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咸余作文:阅读作文期末分享【一】【期末冲刺系列】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①小时候很多书店会在显眼处放一排叫名人传记的书。各种有文化的人,各领域的顶尖人士,在功成名就之时亲笔写下或由他人写下高光时刻,读者趋之若鹜。尤其是他们关于家族、故乡的非虚构作品,像一个坐标系,让传主找到自己的由来和依靠,找到真正的自己。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让读《名人传》,高中很多人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大学很多人读黄永玉的《无愁河》。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便干涸了。

第①段中说“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逻辑梳理——“河”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生经历、家族故事

在哪里呢?——质问,表示与名人对应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家族故事无人记录。

推导答案——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家族故事(2分)没有被记录(2分)

②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有心的写作者将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记下,成为史诗,成为家族志,成为伟大的文学。比如莫言的高粱地,马尔克斯从奶奶那儿听来的奇幻拉美。我最近读到一本叫《秋园》的小书,作者杨本芬是一位普通的女工人,她在70岁之后才提笔,一边照顾老年痴呆的老伴,一边在厨房抽空写作,写的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她在序言里说,刚开始有些胆怯,一旦投入,“像是用笔赶路,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写完一称,手稿足足有8斤重。这本书的后记是杨本芬的女儿所写。她们三代人皆非名人大家,所写却如此真挚感人。有人称之为“很薄的册子,很重的人生”。

③我妈的写作始于苦闷的隔离期,家中阳台意外飞来一对朱颈斑鸠。从筑巢、下蛋、孵蛋,到破壳、喂食、起飞,观察和记录逐渐成了她的一种新习惯。在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记下很多数据后,我妈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回顾一遍,于是开始了写作。

④我妈常自嘲初中文化,水平有限,话虽如此,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投入或专注】她定时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和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主动或者自发】,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快乐】了。

⑤现在朱颈斑鸠一家四口时常飞来阳台吃小米,我妈也开始写家里的花花草草,写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她说:我们人类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植物、鸟类不一样,它们并没有惧怕新冠肺炎,反而因人们躲在家,更少受到人类的干涉,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地生长。很多思考,很多表达,我都很喜欢,也鼓励她写更多。

阅读③~⑤段,简要概括母亲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状态特点。(4分)

整合作者评价和人物描写,归纳答题信息

【答案示例】

(1)认真

(2)投入或者专注

(3)主动或者自发

(4)快乐

以上每点1分,总共4分。

从母亲写文章的角度来看,第九题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主动和自发地写作,去享受这份快乐

人们能主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家族的丰富的经历

⑥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都有河,都可以写,也都能被看见。我们得认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能力,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最近出现了一类“打工诗歌”,但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喜欢他们的人也许会因为打工标签或书写劳动主题而对他们另眼相待;不喜欢他们的人又觉得他们的受欢迎是标签先行,名不副实。如果要以社会身份来归类写作者,也许还应有学生诗歌、消费者诗歌,事实上并没有,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冒号的上位概括功能】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默认【替换成“偏见”更为合适】。

8.第⑥段中说“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造成这种“尴尬”境况的原因是什么?(6分)

原因分析——明确答题要求【这类诗人指代含义,“打工”双引号的特殊含义,都有讽刺的含义

【答案示例】

(1)认为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偏见。(2分)

(2)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2分)

(3)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2分)

⑦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写的诗歌算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名片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的独立主体之上是缺乏尊重的【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反推第9题【社会能尊重每一位有表达意愿和能力的普通写作者。而艺术在绝对比例上被精英话语主控。因此底层话语一方面被习惯性忽视,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稀有而被粗暴地围观和放大。在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肌理中,我常常不敢轻易说出底层这两个字,我说不出哪里算底,最底是什么样。看见一层肌理的完整方式,除了一个外在的冷静眼光,也更需要由其中的人自己来凝视、来发声。

⑧我不知道传说中那个人人写诗的1980年代是什么样的。很多前辈一提起,总是一种梦回的姿态。或许只有人们不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愿意去触碰的时候,才有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时代并不是非文学不可的,作为文化形式的电影、电视、漫画、游戏都闪着光。但我还是祈祷,文学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

(文/王占黑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9.结合全文说一说如何才能让“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6分)

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言外之意是什么?——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表达和写作的权利

6.第①段中说“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7.阅读③~⑤段,简要概括母亲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状态特点。(4分)

8.第⑥段中说“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造成这种“尴尬”境况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示例】

(1)认为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偏见。(2分)

(2)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2分)

(3)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2分)

9.结合全文说一说如何才能让“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6分)

【答案示例】

(1)社会能尊重每一位有表达意愿和能力的普通写作者(3分);

2)人们能主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家族的丰富的经历(3分)

读书可治“愚病”

李亮

我国西汉时期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认为读书能够治疗人身上的种种“愚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培根也认为,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迷茫、浮躁、懒惰、固执等等。在我看来,读书恰恰是一剂对症良方。(紧扣关键词,提出中心论点)

读书可治迷茫。(分论点①)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经验阅历少,选择诱惑多,难免产生迷惘和彷徨。曾经有一位青年读者写信向杨绛先生讨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杨绛先生回信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真是一句简单而精辟的概括。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灵台清明,不至于方寸大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前人书中的经验,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颇有启迪。经验每多一分,迷茫便减一分。

读书可治浮躁。(分论点②)浮躁就是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譬如,好些人都有手机依赖症,明明有工作要做,却隔一会儿就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没办法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这就是浮躁。读书首先要静下心来,不然就读不下去,而且随着书页的翻动,它又能够培养专注力。阅读短期内无法带来功利的效果,看似一件无用之事,但只要发自内心,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作用必能慢慢体现。我发现周围凡是那些爱读书、读书多的朋友,大都具备沉静和专注的能力,很少浮躁之气,也不会急功近利。

读书可治懒惰。(分论点③)当下懒病之盛行,甚至催生了“懒癌”这样的流行词。懒的一个表现是拖延,起床要磨蹭半天、工作等到最后期限。凡事都“明日复明日”,再大的雄心壮志和宏伟计划也被拖延消磨殆尽。还有一种懒表现为取巧,比如很多人把浏览代替阅读,看看网页、手机就以为学到知识了,看似孜孜以求,实则是在偷读书的懒。所谓良药苦口,持续深入的阅读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想想那些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求知者,看看那些日程表密密麻麻的“学霸”,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懈怠和散漫,而是充满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朝气。

读书可治固执。(分论点④)固执即过分地相信并坚持己见,鲜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勿固、勿我”,倒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比较常见。固执更大的危害是以“我见”代替“众见”,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强加于人。固执的根源还是见识不够,越浅薄的人越固执,井底之蛙总认为天空就是那么一小块圆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见识和阅历越是增多,心胸反而越是豁达。阅历只能随着时间积累,见识却可以通过读书增长。书籍是了解大千世界的一扇门,能够走过这扇门的人,自然知天地之广大、一己之渺小,愈发懂得谦冲自牧,固执和自以为是也就越来越少。

拿起书本吧,无论是大家经典还是怡情小品,无论是经管法还是文史哲,都可一读。手不释卷地去体会那种“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读书之乐,种种“愚病”自然也就不药而愈。(点题,“不药而愈”字呼应关键词。)

结构清通 一目了然

麦香

山东一考生

独坐窗前,清风徐来,送来缕缕麦香;极目远眺,原野广阔,已是麦熟时分。我感恩那次坚守,那些积累,那味苦甜。

星夜下的坚守

姥爷说,耕耘是辛苦的,需要日夜坚守。

已是傍晚,天色昏黄,姥爷放下饭碗,起身便走。年幼的我跟在身后,只记得这事特别重要。小麦已经到了灌浆期,需要汲取很多水分,万一有差池,收成就会有损,于是常常需要有人守夜。天空如墨,凉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姥爷坐在马扎上,轻哼着歌,风将歌声吹向远方,他的嘴角止不住上扬,辛勤的耕耘终于化作眼前的希望。

麦香阵阵,那片灿烂星空,让我知道了辛勤耕耘,要坚守到底,我感恩。

飞尘下的积累

姥姥说,麦子沉了,那是它积累的果实。

终于要收麦子了,我本以为可以直接磨面,却不承想,要先将麦穗与秸秆分离,大人们拿着名叫枷杆的工具,拍打着麦子,麦尖飞扬,麦粒却不动如山。小孩子拿着光禿禿的秸秆编起小玩具。我好奇地问姥姥,麦粒为什么不会飞起来,她只是轻轻一笑,拍拍我的头说,“因为麦粒沉,东西多,不会飘起来,而麦尖却不一样,它没什么东西不就飞走了吗?”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次麦尖飞扬,让我知道了要厚积薄发,积累学识。

糖浆中的苦甜

妈妈说,麦芽糖要用手扯,才会更甜美。

分离好的麦子大部分拿去磨面,只有小部分才会留下来做成糖浆。妈妈用白布盖住麦粒,等它发芽,然后放入锅中熬煮。棕色的糖浆在白气中散发着苦味,妈妈用两根棒槌缠绕糖浆,在空中拉扯,直到棕色的糖浆扯出白色的丝,接着将其放在案板上,剪成几块硬硬的糖,当作小零食。我不明白,苦的糖浆怎么会变成甜甜的糖。后来一想,大概是妈妈用手扯的缘故吧。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味苦甜,让我知道了历尽艰苦,终会有喜悦。

有时我会想,我们不就跟麦子一样吗?麦子会用自己的身躯来感恩土地,我们不也会用行动来感恩特别的那位“他”吗?清风依旧,麦香犹存,我在感恩中成长。


【名师点评】读罢文章,留在心底的是淡淡的美好与感动,这是考生的文字所带来的。阅读时,读者一下子便能通过三个小标题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星夜下的坚守”“飞尘下的积累”“糖浆中的苦甜形式整齐,富有美感,増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藴。文章紧扣小标题顺势展开每个部分的文字,使文章富有张力。考生巧用具有诗意的小标题,加上精妙的结构布局和细致的描写,在“感恩”这样一个“大众化”的主题中凸显出了自己的“小众”特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需要沉淀,宁静才能致远
值得反复阅读的100本书!浮躁、迷茫时,静下来看看书!
【每日一练】低年级阅读训练~《蚂蚁和一粒麦子》(附视频讲解)
这样的美食,你一定没有尝过……
槤枷脱粒
麦香(周佩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