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周末东周初,两次二王并立,最终胜者都是周平王

周平王姬宜臼,西周末帝周幽王之嫡子,东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犬戎灭西周后,获得多数诸侯的支持,从镐京迁都至洛邑,为行将就木的周朝强行续命500多年,仅凭这项功劳就值得后人铭记。

83.1周平王宜臼绘像

纵观西周末、东周初的历史洪流,周平王似乎是一个没有太大作为,随波逐流、任人摆布的弱势平庸君主,是东周一朝衰弱的根源。

但在笔者看来,这个评价有失偏颇。深翻故纸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周平王继位天子的过程远比一般人了解得复杂,能在乱世之中两度夺嫡胜出,还做了五十年的天子,绝对是那场风云际会中最厉害的政治人物(不需加之一)!

为何有两次"夺嫡"之争?

83.2夺嫡是文学影视中经久不衰的大IP

根据史料记载,周平王继天子位之前,曾经两度称王。

第一次是幽王八年,申后被废黜,前太子宜臼逃往西申国,申侯(宜臼的舅舅)、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古本纪年》、清华简《系年》均有记载)。在随后三年,西周出现了"幽王"、"天王"二王并立的局面。

83.3周平王才是使用“天王”一词的鼻祖

第二次是平王十一年周惠王(谥号携王)被晋文侯攻杀,结束东周初年十余年"二王并立"的尴尬局面,周平王正式践天子位

西周末年的政治格局

十四年间,周朝两度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说明当时朝局十分复杂,各方诸侯之间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在诸侯长期对抗过程中,逐渐形成四个较大的政治集团。

一是周天子的嫡脉周王室;二是以宗周畿内封国为主的西岐集团;三是以成周洛阳附近封国为主的河洛集团;四是以申国为首的外戚集团。

83.4西周末年各政治集团分布

这四股势力有各自的政治诉求,互相胶着、长期缠斗,有些势力甚至与戎狄外族结盟,使西周末年本已复杂的政治形式变得更加破朔迷离,但大致保持一种均势。

周幽王末年"宠信褒姒、废长立幼",打破了均衡的政治格局,直接导致西周的覆灭,才有了后来的"平王东迁"。

立嫡立长成为西周灭国的"导火索"

武王克商后,因自身实力逊于前朝的商国,所以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治国,希望达到"封国屏藩、拱卫宗周"的效果。经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演进,虽然分封制和井田制已名存实亡,但宗法制在贵族之间仍有较强的约束力,这也是东周在弱宗强藩的形势下仍能坚持五百多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83.5西周重要制度深入贵族人心

分封制、宗法制是周代的政治基石,在周国和各诸侯国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虽偶有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例子,但绝大多数王权传承都遵循了该礼法。

宗法制关于继承的核心理念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幽王时期的动乱就源于不遵循这套游戏规则。

平王宜臼的母亲是王后申氏,宜臼作为申后的长子,就是周幽王的嫡长子,由他担任太子、将来继承天子之位顺乎礼法。但周幽王因为宠信褒姒,废黜申后和宜臼,这就不合乎礼法,自然会遭到诸侯群臣的非议,甚至反抗。

有文章曾为周幽王改立伯服为太子的行为做过分析和辩护。认为史书上虽没有明确记载宜臼和伯服的年龄谁大,但从伯服的名字来看,应该是幽王长子。而周平王后来做了五十年的周王,说明幽王时宜臼年纪尚幼,幽王立长可能是为了国家安定考虑。

83.6中国历史上常见立嫡立贤立幼,几乎无人立长

而且周平王一生政绩平平、毫无建树,并非可造之材,因此周幽王为周朝复兴考虑,才选择了废嫡立长,可谓眼光深远、用心良苦。这种说法有些想当然了,是以后人的眼光解读前代的历史。

第一,忽视了周幽王的年龄也不大,历史上记载宣王晚年得子幽王,曾一度想更改储君,被大臣们阻拦,说明宗法制深入人心;年富力强的幽王尽可看着宜臼长大,为何急于废嫡立长呢?所以这不是废太子的理由,原因还是宠信褒姒。

第二,周平王并非庸碌无为,在那种乱世之下还能周旋于诸侯之中,成功保住周朝基业,岂能是一代庸碌君主?换了别人也许早亡国了!再说周幽王又非穿越人士,如何能知道宜臼以后会是个庸碌君主?幽王真有那么深远的眼光,为何没看到废嫡立长有灭国之虞呢?

83.7废嫡立长主要原因还是幽王宠信褒姒

所以对历史事件进行这种反向推测,都没有意义。

骊山之战、犬戎灭国,平王年幼、仅能自保

骊山之战是由周幽王主动发起的。废太子宜臼被申侯等人奉为"天王",这对周幽王的权威和声望打击很大,但西申国是宗周附近较强的诸侯(申后能为后即是实证,政治婚姻),幽王没有贸然出击,而是做了三年的准备,于幽王十一年出兵讨伐骊山附近的申国。

双方的主战场在骊山脚下,这里距镐京所在的西安长安区有五十多公里,换算成周里为一百三十里,正常行军需要两天时间,这个距离不是防御型野战应选的距离,所以笔者确定这场战役是周幽王主动出击。

83.8骊山风景优美,西周秦汉唐都是皇家御苑

当时周王室虽已衰落,但宗周六师仍有一定战斗力,周国占据两京王畿,实力仍在任何一个诸侯国之上。当时畿内诸侯国因不满周幽王废嫡立长,普遍采取旁观态度,两不相帮,幽王索性独自出击,未征调任何诸侯国随同出征。

申国同样做了准备,因为畿内诸侯国多为姬姓诸侯,不帮助周幽王,也不会帮助申国,所以申侯一方面积极拉拢河洛集团,一方面联络犬戎。

河洛集团诸侯一直想插手宗周事务,但苦于没有机会,得到申国的求援后,即派出代表缯国施以援手。缯国(西周时在今南阳方城)在河洛集团中虽非强国,但其身份特殊,夏之后裔,与新王后褒姒同宗,又与申国有表亲关系,它的介入未引起畿内各国的强烈抵制。(也许打着调停的旗号也说不定)

83.9河南南阳方城古缯国博物馆

而犬戎与周王室世代为仇,有报复周王的机会怎会放过。历史文献中虽然没有写明,但申国联络犬戎时,一定默许犬戎获得镐京的财物和人口。

骊山之战,周幽王兵败身死,具体过程已不可知,多半是申缯联军坐镇骊山主场正面对敌,犬戎背后偷袭,导致宗周六师溃败。申侯的目的是斩杀幽王,让宜臼顺利接位,政治目的达成后,申缯联军并未参与攻击镐京。(文献中无此类记载)

周幽王兵败,宗周六师尽丧,京都缺乏防卫,犬戎军队趁机奔袭镐京。未等畿内诸侯国反应过来,犬戎就已攻破镐京、劫掠而去,这段历史后来被演绎成"烽火戏诸侯,无人救镐京"的桥段。

83.10犬戎破镐京(连环画)

在这段时间内,周平王因为年幼,只有个不被认可的"天王"头衔和废太子的身份,所以只能听外戚申侯的摆布。但周幽王和伯服一死,就给了周平王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机会。

东迁洛邑、周旋诸侯,逼死携王、安定天下

周幽王一死,申侯等人立刻拥戴宜臼继天子位,是为周平王,宗周地区的政治局势极为混乱,各路诸侯都想在乱局中谋得利益,提升国势。

首先西岐集团的姬姓诸侯发生了分裂。以西虢国(今陕西宝鸡)为首的姬姓老牌宗室诸侯国,以平王叛乱、弑父篡逆为由,拒不接受平王继位,转而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号"惠王"。(参看《古本纪年》:幽王既死,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

83.11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西虢国选择拥立惠王事出有因,因为上一代西虢国公虢石父是幽王时期的卿士,《史记·周本纪》称他"佞巧善谀好利",虢石父与褒姒过从甚密,是怂恿幽王废后废太子的关键人物。所以幽王死后,现任西虢公翰担心平王报复,只能拥立惠王。

而周宣王时新封的姬姓郑国则倒向了周平王,郑武公成为拥戴周平王的重要诸侯之一。郑武公之所以拥戴平王,是因为郑国早有东迁的意向。

83.12漫画-虢石父和周幽王

郑武公的父亲郑恒公很早就认识到关中地区戎狄强大,只有迁至伊洛平原附近才能安全,所以就利用职权从东虢国和郐国手中索要了十座城池,作为郑国的前进基地。郑武公支持周平王后,成为促动"平王东迁"最积极的势力。(参看 《国语·郑语》)

其次西申侯也同样支持东迁,因为他是勾结外敌、手刃天子的元凶,大部分西岐集团的诸侯都想杀之而扬名天下(并不一定想替幽王报仇)。刚好南阳地区的南申伯是西申侯的近支同宗,可以接纳申侯的族人。

83.13郑国靠支持平王,春秋时迅速强盛起来

再次,因为不受西岐集团的认可,加之镐京破损严重,周平王自己也有了迁都的想法,但只凭郑国和西申国的支持,周平王无法顺利迁都洛邑,于是平王积极拉拢河洛地区的诸侯。

河洛地区的诸侯因远离宗周,政治上总被西岐集团压制,甚为不服。得知周平王准备迁都洛邑的消息后,河洛集团中的大国--晋国和卫国也表示支持周平王

《国语·周语》:"我周之东迁,晋郑焉附。"《国语·晋语》:"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

史料记载,平王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护送前未立国,护送后升为诸侯)等人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历时两百八十多年的西周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83.14春秋早期,晋郑卫秦都是拱卫东周的重要诸侯国

此时西申侯已经从护送名单中消失了,周平王的政治才能已经显现,他此刻已经意识到再和篡逆弑君的西申国紧密捆绑,对于他之后的统治极为不利,所以开始疏远西申国。

史料中找不到西申国最终命运的记录,消失得很突然、很干净,这恐怕是周平王的手笔,在玩政治方面周平王不逊于任何一代贤明周王。

83.15谢氏奉南申伯为始祖

其实迁都洛邑时,也有人反对。三公之一的周公谏言:"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坐拥沃野千里,绝对称得上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

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言,还是迁都洛邑。平王东迁时,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时,平王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而镐京附近的沃土和地利最终都被秦国占据,最终成就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83.16宗周之地后来都被秦国收入囊中

周平王东迁后,关中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各路诸侯为抢夺地盘,战乱迭起。西虢国因为拥立"惠王",成为众矢之的,再加上犬戎经常袭扰周原地区,西虢国处境十分艰难。

惠王无奈之下逃往燕赵地区,继续与周平王对抗,其主要支持者有虞国、鼓国、仇由国、肥国、中山国、莫国等国。关于惠王驻地,历史上多有争议,但其支持者中除虢国外(岐山周原),都在燕赵地区;而除虢国、虞国为姬姓诸侯国外,其余支持者多为白狄人,可谓晚节不保。

83.17中山国是白狄人建国,一度很强盛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侯)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惠王姬余臣死于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

有很多作者误将晋文侯纪年与周平王纪年搞混,得出携王活到公元前750年的结论,认为"二王并立"有二十一年之久。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云:所以前引"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指晋文侯二十一年。

83.18平王东迁为周王室强行续命五百多年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周代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天下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长达280年的西周历史发展过程已粗略讲完,关于西周社会的详细解读将陆续献上,请大家持续关注笔者文章。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论随笔]罪恶的交易——论平王东迁和郑桓公武公的建国之路
周朝历经了近800年,是什么原因让其分裂和灭亡?
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小传
西周东周之间,有一段两王并立的历史,史书却不记载
东周那些事儿(3)
褒娰顶罪烽火戏诸侯到底有多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