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着走着,年味没有了,情味也淡了,今后还能不能“过年”

时间真的如流水,不知不觉中正月已不剩几天,这也预示着“年”将要结束,人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征程和编织着新的梦想。

经历过四十多个“年”,心里总有种隐隐感觉:年味没有了,情味也淡了,以后该怎样“过年”。

小时候的“年”:

进入腊月二十,年味就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过年用的干食材,如海带、花生、腐竹,还有过年要添置新衣服,花花绿绿的布、为姑娘准备的嫁妆等等都按班就续的被拉回家中。

腊月二十三,认干娘,祭灶台,放鞭炮。时近傍晚,全国各地燃放起了鞭炮,“噼噼啪啪”,这边响罢那边起,小孩子跟着炮声,这家跑完去那家,街上渐渐聚起了人,点燃一根小木桩,散一圈“圈烟”,说几名笑话,听一阵鞭炮,年味十足。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食材基本到位,杀猪割肉,买米购面,猪的“惨叫”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大人的吵骂声融合在一起,使“年”味除了能看,还可以听得到。

腊月二十八,各家各户开始了蒸馒头,剁饺子馅,翻滚的热浪,有节奏的案板交响曲,老太太拄着杖站在门口阳光下,数着每家剁肉馅的“叭叭”声,闻着自家锅里飘出的肉香味,乐呵呵的笑出了声,虽然满口仅仅三五颗牙。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贴上了春联,这些春联基本上出自村里极为稀少的“书法家”之手,识字的与不识字的,对着各家的春联驻足观看,偶然还会发出一番评论。

腊月二十九,各家各户都会到村里唯一的“国营”供销点打上三两斤酒,有姑娘出嫁的和有新媳妇进门的会多打几斤,拎着三五元换回的这些能让人“兴奋”的水,不时的向着路人进行一番“炫耀”。

除夕这一天,一到吃饭时,男人和孩子总会端着直冒热气的饺子像赶场似的来到大街上,边吃,边谈论着自己家的饺用了多少肉,用了多少萝卜,这时也总有“没出息”的孩子会相互对着换一个饺子,对肉多的自然是一阵阵的羡慕声。傍晚时,全村又会再一次被鞭炮声给淹没了,这个时候,小孩子三五成群的循着炮声开始了各家各户的“串门”。


初一,从大人到小孩,都穿着新做的衣服聚集了街中心,一堆篝火,一圈大人,小孩子则这堆钻那堆,突然会朝着火堆里扔上一只炮,“叭”一下,引来了大人的训斥,紧接着便是全场的“哈哈”大笑和一阵阵拍打新衣服声。

年味浓浓的,从初一到正月十五,几乎不间断,过年准备的食材虽然一天天的在减少,但坚持到元宵节基本没问题。

元宵节的晚上,凡家里有孩子的,大人都会用各色的纸糊上一个灯笼,里面放上半支红蜡炷,大街上又成了灯的海洋。像西瓜、像金鱼、像飞鸟......每一个灯笼都彰显着父亲或母亲的“民间技艺”,这些散发着微弱光线的灯笼在孩子们的牵引下,从街东跑到街西,从小巷汇集出来,再从大街分流到小巷,偶尔一团亮光出现,伴随来的是大人的笑声和小孩子的哭声。

这时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年味,很浓很浓。

长大后的年:

腊月二十,街上还没有过年的动作。

腊月二十三,没有了认干娘和祭灶台的鞭炮声,没有了小孩子结队的“串门”。

腊月二十七,没有了村里的集市,街上也不见有人提着年货故意放慢脚步,各家开着车偷偷的从城里的超市里一箱一箱的搬回了年货,没有人再能看到年货长的什么样。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的笼屉里从早上到晚上也没见过冒出蒸气来,人们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去买,初一也可以逛超市。这一天,村里的“书法家”也无人再去拜访,家家户户依然贴春联,春联的字基本上都出自真正的名家之手,只不过是从机器里印出来的。

腊月二十九,村里没有了“国营”供销点,酒不再用酒壶灌,成箱的白酒和红酒被家用汽车偷偷的拉回了家。

除夕这一天,除了饺子还能让人回味到点点的“年味”,村子里静悄悄的,晚上一家人团圆在一起,面对满桌的鸡、鸭、鱼只是摇头,肉类食材在“年”中基本没有了往日的市场。除了响起的钟声告诉人们过年了,全村没有听到一声鞭炮响,小孩子也没有了“捡鞭炮”的体验了。

正月初一,大街上也不见人影,大人和小孩子基本上人手一机,偶尔有几个老年人揣着袖筒站在街上发会愣,面对清静的大街无奈的摇摇头,饭是不能再端出来吃了。

年味似乎没有了,初五一过,基本上代表着年的结束,年轻人返城开始了工作,老农们也扛起了锄头为春天的播种做准备了,孩子们也被家长安排进了各种“兴趣”班开始了“兴趣”培养。

元宵节,一碗元宵代表了整个节日,街上没有了灯笼,元宵节的晚饭后和平时的晚饭后没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的年,同村人会相聚在一起,谈论的是过春天里的播种计划和打算,谈论的是谁家孩子学习好获得了奖,谈论的是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哪项最好,谈论的是某某家的儿子该说媒了,某某家的姑娘也该谈婆家了......这个时候的人情,感觉如一家人,是真正的街坊邻里,一家有难全村出动。

长大后的年,同村人不常相聚在一起,偶尔几个年轻人在一起,谈论的是谁开的是什么车,谈论的是谁在外面挣了多少钱,谈论的是谁在城里买了新房子,谈论的是谁家的姑娘得到的彩礼最多......这个时候的人情,感觉太客气了,没难时都相互说着有事支话,可到了真有事时,却一个比一个忙。

小时候真的天天盼着过年,长大了,真的讨厌过年。年味没了,人情淡了,真不知道,以后还能怎样“过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中的年味-农村的春节
杨敏散文:乡村过年
【春节专刊】范云阁 || 年 味(外一篇)
年来了
中原一村庄从山西迁来,村民600多年不贴春联,门口只挂灯笼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情味”浓厚表现在哪些方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