击,一万多人马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当曹操占据江陵之后,进攻的步伐停止了。突然间得到过去十多年拉锯战都没有得到的战略重地荆州,兴奋之余,曹操还得进行一些内部消化处理,比如收纳降众,安抚百姓,扩编整训等。这便给刘备有了一定的喘息之机,同时,他也幻想着曹操就此停止进攻,那么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及皇叔身份的影响,以夏口为基地,恢复元气,东山再起。

经过三个月休整,曹操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亲率大军,顺江东下。他看透了刘备,不能让他继续东奔西窜制造麻烦,一定要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东进之前,曹操再次征求谋士意见,贾诩劝他不必急躁冒进,先稳定荆州已占地区为上策。表面看来,曹操此次并未听从贾诩建议,而是挥师东进;可实际上,他采纳了其中关键性的内容。从诸多史料与证据分析,曹操此次出兵,目标并非东吴,而是消灭退至夏口安营扎寨的刘备以及荆州的残余势力刘琦。夏口是荆州东面的战略门户,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进可顺江而下威胁江东,退可据守拱卫荆州。这将是荆州战役的最后一仗,他要将夏口及江夏郡纳入自己麾下。控制整个荆州之后,在曹操眼里,东吴便成了他统一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只要灭了孙权,其余几个小规模割据势力全都不在话下了。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曹操虽在具体战术上常常大胆弄险,而于总体战略方针,特别是攻打据险而守的东吴,他会慎之又慎。战争一旦打响,战线会在数千里的长江中下游及其流域拉得很长,在运输供给、进军路线、军力协调等方面都得有一番总揽全局的通盘考虑。而从江陵发起的这次战役,曹操只部署了两路军力夹攻夏口。真要进占东吴,曹操至少会在扬州、合肥等地多方牵制、同时用兵,决不会连个最起码的多路出击、多方呼应都没有。对此,《三国志.武帝纪》明确写道:“公自江陵征备。”

刘备停驻夏口,也给曹操造成了一定的错觉,要是他没有观望,而是迅速进入东吴境内投奔孙权,曹操的军事策略,肯定相应地会有所改变了。曹操的失误,在于没有认真考虑、对待孙权,忽略了孙、刘之间联手的可能性,更没想到东吴军队会像棋盘中的棋子“車”那样杀出自己地盘,越过界河,直入荆州之地与他决一死战。他很可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除掉刘备、刘琦,是为孙权报了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只要不进入东吴地盘“打草惊蛇”,奉汉献帝为正朔的孙权会按兵不动,甚至还幻想着孙权与他东西夹击,或是替他将刘备、刘琦除掉献上他们的首级呢。

曹操从江陵浩浩荡荡地率军东下,留在夏口观望犹豫的刘备再也沉不住气了,就连性格一向从容沉稳的诸葛亮也万分焦急地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此时,鲁肃又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刘备面前,劝他放弃夏口,进入东吴之地樊口(今鄂州西北)。鲁肃之所以一直呆在夏口没有返回东吴复命,就是要将一件事情做到底,将刘备拉入孙权阵营,壮大反曹势力。鲁肃心头十分清楚,曹操灭掉荆州,下一个目标除了东吴,还是东吴。经过一番艰难斡旋,他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再次陷入绝境的刘备只好“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面对风云突变、形势复杂的艰难局面,鲁肃的个人智慧与外交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

其时,孙权“拥军在柴桑(今九江西南),观望成败”,他曾说过“非豫州莫与当曹操也”之类的激赏之语,深知刘备势力之重要,因此,当鲁肃带着诸葛亮一同回到柴桑不久,孙权即予重奖,任命他为赞军校尉。

                       

赤壁之战的具体经过,譬如诸葛亮劝说孙权抗曹,黄盖诈降火烧曹营,曹操败走华容等,读者大多耳熟能详,笔者在此不必赘述,仅就相关重要的历史真相予以澄清说明。

孙权将曹操的死敌刘备及荆州的残余势力刘琦纳入东吴的保护伞下,让他们躲入自己的地盘樊口避难,便意味着与曹操翻脸,面临不可预测的战争风险。也就是说,在诸葛亮还没有面见孙权之时,东吴早就作好了抗曹迎战的思想准备。孙权不是刚刚即位的刘琮,他虽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但有谋略,有主见,“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贤,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他心里十分清楚,凭借东吴的地理格局,以己之长“限江自保”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因此,哪怕部将畏怯、众臣怂恿,他也不会轻易言降。诸葛亮前来柴桑,主要任务并非劝说孙权抗曹,而是为刘备争取更多、更好的地位与待遇,并商定具体的出兵方略。事实证明,诸葛亮不辱使命,刘备本是投奔孙权寻求庇护,却并未成为孙权部下,而是按刘备旨意,“结同盟誓”,争取到了平等抗曹的联盟地位。当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在战后利益的分配上作了重大让步,比如刘备、刘琦本是荆州主人,后来却不得不向孙权“借荆州”,就是一大明证。面对顺江东下、来势汹汹的曹军,孙权决定出其不意,于东吴境外主动迎敌,在荆州地盘展开决战。而这,又须刘备、刘琦让步方有可能做到,那就是放弃对夏口及荆州江夏郡的控制权,任凭东吴军队出入。当孙、刘结成同盟之后,周瑜便率东吴精锐水军逆流而上抵达樊口,正在那里“避风”的刘备有了东吴大军作后盾,也就随同周瑜一起返回夏口。然而,此后的夏口,就再也不是刘备、刘琦的地盘,而是高高飘扬着火红的“孙”字战旗了。自孙坚、孙策即开始梦寐以求,历经无数次血腥战争未能得到的战略要地夏口,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孙权“收入囊中”。至于刘备、诸葛亮与东吴孙权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秘密协议,是否形诸文字,今天已无从知晓,但从刘备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让步可以得知,结盟双方有过一番反反复复的讨价还价,达成的协议于刘备方面来说,显然属于“不平等条约”。

曹操舳舻千里顺江而下,号称80万大军,而实际兵力,综合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当为20万左右。南征荆州时,曹操所率军队十五六万,在荆州收容降军七八万,加在一起约24万。24万军队,不可能随同曹操一同出征,至少要在襄阳、江陵、夷陵等荆州重镇驻扎一些守城部队。

我们再看抗击曹操的孙、刘联军。就现有史料而言,孙刘虽然结盟,但刘备、刘琦军队并未投入赤壁之战。并非刘备保存实力耍滑头作壁上观,而是心高气盛的周瑜不让刘备插手,他豪情满怀地对刘备说道:“豫州但观瑜破之。”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有刘豫州之称。此语不仅把曹操不放在眼里,对刘备也多少带点藐视的味道——您老人家尽管看我周瑜打败曹军,享受胜利果实得啦,就不必前来凑热闹添乱了!《三国志.周瑜传》及《江表传》都明确记载,周瑜所率东吴精锐水军计三万人,而实际用于赤壁之战的兵力只有两万。据《三国志?吴主传》所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也就是说,周瑜、程普各率一万水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另外一万水军上哪去了?极有可能留守夏口了。夏口不仅地理位置重要,且刚刚被东吴拿到手中,周瑜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又因为曹操分兵两路夹击夏口,所以不得不严防死守。

20万对2万,101的比例,表面上看,曹军占据绝对优势。可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觉得,曹操的军力并非那么强大。曹军千里奔袭,尚未充分休整又顺江东下,已是疲惫至极,正所谓“强弓末弩,势不能穿鲁缟也”。加之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病疫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而赤壁之战,主要是双方的水军之战,曹操在邺城建造玄武湖训练的水军,是用于对付荆州水军的,尚未训练成功,就因情势所迫匆匆南下,因此不堪重用;刘琮望风而降,曹操收纳荆州军士七八万人,其中水军不到三万,据有记载的孙权与刘表的六次水军交战结果来看,东吴全部获胜,没有一次失手,可见荆州水军实力,也远远不及东吴。随曹操一同南下的水军没有实战经验,而荆州水军的作战能力又远逊于东吴,加之全是降卒,还来不及整训融入曹军,人心不齐、士气不振在所难免。两相比照,可见周瑜军队虽少,但在斗志、实力等方面,却据有相当的优势。

不少研究三国历史的专家认为,孙权之所以下定决心不惜一切地与曹军决一死战,是受到曹操对他的强烈刺激,其转折点与导火索就在于曹操写给他的一封不啻于战书的信函。这封书信不见于《三国志》正文,而是收录在《三国志.吴主传》的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史料严谨的《三国志》为何不收录这封重要的书信?极有可能,曹操根本就没有写过这么一封信。即使写了,也不等于就是一封战书。曹操写得很明确,是与孙权一同“会猎”,而不是将孙权视为“猎物”;既与孙权一同打猎,自然就有捕猎对象,那么“猎物”到底是谁?当然是刘备了。刘备一听说曹操顺流东下,就在鲁肃的劝说下急速退至鄂州樊口,樊口属吴地,两人一同在吴地捕获他们的共同敌人,也就是猎物刘备,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吗?如果将这封信视为战书,份量显然不够。当然,曹操号称水军80万众,其虚夸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多少也体现了曹操骨子里的诗人情怀,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头脑清醒、逻辑严谨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也是一位激情充沛、思维跳跃的文学家,一位性情中人。当然,这封信肯定会让孙权极不舒服,也许,这正是曹操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本意,势头正旺、兴头正盛的曹操,有意恐吓、戏弄一下孙权,又何尝不可呢?说不定东吴也像荆州那样望风而降,也未可知呢!

当然,如果曹操真的写了这封信,从其内容可以看出,他对东吴与孙权并未真正“吃透”。刘备进驻鄂州樊口而孙权并未采取行动,明知东吴已经接纳刘备,也没有让他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一厢情愿的想法是,我只袭取全部荆州,不会向你东吴开刀,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好啦。他没有想到,夏口于东吴来说,是一个多么敏感而关键的所在!一旦曹操占据,就意味着东吴将永远失去这一重要的战略宝地,况且唇亡齿寒,孙权岂能坐视不管?!

狭义的赤壁之战其实包括两次战役,一次是发生在赤壁江面的遭遇战,另一次便是人所共知的火烧赤壁。曹操大军顺流向东,周瑜水军逆流而西,两军在赤壁江面相遇。关于赤壁首战,《三国志.周瑜传》写道:“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东吴已经主动迎敌参战了,且打得先头部队落荒而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严竣的事实仍未引起曹操注意,没让他清醒过来。如果说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仍陶醉其中,显然与实情不符。合理的解释是,此次遭遇战虽然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曹军的损失并不大,并且败在疾病,水土一旦适应,病情慢慢好转,就可以打个翻身仗了。曹军浩浩荡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也确实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地将两万东吴水军格外放在眼里,也许,曹操还想着孙权主动来犯,无险可依,无民可恃,正好可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荡平东吴奠定基础呢。善于打仗的曹操初一交锋,马上看出己方水军不如东吴,便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将大军引向江北的乌林,转入防御态势。其时已是十二月了,曹操就想在此过冬休整,等待明年开春再行进攻。结果疏于防范,让周瑜钻了空子,以火攻方式使得曹操功亏一篑。

再就火烧赤壁的规模及结果来看,史书及《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多有夸大之嫌。两万水军,哪怕精锐无比,要想一口吃掉20万大军,无疑于痴人说梦,况且曹操所率南下之军,也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于是,周瑜审时度势,认为只有速战速决,赶跑曹军,方为上策。周瑜部将黄盖也曾说道:“敌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所谓“烧而走也”,就是利用曹军的弱点火攻,将其赶跑。因此,火攻既是前奏,也是战役的主要内容。曹操千艘军舰沿长江北岸用铁锁连成一串,对前来诈降的黄盖没有任何防范,风助火势,冲天大火迅速蔓延开来,并延及岸上军营。各军舰一时间难以挣脱单独逃散,军士纷纷跳至岸上逃命。周瑜水军虽尾随黄盖擂鼓而进,也只是虚张声势、吓唬威胁而已,并未追到岸上与曹军展开大规模的殊死拼杀。火攻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不在于杀伤敌人,而是打乱敌人的阵脚,扰乱敌人的军心,动摇敌人的斗志。

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孙权与刘备首先考虑的是保全势力,保证自己不被曹操吃掉,因此,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就那么一点可以使用的兵力,实在无力考虑在曹操败退的路上预先设伏。实际情形是,曹操主动撤退,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曹操如惊弓之鸟,匆匆败退,逃得不快的残部与散兵,自然为孙刘联军所擒杀。

曹操经华容退回江陵,清点部队,损失相当惨重,但死于赤壁的军士为数并不多,只有一部分烧死者与溺死者,其余主要死于败退途中的饥饿、疾病与瘟疫。

赤壁一战,曹操水军船只全部被焚,但有相当一部分却是他主动烧毁的。据《资治通鉴》记载,黄盖仅以十艘装满火药的快船为先锋闯入曹军水寨,哪怕风势再大火力再猛,一下子也难以烧尽排列江岸的千艘军舰。只是曹操受到冲击与惊吓,觉得此次东征,经此一战,已无再战之力,遂决意全军引退。停靠岸边的军舰无法一同撤走,可又不能将这些船只、装备留给敌军,于是,曹操索性下令士兵四处放火,将余下船只一并烧毁,一艘也不留存。曹军撤退途中,因仍葆有较强的步骑作战能力,也并非史书记载、文艺作品描写、后人想象的那么仓皇狼狈。为此,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一封信中为自己辩解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信中虽有粉饰自己之嫌,却也道出了火烧赤壁的部分事实,就连《三国志.吴主传》也说“公烧其余船引退”。

                        

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赤壁之战的熊熊大火早就熄灭在遥远的岁月深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将这场发生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战争还原到它的原始本真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逼近客观与真实而已。

英雄成败论三国,三国关键在赤壁。赤壁之战的深远影响,既在于充满华夏智慧与文化的战争本身,也在于那改变历史走向的结果。

赤壁一战,使得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重新“洗牌”:刘备绝处逢生,终于逃脱了曹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追杀,有了荆州南方四郡的地盘,从此不再寄人篱下像丧家狗似地东逃西窜;孙权的势力更加强大,不仅江东之地稳如磐石,版图还向西迅速扩张,本属刘备与刘琦的荆州,孙刘一场联盟之后,主人却名正言顺地换成了孙权。刘备暂时驻扎其上,那是孙权借给他的,东吴一旦索要,就得乖乖地“物归原主”;受到严重挫折的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水军的覆灭,使得他再也没有实力率军大举南下,要想攻克江南,没有强大的水军,显然只能停留于幻想与梦呓。赤壁之战搁他心头成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隐疼与障碍,一把大火不仅烧毁了曹军的所有船只,也烧毁了他的勃勃雄心与冲天大志,终其有生之年,曹操的势力再也没有达到江南,仅局限于中原及北部中国。善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曹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便在内部采取休养生息、开源固本、富兵强国的策略,使魏国长期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后继者征服蜀吴奠定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不论其范围、规模、时间、经过、细节如何,总之是给中国历史大局,突然间来了个关键性的停顿与转折,东汉末年群雄角逐、分裂混乱的局面就此走向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如陈酿老酒般越香越醇,闪射着一股经久不衰的神奇魅力,还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元而敞开的广阔空间,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无数诠释与可能。

赤壁之战因战争的发生之地而得名,颇有意味的是,就连赤壁之地到底在哪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笔“糊涂账”。

自赤壁之战结束以来的历朝史籍,特别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权威性著作如《三国志》、《后汉书》等,在论及赤壁的具体地址时皆语焉不详。其实,陈寿出生时,正值三国对峙、战争频仍之际,他于公元280年,也即晋灭东吴结束三国分裂这一年开始撰写《三国志》,那时离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只有70多年,要想弄清详细地点并非难事,却被他有意无意间给忽略了。也许,在他眼里,以当时情形而言,战争的地点就在赤壁,不是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么,还有什么必要画蛇添足地详加记载论述呢?然而,就是这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后世却引出许许多多的大问题,以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学术界、旅游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何地的大论战,时间持续达20多年之久,被人戏称为“新赤壁大战”。

正因为没有详细记载,便为后世提供了发挥想象的广阔空间。时间一长,江河改道,人事变迁,苍海桑田,清晰的物事变得模糊,模糊的东西湮灭无迹。从唐朝开始,有关三国的各类文献里就出现了5个赤壁之说,后来又增加到7个、9个甚至12个之多。这些赤壁之说,除开那些纯属子虚乌有,一看就是牵强附会、胡编乱造者外,有史料、传说、地形、地名等作依据,“有鼻子有眼睛”能够自圆其说的赤壁,还有7个:蒲圻赤壁(今赤壁市)、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嘉鱼赤壁、武昌赤壁、钟祥赤壁。这些赤壁有的在长江边,有的在汉水边,有的干脆远离江水深入内陆。古时江与水不分,加之江河改道,仅凭是否临水,已不足以辨析真伪,并且这些赤壁,都或远或近地与一个名叫乌林的地点相对应。

真理越辩越明,学术论争于赤壁之战遗址的明确与界定,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当这场“新赤壁大战”的硝烟散尽,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蒲圻市更为赤壁市,尽管还有疑问,某些说法尚有待澄清或值得商榷,但赤壁之地的归属已成事实。

面对神奇得多少带点玄妙与迷幻色彩的赤壁之战,一直缠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本篇文章的标题——谁的赤壁?

是的,赤壁到底是谁的呢?

这一疑问包括多重含义:赤壁之地由谁命名?赤壁之战的主角是谁?是谁将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的地址不偏不倚地选在了赤壁?真正的,属于那场战争的唯一赤壁到底是谁?又是谁使得赤壁声名远播以至穿越时空?

答案无疑相当丰富。

赤壁之名的由来,有的说自古有之,有的说出自传说,还有的说是当年的大火烧红,或者说映红了江边山崖,才有赤壁之名……说法多多,难以考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名不会存在署名权之争。

就战争的当事人而言,引来曹操紧追不舍的主角是刘备,促成孙刘联盟的主角是鲁肃,使孙刘达成具体协议的是诸葛亮,决意迎战的主角是孙权,指挥战斗的主角是周瑜,火烧赤壁的主角是黄盖……当然还少不了曹操这一主角的主角,没有他的失败相映衬,哪来各路英雄的豪气与伟岸?

那么,又是谁选择了赤壁之地,使其爆发一场大战,让古今中外的目光在此停留逡巡?是孙权的主动出击,是周瑜的具体决策,是曹操初战失利退得恰到好处……或许,最终还是那双看不见的冥冥之中的上帝之手在起作用,比如裴松之便将这场战争的结果归于天意与宿命:“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是的,没有爆发的瘟疫与突起的南风,孙刘联军怎么也奈何不了曹操。

战后涌出的多至12处赤壁,严格而言,只有一处为真。然而,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赤壁之战历经了几个阶段,时间与战线拉得那么长,其他几处赤壁,虽然没有火攻,但曹操与孙刘联军在当地有过规模或大或小的争斗,这样情形应该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可能有好几处赤壁与赤壁大战有缘。如此一来,赤壁之地的归属又当如何界定?

如果强调仅有一处为真,则蒲圻赤壁已成定论。赤壁市正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围绕三国文化大做文章,以将其打造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其他赤壁多有不服,还在论争不已,还在自话自说,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就赤壁之战的宣传与传播而言,陈寿、范晔、罗贯中、李白、杜枚、司马光功不可没,特别是苏轼,人们干脆将黄州赤壁以他的号东坡居士命名,称为东坡赤壁。

……

赤壁赤壁,到底谁的赤壁?

                       

广为人知的赤壁之地,一是蒲圻赤壁,二为黄州赤壁。

这两处赤壁,我都去过,且黄州赤壁还去过两次,另一江夏赤壁也曾前往探访。综合诸多史料记载,结合实地寻访心得,我个人倾向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当在蒲圻赤壁。

而黄州赤壁在某种程度上,名气还要超过蒲圻赤壁,这当然是苏东坡的功劳。

想当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四年多的底层生活,使得他看淡功名利禄,超越自我,成为具有道风仙骨、闲适自在的一代文豪。

黄州赤壁,于苏东坡的脱胎换骨,起到了一定的酵母作用。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人道是”,可见他也不相信黄州赤壁就是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苏东坡不是考古学家,不以考据为凭,黄州赤壁只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借物以抒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赋》、《后赤壁赋》也是写他游于赤壁之下,对天地人生的深刻感悟。

苏东坡于九百多年前为黄州赤壁挣得了赫赫名声,在被后人称为东坡赤壁时,黄州赤壁还享有文赤壁之称。

那么真正的赤壁——蒲圻赤壁,当是武赤壁了。

武赤壁名气不如文赤壁,开发相对较晚,直到去年十一月下旬,我才借出差之机前往。

不仅原蒲圻市改为赤壁市,就连武赤壁所在地也于1983年由原石头口更名为赤壁镇。有趣的是,赤壁镇的更名,比赤壁市还早了15年,也就是说,当“新赤壁大战”正酣之时,赤壁镇就领到了“出生证”。

武赤壁遗址位于长江南岸,距赤壁市区约四十公里,它紧傍江边,与北岸的洪湖乌林镇,也就是曹操当年撤退后的水军营地隔江相望。

赤壁景区由金鸾山、南屏山、赤壁山组成。三座山头都不甚高,最高的赤壁山海拔高度仅60米。三山一脉相连,由东南向西北迤逦绵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整个赤壁园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

进入书有“赤壁古风”四个大字的山门,我们一行以金鸾山、南屏山、赤壁山为序,依次前行。

每座山头,似乎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布置着相当丰富的人文景观。

金鸾山古时名西山,山上建有西山草庵,据说号称凤雏的庞统先生为避害战乱,由襄阳来到赤壁,在此隐居研读兵书。于是,金鸾山的景点便以庞统为中心展开了。这里有凤雏庵,庵内正殿供奉着庞统的全身塑像,两侧对联写道:“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庵外不远处有一座庞统桥,一口庞统井,还有一棵据说是庞统亲手栽种的银杏树。庞统是否隐居此地,银杏是否凤雏先生手植,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棵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银杏,长得高大硕壮,茂盛的枝叶撑出一片巨大的绿荫,那倒垂的树瘤(树齢超过千年才会长瘤),让我真切地感到了一股历史的悲凉与苍桑。

翻过金鸾山,是以诸葛亮为主题打造出来的南屏山。诸葛亮死后被刘禅封为忠武侯,南屏山的主体建筑便是一座二进殿式的武侯宫。武侯宫建于宋代,传说当年诸葛亮的祭风台就建在这里,所以后来又改名为拜风台,据说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时从地底掘出一块残碑,“祭风台”三字历历在目。走近宫门,但见书有“武宫侯”字样的横幅及“拜风台”字样的竖匾一下一上地同时挂于门楣之上,于是,眼前便浮出了诸葛亮按四方八位、二十八宿、六十四卦筑就的七星坛,以及他沐浴斋戒后立于坛顶、步罡踏斗、披发仗剑,念念有词地祭拜东风的情景……当然,“借东风”是艺术加工虚构出来的,真实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基本隐居幕后,就连令人啧啧称道的“草船借箭”,本是孙权对付魏军的一次计谋,经罗贯中移花接木,便成了诸葛孔明的“专利”。

直到此时,我才明晰地感到,武赤壁景区的构建与打造,并非遵循严格的历史事实。比如刚刚走过的金鸾山,凤雏庵便以《三国演义》中的庞统给曹操献上连环计,为火烧赤壁建立功勋这一故事为基础而建。其实,历史上并无庞统献计之事,曹操与周瑜水军初战不利,他根据自己身边谋士建议,下令连接战船。自然也无蒋干夜闻读书之声,前往庵中拜访凤雏,一同携归曹操之事了。《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大战,与真实的赤壁之战,出入甚多,比如蒋干盗书、曹操赋诗、关羽义释曹操等,历史本无其事,全是罗贯中那支生花妙笔舞动的结果。不过我们真得感谢罗贯中先生才是,经他鬼斧神工的创造,绘声绘色的描述,赤壁之战变得更加瑰丽神奇了: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周瑜使出反间计,庞统渡江曹操再中连环计,黄盖受刑使出苦肉计,诸葛亮筑坛拜借东风,黄盖诈降火烧连营……一环扣着一环,环环相套,缺一不可,且高潮迭起,将中华传统谋略以及个体生命的潜能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非让你一口气读完不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贯中笔下的赤壁之战,是真实的赤壁之战的延伸,是诗与史的结合。在这里,你分不清哪里是虚构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艺术哪里是历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相互契合,融为一体。

我们无法更改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认可罗贯中的艺术创造,因此,我所面对的武赤壁景观,与心中的想象并无二致。

于是,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景点便在期待中一一出现了:东风阁,八卦阵,子敬塘,望江亭,以及赤壁大战陈列馆中的“舌战群儒”、“苦打黄盖”、“连环计”、“蒋干盗书”、“草船借箭”、“二乔绣屏”、“诸葛祭风”等七组蜡像……而赤壁山上的周瑜雕像,那睥睨的神情、飘动的战袍、英武的目光,则很好地再现了周瑜那气冲霄汉、勇冠三军的英雄气概与俯视孤傲、咄咄逼人的个性特征。面对这座八米多高的雕像,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为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周瑜,当年只有33岁,真可谓“雄姿英发”呵!苏东坡不仅写活了周瑜,也写出了胸怀写出了气势写出了超迈千古的豪情。

望着周瑜的雕像,默念着苏东坡的词句,不知怎的,突然就想,要是当年的孙权,决计投降曹操,那么一切的一切,又会怎样呢?是否就没了赤壁大战?当然,也就不会有周瑜的“雄姿英发”,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有东坡笔下的“三国周郎赤壁”了。然而,以南方强悍奇崛的风气,以孙权不甘人下的个性,迎降之事的可能性极小。最为关键的是,专制集权统治下的中国,人人都有称王称霸的潜在欲望,都有称孤道寡的内在野心,一有机会,野心与欲望就会喷薄而出……

终于到了江边,长江正值枯水季节,低落的江水与陡峭得近乎直立的赤壁相映照,突然间就有了一种高耸的感觉,赤壁的雄伟气势,如诸葛亮呼风唤雨般,一下子就凸显而出。

时至正午,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越过江面眺望对岸,于隐隐的轮廓之中,想见当年驻扎着的曹操,在不费吹灰之力吞并荆州的喜悦与陶醉中,于月夜之下,推杯换盏,横槊赋诗,不仅可能,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与必然。一千八百年前的长江,比今天更为宽阔,常为大雾所笼罩,江水滔滔,千里长流,不舍昼夜。微醺的酒意下,曹操雄心勃发,激情豪迈,在一统江山的期待中,望着壮阔雄美、神秘莫测的长江,作为一个本真意义的诗人,不知怎的,突然间就感到了个体的渺小与失落,人生的短暂与凄凉。于是,《短歌行》顿时奔涌而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所述,波斯国王蒋西斯亲率号称二百万的水陆大军讨伐希腊人,并进而征服整个欧洲,当他将所有军队集中在赫伦斯坪准备检阅,看到海滨及平原上全部挤满士兵之时,“他很高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随后却哭起来。他叔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道:‘我想到人生的短促,想到这百万雄兵,同样地会化为尘土,我怎能不怆然动怀?’”曹操当年的情形,与波斯国王蒋希斯多少有些相似。

遗憾的是曹操不是周公,天下无法归心。于是,“时机一去不复返,赤壁千载空悠悠”。

于是,我们一行人免不了一番嗟叹,拍了几张照片,又望了望陡峭的石壁,以及石壁上相传为周瑜大战后刻下的红色大字“赤壁”,还有“赤壁”二字之上传为八仙之一的唐代道人吕洞宾留下的类似“鸾”字的白色道教符号,也就结束了此次赤壁遗址的寻访。

赤壁市内与赤壁大战相关的遗址,除刚刚游览的赤壁园区外,还有陆口、陆城、吴城、周郎山、周郎桥、周郎嘴、晒骨台、司鼓台、太平城、黄盖湖、陆水湖、陆逊营寨、鲁肃粮城等,而在赤壁山周围出土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三国文物达两千余件,如弩机、刀、枪、剑、戟、箭镞等兵器,铜镜、碗、灶等生活器具,它们似乎都在证实着当年的一把大火,就烧在蒲圻赤壁。

尽管如此 “谁的赤壁”这一问题仍在我脑中回旋不已。

车从赤壁镇向赤壁市区返回时,公路右边不远处的一座山头,突然冒出股股青烟,紧接着就是团团滚动的火球,火球连成一片火海,吞噬着山坡上的茂密树林。

一直为我们担任向导的赤壁网站站长姜洪先生见状,马上掏出手机报了火警。

世上有些事情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一场罕见的山林大火,竟不迟不早,如此巧合地进入我们视野,上演一出当代最新版本的“火烧赤壁”。

感慨之余,“谁的赤壁”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你可以说是东坡赤壁、周瑜赤壁、诸葛亮赤壁、刘备赤壁、孙权赤壁、曹操赤壁、鲁肃赤壁、黄盖赤壁、罗贯中赤壁、陈寿赤壁、陈晔赤壁、杜枚赤壁、李白赤壁,还可以说是蒲圻赤壁、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嘉鱼赤壁、武昌赤壁、钟祥赤壁……然而,赤壁又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体的赤壁,今日之赤壁,是多重合力的产物,是参战的英雄豪杰、无名士卒以及后世无数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合谋、操纵、创造的结果。一句话,赤壁是中国的赤壁,是广大民众的赤壁!

    自赤壁之战结束以来的历朝史籍,特别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权威性著作如《三国志》、《后汉书》等,在论及赤壁的具体地址时皆语焉不详。其实,陈寿出生时,正值三国对峙、战争频仍之际,他于公元280年,也即晋灭东吴结束三国分裂这一年开始撰写《三国志》,那时离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只有70多年,要想弄清详细地点并非难事,却被他有意无意间给忽略了。也许,在他眼里,以当时情形而言,战争的地点就在赤壁,不是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么,还有什么必要画蛇添足地详加记载论述呢?然而,就是这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后世却引出许许多多的大问题,以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学术界、旅游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何地的大论战,时间持续达20多年之久,被人戏称为“新赤壁大战”。

正因为没有详细记载,便为后世提供了发挥想象的广阔空间。时间一长,江河改道,人事变迁,苍海桑田,清晰的物事变得模糊,模糊的东西湮灭无迹。从唐朝开始,有关三国的各类文献里就出现了5个赤壁之说,后来又增加到7个、9个甚至12个之多。这些赤壁之说,除开那些纯属子虚乌有,一看就是牵强附会、胡编乱造者外,有史料、传说、地形、地名等作依据,“有鼻子有眼睛”能够自圆其说的赤壁,还有7个:蒲圻赤壁(今赤壁市)、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嘉鱼赤壁、武昌赤壁、钟祥赤壁。这些赤壁有的在长江边,有的在汉水边,有的干脆远离江水深入内陆。古时江与水不分,加之江河改道,仅凭是否临水,已不足以辨析真伪,并且这些赤壁,都或远或近地与一个名叫乌林的地点相对应。

真理越辩越明,学术论争于赤壁之战遗址的明确与界定,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当这场“新赤壁大战”的硝烟散尽,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蒲圻市更为赤壁市,尽管还有疑问,某些说法尚有待澄清或值得商榷,但赤壁之地的归属已成事实。

面对神奇得多少带点玄妙与迷幻色彩的赤壁之战,一直缠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本篇文章的标题——谁的赤壁?

是的,赤壁到底是谁的呢?

这一疑问包括多重含义:赤壁之地由谁命名?赤壁之战的主角是谁?是谁将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的地址不偏不倚地选在了赤壁?真正的,属于那场战争的唯一赤壁到底是谁?又是谁使得赤壁声名远播以至穿越时空?

答案无疑相当丰富。

赤壁之名的由来,有的说自古有之,有的说出自传说,还有的说是当年的大火烧红,或者说映红了江边山崖,才有赤壁之名……说法多多,难以考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名不会存在署名权之争。

就战争的当事人而言,引来曹操紧追不舍的主角是刘备,促成孙刘联盟的主角是鲁肃,使孙刘达成具体协议的是诸葛亮,决意迎战的主角是孙权,指挥战斗的主角是周瑜,火烧赤壁的主角是黄盖……当然还少不了曹操这一主角的主角,没有他的失败相映衬,哪来各路英雄的豪气与伟岸?

那么,又是谁选择了赤壁之地,使其爆发一场大战,让古今中外的目光在此停留逡巡?是孙权的主动出击,是周瑜的具体决策,是曹操初战失利退得恰到好处……或许,最终还是那双看不见的冥冥之中的上帝之手在起作用,比如裴松之便将这场战争的结果归于天意与宿命:“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是的,没有爆发的瘟疫与突起的南风,孙刘联军怎么也奈何不了曹操。

战后涌出的多至12处赤壁,严格而言,只有一处为真。然而,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赤壁之战历经了几个阶段,时间与战线拉得那么长,其他几处赤壁,虽然没有火攻,但曹操与孙刘联军在当地有过规模或大或小的争斗,这样情形应该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可能有好几处赤壁与赤壁大战有缘。如此一来,赤壁之地的归属又当如何界定?

如果强调仅有一处为真,则蒲圻赤壁已成定论。赤壁市正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围绕三国文化大做文章,以将其打造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其他赤壁多有不服,还在论争不已,还在自话自说,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就赤壁之战的宣传与传播而言,陈寿、范晔、罗贯中、李白、杜枚、司马光功不可没,特别是苏轼,人们干脆将黄州赤壁以他的号东坡居士命名,称为东坡赤壁。

……

 赤壁赤壁,到底谁的赤壁?

                        

 广为人知的赤壁之地,一是蒲圻赤壁,二为黄州赤壁。

这两处赤壁,我都去过,且黄州赤壁还去过两次,另一江夏赤壁也曾前往探访。综合诸多史料记载,结合实地寻访心得,我个人倾向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当在蒲圻赤壁。

而黄州赤壁在某种程度上,名气还要超过蒲圻赤壁,这当然是苏东坡的功劳。

想当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四年多的底层生活,使得他看淡功名利禄,超越自我,成为具有道风仙骨、闲适自在的一代文豪。

黄州赤壁,于苏东坡的脱胎换骨,起到了一定的酵母作用。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人道是”,可见他也不相信黄州赤壁就是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苏东坡不是考古学家,不以考据为凭,黄州赤壁只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借物以抒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赋》、《后赤壁赋》也是写他游于赤壁之下,对天地人生的深刻感悟。

苏东坡于九百多年前为黄州赤壁挣得了赫赫名声,在被后人称为东坡赤壁时,黄州赤壁还享有文赤壁之称。

那么真正的赤壁——蒲圻赤壁,当是武赤壁了。

武赤壁名气不如文赤壁,开发相对较晚,直到去年十一月下旬,我才借出差之机前往。

不仅原蒲圻市改为赤壁市,就连武赤壁所在地也于1983年由原石头口更名为赤壁镇。有趣的是,赤壁镇的更名,比赤壁市还早了15年,也就是说,当“新赤壁大战”正酣之时,赤壁镇就领到了“出生证”。

武赤壁遗址位于长江南岸,距赤壁市区约四十公里,它紧傍江边,与北岸的洪湖乌林镇,也就是曹操当年撤退后的水军营地隔江相望。

赤壁景区由金鸾山、南屏山、赤壁山组成。三座山头都不甚高,最高的赤壁山海拔高度仅60米。三山一脉相连,由东南向西北迤逦绵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整个赤壁园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

进入书有“赤壁古风”四个大字的山门,我们一行以金鸾山、南屏山、赤壁山为序,依次前行。

每座山头,似乎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布置着相当丰富的人文景观。

金鸾山古时名西山,山上建有西山草庵,据说号称凤雏的庞统先生为避害战乱,由襄阳来到赤壁,在此隐居研读兵书。于是,金鸾山的景点便以庞统为中心展开了。这里有凤雏庵,庵内正殿供奉着庞统的全身塑像,两侧对联写道:“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庵外不远处有一座庞统桥,一口庞统井,还有一棵据说是庞统亲手栽种的银杏树。庞统是否隐居此地,银杏是否凤雏先生手植,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棵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银杏,长得高大硕壮,茂盛的枝叶撑出一片巨大的绿荫,那倒垂的树瘤(树齢超过千年才会长瘤),让我真切地感到了一股历史的悲凉与苍桑。

翻过金鸾山,是以诸葛亮为主题打造出来的南屏山。诸葛亮死后被刘禅封为忠武侯,南屏山的主体建筑便是一座二进殿式的武侯宫。武侯宫建于宋代,传说当年诸葛亮的祭风台就建在这里,所以后来又改名为拜风台,据说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时从地底掘出一块残碑,“祭风台”三字历历在目。走近宫门,但见书有“武宫侯”字样的横幅及“拜风台”字样的竖匾一下一上地同时挂于门楣之上,于是,眼前便浮出了诸葛亮按四方八位、二十八宿、六十四卦筑就的七星坛,以及他沐浴斋戒后立于坛顶、步罡踏斗、披发仗剑,念念有词地祭拜东风的情景……当然,“借东风”是艺术加工虚构出来的,真实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基本隐居幕后,就连令人啧啧称道的“草船借箭”,本是孙权对付魏军的一次计谋,经罗贯中移花接木,便成了诸葛孔明的“专利”。

直到此时,我才明晰地感到,武赤壁景区的构建与打造,并非遵循严格的历史事实。比如刚刚走过的金鸾山,凤雏庵便以《三国演义》中的庞统给曹操献上连环计,为火烧赤壁建立功勋这一故事为基础而建。其实,历史上并无庞统献计之事,曹操与周瑜水军初战不利,他根据自己身边谋士建议,下令连接战船。自然也无蒋干夜闻读书之声,前往庵中拜访凤雏,一同携归曹操之事了。《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大战,与真实的赤壁之战,出入甚多,比如蒋干盗书、曹操赋诗、关羽义释曹操等,历史本无其事,全是罗贯中那支生花妙笔舞动的结果。不过我们真得感谢罗贯中先生才是,经他鬼斧神工的创造,绘声绘色的描述,赤壁之战变得更加瑰丽神奇了: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周瑜使出反间计,庞统渡江曹操再中连环计,黄盖受刑使出苦肉计,诸葛亮筑坛拜借东风,黄盖诈降火烧连营……一环扣着一环,环环相套,缺一不可,且高潮迭起,将中华传统谋略以及个体生命的潜能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非让你一口气读完不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贯中笔下的赤壁之战,是真实的赤壁之战的延伸,是诗与史的结合。在这里,你分不清哪里是虚构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艺术哪里是历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相互契合,融为一体。

我们无法更改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认可罗贯中的艺术创造,因此,我所面对的武赤壁景观,与心中的想象并无二致。

于是,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景点便在期待中一一出现了:东风阁,八卦阵,子敬塘,望江亭,以及赤壁大战陈列馆中的“舌战群儒”、“苦打黄盖”、“连环计”、“蒋干盗书”、“草船借箭”、“二乔绣屏”、“诸葛祭风”等七组蜡像……而赤壁山上的周瑜雕像,那睥睨的神情、飘动的战袍、英武的目光,则很好地再现了周瑜那气冲霄汉、勇冠三军的英雄气概与俯视孤傲、咄咄逼人的个性特征。面对这座八米多高的雕像,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为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周瑜,当年只有33岁,真可谓“雄姿英发”呵!苏东坡不仅写活了周瑜,也写出了胸怀写出了气势写出了超迈千古的豪情。

望着周瑜的雕像,默念着苏东坡的词句,不知怎的,突然就想,要是当年的孙权,决计投降曹操,那么一切的一切,又会怎样呢?是否就没了赤壁大战?当然,也就不会有周瑜的“雄姿英发”,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有东坡笔下的“三国周郎赤壁”了。然而,以南方强悍奇崛的风气,以孙权不甘人下的个性,迎降之事的可能性极小。最为关键的是,专制集权统治下的中国,人人都有称王称霸的潜在欲望,都有称孤道寡的内在野心,一有机会,野心与欲望就会喷薄而出……

终于到了江边,长江正值枯水季节,低落的江水与陡峭得近乎直立的赤壁相映照,突然间就有了一种高耸的感觉,赤壁的雄伟气势,如诸葛亮呼风唤雨般,一下子就凸显而出。

时至正午,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越过江面眺望对岸,于隐隐的轮廓之中,想见当年驻扎着的曹操,在不费吹灰之力吞并荆州的喜悦与陶醉中,于月夜之下,推杯换盏,横槊赋诗,不仅可能,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与必然。一千八百年前的长江,比今天更为宽阔,常为大雾所笼罩,江水滔滔,千里长流,不舍昼夜。微醺的酒意下,曹操雄心勃发,激情豪迈,在一统江山的期待中,望着壮阔雄美、神秘莫测的长江,作为一个本真意义的诗人,不知怎的,突然间就感到了个体的渺小与失落,人生的短暂与凄凉。于是,《短歌行》顿时奔涌而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所述,波斯国王蒋西斯亲率号称二百万的水陆大军讨伐希腊人,并进而征服整个欧洲,当他将所有军队集中在赫伦斯坪准备检阅,看到海滨及平原上全部挤满士兵之时,“他很高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随后却哭起来。他叔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道:‘我想到人生的短促,想到这百万雄兵,同样地会化为尘土,我怎能不怆然动怀?’”曹操当年的情形,与波斯国王蒋希斯多少有些相似。

遗憾的是曹操不是周公,天下无法归心。于是,“时机一去不复返,赤壁千载空悠悠”。

于是,我们一行人免不了一番嗟叹,拍了几张照片,又望了望陡峭的石壁,以及石壁上相传为周瑜大战后刻下的红色大字“赤壁”,还有“赤壁”二字之上传为八仙之一的唐代道人吕洞宾留下的类似“鸾”字的白色道教符号,也就结束了此次赤壁遗址的寻访。

赤壁市内与赤壁大战相关的遗址,除刚刚游览的赤壁园区外,还有陆口、陆城、吴城、周郎山、周郎桥、周郎嘴、晒骨台、司鼓台、太平城、黄盖湖、陆水湖、陆逊营寨、鲁肃粮城等,而在赤壁山周围出土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三国文物达两千余件,如弩机、刀、枪、剑、戟、箭镞等兵器,铜镜、碗、灶等生活器具,它们似乎都在证实着当年的一把大火,就烧在蒲圻赤壁。

尽管如此 “谁的赤壁”这一问题仍在我脑中回旋不已。

车从赤壁镇向赤壁市区返回时,公路右边不远处的一座山头,突然冒出股股青烟,紧接着就是团团滚动的火球,火球连成一片火海,吞噬着山坡上的茂密树林。

一直为我们担任向导的赤壁网站站长姜洪先生见状,马上掏出手机报了火警。

世上有些事情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一场罕见的山林大火,竟不迟不早,如此巧合地进入我们视野,上演一出当代最新版本的“火烧赤壁”。

感慨之余,“谁的赤壁”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你可以说是东坡赤壁、周瑜赤壁、诸葛亮赤壁、刘备赤壁、孙权赤壁、曹操赤壁、鲁肃赤壁、黄盖赤壁、罗贯中赤壁、陈寿赤壁、陈晔赤壁、杜枚赤壁、李白赤壁,还可以说是蒲圻赤壁、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嘉鱼赤壁、武昌赤壁、钟祥赤壁……然而,赤壁又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体的赤壁,今日之赤壁,是多重合力的产物,是参战的英雄豪杰、无名士卒以及后世无数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合谋、操纵、创造的结果。一句话,赤壁是中国的赤壁,是广大民众的赤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轶事:周瑜要软禁刘备,孙权不仅不听,还借出荆州
[上下五千年]周瑜火攻赤壁
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草船借箭原是孙权诱骗曹操所为
夺取荆州和赤壁战败都是曹操的意外
赤壁之战简介,火烧赤壁三分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