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忽视时代特征的悲情英雄,西楚霸王项羽是怎么把自己逼上绝路的?

霸王别姬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能力出众的人才没有获得与自己相匹配的地位与成就,其中既有屈原这样因为国王的排挤而惨遭贬谪的名士,也有项羽这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功亏一篑的霸王。项羽在秦末的众多起义军首领中脱颖而出,靠的是自己十分出众的军事才能。

而他的对手刘邦在个人英雄色彩上比起项羽就逊色了不少,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项羽的失败和他在垓下歌中说道的"时不利"有着莫大的关系。

项羽乌江自刎

但我们都知道争夺天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到无数的细节,并没有哪件因为运气改变的小事会对整体大局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项羽之所以在争夺中输给了刘邦,还是因为其没有做好统治整个国家的准备。

而项羽所欠缺的东西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他对于秦朝末年的政治局势缺乏明确的判断,一心恢复古制而不考虑现实因素是不可取的。这让他很难得到其他诸侯的支持,第二点则是项羽对于道义的漠视,这在讲究天命的中国古代是十分致命的,因此即使项羽有着比刘邦更为突出的个人能力,其统领的楚军也终究不是汉军的对手。

汉高祖刘邦


秦朝时期的政治背景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其在统一中国之后选择了郡县制来治理国家,第一次取代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近千年的分封制度。秦国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秦朝的前身秦国本来在战国时期并不是一个强国,其地处中国西陲,文化相较于山东诸国较为落后,而生产力也相对较低。但是在他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开展变法运动之后,秦国便走上了强国之路。在商鞅变法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在秦国境内采用郡县制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本意就是为了削弱其国内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

在秦国的发展历程中,其最高统治者秦王也确实逐渐将权力都拿在了自己手上。而在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他也在李斯等人的建议下,继续延续了这一制度。

李斯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制定者之一

秦始皇之所以会在称帝之后选择郡县制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秦国的政治传统问题,在秦始皇当政的时候,秦国内部的分封制度已经几乎被郡县制度所取代,因此其并没有分封的传统,这样秦始皇也就不会将皇室宗族和功臣分封为王。而秦始皇更不可能将之前六国的贵族封为藩王,因为秦朝政府是他们仇视的对象,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引狼入室。

而第二原因则是秦始皇本人是一名有着极大野心的帝王,而且其从小接受的就是法家文化的教育,这让他对于皇权的集中十分重视。因此他绝不可能选择分散权力的分封制度,这与其构想中的万世基业是冲突的。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从文化层面上稳固自己的统治。

秦始皇对权力的集中十分看重

而且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八百余年的分封制社会,这让各个藩国的百姓只关心自己所在诸侯国的发展,对于国家则漠不关心,甚至失去了这个概念。而随着郡县制的实行,如果该制度能够稳定实行一段时间的话,那么这些人对于原本藩国的感情和归属感就会逐渐下降,他们对于国家的概念也会被重新塑造,这对于国家的统治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而且这样的制度也可以打破地区之间的隔阂,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让中国全体国民能够处在同一个文化语境之下,这点从秦始皇规范字体一事中也能看出来。

秦时的小篆

随着秦始皇郡县制的实行,中国看似被整合成了一个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整体,但实际上在这个国家机器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首先是秦国的国力问题。在战国末年,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人口数量在连年征战之后大幅下降,这让整个国家的生产力都处在低谷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很难集中力量完成大规模工程建设的。

但是要想完成郡县制的统治,道路和信息传递系统是必须的,因此秦始皇在秦朝时期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在国内整修新的官道,这对于本就十分艰难的农民们来说是无疑是一份十分沉重的负担。

秦朝为了建设道路和长城等设施耗费了大量民力

其次就是官员体系的问题,秦始皇在征服六国之后,并没有启用太多六国的贵族大臣,这让秦始皇的官员团队面临着人员不足的困境。这对于国家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在秦朝时不少地方都存在着地方官员不足的问题,这会让秦朝政府的政令难以得到良好的推行,并且也会让秦朝地方的防御显得十分脆弱。之后摧毁秦朝的农民起义中,有不少都是通过斩杀地方官员的方式来起事的,从中我们也能看到秦朝政府对于郡县控制的薄弱,而这也是秦帝国迅速被推翻的原因之一。此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记载: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从秦朝的快速衰亡来看,郡县制似乎还没有实行的条件,而之前的分封制度又似乎有着十分严重的缺陷,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是最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呢?这是当时逐鹿天下的群雄们需要给出解答的核心问题。而刘邦和项羽给出的方案则完全不同,这也是造成两人结局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是一个问题

在秦朝统治末年,中国各地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起兵对抗秦朝政府的暴政。而在此之中也有之前六国的贵族集团,而项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是楚国将门之后,自小就展露出了远大的志向,并且他还有着非凡的气魄和出众的才能。因此他很快就在义军之中崭露头角。其贵族出身的背景也让他很快就身居高位,并被推举成为盟军的领袖。而由项羽领导的义军也很快就将秦朝彻底消灭。

项羽有着突出的军事才能

而此时的联军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国家究竟要走上哪条发展道路。当时摆在众人面前的无非两条道路,那就是秦朝的郡县制或者周代的分封制度。而作为一名贵族,项羽的内心是更加倾向于分封制度的,因此他提出了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十八个藩国的方案,他将从战争的功臣,以及之前的贵族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当这些藩国的国王。而他自己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土,这里就被视为国家的都城,而他就是天下共主。项羽分封的诸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载,现节录如下:

"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这样的分封制度看似和西周的制度十分相似,但是却存在着几个致命的问题。首先在战国末年,中国领土上基本上只存在几个较大的藩国了,这就意味着项羽规划的十八国分封方案并不能满足之前六国贵族的期望,这与他们期待的复国相差甚远。

战国时期中国疆域图

而项羽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其实和他的出身以及之前的政治经历有着较大的联系。在项羽成为盟主之前,其并没有参与政治工作的经历,其对于自己的政治能力还是有一定不自信的。其唯一可以确信的就是自己的军事实力。

因此将国家划分成较多的小国的政策有利于削弱各个藩国的军事实力,只要他们不联合起来,就不会对项羽的霸权造成威胁。而且项羽对于统治者的理解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似乎在他的理解里,拥有最强力量的人就是领导者。

这个力量更倾向于个人的武力对比而非军事实力的比较,这一点从他之后邀请刘邦在阵前对决中就能清楚地看出,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也是项羽选择这种以武力保障统治的政治路线的根本原因。

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刘邦有着怎样的规划,首先刘邦在进入咸阳之后就立即将秦朝政府中的部分文档整理到一起,并让萧何等大臣加以保管,这里面包括了秦朝的疆域图以及郡县的相关资料。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邦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的野心了。而且他得到的资料也让他能够很好地掌握当时国家的整体状况,相比于项羽那种完全理想化的政策,刘邦的政治思路显然有着更多现实的支撑。

而刘邦在经过分析之后,他明白现在的国家并不能恢复分封制度,也不能完全实行郡县制。因为国家的不同地区对于这两种制度的接受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刘邦选择走一条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并行的政治路线。

刘邦剧照

郡县制的采用毫无疑问是刘邦为了加强日后的中央集权,而分封制的采用则更多从现实层面出发,一来可以用藩王的位置来激励自己手下的将官和之前六国的贵族为自己效命。二来当时人口凋敝,国力不足,分封制也可以很好地帮国家分担统治压力,加速国家的恢复。

因此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就封大将军韩信做了齐王,这样的封赏对于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的诸侯们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因此刘邦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这也是项羽在决战中不敌刘邦的原因之一。

项羽的道德污点造成其难证天命

我们知道从西周开始,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都被视为天命所归,是上天选定的人间代言人。这就要求这些人要满足继承天命的条件,在楚汉争霸时期,这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道德品质一定要相对出色。

刘邦起初只是一个亭长

虽然出身亭长的刘邦没有所谓的贵族气质,在战场上抛妻弃子的行为更是称不上英雄好汉,但是与项羽相比,刘邦的污点可要小太多了。

我们知道项羽一开始是楚国的将门之后,其在发起反秦战争的初期其也只不过是楚怀王麾下的一员将领。但是在项羽取得辉煌战绩,并且成为盟军的实际领导者之后,楚怀王就成为了干扰项羽掌权的障碍。于是项羽便依仗着自己的实力架空了楚王,将其囚禁在外地,之后又将其杀死,自己则坐上了西楚霸王的位置,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显然是违背道义的,这也是项羽身上最大的污点之一。

被项羽杀死的楚怀王熊心

除此之外,项羽在进入咸阳城之后的表现也让他很难得到百姓的支持。我们知道最先进入咸阳城的义军首领是刘邦,其在进城之后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还放宽了秦朝时严苛的法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可是在项羽入城之后,他就对城中的百姓以及秦朝的宫殿进行了劫掠,之后又放火烧毁了咸阳城中的宫殿,这样暴虐的行径自然激起了百姓的不满,也让项羽有了残暴的名声。这件事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如下记载: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因此项羽很难解释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天子",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其统治地位的由来都经不起推敲,而刘邦则可以打着为楚王复仇的旗号发动对项羽的战争,这就让刘邦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之上。项羽在道德上的困境在当时是十分致命的,这也是当时北方的贵族们选择站在刘邦一方的重要理由之一。项羽之前的暴力行径终于在这个时候反噬了这位勇猛无匹的西楚霸王,他也在垓下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被大火焚毁的咸阳城


结语

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大变局并不多,而其中最重要的除了近代我们被西方列强的枪炮轰开国门之外,就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创立封建帝制的重大改变。不得不说秦始皇的政治制度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秦朝统治时间太短,以致于这样的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被推行下去,因此留给后来者一个十分混乱的局面。

而在秦末乱世中涌现出了两名杰出军事领袖对于这个乱世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出身贵族的项羽更加认可之前西周的政治制度,他希望能够重新将天下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王国,而自己则担任这些王国的盟主,以此来恢复秦朝前的政治秩序。但是我们知道战国末年时的诸侯是不会同意这种小国寡民的政治体系的,而且项羽的内心也不过是希望用武力来维持这样的平衡,对之后的建设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也让他的政治设想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

而刘邦则与项羽不同,他看出了郡县制的发展潜力,并且他也看到了分封制度对于诸侯的吸引力。因此他采用两者结合的政治路线,以分封制来吸引诸侯同盟,用郡县制来保证自己的实力和统治地位。这样的政治制度显然是更加符合时代背景的。而且项羽在掌权之后,做了许多违背道德的事情,这让他很难阐释自己的统治合理性,这样的差距让刘邦处在了对抗的上风。也许在刘邦拿走咸阳的书卷,而项羽掠走宫廷的珠宝的时候,楚汉争霸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文献

1《史记·高祖本纪》

2《史记·项羽本纪》

3《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汉的分封郡县制埋了多少隐患?贾谊一语道出,却被文帝搁置
项羽死后,给刘邦留了笔遗产,刘邦就靠这笔遗产让汉朝强大起来
刘邦为何要分封诸侯王?最后这些诸侯王的结局如何?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没有沿用郡县制,反而弄了个独特的郡国制?
皇帝简史(4)之不能文不能武的刘邦的高明之处——文人治国
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我们什么深刻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