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于谦之死引明朝为何衰败为视角,浅析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引言

明朝并不是古代王朝中最为强盛的,但其魅力却是不容小觑,武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朱棣、郑和、于谦、戚继光、李定国,文有有王守仁、朱载堉、杨慎、沈练、李时珍、张居正、卢象升,都说三国人才辈出,明朝何尝不是。但后世提到明朝,很多人的直观印象则是“黑暗、昏庸”,从一开始的热血励志到最后的腐败不堪,土木堡之变作为中转点,看尽了一个朝代的繁华,也目睹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泱泱大朝,经土木堡之变后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后世将其原因归结于文官阴谋,甚至有评论说于谦主导整个过程。直到今天再回首整个事件,看似不可思议的走向,其实背后隐含着诸多历史走向的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决策失误对土木堡之变有绝对的责任。土木堡之变绝不只是明朝的耻辱,一场败仗,其后带来的影响关乎整个明朝的命数。

本文的意图便是通过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影响,向读者展示明朝为何从此扭繁为衰。以期向读者展示一个关于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的更为全面的视角,而非以往一味批判的观点。

土木堡之变

 还原真实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十四年,瓦刺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刺在明朝边境绝战,惨败于土木堡,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总伤亡人数达到三十万人左右,是明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败之仗。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前线失陷,只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根据《天顺日录》记载,“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天顺日录》封面图

由上可知,此战中,整个明朝的文武中枢,中流砥柱几近一扫而空,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盛状已成昨日黄花。大明帝国最精锐,配备先进火器的京师三大营毁于一旦,其后虽重建,却再难复从前战力。而鼎盛时期的明朝经此一败,竟然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大厦将倾之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另立新帝,重新构建朝廷,断了瓦刺挟持明英宗自重的心,随后便开始排兵布阵,亲征前线救回明英宗朱祁镇。于谦力揽狂澜,硬生生将大明朝从崩塌边缘拉了回来。至此,土木堡之战划下了句号。而这还不是结束,于谦的逝世,才真正为明朝的衰败拉开帷幕。

于谦人物画像

土木堡大败归结于谁

土木堡大败的原因或许有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失利,但决策是导致大败的关键。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宦官王振,犯下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全军覆没。

明英宗朱祁镇身为一国之君,更是指挥首领,在此次战役中,做出了种种出人意外的决策,例如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导致明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迷;不肯采纳兵部尚书之议,一意孤行;初战失利后着急与瓦刺议和,却反中其计;进军中采取冒险,回师采取逃跑;战前没有做好准备,导致行军中后勤保障不力;领导层更是勾心斗角,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等等。正是这些决策,导致了土木堡之战大败。可真相到底是王振替朱祁镇背了黑锅,还是王振蛊惑朱祁镇,其中的关系到现在仍然议论不休。

朱祁镇的名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从皇帝到俘虏,囚犯再到皇帝,朱祁镇的传奇经历可以和朱元璋有的一拼。可提到其大多数人都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但分析史料之后也会发现,朱祁镇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明英宗朱祁镇

《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朱祁镇之前,明朝每位顺利即位的皇帝都通过了一定的实习期考验,而朱祁镇则是第一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继承人。毫无战场经验,更不懂如何驾驭群臣,拿着前人积累和瓦刺开战,亲临战线,不能够鼓舞士气,反而有拉后腿,紊乱战局的嫌疑。就像是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硬要跑,步子迈太大,只能摔跟头。

《明史》史料

  • 而王振何许人也?

明朝初年宦官。王振怀揣梦想,自愿净身入宫,并与朱祁镇结下深厚感情。他教导太子朱祁镇读书,对其严加管束,以至于朱祁镇对其不敢直呼大名,而是唤其为“先生”。从其经历可知,王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做他人不敢做,忍受歧视,决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所以在得到名利权之后,王振把主意打在了名垂千史之上。而事实证明,并不是人人都能做“朱元璋”,在得知瓦刺早已在大同做好准备,这只只会喊着“大明万岁”的纸老虎终于现出了原形。在看到作为老师的王振大乱阵脚,朱祁镇俨然也跟着慌了神。另一方面,王振贪图权利,投机取巧,陷害忠臣,尽管如此,朱祁镇亲征时仍带上了他,可见其在朱祁镇心中的地位。

明朝初年宦官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记载,“……未有奸形屡败,酷政亟闻,外戚入暴其非,亲藩共闻其状。振又势若孤雏,根非盘据,而白金绮币,颁赐宠褒,擅杀(阙)威,概置不问。.......考直、瑾、忠贤,皆蒙主眷,而没后追思,惟振一人……向令英宗不陷贼,凶璫不授首,天假之年而滋其毒,明社之屋,宁竢今矣。”

一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的青年皇帝搭配一个没有自知,又想要大干一场的“军师”,在决策方面,王振是有很大嫌疑去蛊惑朱祁镇而作出的,但终其根本还是朱祁镇宠幸宦官而埋下的隐患。在土木堡之变战死的英国公张辅还在世时的经历,就是证明朱祁镇宠幸宦官的证据。

张辅画像

“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张辅可是朱棣麾下第一名将,四朝元老竟被王振家奴喜宁骑在头上作歹行恶,朱祁镇却一味偏帮,张辅最终被逼得忍气吞声以避祸端。两人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而是“狼狈为奸”,明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一个好人,但绝对算不上是位好皇帝。

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倘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朱祁镇的评论还不至于全是负面言论。这一开篇,就要说到前面提到过的于谦。于谦让我们看见了什么叫真正的“国世无双”,功绩卓越,个人操守几乎无懈可击,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以“意欲”蒙冤,惨遭杀害。让于谦背负冤情的徐有贞竟然得以善终,何不叫天下人寒心?

徐有贞影视剧形象

但徐有贞杀于谦也得朱祁镇点头,徐有贞以“夺门之变”的正义性为由,劝说朱祁镇除掉于谦。这是徐有贞的陷阱,朱祁镇并没有没有吸取土木堡之变的经验,再一次跳入火坑。而于谦之死,也彻底拉开了明朝衰败的帷幕。

自古以来,皇权,文官,武官三者制衡。后期明朝的政治格局变成了皇权与文官对立,于谦的死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于谦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直到现在才被人所歌颂的,当时于谦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是非同凡响。于谦逝世,对士风臣心的打击不可估量,自此文官士大夫逐渐结党营私,不顾国政自甘堕落。而因素之二,则是因为土木堡之变中武官几近被扫一空,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自此文武失衡。当皇权被文官集团压制时,皇帝们可以靠调节文官内部冲突来减弱其势力,但文官独大已经成为了明后时期政治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到明末时,皇权几乎彻底沦为文官集团的傀儡。

除了政治格局,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在土木堡之变后一蹶不振。土木堡之变中,明朝京师精锐一夕覆灭,伤国之筋骨,虽有复兴,但也不复明初时的强劲。消耗太大,此消彼长,文官势力彻底占据上风之后,大规模禁军再难维持。到了明末内忧外患之际,明朝皇帝已经被边缘化,再腾不出手再抵御外侮。

于谦浮雕

总结

一步错,步步错,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影响足以动摇明朝根本,使其由盛转衰,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痛惜。我们所惋惜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衰败,更有在其中陨落的颗颗明星。做为后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其一一捡起并铭记于心。

土木堡之变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衰败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把原因只归结为某个人身上,更多的是去注意决定带来的影响,除了惋惜,更要警惕。同时纵观历代王朝的兴衰等,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的衰败看似从外部开始,或是从某一个人物开始,其实从深层次去看,其实都和朝廷内部的斗争及其矛盾是分不开的,只是这些矛盾没有被激发,同时该矛盾不能得到合理的处理等。

故此,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一旦某一个事件或是某一个人物,将该矛盾点给引爆了,接下来不管此时当朝者何等的繁华都将走向衰败,如同盛唐下的矛盾。同时这个矛盾是处理不好的,一旦形成只能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甚至是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明史》、《天顺日录》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难道真是被谋害致死吗?看这里怎么说
土木堡到底败得多惨?武勋贵族被全歼,文官独大,最精锐军团覆没
土木堡之变疑点探秘——真相细思极恐!
大明肱骨大臣于谦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王振吗?明英宗复辟后的举动,说明真相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宦官王振仅是一只替罪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