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往今来劝读书

文丨李宣华

读书何为?宋代帝王赵恒说,读书的作用可大了:把书读好了,不用买良田就有饭吃;把书读好了,不用盖房子都住有所居;把书读好了,就会有财富……不信,读读他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当然,劝人读书,并非皇帝赵恒的专利。古往今来,以此为题,说理喻世的诗作歌谣典故多了去。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就是一例,情真意切,诗短情长理更深:“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要勤奋,如若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肠子都要悔青哪!套用笔者闽西北老家的一句话:“老了学……手忙脚乱不听唤”,等到老了再去学东西就太迟啦,读书要趁早!

可是,如果失去了“早学”的机会,该“老了学”的,还是得不唯年龄论,“持刀上阵”学去。这个道理,《三字经》早就告诉了我们,“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每每读到这,不知要让多少后人为其捏一把汗?毕竟在古代,27岁可是不小的年龄了。如果苏老泉没有开窍顿悟去发奋读书做学问,那 “三苏”可就难以诞生了,又如何成就辉煌璀璨的“唐宋八大家”?

“读书要趁早”,这是毋庸置疑之事。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如果在“读书要趁早”的后头再并列上一句“读书莫嫌迟”,就会显得更加完美了。其实,在浩渺的历史星河中,“不嫌迟”读书求学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西汉的《说苑》,就记载了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我已年过七旬古来稀,垂暮昏昏想读书,会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时过晚?师旷的回答轻俏隽永:你为什么不燃支蜡烛来读呢?蜡烛灯火虽没冉冉升起的太阳明亮,但是请问,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行走,哪个会更好?经师旷这么一点拨,晋平公立即明白了自己究竟该怎么做。

“点蜡烛走路总比摸黑行走好。”姜淑梅是笔者仰慕的一位作家文友。她的《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等著作,一直摆放在我家书橱的醒目位置。这位山东籍的“奶奶级”作家,1937年出生,只读过几天书,到花甲之龄时几乎把孩提时识得的不多的字忘了个光。可是她觉得读书莫嫌迟,莫悔晚,只要肯攀登,一切都不在话下。1997年这年,她重新拿起书本学习识字,2012年她开始练笔写作,2013年她开始陆续刊发作品。77岁时姜淑梅加入作家协会,其著作读来感人至深。

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从来都是一件不要找借口的大事要事。笔者在翻阅家乡各大姓氏的族谱时发现,很多族谱都开宗明义,著有“家训”。而这些“家训”,均如出一辙地指明,“要勤于读书”。《萧氏家训》阐明要“教子弟以读经书,学正业以戒嬉游”;《汤氏家训》指明“增光门第,诵诗读书。辛勤搜讨,讹辨鲁鱼。一生职业,万事权舆”;《冯氏家训》严训子孙当“奋志读书”;《陈氏家训》要求后人重视“农耕士读”;《傅氏家训》劝诫子孙“经书当读”;《黄氏家训》指出“人莫先于孝友,学莫先于读书”。 不论大族小姓,“家训励志勤耕读”仿佛成了客家将乐各姓族人约定俗成的一个定律,不遗余力地劝慰子孙后代,多花些时间,到书山攀登,到知识的海洋寻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氏家规家训治家规言
清末华世奎书《朱柏庐先生家训》
《苏氏家训》
散文精选:四季人生从容对
海曲秦氏
一位出了几部长篇小说的女作家说不读书也能写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